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104.50KB ,
资源ID:170664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066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探寻数学的“根”:获取数学知识的必由之路.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探寻数学的“根”:获取数学知识的必由之路.doc

1、1探寻数学的“根”:获取数学知识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思考,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根,思考是数学教学的魂。离开思考谈数学教学,就会使数学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在当前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出现了很多淡化、忽略学生思考倾向的现象,背离了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 一、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意图 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教学的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写在教材里;而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一般体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有一位数学教育家曾说:“数学如果仅仅作为知识,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唯有那些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作用。 ” 1.读懂教材

2、 现行教材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示范性。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制订教学目标。一般基础知识目标大多数教师都能准确把握,但数学思考目标往往把握不够准确。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如:集合、归纳猜想、建模、化归等。这些内容教材并没有写出来,需要教师认真研读。只有教师准确把握各种数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弄清教材中应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在教学时自由地、有意识地使之渗透其中。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找规律”教学,教师出示主题图:“兔子和蘑菇” “手帕和夹子” “木桩和篱笆” ,让2学生找出图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再数一数两种间隔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发现规律;最后用小棒

3、和圆片摆一摆,进一步认识规律。学生在摆小棒和圆片的活动中建立了数学模型,发现了规律,但学生这时的发现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是不完全归纳。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规律,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出示: 提问:摆的和中有这样的规律吗? 这里就引入了一一对应思想,让学生的思维从有限走向无限,在推理、判断的思考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读透教材 课程标准叙述的目标只是保底目标,不是封顶目标。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为学生发展而教的高度,不唯书,只唯实,跨越教材,确定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其实,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一课,教材从把几个整体通过

4、平均分得到几个分数入手,然后直接介绍单位“1”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在教学这节内容时,做到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让学生认识到“分数的意义”的关键对单位“1”的理解。 张老师的教学从自然数 1 表示一个个体,到一个整体,再到一个抽象的“1” ,又到 2 个“1”是 2,4 个“1”是 4。此时的“1”已变成一个计量单位,引出单位“1” ,自然、直观、水到渠成。接着由整数过渡到分数,在观察、比较中认识分数的由3来。最后出示: 让学生观察、思考:不同的图形,为什么都用来表示?经过讨论、交流, “分数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了。当学生汇报出:平均分成的份数和

5、表示的份数相同后,教师顺势画出一条分数线,使学生对分数概念认识一目了然,真是妙哉! 二、巧妙构思,引发学生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而课堂中学生的思考程度取决于教师对一节课的设计与构思。好的教学构思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将学生的思维一次次地推向波峰浪尖,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有质的飞跃。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思考的前提,学生心中有疑问就必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进行思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必须立足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如: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单元中,教学完“2、5 的倍数特征”之后教学“3 的倍数特征”

6、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说一个数,我马上能判断出它是不是 3 的倍数,信不信?于是学生说出很多数,都被老师正确判断出来,这时学生心中满是疑问:老师一定知道 3 的倍数特征,那么 3 的倍数特征是什么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去思考:3 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没有什么特殊,3 的倍数特征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下面的学习,学生就能围绕问题引出一连串的思考活动。 42.巧设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考 数学学习的生命力是探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活动,拓展探究空间,培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进而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为学

7、生提供了学习材料:四根小棒(10 厘米、6 厘米、5 厘米、4 厘米) ,一张表格: 第一根小棒的长度 (厘米)&第二根小棒的长度 (厘米)&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厘米)&能否围成 三角形& 初步探究:分小组完成,填写表格。结果学生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进一步探究与思考:(1)为什么 10 厘米、6 厘米、5 厘米和 6 厘米、5 厘米、4 厘米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2)为什么选 10 厘米、6 厘米、4 厘米和 10 厘米、5 厘米、4 厘米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发现:(1)6+510 4+56 能围成三角形 (2)6+4=10 4+510 不能围成三角形 验证:再另外找三根小棒围一围,验证自己的发现。 得出:较短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围成三角形。5引申:反过来,对于围成的三角形来说,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 结论:三角形较短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上述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被教师精心设计的操作活动诱导着,发现一个又一个问题,思维一次次被激发起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还有数学思想和方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