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12KB ,
资源ID:1737585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375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宛如烟霞.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宛如烟霞.doc

1、1宛如烟霞“画舫录中人半死,倚虹园外柳如烟。 ” 抚今追昔,恍如一梦,面对眼前的残垣断壁,学者钱泳满怀辛酸,生于盛世末叶的他只能站在荒草丛中,看着“扬州梦”被现实无情打断。中国的伟大之地常有兴衰轮回的命运,而 1817 年的扬州,无疑正处于其中最痛苦的一个时期,它衰败得如此彻底,以至于仅剩下过去的影子。瓦砾堆积在瘦西湖畔,双桐书室荡然无存,九峰园中奇石倾颓,一名老妇在片石山房架起锅灶,全然不知文人墨客曾在这里雅聚。是江北地区的萧条制造了这一幕,让危机从食盐专卖的衰落中发端,并因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动荡而加剧。尽管巧合可以解释很多问题,但如果追根溯源,便不难发现结局早已注定:扬州是一个脆弱的城市

2、,高度依赖政府的保护,当后者自顾不暇时,它只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食盐、水道和区域的衰落 漕粮、盐政,还有税关口岸的地位,是扬州兴盛的三个原因。财富从唐代便在此处汇集,即使经历了明末的兵祸,这里依旧是举足轻重之地:1749 年制订的关税定额中,扬州预计要上缴税银 20 多万两,在全国40 个税关当中名列第七;在 1735 年,扬州是上交超过 10 万两的九个税关之一。 从 16 世纪晚期至 19 世纪初,徽商和知识分子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精2英阶层,他们的状态,事实上决定着一方水土的兴衰。如同亚马逊流域的蝴蝶在加勒比海引发了一场风暴,安徽内陆的一系列变化,也以导火索的形式改变了扬州 100 年的

3、命运。 由于人口增长、米价上升,徽州的地价陡然走高,驱使徽商将资本从商业转入土地,令食盐交易的规模开始减退。扬州的局面,渐渐今不如昔,一名叫林苏门的绅士写道:“红白事先下支宾酒请帖,近日多有只领帖而不赴席者近日皆知穷,而不自讳。每遇儿女喜事,两家言省俭,不娶而赘” 。它看似巧合,实际是农业社会的必然,更何况盛世的余波远去,江淮的经济早已停滞不前。 而一系列外因,也摧残着日益凋敝的贸易:因为苗民起义,湖南船夫必须返回故乡,满载食盐的仪征盐船只能在武昌排队;1792 年引入的“封轮”制度更是破坏力巨大,盐船抵达后就被封存起来,然后依照抵达顺序卸货,运转效率由此大幅降低。 更可怕的影响来自朝廷,从

4、18 世纪 70 年代起, “报效”额不断升高,并在 19 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盐税、运库和商人的资产经常被强行征用,用以抵偿因内忧外患而日渐紧张的政府开支。重重压力之下,盐商的状态每况愈下,1805 年的洪灾之后,他们甚至无法拿出足够的经费修缮水利设施。 朝廷也知道商人面临着压力,于是在 1813 年下令,改变水利工程费用的筹措方法,尽管新举措将支出主体转嫁给田赋,但地方官员却私下提高了商人的捐助数额。更不幸的是,货币出现了大幅贬值,据估算,1814 年的材料费较七年前上涨了一倍之多。 3通货膨胀还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商业的压力。盐在市场上以铜钱购买,但盐税却必须由商人以白银缴纳。据魏源的计算

5、,乾隆年间一两白银可兑 1000 文钱,道光初年兑换比率上升至 1500-1600 文,种种压力迫使商人提高价格,积压的盐量也因此直线上升。 食盐专卖中的问题早在 18 世纪 90 年代盐商引退时便有所显示,并在 19 世纪 20 年代变成了一场危机。有人将通货膨胀与鸦片贸易联系起来,将食盐专卖中的问题归咎于白银大量外流,但这种假说存在一个问题,即食盐销售的困难出现在 19 世纪之交,而通货膨胀直到 19 世纪 20年代依然不明显。尽管如此,在鸦片贸易活跃的 19 世纪 20 年代,盐商们确实正经历着明显的困难。正如当时扬州学者李澄记载的那样: 今实运之家不及曩者之半,而消乏者日渐告退。天下之

6、富商大贾,皆视两淮为畏途,裹足而不前。乃以数十家半虚半实之商,办百余万年清年额之引,难已! 商人自己也出现了问题。1822 年,大学士曹振镛提到了当时“首商”黄至筠的腐败。根据他的奏折,黄至筠连续多年垄断首商一职,为人贪得无厌,种种劣行,引发了公愤。因此,大学士曹振镛请求皇上废除首商一职,恢复总商轮流当值的制度。 更令人发指的是,黄至筠的罪行发生在盐业贸易的危机时期,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居然安然渡过了 1822 年的丑闻,事实上,他的行为不过是弊端的冰山一角。大致在这一时期,包世臣谈到了扬州育婴堂的管理不善:这个机构收容了 1400 多名弃婴,由盐政资金资助,其财务的管理漏洞百出,而且多被私人

7、挪用。 41830 年上任的两江总督陶澍早已对种种弊端有所耳闻。盐商们声称,为盐政机关的整修支付了数万两白银,而实际支出不到三分之一;用于资助德音、春台两个戏班演出的基金,最终被用来支付商人举办的家宴,更有甚者:“查淮商向有数百家,近因消乏,仅存数十家,且多借资营运,不皆(依靠)自己资本。更有以商为名,网取无本之利,并不行盐者。 ” 把扬州和汉口进行比较,这种景象尤其值得思考。罗威廉发现,活跃在汉口的两淮盐商, “总是将嘉庆和道光年间视为该群体的黄金时期” 。汉口是运往两湖之盐的销售点,占据了淮南盐产定额的大部分。看来如果不是与食盐走私联系密切的话,汉口就不可能繁荣兴旺。如果汉口商人生意蒸蒸日

8、上,而扬州商人却在困境中挣扎,那么我们不难判断,汉口的繁荣实际是以牺牲扬州为代价:大型市镇非常活跃,盐政中心却在衰落;非法食盐交易勃兴,官方贸易却在继续挣扎。罗威廉确实注意到,湖广总督发现 19 世纪 30 年代“(汉)大量(食盐)交易未经报告” 。 陶澍的调查揭示了 19 世纪上半期扬州的尴尬局面。一些有权势的商人继续过着奢侈的生活,低微的家族则走向破产。由于许多人都依靠盐政基金的管理不善来发财,因此毫不奇怪,他的整顿举措遭到了抵制。反对者在城里贴出两张揭帖,上面有对这位总督的讽剌。一名士绅描述了改革的后果,因为突然被剥夺了财富来源,来自“骄惰”家庭的妓女数量日益增多,或许出于相同的原因,良

9、家女子也被送去当女塾师,跟英国贫穷绅士的女儿很相似。 随着盐业贸易在 19 世纪初衰落,江北农村也遭受了痛苦。1796 年,黄河堤防决口引发洪灾,在大运河山东5段导致了数百万两的损失。这是水道系统崩溃的开始,1797 至 1809 年间,江北地区每年都要临时性或全部免除许多地区的赋税,并提供可观的灾害救济。1804、1805 和 1806 年水患接二连三。1807 年,用于保护下河耕地的堤坝需要维修,但损害程度太大,以至于地主们难以承受维修费用。总督铁保要求为此项任务筹集 17759 两银子,在六年之内偿还。 洪泽湖堤防由于工程和财务原因无法恢复,令水利系统的运转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比如 18

10、08 年提出修复高家堰,费用估计需要 150 万两。可就在文书往来期间,下河地区又发生了洪灾,结果到 1812 年,高家堰的水坝只剩下五座还在运行,其余则彻底陷入瘫痪。 在中国水利史上,道光年间是内陆水道系统崩溃的时期。唯独黄河稍显平静,但这份成功的水利记录,实际是通过将洪泽湖水排入扬州方向取得的。1828 年,江淮之水溢出周围数里,乌鸦以死畜为食。1832 年,数千农民聚集起来,反对掘开高邮的大运河堤坝向下游泄洪,但最后,当局用军队回应了所有的抗议行动。 被毁灭的城市 1850 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三年以后,扬州被太平军占领。城内人心惶惶,空气恶臭,水源污染,瘟疫流行,一名传教士写道:“灭

11、绝之神在这座不久前还非常富裕、安逸的城市上空盘旋,发起的攻击似乎永无止尽。 ” 不仅城里,乡村地区也遭到蹂躏。太平军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攻击时来到北湖,向那里课以重赋,方志里出现了数千名为守节而死的妇女,即使在战火平息的 1866 年,当地依然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中,只有6关于过去的悲伤记忆被保存下来。1894 年,天主教牧师康治泰用寓言诠释了这种历史兴衰,在他笔下,整个城市无人照管,破落的文昌阁就是一个象征: 原先它是这座城市的荣耀,鼓舞了当地诗人的兴致,激发了所有路过者的好奇心。现在,它是一个屈辱和悲伤之物,仅剩下一具骷髅,长毛砸碎了它的所有装饰品,三十年来没有一分钱用于它的维修。 不仅是扬

12、州,整个江北地区都遭受了苦难。太平军初次攻击的 1853年,恰逢黄河大堤决口,改道的河水使大运河的通航能力严重萎缩,1862 年淮北又爆发了捻军起义。在局势稳定后,周期性的难民淹没了这里,他们或因为谣言,或因为饥荒而逃难,而干旱则如同诅咒般如影随形。1895 年盐城知县写道: 自同治丙寅(1866 年)决(大运河上的)清水潭,不为灾者近三十年,下河惴惴之忧,又不在水溢,而在旱干矣。 扬州的衰落或许可以归结为大运河的凋残,不过大运河在 19 世纪后半期仍是一条有效的运输线路。扬州固然由于过境贸易的衰落而遭受了损失,但主要问题还在于进口货物与地方产品之间无法保持平衡。在一个“女子无所事事”的地方,

13、扬州没有任何底线可以依靠。薛福保家族在太平天国期间逃离无锡,在江北的宝应找到一个避难之处。他观察到:“今江北之困,非独其地瘠也,人力亦未尽也” 。因为这里的情形与他的江南家乡截然不同: 何者?(江南)男子力耕于外,女子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今江北惟通、海知纺织也,然斥南谷少,7民艰食。淮、扬之间,民耳不闻蚕桑之宜,目不睹纺织之勤。妇子终日遨嬉,仰一人而食,而都邑之民,方安坐食其租,大半务益为纤啬,操其有佘之势,以规备称之息。农益急,息益重。岁稍歉,则转徙去。 一部分农民跨过长江,在上海街头捡垃圾和拉人力车为生,不只他们如此,艺术家和学者们也纷纷离去。刘熙载就是这样一个

14、例子,1867年,他前往上海龙门书院出任山长,13 年后才返回故乡,1881 年在那里故去。 从上海看扬州 在扬州衰败的日子里,上海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在它的映衬下,这座古老的城市顿时颜色无存。1928 年,久居上海的郁达夫,开始寻访历史上的江南。这是国民革命“大功告成”的一年,以南京为中心的新政权刚刚建立,统一似乎就要到来。但就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对共产主义者的清洗接踵而至,许多知识分子陷入了迷惘,郁达夫寻访历史的时间,显然蕴含着某种辛酸的巧合。 他的旅程在游览扬州时达到高潮,这座传说中的园林和梦幻之城,无疑比其它任何地方更能震撼人心。他满怀期待地跨过长江,脑海里回荡着文人墨客的称颂和赞美,但

15、刚踏上旅途,他就发现周围“平坦萧杀,没有一点令人可以留恋的地方” 。在行程的第一天,沮丧的预感便得到了证实:寺院和亭台已经衰朽,园林无人看管,曾经著称一时的花木和假山,只留下一些令人伤感的遗迹。 1935 年,在给人间世杂志主编林语堂的一封信中,郁达夫写下了这次参观的感受: 8你既不敢游杭,我劝你也不必游扬,还是在上海,梦里想象欧阳公的平山堂,王院亭的红桥, 桃花扇里的史阁部, 红楼梦里的林如海,以及盐商的别墅,乡宦的妖姬,倒来得好些。 郁达夫将扬州的凋敝归结为缺乏铁路,它增加了城市与外界的隔阂,在回忆游览扬州时,韩起澜也提到过这个地方的偏远:“这是一座阴湿、长着苔藓的城市,非常古老,没有什么

16、变化,它与对岸熙熙攘攘的镇江被一条汹涌的大江割断。 ” 那时候,扬州是一潭孤寂的死水,在它的周边,居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处狭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南,那里的市镇正向着繁荣和现代化冲刺:南通和海门以棉花产业而自豪,同时坚定地以上海为发展导向,而曾几何时雄踞其上的扬州,只能以腌菜、化妆品和牙刷为主导产品苦苦支撑。 郁达夫发表这封信时,一场激烈的论战正围绕着闲话扬州进行,该书的作者易君左是他的挚友,1932 年日本侵略上海期间,易在扬州呆过几个月:国难当头,他的心情无疑是沉重的,而扬州的凋敝景象,更使他愈加烦闷不安。 毫不奇怪, 闲话扬州中尽是对城市阴暗面的描述:盐商的大宅正在破落,排

17、水系统运转失灵,街头垃圾遍地,居民对公共卫生一无所知。更令易君左难以容忍的是,在大敌当前的关口,当地人却涌向茶馆、澡堂和戏院,将宝贵的时光用于消遣。 在易君左看来,这简直是一个颓废社会的绝好例证:迷信、堕落、懒散,是它们使城市沦落至此,通敌者来自扬州,妓女来自扬州,一切9的苦难,都仿佛是这座城市的咎由自取。 毫无理由的断言最终激起了众怒。当地士绅向江苏高等法院申诉,最终令闲话扬州遭到禁毁。但这是一场代价高昂的胜利,因为伴随此案发表了太多的文章,虽然以谴责易君左的内容居多,但它们也证实了“扬州梦”已经结束。在批判易君左将扬州妇女描述为妓女时,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曾几何时,对娼妓文化的赞美曾在文

18、学中表现得很突出,但它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居民对风月也不再有昔日的豁达与宽容。 从许多方面来看,扬州除了清代遗迹以外,几乎已无其它。易君左无疑说出了真相,只不过其方式更像是一种尖刻的嘲弄。他看到的,是一个沉溺于旧日时光中的社会,读者跟着他穿过扬州的街道、衰朽的宅院、带围墙的官邸、土地庙、澡堂和茶馆,逐渐认出了一座被城墙围绕起来的城市。川流不息的人群从榷关走过;运河上大小船只汇聚,人们或走进狭窄的街巷,或去往瘦西湖畔踏青,生活节奏改变起来很慢,不禁使人想起它在 18 世纪的优雅200 年后,这种气质仍在,唯独其凭依的环境不存,更何况,整座城市已经看尽了天灾人祸。此时的扬州,注定不可能有彼时之景色。 摘编自说扬州:1550-1850 年的一座中国城市 中华书局 图: 1793 年,画家威廉亚历山大随马噶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在他笔下,扬州城墙沿着河流兴建,对岸是一座寺庙,水面船只来往不绝。尽管已是盛世之末,但这座商业城市依旧兴盛且气象万千。 10威廉亚历山大的另一幅作品,宝应湖边的大运河,当地位于扬州以北,是南来北往的驳船的必经之路。 英国插画设计师托马斯阿罗姆的铜版画“扬州江口” ,绘制于 1842年。作为大清帝国城市印象的一部分,这幅插画随书于 1843 年发表,在欧洲流传很广。尽管如此,阿罗姆事实上并没有到过中国。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