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106.50KB ,
资源ID:1694819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948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国学热”与本科生教学.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国学热”与本科生教学.doc

1、1浅谈“国学热”与本科生教学摘要考虑到国学及本科生的特点,当前并不适合把国学作为通识课程加以普及,原因是推行的基础、必要性都不存在,推行的方式也还不明确。学生对国学严肃、持久的学术兴趣是开展国学教育的必备条件。作为大学教师,要尊重并引导学生的国学爱好;作为学生,要把研读典籍作为根本,注重打好文献学、小学基础。 关键词国学热本科生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31-02 “国学热”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至今,已成为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媒体、学者、民间爱好者多参与其中。当然,国学毕竟属于学术,高校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

2、学、武汉大学等陆续成立国学院,在国学研究中发挥了中坚作用,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具体到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如何与国学挂钩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学不宜作为通识课程 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在本科生中推行国学教育,如山东大学规定,自 2010 年 9 月始,所有本科生都必须在国学修养模块中修读 2 个以上学分的课程,认为可以借此“了解国学常识,体悟传统文化,提升人生境界” 。还有学者撰文呼吁,要在高校普及国学,以此来培养大学生2“节俭朴素的品德” 、 “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 、 “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 、“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这种教学实践和学理论证都是想把国学作为一种通识课程来

3、推广,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如何给国学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在今天还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但一般来说,国学的主体是传统的四部之学,这应该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相对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积累,国学实在太过艰深和宽泛,这是我们今天在本科生群体中推行国学教育碰到的一个最大问题。毋庸讳言,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中断,时下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国学修养还是很差的,即使专业的文史研究者也是如此,真正的“国学大师”少之又少。民国时期可以说是国学研究的一个高峰,当时梁启超、胡适等人都为初学者拟定了一个基本书目,这在今天也是我们踏入国学领域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翻看国学入门书要目及读法 、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 、 一个

4、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等书目,难免让人有些惭愧,这些不足百年前的要求对于今天的初学者来说实在有些高不可攀。虽然考虑到今人的知识结构已远不同于民国时人,我们没必要太过妄自菲薄,但对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来讲仍然是个致命的短板,当今有一部分大学生甚至连四大名著、 古文观止也没翻过,在这种情况下去讲四库全书总目 、汉宋分野、朱陆异同,去大谈国学普及,无异痴人说梦。 除了本科生的知识基础不适合普及国学,课程如何设置同样也是个大问题。国学自身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如果将其作为通识课程,需要开设哪些课?如果讲授音韵学、文字学这些深奥、枯燥的知识,本科生真正感兴趣的、能够听得懂的实在很少;如果只是普及一些文化常3

5、识、历史典故,一则很难说是国学,二则也太过琐碎。国学毕竟属于研究性的学问,即使钱穆的国学概论这种本为入门者所写的书,在今天的硕士研究生读起来都有些吃力,遑论本科生。今天开设的国学概论之类的课程,范围既嫌太广,时间安排亦太过紧张,并不贴合本科教学的实际。 国学普及论者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就是对其现实意义的论证,但实事求是地来看,我们也不应过分夸大国学普及的意义,对此已有学者著文讨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学早已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孔子讲“不学诗 ,无以言” ,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 ,放在那个时代是可以的,但以之要求今人则太死板,专家学者研究诗 、礼自是必要,但学

6、习诗 、礼对普通人来讲并非不可或缺。我们同时还要认识到国学具有两面性。墨家的节葬、非乐自然是“节俭朴素的品德” ,但儒家的厚葬久丧呢?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自然可以解释成“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但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呢?如此之类,不一而足。我们不能只强调国学中好的一面而忽略其反面。且今日提倡节俭、创新等精神,自有新时代的理论来支撑,没必要非得经过国学论证方才显得神圣。 二、尊重并引导学生的国学爱好 虽然国学的门槛比较高,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不能令人满意,但并不等于说在大学生中就不能开展国学教育。笔者只是不同意把国学作为通识课程推行开来,因为推行的基础、方式、必要性都不存在。但我们同

7、时也看到今天的大学生中还是有一部分对国学发自内心的爱好,作为4老师,应该对此有所回应。一些学生由于早先接触过较多的古典文化,或者是性格使然,或者是家学渊源,对国学具备了初步的学术兴趣。对此我们要加倍珍惜,因为国学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冷僻的学术领域,没有爱好很难坚持下去,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尊重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爱好。 所谓尊重学生的国学爱好,首先,要做到不要嘲笑学生的底子薄,不要认为大学生研习国学乃是不知天高地厚。须知国学大师绝非生而知之,也有一个苦攻力学、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其次,由于国学领域比较宽泛,从大范围来讲就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学生会有不同的兴趣点,也可能会与老师不一致,对此作为老师也应

8、该支持,不应强人就己。第三,一些非文史类,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如果爱好国学,老师也不要视之为不务正业,毕竟人文知识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引导学生的国学爱好,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国学观及思辨能力。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不要迷信古典文化,认为古代的就是好的,就是对的,要学会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其二,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往往有一个印象,认为通过学习国学可以名利双收,其实现实差之甚远,真正的国学研究仍是一个冷僻的领域,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不要抱着名利之心研习国学。时代大潮中泥沙俱下,各种民间国学机构层出不穷,各种名头的“国学大师”应接不暇,其中不乏误人子弟、招摇撞骗之徒,作为大学

9、应当洁身自好,与之保持一定距离,同时提醒学生对此加以辨别,不可盲目信从。 三、必须把研读典籍作为根本 5国学的载体是古代典籍,脱离典籍国学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读书而谈发扬国学、传承国学,无异天方夜谭。那么文献学作为阅读古书的基本门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学者指出“文献学又是其他一切涉古学科即国学的基础,是一切从事国学研究者必备的常识” 。此为不刊之论,因此在引导学生踏入国学领域的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强调打好文献学基础,比如要让他们知道读书要选择好的版本。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工具书,如辞源 、 辞通 。 对于研习国学而言,识字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此处所说的“识字”包括字形、字音、字义

10、,即旧时所谓“小学” ,是一切旧学的基础。正如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所说:“古之教人,必先小学” (日知录卷四) ,今天的大学生如要学习国学也要从识字做起,掌握常见的繁体字,了解字词用法,我们才能避免将“影后”写作“影後” ,用“不绝如缕”来形容“游人如织”等低级错误。 作为初学者,读古书可先选取经典的、易读的入手,如经部书籍自然以十三经为重,但不妨先读论语 、 孟子 、 诗经 ,然后再涉猎尚书 、 公羊传等。由于笔者学识浅薄,不敢就读书的先后次第问题提太多的建议。清人张之洞曾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

11、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 ” 张氏强调小学的基础作用,把经学、史学视为重中之重,窃以为是合理的,今日学者不妨遵循此路。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指导学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督促学生养成踏6踏实实静心读书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稍显浮躁的年代,研习国学并非一件易事,没有精神的支撑,读书往往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我们要在强调读书方法的同时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总之,考虑到国学及本科生的特点,当前并不适合把国学作为通识课程加以普及。如果学生对国学确有学术兴趣,作为教师应当予以尊重并合理引导。在学生研习国学的过程中,要把阅读古书放在第一位,注重打好文献学、小学基础。当前的国学研究自然是依靠专

12、业人士,但将来的研究者还是要从今天的本科生中走出,因此我们要重视本科生的国学教育问题。国学范围广大,非远一人之力所能穷尽。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能出现师生各有所长、互补互动的局面,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在国学这片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前,我们都应该常怀谦虚之心,加以刻苦精神,持之以恒,方可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魏海政高校如何从“国学虚热”中拨开迷雾J 中国教育报,2010,(9) 2王培军国学普及与大学生思想教育N 光明日报,2007-08-25 3刘泽华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J 历史教学,2009, (10) 4时永乐文献学是国学的基础N 光明日报,2010-11-01 75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雷艳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