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41.50KB ,
资源ID:3104554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1045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常态下避灾移民城镇化安置模式研究.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常态下避灾移民城镇化安置模式研究.doc

1、1新常态下避灾移民城镇化安置模式研究摘 要:随着人地矛盾的日趋加重,传统大农业安置方式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以城镇化安置作为避灾移民安置思路,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人地矛盾问题,而且会促进城镇化发展,实现一举多得。以陕南移民为例,提出在新常态下,因地制宜,采取城镇化安置模式,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关键词:新常态;避灾移民;城镇化安置;陕南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rable land, the traditionalagriculture-basedway of relocatio

2、n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ies.Urban-based relocation, as a new solution not only to the problem but a promotion to urbanization as well, is considered a win-win choice. We put forward the urban-based reloc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in orderto ac

3、hieve the goal of “move out, live firmly, and become rich“. Key words:new normal ; disaster-averse resettlement ; urban-based relocation ; southern Shanxi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25(5) 21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移民安置方面,尤其是重大建设工程移民安置,有很多种方式,按照是否外迁,可以分为就地安置和外迁安置;按照是否给移民土地生产资料,可以分为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按照移民

4、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分为农业安置和非农业安置;按照移民的居住方式,可以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其他类型的还有避灾移民、生态移民、扶贫移民等,而“以农为主,以土为本”的大农业安置方式是传统移民安置所遵循的原则。 避灾移民是指为躲避频发的自然灾害,在灾害发生前,自发或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现象。与传统的事后救援不同,避灾移民改变了人与天斗的旧思维,旨在把居住在危险地带、偏僻山区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宜居地区,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改善生存发展条件,实现脱贫致富。近年来,由政府组织进行的避灾移民,是国际社会常态,迁移原因则包括躲避频发的干旱、洪水、狂风、滑坡、泥石流、山崩、暴雨、冰雹、蝗虫、海啸、火山

5、爆发、瘟疫、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将人们从灾害频发的山区搬迁出来,既减少了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干扰,又减少了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是双赢的选择。 陕南地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脆弱,长期以来深受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据统计,2001-2010 年间,共发生地质灾害两千多起,造成 590 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460 亿多元。面对这种局面,从 2011 年 5 月起,陕南启动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避灾移民工程。 3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紧张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自然增长和耕地逐年减少所带来的人地矛盾正日趋严重,传统“以农为主,以土为本”的大农业安置方式面

6、临越来越大的困扰。基于人多地少、环境容量有限的客观现状,本文以陕南避灾移民为例,论述在移民安置工作新常态背景下,符合我国国情的避灾移民城镇化安置模式。 2 避灾移民城镇化安置模式的内涵及外延 2.1 避灾移民城镇化安置模式含义 我国学者对于移民城镇化安置模式中,与城镇化安置相关的研究有:高奇(2000)提出兴建“移民城” ,集中实现农村移民非农化的观点;杨文健(2004)以飞来峡水库为例,提出城乡联动移民安置模式;蔡依平(2006) 、郑瑞强(2011)提出移民安置模式选择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合理组合安置;冯海军等(2013)将水库移民城镇化安置界定为一种“无土

7、、少土”的农村移民安置模式,是指将移民搬迁到城镇或新建移民集镇进行生活安置,将移民劳动力逐步由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最终实现移民人口转移的新型安置方式。施国庆等(2015)按照空间选择模式将移民城镇化安置模式分为集镇安置、县城安置和中心城市安置。 本文涉及的避灾移民城镇化安置是广义上的城镇化,是将处于灾害频发地区的居民转移出来,向现有城镇靠拢或集中新建城镇社区,把移民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生产安置采取因地制宜,以二、三产业安置为主;生活安置在市、县或离城镇较近的区域,移民安置区配有相应的水电医校等基础设施,采取城镇社区管理模式。城镇化安置4模式又以小城镇为主,因为小城镇是联系农村和

8、城市的纽带,兼具城市性和农村性,生活成本相对低,移民更容易适应。 与传统大农业安置最大的区别在于,由农村向小城镇靠近,由较分散到相对集中,因地制宜,结合产业形成移民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原有的自留山、自留地实现土地流转,使避灾移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生产方式则较为灵活,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 ,以二、三产业为主,大部分移民不再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移民原有的土地可以自愿流转,也可以既打工又务农。按照“移民搬迁、小城镇建设、农业现代化”三位一体的创新思路,将避灾移民搬迁与产业发展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可以视为在特定范围内进行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助的

9、城镇化推进模式。但是,这个特定范围的新型城镇化绝对不能以一元化方式来推进,而要结合小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型社区建设等,以人为本、多元并举的战略思维来推进。 2.2 避灾移民城镇化安置的政策背景 2.2.1 新型城镇化大背景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重解决好“三个一亿人”问题,其中包括引导约 1 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 于 2014 年 3 月16 日颁布,并且在城镇规划目标中提出,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

10、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5筹规划与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 2.2.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中央在关于新型农村建设的政策中提出,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小城镇发展,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政府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建设,引导搬迁户从事务工、经商、旅游服务等二、三产业,搬迁户收入由单一的种养业,逐步向

11、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劳务输出等多元化转变,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致富步伐。2.3 避灾移民城镇化安置的优势 2.3.1 移民城镇化安置缓解山区贫困 山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广人稀,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人均耕地不足,产业发展滞后,商品化程度较低,发展困难,脱贫致富难度大。如果村民始终在山里,恶劣的生存条件会像无底洞一样吞噬掉所有投入。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把移民引导聚集到城镇等经济条件好的人口密集区,分类引导农民就地、就近有序进城入镇,就能为群众从事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山区人口有序进城入镇,促进了农民承包地、山林等经营权的流转,较好化解了以户为主的生产经

12、营模式对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近两年,陕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充分证明移民城镇化安6置的显著作用。 2.3.2 城镇化移民安置整合公共资源 山区群众居住分散,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成本高。相比而言,城镇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以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更为齐全,建设、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而且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公共设施的利用率也较高,更为经济。通过移民搬迁,较好地发挥了资源聚集效应,探索加快“城” “乡”融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这是陕南移民搬迁“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之举。 2.3.3 城镇化移民安置缓解人地矛盾 陕南三市绝大部分地区耕地少、坡地多、土层薄、质量差、

13、产量低,生态环境敏感度高,人地矛盾突出。多数移民安置后,人地矛盾更加突出,面临环境容量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等问题。另一方面,安置区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安置难度较大。避灾移民城镇化安置既能节约土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能达到较好的防灾减灾效果。 2.3.4 城镇化安置促进农业现代化 随着山区人口有序进城入镇,必然为农民耕地、山林等经营权的分离和流转创造条件,为化解以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奠定基础,为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迈进提供现实需要。以城镇化安置为契机,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2.4 避灾

14、移民城镇化安置的可行性 2.4.1 自然资源可行性 7迁入地资源环境条件是影响生态移民安置模式选择的首要因素,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移民安置模式,必须综合考虑区域内资源环境条件和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迁出地一般地质环境脆弱、气候变化频繁、拥有大型建筑工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发生频繁的区域,通过搬迁让群众彻底离开“灾害源” ,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安置区主要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地质、气象灾害风险小、产业发展前景好、可以较大规模集聚人口的区域,适宜在县城、建制镇和集镇进行移民安置。同时,城镇的区域承载力要强于同等条件下的农村,能够确保迁入地的生

15、态环境不致遭到破坏,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2.4.2 经济可行性 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移民安置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把贫困人口聚集到城镇等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彻底刨掉穷根,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另外,搬迁实现了公共财政资金与人口“两集中” ,较好地发挥了资源聚集效应,促进“城” “乡”融合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进行安置区选择时,要评估安置区环境容量,尤其是产业发展情况,是否有较强产业支撑能力和发展潜力,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快速的县、建制镇。选择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基础。迁入地要具有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能够为移民发展后续产业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提供空间和条件

16、,避免移民因搬迁而失业或失去收入来源,即经济陷入边缘化,进而产生社会和心理的边缘化,对安置区的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城镇社区相比较农村社区具有较为完善的公共8服务设施,能够有效满足移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要。 2.4.3 社会可行性 城镇化安置能够将“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有效改善受灾害影响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加强农村产业培育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加快农场内人口外迁步伐,促进农民向而、三产业有序转移。搬迁属于相对集中安置,并没有大规模破坏移民原有的交际圈子,不会成为影响安置区社会稳定的因素。 2.4.4 移民自身可行性 采用不同的安置模式,移民

17、的社会适应过程不同,因而对移民在经济条件、文化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不一样。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移民大多属于贫困人口,在安置模式的选择上要考虑脱贫的因素。而采取有土安置,即一家一户的传统耕作,没有形成集约化与规模效应的现代化农业,移民的收入仍不能保证。从文化素质看,移民迁入新的城镇安居,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多会发生改变,原有的生产技术、谋生技能难以运用,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技能培训。从适应能力看,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外出务工频繁,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强,部分老年人适应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更加注重老年人城镇化的适应。 3 陕南移民城镇化安置路径及思考 3.1 搬得出城镇化安置的必要前提 “搬得出”

18、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前提。陕南移民搬迁对象主要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户,他们大多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发展条件较差,9经济收入来源少。陕南的移民安置应当与城镇化建设一并推进。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的基础上,凡是有条件在城镇安置的,尽可能采用城镇化安置模式。在靠近城镇、川道的安全地带上建设安置房,一方面,城镇附近的水电路基础设施较完备,能够改善移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另一方面,有些移民有进城意愿,希望在外面务工,城镇化安置更能满足其愿望。 城镇化安置的核心问题是安置方式、安置地点、户型标准和新社区建设这几个方面。在移民搬迁安置方式上,要尽量以集中

19、、非农化为主,充分考虑陕南山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实行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有土安置、非农安置相结合;在安置地点的选址上,继续遵循“三避开,三靠近”原则,即避开地灾隐患点、避开洪涝灾害隐患区、避开自然保护区;向城镇、产业园区、中心村靠近;在户型标准上,应充分考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建设不同面积户型供移民自主选择,满足不同搬迁移民需求;对于集中安置点新建社区,要加强搬迁移民的管理与服务,以满足不同搬迁移民的需求;在新社区建设上,要实施社区综合配套工程,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关心的交通、饮水、广播电视、通讯覆盖、就医、购物、娱乐、子女上学等民生问题。同时,已搬迁入住的移民,应当向其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和

20、房屋产权证,为将来移民房屋进入市场流通奠定基础。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通过城镇化安置,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理念。一方面让移民享受着城镇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便捷交通、教育与医疗卫生资源。并且,其住房的产权归属又10从法律层面得以明确,这种激励措施能够让一部分有积极性的老百姓先搬迁出来,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效应,让更多的老百姓自愿加入到搬迁队伍中来,从而有效解决“搬得出”的问题。 3.2 稳得住享受权益的城镇化 只有原有的收益和权利得到保障,移民才能“稳得住” ,否则移民还是要回去种地,不会安心在小城镇居住。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民越来越看重土地的价值。无论是出于传统的“恋土”情

21、结,还是出于经济效益考虑,移民搬迁后对土地的诉求都应当受到保障。2011 年国务院出台的第 9 号文件明确规定了“现阶段,农民工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必须完全尊重农民个人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 ”但是移民因为搬迁而失去了原有的土地收益,这是对移民权益的侵害,是影响搬迁稳定的重要因素。 保留农村居民的宅基地、承包地等权利,即“带着土地权利城镇化” ,符合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搬迁户搬迁后原来承包的耕地、林地应维持包关系不变,对于原土地,可以借助镇、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价格形成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依靠市场将原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 保障移民的社会保障权益,也是“稳得住”的一个重要方面。移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搬迁后他们的生产、生活面临一定的风险和困难。要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的继续推广落实,同时也要做好搬迁后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接轨,对于没有工作岗位、没有生活来源者,应当纳入城乡居民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