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73KB ,
资源ID:3017051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0170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doc

1、 1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03200010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学分: 2.5 总学时: 理论学时: 48 学时 实验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 教材:病理生理学,王建枝、殷莲华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病理 生理学 ( Pathologic Physiology 或 Pathophysiology),是 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肩负着基础医学课程到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 转归 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 依据 。 1.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与机制;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病人( patient)患病机体 (机能、代谢改变 ) 疾病模型( animal model) 3.地位: ( 1) 医学基础课 ( 2) 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4.内容: ( 1) 病理生理学总论(疾病概论): ( 2) 基本病理过程(病理过程, pathologica1 process):多种疾病中

3、出现的 、 共同的 、 成套的机能、代谢和结构变化。 ( 3) 病理生理学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综合征( syndrome)。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需要应用正常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有关知识 加以综合、分析后用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在患病机体内出现的各种变化,因此它和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等各门基础理论学科有重要联系,而且作为一门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又有责任把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所以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因此

4、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教师更要有广泛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才能学好和教好这门学科。 2 ( 1)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 2)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 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 ( 3)做到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强化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 4)结 合教科书学习,掌握部分专业英语词汇。 2、基本技能: ( 1)熟悉病理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病理生理学实验技能方法。 ( 2)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的操作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建立。 三、学时安排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1.绪论、疾病概论

5、2 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7 3.酸碱紊乱 7 4.缺氧 3 5.发热 3 6.应激 2 7.缺血再灌 2 8.休克 5 9.DIC 2 10.心衰 4 11.呼衰 3 12.肝衰 3 13.肾衰 5 总计 48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平时成绩(考勤 +课堂测试 +自主学习得分)。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 70%,平时成绩 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3 1、 掌握 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基本任务以及基本病理过程。 2、 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 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 。 3、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

6、讲课时数 0.5 学时 教学内容 1、 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生理学是从功能 、 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 “ 桥梁学科 ”。 2、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 发生发展 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 ;研究 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从而 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 基础和实验依据。 3、 病理生理学的 研究 内容 和研究方法 : 病理生理学包括总论 、基本病理过程和各论三部分内容;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动物实验、临床观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等,其中,动物实验是病理生理学最主要

7、的研究手段。 4、 病理生理学的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健康、疾病 、病因 的概念;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 诊 断脑死亡的标准 。 2、熟悉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 发展 中的作用 ;熟悉疾病的转归、 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 3、了解临终关怀和安乐死。 讲课时数 1.5 学时 教学内容 1、 健康和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 2、 病因学: 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病因的分类。 3、 发病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 普

8、遍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 机制、 分子机制 。 4、 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 死亡及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目的要求 1. 掌握正常水钠代谢及调节; 水钠代谢障碍的概念、 原因 、发生机制 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钾代谢障碍的 概念、病因 及对机体的影响 2. 熟悉各型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 了解镁、钙、磷代谢障碍 讲课时数 7 学时 教学内容 1、水、钠代谢的生理学基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渗透压,水、钠平

9、衡及调节 2、水、钠代谢紊乱: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的概念、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水肿和水中毒的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 3、钾代谢紊乱:钾的生理功能、钾平衡及调节,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 、 发病学、机体的 功能、代谢变化,特别是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变化以及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的变化特点,以及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防治原则。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特别是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的变化特点,防治原则。 4、镁代谢紊乱:低镁血症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高镁血症的概念、

10、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自学) 5、钙磷代谢障碍:钙磷代谢的调节和参与的生理功能;低、高钙血症引起的原因,特别是对机体的影响要重点掌握,例如对神经肌肉、骨骼、心肌的影 响。 (自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板书、录像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1、 掌握 反映 酸碱 平衡状况各项 指标的 定 义、正常值及其意义 ; 掌握各型单纯性酸碱 平衡紊乱 的原因、 发病 机制、机体的代偿 机制、血气指标的特点 及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 双重 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 2、 熟悉体内酸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 熟悉 双

11、 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 熟悉 酸碱 平衡紊乱 的防治原则 。 5 3、 了解三重混合 型 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 讲课时数 7 学时 教学内容 1、正常酸碱平衡:酸碱的概念,体内酸碱的来源,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包括细胞外液的缓冲作用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以及肺、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2、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pH 与 H+ 浓度、动脉血 CO2分压( PaCO2)、标准碳酸氢盐( SB)和实际碳酸氢盐( AB)、缓冲碱( BB)、碱剩余( BE)、阴离子间隙( AG)的概念、标准值及其意义。 3、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 1) 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分类, AG 增

12、高型和 AG 正常型代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代酸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 以及防治原则。 ( 2) 代谢性碱中毒概念、分类,盐水反应性碱中毒和盐水抵抗性碱中毒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代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 3) 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分类,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呼酸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呼酸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 4) 呼吸性碱中毒概念、分类,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呼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呼碱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4、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混合 型 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 双 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特点。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特点

13、。 5、代偿预计值及 酸碱图:单纯、 双 重及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计算分析方法,酸碱图的识别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手段 板书、 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缺氧 目的要求 1、 掌握缺氧的概念 ; 掌握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 ; 掌握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 发生 机制 ; 掌握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 熟悉 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3、 了解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讲课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6 2、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

14、中毒性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与 发生 机制。 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性变化机制,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的机制。 4、氧疗与氧中毒:氧疗、氧中毒的概念,氧中毒的原因和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发热 目的要求 1、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 ; 掌握发热 和过热的原因 、区别以及发热的 基本机制 。 2、 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 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 3、 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讲课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1、概念:

15、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和 发热 激活物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来源、种类及生物学效应。体温升高的机制:体温调节中枢, 内生致热原信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发热中枢的调节介质及作用,热限及其成因,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3、发热的时相及其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 与热代谢特点。 4、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生理功能改变,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代谢改变,包括蛋白质、糖和脂肪、水盐代谢在发热过程中的变化。免疫功能改变。 5、发

16、热的生物学意其义及处理原则:发热对机体有利与不利方面以及发热一般处理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PBL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 应激 目的要求 1、 掌握应激、热休克蛋白、急性期反应及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免疫系统反应及细胞体液变化;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2、熟悉应激反应的分类; 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7 谢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心理、精神障碍 3、了解 应激原 的概念 及其分类 ; 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和 应激性疾病的 防治原则 。 讲课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应激、应激原概念, 应激反应的分类 。 2、应激 时 的 躯体 反应

17、: (1)神经内分泌反应:蓝斑 -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皮质轴兴奋,其它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内啡肽及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在应激时变化状态,原因及其意义。 ( 2)应激时免疫系统的反应 ( 3)急性期反应和急性 期蛋白 :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 。 ( 4)应激的细胞反应:热休克蛋白的概念、 分类 、生物学特点与功能和表达调节 . 3、心理性应激:心理性应激时的情绪和行为改变及对功能代谢的影响,影响心理性应激的因素。 4、应激时机体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物质代谢率、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变化,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 ( 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

18、其发生机制 ) 、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变化的特点、原因、机制及意义。应激的 临床处理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 板书、 多媒体教学 第 十二章 缺血 -再灌注损伤 目的要求 1 掌握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 2 熟悉缺血 -再灌注损伤 时心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3 了解缺血 -再灌注损伤 发生 的主要原因、条件和防治原则 ;了解脑和其它器官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讲课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其意义。 2、原因和条件:引起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3、发病机制:活性氧

19、的作用,氧自由基介导学说 、 钙超负荷学说 和白细胞的作用 。氧自由基介导学说:自由基的概念、分类、形成机制和损伤机 制。钙超负荷8 学说:钙超载形成 机制 和引起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白细胞作用 :白细胞增多的机制及其介导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4、缺血 -再灌注损伤 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心、脑、肺、肠、肾、肝等重要器官缺血 -再灌注损伤 的变化 。 5、防治原则:尽早恢复血流,减少缺血时间,采用低压、低温、低钙再灌注液,清除活性氧,使用钙拮抗剂和抗白细胞疗法,补充能量及促进能量生成,启动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休克 目的

20、要求 1、 掌握休克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的概念 ; 掌握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 。 2、 熟悉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熟悉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熟悉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 3、 了解休克 、 MODS 的 病 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5 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因和分类:休克的常见原因、始动环节和分类。 2、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 ( 1) 微循环机制: 微循环缺血期 的微循环变化特点、 变化机制、 代偿机制、临床表现 ;微循环淤血期 的微循环变化特点、 变化机制 、失代偿 及恶性循环产生的机制 、 临床表现; 微循环

21、衰竭期 的 微循环变化特点、 变化机制 、晚期难治的机制 、临床表现; ( 2) 细胞分子机制:细胞损伤 、细胞代谢障碍,炎症介质表达增多 。 3、 休克时 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 物质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器官功能障碍如:肺、肾、胃肠、肝、心、脑等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 4、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5、 MODS:概念、病因、依发病过程分型,发病机制。 6、 休克 和 MODS 的防治原则:病因学防治和发病学防治( 纠酸、补充血容量、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保护细胞功能,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 能障碍与衰竭)。 教学方法 讲授法、

22、启发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 十二 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9 目的要求 1、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AHA)及裂体细胞的概念 ; DIC 的发病机制 ; DIC 发生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的 发生机制 。 2、 熟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 DIC 发生的常见原因及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 DIC 的分期 和分型 3、 了解 DIC 的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抗凝血系统:体液抗凝,细胞抗凝,纤溶系统;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23、:VEC 的调节,分子网络调节,肝脾的调节作用。 2、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血栓形成,止 /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1) DIC 的概念、病因和诱因; ( 2) DIC 的发病机制:启始环节: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红细胞或白细胞大量破坏;内皮细胞受损害;其他促凝物质释放入血直接激活凝血系统; DIC 的 分期 :高凝期(血小板激活,微血栓形成)、 消耗性低凝 期 、继发性纤溶 功能 亢进 期 。 ( 3) DIC 的分型:按 DIC 发生快慢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与慢性型。按 DIC 代

24、偿情况分为代偿型、失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 4) DIC 时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微血栓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低血压或休克,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贫血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 5) DIC 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3P” 试验、凝血酶时间和 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防治原发疾病,改善微循环,重建凝血与纤溶间动态平衡,维持和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启发法 练习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 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基本病因;发生机制;心脏代偿反应;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熟悉 心功能障碍的常见诱因;神经 -体液调节

25、机制激活对心功能的主要代偿作用和不利影响;心功能不全时心脏以外的代偿反应; 10 3.了解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分类及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讲课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因和分类: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诱因和分类 2、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神经 -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心脏以外的代偿反应 3、发病 机制: 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肌收缩相关蛋的白改变,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兴奋 -收缩耦联障碍 ;心肌舒张功能障碍:主动性舒张功能减弱,被动性舒张功能减弱; 心室 各部分 舒缩协调障碍 4、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心排血量减少 ,静脉淤血综合征 5、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

26、;调整神经 -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塑;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心肌的收缩和舒张的性能 教学方法 PBL; 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十 六 章 肺 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 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 血气变化特点;呼吸衰竭时机体代谢变化; 2.熟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及致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3.了解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概念及致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讲课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因与发病机制:正常呼吸功能,呼吸衰竭的概念、原因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限制性与阻塞性通气障碍机制及血气变化( PaO2, PaCO2 ); 弥散障碍及肺泡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的类型及血气改变( PaO2, PaCO2 正常或 或 ); 解剖分流增加。 2、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 酸碱平衡 及电解质紊乱; 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 循环 系统变化:肺源性心脏病; 呼吸系统的变化:呼吸节律的紊乱,如潮式呼吸(陈 -施呼吸)、间歇呼吸、抽泣样呼吸、叹气样呼吸等; 肾功能的变化和胃肠道变化。 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 ARDS) 概念、病因及 发病 机制。发病机制:肺泡 -毛细血管膜损伤,急性肺损伤致呼吸衰竭。 4、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肺通气,氧疗,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