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24KB ,
资源ID:1852128      下载积分:8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8521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上甲苗”到“短衣壮”.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上甲苗”到“短衣壮”.doc

1、从“上甲苗”到“短衣壮”摘 要 本文从收集的田野调查资料出发,考察了广西大新县上甲人的族群认同从苗族向壮族的转变过程,从当地人的“自称”和周边壮族的“他称” ,以及上世纪 50 年代民族识别工作入手,探求他们身份意识转变的原因。虽然,上甲人失去了苗族的优惠身份,但在旅游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又开始主动参与到“短衣壮”的构建当中。 关键词 上甲苗 短衣壮 族群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是 2013 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壮族民族识别工作者口述史研究” (项目编号: 13CSH0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卢露,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009-0592(2015)07-167-02 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大新县宝圩乡板禄和板价两村,历史上被称为“上甲” 。上甲之前曾称为“上化” ,这里属于安平土司的辖地,安平土司把自己的辖地划分为九化, “化”在当地土话里意为“乞丐” ,九化,即九个地方的人都是我的乞丐。当地人用土语一般称自己为“布上甲” ,即上甲人的意思。现如今,上甲人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短衣壮” 。 然而,在此之前,上甲当地的群众曾认为自己是苗族,认为自己在服饰、语言和风俗习惯上跟周围的壮族有所差异,那么“短衣壮”的称谓又是从何而来?上甲人的认同又历经了怎样的一个转变过程?本文将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3、。 一、 “苗族”称谓的来历 实际上,上甲人究竟是属于苗族还是壮族,对这一问题的争论都源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民族识别”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进行的这项工作,不仅认定了当地群众的民族身份,也将“少数民族”这一概念传播到了当地。根据笔者对当地村民的访谈了解到, “苗族”的说法有几种来源:其一,在 1946 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当时的雷平县志记载上甲人为“苗制” ,其说法可以在当地留存的墓碑上找到证据。其二,1929 年红七、八军路过宝圩乡时曾因为他们与其他地方群众在语言、风俗上的特殊性,而称之为“苗友” 。其三,1948 年黄嘉、甘苦、项伯衡等老同志在当地建立根据地,组织农会和开展游击斗争

4、时,也称他们为“苗友” 。其四,在 1952 年土改时期,上级政府对上甲群众以“苗族”来安排工作,在周围壮族村庄都进行了土改以后,最后才在上甲两村进行土改,当时土改工作队员也一致称他们为“苗友” 。 可见,上甲人自称为“苗族”的历史主要是在建国之前的民国时期,一方面是由于上甲人较之周边族群特殊的风俗,当时的广西国民政府对他们采取相对特殊的政策,另一方面,是红军在上甲当地进行革命宣传工作时,也开始把一些阶级、民族平等的理念传播到了当地。 二、 “独特性”体现为何 某种意义上,一个族群的“特殊性”是经由与周围人群的比较而得来的,建国以后,我国对少数民族的识别和认定是以斯大林的“四个共同” 为标准的

5、。在这四个标准中,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服饰和风俗习惯)是最容易识别和操作化的,这也成为 1950 年代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准。上甲群众认为自己是苗族的依据主要有,首先,在语言上,虽然当地土话已吸收了壮语的一些词汇,但与周边的壮族差异仍较大,例如,上甲人称母亲为“阿卜” ,称祖父为“阿波” ,吃饭叫“军造” ,许多邻近的壮族听不懂,但却与越南边民更接近,也更容易交流。其次,在服饰上也有独特的审美观,妇女的服装尤为独特,上衣是黑色无领对襟短衫,下身黑色长裙,冬天多扎绑腿,头巾多扎成两角翘起的“猫头式” ,家庭条件好的还佩戴有银项圈、耳环等等。上甲妇女这身装束与苗族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与周边习惯穿蓝色上装的

6、“布侬”支系和穿黑色长袍的“布傣”支系都有明显差异。此外,上甲人在生活习俗和节庆仪式上也与周围壮族群众有所不同,例如,农历三月三是壮族祭拜祖先的节日,可是上甲两村却在传统上从三月十三开始祭祖,分片区相隔几天来过这个节日;他们的“祭鬼节”也不是七月十四,而是七月初七。 社会学、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总结过,南方的少数民族在居住格局上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同一个地区相邻各个族群间,由于日常交往和通婚,既会在语言、风俗习惯上相互影响,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自己的独特性。上甲人与周边族群的关系在这方面体现比较显著。 三、 “上甲人”族群身份困境的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 “上

7、甲”从前被称为“上化” ,作为土司辖地的土民,从身份地位来讲是比较低的。在田野调查中,笔者也从当地村民中了解到,过去上甲两村人曾被邻近的壮族人称为“上甲佬” , “黑猫” (黑苗)等,带有一定蔑称的称谓,而且,凡是上甲地方的人,只被允许在自己的地界内进行赶圩、打柴、放牧等活动,一旦出了界外,就会被壮族人欺负和追赶。村里的老人也说,在清朝宣统之前,上甲人从没有跟周边族群通婚甚至交朋友。所以,从心理认同上来讲,这是上甲人不愿认为自己跟周边族群同属一个民族的深层原因,但这样的心理隔阂只是基于身份地位和日常交往的经验。在经历过民族身份认定以后,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群体之间的边界。 如今,上甲村民的身份证上的“民族”一栏填报的都是“壮” ,但是村民们告诉笔者,他们之前的身份证,都填的是 50 年代认定的“苗” ,“壮”是 80 年代识别的时候整个片区统一改的。所以,出现了两种情况,早年通过读书、参军等在外地工作、甚至当领导的上甲人,现在的身份证上依然写着“苗” ,而留在村里的村民则变成了“壮” 。而这也成为当地一些村民还在争取苗族身份的理由,因为这不仅是民族身份地位的变更,也意味着优惠政策的丧失。 事实上,上世纪 50 年代,无论是上甲的地方干部还是当地群众,对什么是壮族、什么是苗族并没有清晰的认识,除去之前分析的心理原因,一些村民也回忆,刚解放那会有村民代表外出开会,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