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22.50KB ,
资源ID:1734566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345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金庸小说的新法家文化形态.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金庸小说的新法家文化形态.doc

1、1论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善恶观念摘 要:金元战乱时期,传统社会伦理遭到严重破坏,各种恶行屡见不鲜,引人归善遂成急务。难能可贵的是,具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全真教,自觉地宣扬善恶观,劝导人们向善止恶。全真教在善恶观上主要是糅合儒释道三家,重点是援引佛教的善恶观,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理论创建,而是注重于善恶的实践性。其主旨就是引导人们放弃杀盗,摈弃欲望,甚至希望人们逆来顺受,企图以此化解那个时代所充斥的仇杀和叛逆。这种消极的思想,对人们的反抗斗争当然是一种精神枷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社会教化作用。 关键词:金元时期;全真教;善恶;佛教 作者简介:李洪权,男,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师,从事金元史研

2、究。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5-0170-07 人性善恶问题是中国古代人性学说的中心问题1(P78) ,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索道德起源问题时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思想家们从人的自我认识出发,主要从理论而非实践层面来思考善恶问题。也有例外,即把善恶问题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以期直接作用于社会伦理,最显著者莫过于金元时期全真教对善恶观念的宣扬与敷化。全真教的这种观念价值取向,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它与女真、蒙2古突入中原所造成的伦常崩解有直接关系。在战乱中,各种恶行轮番上演,元好问叹曰:“适当斯时,人情甚不美,重为风俗所移,幸

3、乱乐祸,勇斗而嗜杀,其势不自相鱼肉,举六合而墟之,未艾也。 ”2(P471)这种社会心态表明,传统的伦理道德几近解体,不复存在规范人伦的社会功能。遭逢其时的全真教,对此并未置若罔闻,而是利用教内儒士云集的条件,广泛宣扬善恶观念,劝善止恶,以导人恢复人性的常态。总体来看,全真教在善恶问题上基本没有形成自己的新见解,但却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实践色彩,值得系统探讨。这个问题尚无专文论及 1,本文不揣谫陋,试作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思想来源:善恶报应论 全真教虽属道教一脉,但其公开主张道释儒 “三教合一” ,教祖王重阳(11121170)宣称:“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

4、。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 ”3(第 25 册,P802)全真教的这种门风,流衍甚广,后继者往往兼取道释儒而传教,并无滞碍。明白这点,全真教在宣扬善恶观念时语涉道释儒“三教” ,就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了。总起来看,为广敷教化,金元时期全真教在宣讲善恶观时既采用道教的“承负”说,也吸收儒家的“人性”论,当然,更多的是借用佛教的“善恶报应”论,这是构成其善恶观的主要思想来源。就现有资料看,在全真教发展的早期,教团骨干有关善恶问题的认识,几乎都围绕佛教的善恶报应论而展开,这里我们以此为基点进行论述,以见全真教善恶观之渊源所在。 道释儒虽都有关于善恶问题的理论认识,但从社会效果看,佛教

5、的3善恶报应论无疑是止恶从善的最方便法门。4(P45)佛教认为善恶有报,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因果轮回,无人能逃此律,其社会影响也最为深远。全真教没有放过这一优势资源,而是尽可能地借用。从零星史料判断,在善恶问题的认识上,王重阳受佛教的善恶报应说影响极深。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说,修行之法包括“先须持戒,清静,忍辱,慈悲,实善,断除十恶,行方便,救度一切众生,忠君王,孝敬父母师资”3(第 25 册,P802) ;成为最高级别的“仙”即“天仙”需要“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同天心,正直无私曲” 。3(第 25 册,P802)这里提到的“

6、十恶” ,本佛教用语,也称“十恶业” 、 “十不善道” ,它是针对“十善” 、 “十善业” 、 “十善道”而言的,佛经在阐述善恶报应问题时经常提及。 “十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反之为“十善” 。犯此“十恶” ,或下地狱,或为畜生,或成饿鬼;如转世生人,也有短命、多病、贫穷等恶报。5(P620-621)王重阳在弘教时一再强调“断除十恶” ,实是借用佛教关于善恶报应论的因果律,导人止恶从善。王重阳创教突出强调这种戒制,这对刚刚经过宋金易代时遭受血腥战争荡涤的中原社会来说,具有更为特殊的时代意义。 王重阳弟子、全真教第三任掌教谭处端(11231185)对善

7、恶问题的理解也秉自佛教,这在水云集示门人语录中表现很明显。他直接引用佛教大乘起信论里“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3(第 25 册,P852)的说法,认为人性恶的根源来自“有心” 。 “何为有心?4盖缘众生有贪嗔痴三毒孽、无明心。 ”3(第 25 册,P852)谭处端此说带有浓厚的佛教意蕴。佛教认为,贪欲、嗔怒和愚痴这三种毒“心”是导致众生作恶的主要精神根源,人类所有的仇视、纠纷乃至战争等一切恶行均由此而生,只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才能净化心灵,圆满幸福。在谭处端看来, “贪嗔痴三毒孽”其实也是“无明心” ,它是产生“不善心”的根源。所谓“不善心” ,是指“一切境上起无明心,悭贪

8、、嫉妒、财色心,种种计较,意念生灭不停” ,只有“降伏除灭众生不善心,要见本来父母未生时真性” ,才能跳出生死轮回,步入天堂。3(第 25册,P852)很显然,谭处端主张清除意念中的贪、嗔、痴等“三毒孽” ,实与其师所引“十恶”一样,都是利用佛教久已成熟的说教警悟世人,引导人们消除作恶的心理根源。 在全真教早期骨干里,全真教第四任掌教刘处玄(11471203)的善恶观念值得特别注意,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其门人编录的长生真人至真语录中。关于善、恶的界定,刘处玄说:“善者,方圆曲直应物而顺于人也。 ”“恶者,人之不肖也。 ”3(第 23 册,P708)可见,在刘处玄这里,善、恶的标准变得非常简单,只要

9、人的思想、行为顺应人道,即可归于善的范畴,反之就是恶。但这样的说法显然过于笼统,所以刘处玄对善又进行了详细分类:“不生万恶则谓之真善也;不著万物则谓之清善也;达理则不读万经,则谓之通善也;达妙则不穷万化,则谓之明善也;不害万形则谓之慈善也;不厌万浊则谓之应善也;不非万人则谓之德善也;不求万有则谓之道善也;不起万私则谓之公善也;不忘万慧则谓之常善也。 ”3(第 23 册,P708)这十类具体的善,如果和佛教5的“十善道”相比,颇有暗合之处,基本涵盖了向善的主要途径,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特别是“不生万恶” 、 “不害万形” 、 “不非万人” 、 “不求万有” 、 “不起万私”等规定,对当时人们向善

10、的品格修养尤具指导意义。 实际上,刘处玄向善止恶的说教,也主要来自佛教的善恶报应论。刘处玄根据这种观念,认为“人之生纵其恶,则死沉于恶道轮转也” , “人之生不修其福,则死沉贫贱轮转也” 。3(第 23 册,P713)可见,今生纵恶是死后轮回到“恶道”的前因,今生不修道也是来世轮回到“贫贱”的前因。他还说:“常恶者积愆也,常善者积德也,有愆则阴苦也,有德则阳乐也。 ”3(第 23 册,P717)意谓常作恶的人要遭受“阴苦” ,而常行善的人则可享受“阳乐” 。这类说法,明显是对佛教善恶报应论的另一种解释。不过,刘处玄对佛教的善恶报应论也有发挥,他把古人敬畏的“天”作为惩恶扬善的最高权威,从而把佛

11、教的善恶报应论和儒家的天人感应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增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神秘色彩和无穷威力。这种由天执行的恶报,比佛教的因果律更直接,更易产生威慑的力量,这类说法当能给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王重阳、谭处端、刘处玄等为代表的早期全真骨干,在宣传善恶观念时并未刻意构建属于本教的理论体系,而是主要借鉴佛教之成说,略加拓展,广泛宣扬,目的主要在于急时代之所需,导人恢复常性,重建社会伦理。随着蒙古侵入中原,全真教因缘际会,深受蒙古贵族的崇奉而烜赫一时。面对比宋金易代之际更加凶险的社会环境,全真教在早期骨干奠定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善恶教化,但其思想主旨却发生了某些改变。 6二、思想主旨:劝善止恶

12、在全真教发展史上,第五任掌教丘处机(11481227)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在金元之际的纷乱世局中,权衡利弊,最终选择蒙古作为政治靠山,为全真教臻于鼎盛打开了方便之门。但同时,由于蒙古军队嗜杀成性,动辄屠城,中原地区兵连祸结,人心叵测,全真教初创前不久的社会惨象再次出现,它依然面临着伦理失序的老问题。如果说,全真教的善恶教化在金代是大兵之后导人归善,那么,在金元之际则是兵燹之中止人作恶,这个主旨,决定了全真教在善恶观念上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全真教宣讲善恶观最著名的,首推丘处机,其事例当然是人所熟知的雪山讲道。本来,丘处机对善恶问题似不太关心,其诗词集磻溪集所及绝少,从蛛丝马迹看,他也利用佛教

13、善恶报应说讲善恶之道,如“深信皇天辅德,善因恶果分明”3(第 25 册,P837)诗句,可证。在为成吉思汗讲道时,丘处机有“行善进道,则升天为之仙;作恶背道,则入地为之鬼”3(第 3 册,P387)的说法。但丘处机讲道的对象不是一般人,而是当时威震四海的蒙古大汗,善恶报应论在他这里必须改变,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下地狱,虽然成吉思汗其时已杀人无数。为此,丘处机说:“帝王悉天人谪降人间,若行善修福,则升天之时,位逾前职;不行善修福,则反是。天人有功微行薄者,再令下世修福济民,方得高位。 ”3(第 3 册,P387)意即帝王如果行善,则最后既升天又升职;如果不行善,即所谓“功微行薄”

14、,虽可升天,但职位有所降低,来世还当帝王。可见,全真教的善恶报应论并非具有普适7性。这种为帝王设计的善恶报应说,是丘处机专为成吉思汗量身定制的,这对成吉思汗青睐全真教,当有重要作用。 丘处机的弟子、全真教第六任掌教尹志平(11691251)比较关注善恶问题。尹志平的善恶观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认同孟子的性善论,二是承认佛教的善恶报应说。尹志平主张性善论,实际与他修道时所强调的“真性” 、 “常性”或“本来之性”密切相关。正如学者所说,这种真性、常性或本来之性是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前的状态,其本质是真空,并有“光明”存在。4(P109)这个“光明”是真性的客观反映,“光明大则性大,光明小则性小”

15、。3(第 33 册,P175)而使“光明”显现的途径,就是炼就“平常心” 。尹志平说:“平常是道也,世人所以不得平常者,为心无主宰,情逐物流,其气耗散于众窍之中。 ”3(第33 册,P155)因此,只有像孟子所言以“志”帅气, “不令耗散,则化成光明,积之成大光明” 。3(第 33 册,P155)显然, “光明”作为真性的重要标志,其本质是与善相通的,因为爱境物欲的熏染才使它蒙蔽不明,而这正是产生恶的根源。至此,我们可说,在尹志平这里,善就是真性,恶就是欲望。 那么,如何趋善避恶?尹志平认为,恶善犹如阴阳,是相依而存的矛盾体。但向善还是向恶,则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对此,尹志平从心志角度提出两种方

16、法:一是心存“慕善恶恶之念” 。他说:“凡称人善,己慕之;称人之不善,己恶之。慕善恶恶之念,既存于心,必自有心去取者。行之有力,则至于全善之地。 ”3(第 33 册,P155)二是“自辱自耻” 。他说:“前辈修行,尘尘刹刹,体究念虑,觉一念恶则必自陈说于8人,使自辱自耻,冀不复生于心。 ”3(第 33 册,P166)通过意念来控制和剔除恶的念头,是尹志平在宣扬善恶观时独具的特色。 但尹志平从善恶角度施以教化,其主要根据还是佛教的善恶报应论。他认为,人生的现实都是命中注定的,强求不但无益,还可能积成恶业,实际这是劝导人们放弃对各种欲望的追求。更严重的是,在追逐欲望中所产生的恶业,早晚要遭到报应。

17、用尹志平的话说,就是“善恶皆有还报小逆小顺,尚必还报,果有损人害物之恶,岂得无报?”3(第33 册,P171)据此,尹志平认为,现世苦难是“还宿债” ,是前世种下的苦果。他甚至说:“凡人无故遭人欺罔困辱,或至杀害,莫非还宿债也。”3(第 33 册,P161)这种不近人情的说法可谓荒谬至极,但却体现了尹志平的另一番苦心,即把现世的苦难归因于前世,以缓解乱世中人们之间的对立情绪,否则社会就永无宁日。这是尹志平期望社会安定的一种消极无奈的思想。 与尹志平论善恶兼取儒、佛两家不同,全真名道王志谨(11771263)对善恶的理解是道、佛杂用,其核心仍是借鉴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论。王志谨对善恶的定义非常

18、简洁,在回答“如何是善恶”的问题时,他说:“一切好心皆为善,一切不平心皆为恶。 ”3(第 23 册,P731)何谓“好心” ,何谓“不平心”?王志谨并未做出解释。综合盘山语录中他对“心”的认识看, “好心”即“真心” , “不平心”即“尘心” 。他所说的“真心”具有这样的特性:无始无终,非有非无,生天育地,主宰万物。3(第 23 册,P731)显然,这种特性和道教所说的“道”属于同一范畴。从这点来说, “真心”就是“道” 。可见,在王志9谨这里,合于道者就是善。但由于“常人之心依着万尘,蒙昧不明”3(第 23 册,P723) ,遂使“真心(道) ”隐蔽不现,变为“尘心” ,这就是恶。王志谨从“

19、道”的角度规定善恶,实际上是给善恶问题披上了一层宗教的外衣,这为他进行善恶的教化提供了极其方便的凭借。 王志谨的善恶观也是依靠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建立起来的。因此,当有人问“未来托生之事”时,王志谨明确说道:“人生一世,随情自造,成个来世底模子,作善底造下个善模子,作恶底造下个恶模子先有此性,便有此物,谓如狠毒者为蛇,悭吝者为犬,淫杀者为豕,贪暴者为狼,大概皆类此。 ”3(第 23 册,P732)可见,今生已把来世的“模子(性) ”确定,托生时就得照此转世。这对当时狠毒、淫杀、贪暴的人来说,不啻是一张咒符。但对现世中受苦受难的人,王志谨和尹志平一样,也用“宿债”论来消弭人们内心的仇恨情绪。他认为现

20、世的苦难“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须当欢喜承受,不敢辩证,承当忍耐,便是还讫;但有争竞,便是抵债不还,积累更深,冤冤重结,永无了期”3(第 23 册,P721) 。为消除“宿债” ,连苦难也得“欢喜承受” ,这种极端的逆来顺受的观念,最终只能起到消磨人们意志的作用。 在王志谨的因果报应论中,天堂、地狱分别是行善、作恶的最终归宿。他所构建的天堂、地狱是这样的:“天堂者阳界,主善主福;地狱者阴界,主恶主祸。 ”3(第 23 册,P730)根据他所描述的情形,天堂(阳界)的状态是清静、明晰、全善的,而地狱(阴界)的状态则是黑暗、肮脏、苦恶的。但在王志谨看来,善恶因果的报应并非不可避免,为此,他提出

21、了“阴阳壳”理论。 “如何是阴阳壳?但凡心上起一毫头许10私邪利欲恶念,便属阴壳;有一毫头许善念,便属阳壳。在阴则有恶报,在阳则有善报。若曾炼心,体如虚空,亦无善亦无恶,无丝毫挂碍处,作主得,则祸福着他不得,因果挽他不着,便是个出阴阳壳底人也。 ”3(第 23 册,P732)这里的阴壳和阳壳,与上面所提到的阴界和阳界属于相近的概念,它们分别是恶念和善念的总归宿。只有通过修道炼心达到“体如虚空”的境界,即既无“真心” (善) ,也无“尘心” (恶) ,则善恶因果都与他无涉,这样他才能超越阴阳的界限,从而也就不受天堂或地狱的限制。根据这种理论,王志谨认为,世俗的人不但绝无跳出阴阳壳的可能,而且因尘

22、心太重,最后都得下地狱。他说:“在家之人,未曾有一善念在心,十二时中只是图财图利,汝死我活,坑人陷人,一片无明黑暗业心,则堕在阴阳壳内,阳道上也去不得,怎生出得阴阳壳?便待要无罪福,无因果,不亦难乎?汝自造下,怎生避得?所以低头合眼,教他阎老理会去也。 ”3(第 23 册,P732)世俗之人因恶念缠身,最终都要被阴壳的“阎老”收去。这对当时“图财图利,汝死我活,坑人陷人”的社会现实来说,这种有恶念即下地狱的说法,多少总能起到些遏制的作用。 王志谨的弟子姬志真对善恶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是顺着其师的思路加以发挥,他也采用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和宿命论来劝导人们去恶向善。他有天网诗说:“天网恢恢不可欺,冥途黯黯卒难知。善因恶果因心造,地狱天堂各自为。饿鬼傍生贪里得,淹魂滞魄性中痴。劝君绝早寻归计,限到临头悔后迟。 ”3(第 25 册,P380)这里的“天网”和“冥途”应指“良心”和“邪道” 。 “良心”种善因,上天堂;而“邪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