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国学热”与本科生教学摘要考虑到国学及本科生的特点,当前并不适合把国学作为通识课程加以普及,原因是推行的基础、必要性都不存在,推行的方式也还不明确。学生对国学严肃、持久的学术兴趣是开展国学教育的必备条件。作为大学教师,要尊重并引导学生的国学爱好;作为学生,要把研读典籍作为根本,注重打好文献学、小学基础。 关键词国学热本科生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31-02 “国学热”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至今,已成为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媒体、学者、民间爱好者多参与其中。当然,国学毕竟属于学术,高校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
2、学、武汉大学等陆续成立国学院,在国学研究中发挥了中坚作用,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具体到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如何与国学挂钩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学不宜作为通识课程 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在本科生中推行国学教育,如山东大学规定,自 2010 年 9 月始,所有本科生都必须在国学修养模块中修读 2 个以上学分的课程,认为可以借此“了解国学常识,体悟传统文化,提升人生境界” 。还有学者撰文呼吁,要在高校普及国学,以此来培养大学生2“节俭朴素的品德” 、 “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 、 “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 、“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这种教学实践和学理论证都是想把国学作为一种通识课程来
3、推广,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如何给国学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在今天还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但一般来说,国学的主体是传统的四部之学,这应该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相对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积累,国学实在太过艰深和宽泛,这是我们今天在本科生群体中推行国学教育碰到的一个最大问题。毋庸讳言,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中断,时下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国学修养还是很差的,即使专业的文史研究者也是如此,真正的“国学大师”少之又少。民国时期可以说是国学研究的一个高峰,当时梁启超、胡适等人都为初学者拟定了一个基本书目,这在今天也是我们踏入国学领域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翻看国学入门书要目及读法 、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 、 一个
4、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等书目,难免让人有些惭愧,这些不足百年前的要求对于今天的初学者来说实在有些高不可攀。虽然考虑到今人的知识结构已远不同于民国时人,我们没必要太过妄自菲薄,但对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来讲仍然是个致命的短板,当今有一部分大学生甚至连四大名著、 古文观止也没翻过,在这种情况下去讲四库全书总目 、汉宋分野、朱陆异同,去大谈国学普及,无异痴人说梦。 除了本科生的知识基础不适合普及国学,课程如何设置同样也是个大问题。国学自身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如果将其作为通识课程,需要开设哪些课?如果讲授音韵学、文字学这些深奥、枯燥的知识,本科生真正感兴趣的、能够听得懂的实在很少;如果只是普及一些文化常3
5、识、历史典故,一则很难说是国学,二则也太过琐碎。国学毕竟属于研究性的学问,即使钱穆的国学概论这种本为入门者所写的书,在今天的硕士研究生读起来都有些吃力,遑论本科生。今天开设的国学概论之类的课程,范围既嫌太广,时间安排亦太过紧张,并不贴合本科教学的实际。 国学普及论者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就是对其现实意义的论证,但实事求是地来看,我们也不应过分夸大国学普及的意义,对此已有学者著文讨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学早已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孔子讲“不学诗 ,无以言” ,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 ,放在那个时代是可以的,但以之要求今人则太死板,专家学者研究诗 、礼自是必要,但学
6、习诗 、礼对普通人来讲并非不可或缺。我们同时还要认识到国学具有两面性。墨家的节葬、非乐自然是“节俭朴素的品德” ,但儒家的厚葬久丧呢?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自然可以解释成“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但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呢?如此之类,不一而足。我们不能只强调国学中好的一面而忽略其反面。且今日提倡节俭、创新等精神,自有新时代的理论来支撑,没必要非得经过国学论证方才显得神圣。 二、尊重并引导学生的国学爱好 虽然国学的门槛比较高,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不能令人满意,但并不等于说在大学生中就不能开展国学教育。笔者只是不同意把国学作为通识课程推行开来,因为推行的基础、方式、必要性都不存在。但我们同
7、时也看到今天的大学生中还是有一部分对国学发自内心的爱好,作为4老师,应该对此有所回应。一些学生由于早先接触过较多的古典文化,或者是性格使然,或者是家学渊源,对国学具备了初步的学术兴趣。对此我们要加倍珍惜,因为国学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冷僻的学术领域,没有爱好很难坚持下去,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尊重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爱好。 所谓尊重学生的国学爱好,首先,要做到不要嘲笑学生的底子薄,不要认为大学生研习国学乃是不知天高地厚。须知国学大师绝非生而知之,也有一个苦攻力学、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其次,由于国学领域比较宽泛,从大范围来讲就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学生会有不同的兴趣点,也可能会与老师不一致,对此作为老师也应
8、该支持,不应强人就己。第三,一些非文史类,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如果爱好国学,老师也不要视之为不务正业,毕竟人文知识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引导学生的国学爱好,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国学观及思辨能力。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不要迷信古典文化,认为古代的就是好的,就是对的,要学会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其二,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往往有一个印象,认为通过学习国学可以名利双收,其实现实差之甚远,真正的国学研究仍是一个冷僻的领域,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不要抱着名利之心研习国学。时代大潮中泥沙俱下,各种民间国学机构层出不穷,各种名头的“国学大师”应接不暇,其中不乏误人子弟、招摇撞骗之徒,作为大学
9、应当洁身自好,与之保持一定距离,同时提醒学生对此加以辨别,不可盲目信从。 三、必须把研读典籍作为根本 5国学的载体是古代典籍,脱离典籍国学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读书而谈发扬国学、传承国学,无异天方夜谭。那么文献学作为阅读古书的基本门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学者指出“文献学又是其他一切涉古学科即国学的基础,是一切从事国学研究者必备的常识” 。此为不刊之论,因此在引导学生踏入国学领域的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强调打好文献学基础,比如要让他们知道读书要选择好的版本。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工具书,如辞源 、 辞通 。 对于研习国学而言,识字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此处所说的“识字”包括字形、字音、字义
10、,即旧时所谓“小学” ,是一切旧学的基础。正如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所说:“古之教人,必先小学” (日知录卷四) ,今天的大学生如要学习国学也要从识字做起,掌握常见的繁体字,了解字词用法,我们才能避免将“影后”写作“影後” ,用“不绝如缕”来形容“游人如织”等低级错误。 作为初学者,读古书可先选取经典的、易读的入手,如经部书籍自然以十三经为重,但不妨先读论语 、 孟子 、 诗经 ,然后再涉猎尚书 、 公羊传等。由于笔者学识浅薄,不敢就读书的先后次第问题提太多的建议。清人张之洞曾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
11、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 ” 张氏强调小学的基础作用,把经学、史学视为重中之重,窃以为是合理的,今日学者不妨遵循此路。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指导学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督促学生养成踏6踏实实静心读书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稍显浮躁的年代,研习国学并非一件易事,没有精神的支撑,读书往往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我们要在强调读书方法的同时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总之,考虑到国学及本科生的特点,当前并不适合把国学作为通识课程加以普及。如果学生对国学确有学术兴趣,作为教师应当予以尊重并合理引导。在学生研习国学的过程中,要把阅读古书放在第一位,注重打好文献学、小学基础。当前的国学研究自然是依靠专
12、业人士,但将来的研究者还是要从今天的本科生中走出,因此我们要重视本科生的国学教育问题。国学范围广大,非远一人之力所能穷尽。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能出现师生各有所长、互补互动的局面,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在国学这片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前,我们都应该常怀谦虚之心,加以刻苦精神,持之以恒,方可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魏海政高校如何从“国学虚热”中拨开迷雾J 中国教育报,2010,(9) 2王培军国学普及与大学生思想教育N 光明日报,2007-08-25 3刘泽华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J 历史教学,2009, (10) 4时永乐文献学是国学的基础N 光明日报,2010-11-01 75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