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中国中产阶级问题研究十八大后,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讨论逐渐升温,改革的共识可以说已经确定下来,但是如何改革、怎样推进改革一直是个难题。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倍增计划” (国民收入在 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和“两个同步” (努力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同步) ,都对未来的国民收入分配有很大的影响,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突破点也在于如何扩大中产阶级。 一、中产阶级的界定和基本特征 (一)在受教育程度上,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 中产阶级基本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2、,本科学历居多,他们所受的教育、专业技能与知识智能,往往成为日后在工作中获取财富、地位、名望与权力等各种“稀缺”资源的资本,其学历与收入有很强的相关性。 (二)在职业方面,从事公职和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收入稳定 我国中等收入者主要包括早期的干部、知识分子和国企职工。改革开放开始以后,随着私营企业雇员及外资雇员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中产阶级群体,如今公务员群体也融入到中产阶级之中。目前来看,新的中产阶级者主要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多分布在金融证券、信息通讯、高新技术等知识含量高的新兴行业,还有就是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职工,主要包括石油、电力等垄断行业。 (三)收入水平很高且收入来源多样化 中产阶级的收入
3、处在社会中等水平,一般来说他们所拥有的物质水平虽然不能随心所欲地过奢华的生活,但其收入基本稳定且比较殷实,在维持基本生存需要之外仍有节余,能为满足家庭成员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中产阶级未来的可支配收入会更多。 (一)政治方面,中产阶级的壮大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 首先,由于中产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更加向往民主自由的生活,对自身权利有清醒的认识且希望得到更多的权利。其次,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均积极地追求法律的保护,对依法治国有深刻的体会且积极捍卫法律的权威。最后,中产阶级通常都倾向于追求更多的选择,如自由择业、居住等,这必然意味着要求
4、更少的政治强制,以便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二)经济方面,中产阶级的壮大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出口,但随着全球经济衰退以及上一轮 4 万亿救市的投入,导致我国出口由于国际市场不景气难以恢复高速增长,在投资上由于担心会出现经济过热、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政府也不会再大规模财政支出,所以投资也限于停滞。这时只能依靠国内消费,而刺激国内消费就必须提高收入,这正是中等收入阶层的重要所在。 (三)社会稳定方面,推动社会结构转型,保持社会稳定 我国的基尼系数在 2001 年时就已不再对外公布,但是据国外经济机构推算,中国现今基尼系数早已超过 0.5 这一国际
5、警戒线。我国日益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分配格局,即社会上占总人口少数的人却拥有较大的社会财富,而占总人口多数的人所占有的社会财富却很少。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真正和谐的社会分配格局应该是“橄榄球式” ,即高收入和低收入都占总人口的少数,中间的中产阶级占人口总数的大头,这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三、中产阶级的发展现状及面对的问题 我国中产阶级的发展起始于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产阶级的人数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就其现状来看仍有其特点。 (一)中产阶级人数增加很快,但是比重还不大 中国现在的中产阶级人数增长速度非常之快,在过去的 20 年之间,由原来的微乎其微发展到现在的近 3 亿人口(C
6、NN 数字) ,大约占城市人口的 50%。在一些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中产阶级的数字更加庞大,甚至白领工人超过了蓝领工人数量。然而,中产阶级增速虽然很快,但是放到全国人口里,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约 20%左右。 (二)中产阶级的职业构成比较复杂,但分布在一些主要的行业 我国的中产阶级形成壮大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内驱式”方式。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源于计划时代留下的垄断性质的行业,包括航空、金融、保险、烟草、电力行业、石油等行业。第二部分来源于 20 世纪 80年代诞生的一批个体私营业主和乡镇企业家。此外,一些新兴股份制企业、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职工及国内专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如律师、会计师
7、、医生、证券交易人员等,也加入到中间阶层的行列中来。第三部分则是现在越来越火热的公务员群体,其国家雇员、铁饭碗的招牌引来很多人的追捧,这也形成了一部分的内驱中产阶级。另一种方式是“外引式” ,即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和管理人员。 (三)中产阶级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点,即沿海地区强于内陆地区,东部地区强于中西部地区 中产阶级快速增长必定得益于好的政策和好的地理条件。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得到了很多好的政策照顾和国外投资,所以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收入平均下来都超过全国水平。相反,内陆地区由于计划经济残存严重,自由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中等收入群体数量远远不如东南沿海地
8、区。 四、政策建议 (一)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扩大中产阶级比重的根本,只有经济得到发展了才能从总体上提高居民收入,降低低收入者的比重,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978 年的 381美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5432 美元,中产阶级比重也相应地有所扩大。未来发展方向上应该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准,而非以 GDP 增长率为主。(二)推进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已大大提高,从 1978 年的 18%提高到 2011 年的 51.27%,但仍低于 75%的发达国家水平。继续推进城镇化,让更多的人进入城市,使进城农民工变成市民,
9、促进底层农民工向中层自由流动,改变弱势群体家庭代际复制。城镇化是提高扩大中产阶级的重要手段。 (三)大力解决就业问题 包括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业。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工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解决就业、扩大就业早已成为民生的重中之重。第三产业一直是吸纳就业人群的大户,诸如教育、文化、传媒、旅游、餐饮娱乐休闲等行业都是促进就业、提高收入的主要行业,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主要部分。 (四)扩大非工资收入,鼓励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资本、土地是与劳动、技术一样的生产要素,要改变人们只重视劳动不重视资本的偏见。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也应参与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人们不仅可以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参加分配,也可以用资本等生产要素参加分配获得收入。国家不仅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人,使资本项目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收入来源。 (五)通过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税收体制,建立相应的社保体系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首先,在税收上,减少对中等收入者的征税力度,使其有更多可支配的资金。其次,对医疗、教育、保险、养老金等,国家要担负一定的责任,不能让个人独自承担。减少中等收入者的花销也是提高其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杨再梅)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