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监护与术后康复【摘要】 目的 总结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监护及康复经验,以提高骨折患者治愈率,减少伤残率。方法 以 2008 年 1 月12月 32 例骨折合并 0CS 患者为研究组,对患者进行术前动态监护,术后康复护理。以 2006 年 1 月2007 年 12 月收治的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 59 例为对照组进行随访、统计和回顾性分析。对二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中 32 例患者康复 26 例,占 81.3%,有致残情况 6 例,占 18.7%。对照组 59 例患者,康复 30 例,占 50.8%,有致残情况 29 例,占 49.
2、2%。研究组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X2=6.87,p0.05) 。结论 对骨折合并 OCS 患者进行早期监护及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康复,能明显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 骨筋膜室综合征 早期监护 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或组织水肿致其室内容物体积增加、外包扎过紧造成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压力增高所致1。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引起严重后果,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处理,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导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2。因此,重视术前的观察,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加强术后功能
3、锻炼指导,对提高骨筋膜室综合征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2008 年1 月12 月,我们收治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 32 例,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早期监护与术后康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 2008 年 1 月12 月收治的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 32 例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 22 例,女 10 例;年龄 23-57 岁,平均 39.5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 17 例,爆炸伤 l 例,高处坠落伤 6 例,压砸伤 8 例。其中开放性 6 例,闭合性 26 例。骨折部位:前臂 4 例;股骨 3 例;胫腓骨 21 例,胫骨平台骨折 3 例;跟骨骨折 1 例;
4、损伤后诊断时间:1h-2d。同时以 2006 年 1 月2007 年 12 月收治的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 59 例为对照组,开展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研究组全部病例经确诊后,行筋膜切开减压术 23 例,在减压的同时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内固定;非手术治疗 9 例。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早期监护与术后康复。患者出院后随访 6-12 个月,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关节功能及肌力恢复、后遗症等情况。对照组 59 例患者进行相同的随访和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以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功能及肌力基本恢复(IV 级) 、无后遗症判定为康复;关节功能障碍及肌力 0-III 级、截肢等判定为致残。对两组患者的康复
5、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 x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中 32 例患者中康复 26 例,占 81.3%;有致残情况 6 例,其中关节功能障碍 3 例,肌力 0-III 级 2 例,截肢 1 例,致残率为18.7%。对照组 59 例患者中康复 30 例,占 50.8%,有致残情况 29 例,其中关节功能障碍 14 例,肌力 0-III 级 11 例,截肢 4 例,致残率为49.2%。二组患者的康复、致残情况比较分析见表 1。研究组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x2=6.87,P0.05) 。 3 体会 3.1 早期诊断 OCS 至关重要 O
6、CS 起病急,发展快,若延治或误治,轻者肌肉挛缩和神经功能损害,重者肢体坏死必须截肢,或因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3。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对其尤显重要。诊疗人员的经验、技术和责任心及早期观察护理,在预防骨折并发 OCS 中起重要作用。3.2 早期监护措施有助于 ocs 的治疗和康复 3.2.1 观察并记录疼痛性质、时间和程度。患者早期多有局部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和不同程度的被动牵拉痛。监护中要注意鉴别是原发伤还是肌肉缺血导致的疼痛,前者经复位及固定后疼痛逐渐减轻,后者是受累肌肉被动牵拉痛或肢体远端痛,其疼痛是进行性加重,不因肢体固定或经处理而减轻。准确记录疼痛的时间和程度,可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7、 3.2.2 观察皮肤温度、感觉、活动和末梢血运。OCS 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肿胀程度由轻度到中度再发展到张力性水泡,最后皮肤苍白,动脉搏动消失,感觉迟钝或麻木,肢体缺血性坏死4。对脉搏的观察,当受累间隔内肌力减弱、组织肿胀,都会使动脉与皮肤间距增大,脉搏相对减弱。若脉搏真正消失,则可能是血管损伤,或晚期 OCS 至动脉闭塞。本组 5 例患者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而肌肉已发生缺血坏死,体温有上升趋势,及时进行了切开清创、减压术。故肢体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并不一定是安全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综合分析。 3.2.3 生命体征的观察。本症除肢体损伤严
8、重外,亦可引起全身创伤反应,故需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肌肉组织坏死广泛且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脉率增快、心率不齐等反应。本组有 8 例病人出现血压下降,经及时补液输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压逐渐稳定。 3.2.4 适时给予心理干预。因创伤的意外和突然,患者心理受到极大冲击,导致紧张、焦虑、急躁等负性情绪体验增强;对康复治疗急于求成,易致患肢再损伤,影响患者身心康复。对此应给予适时心理干预,指导患者放松疗法,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合理疏导,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 3.3 早期锻炼是功能恢复必要措施 3.3.1 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患者在入院后,首先指导其保持肢体的正确功能位置,
9、最大限度的避免发生畸形,影响以后的功能。各肢体功能位分别为:股骨骨折患者应保持髋关节前屈 150-200、外展 100-200、外旋 50-100,呈外展中立位;胫腓骨骨折:患者保持肢体抬高,高于心脏,踝关节趾屈 50100。胫骨平台骨折:保持膝关节屈曲 50或伸直。踝关节骨折:趾屈 50-100。前臂骨折患者应保持肘关节屈曲 900 或伸直。 3.3.2 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功能锻炼为治疗性运动,可以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是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重要措施。功能锻炼应在术后第 l 天就开始进行规律性的指导,主要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的原则,开始时建议患者进行除患肢以外各关节的任意
10、活动。患肢锻炼方法主要包括:(1)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每次 50 下,每天 3 次。(2)直腿抬高 5-10cm,并保持 1-5min,每天 3 次;(3)卧床时可进行患肢纵向挤压锻炼:从 5kg 逐渐加至 25kg,每天 3 次;(4)后期可逐渐进行负重锻炼:开始时,负重 15-20 kg,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力量。 (5)前臂旋转训练,每 30 次为 l 组,3 次d。术后 3 周给予局部理疗、肌力增强训练及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训练。OCS 常合并四肢及临近关节的损伤,术后有效的关节及肌力的功能锻炼是促进功能恢复的必要措施。增强肌力,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失用性萎缩等并发症的出现,为早
11、期下床活动创造条件,避免因 OCS 引起的关节及肌肉功能障碍,既能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次数,也为病人减轻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在骨折并发 OCS 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过程中,同时实施早期监护与术后康复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对骨折愈合、关节功能及肌力恢复都方面均有良好效果,能明显减少患者的致残率。 参 考 文 献 1尤风敏,郑金菊,王岚岚.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J.中外医疗,2008,27(12):65. 2李芙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0):73. 3李立,于建勇.丛言滋.切开减张自锁钉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J.中医正骨.2008,20(1):25-26. 4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09.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