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禅学入门怎样打坐暖身运动 一般所讲调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还有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就是所谓的坐禅、行禅、立禅、卧禅。 在坐前和坐后也需要有运动及按摩做辅助。我们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运动及按摩是为使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 若身体缺少运动,生理机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疾病,运动使生理机能,由紧张而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的运动,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对调身的方法,是要求运动与打坐并重的。我们所教的运动,只需两公尺见方或一个人身的长
2、度,乃至仅容身体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块空间,也就够了;且不论男女老少,健壮衰弱,都可以安全地练习。 早上起床后,未活动前勿打坐,应先做一套简易的暖身运动,让筋骨松软后再打坐。 头部运动 每次坐禅之前,不论有否做上述之暖身运动,均需做下述的头部运动。 坐下蒲团后,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做头部运动的四个步骤: 头向下低,再往后仰; 头向右倾,再往左倾; 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 头顺时针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转,再逆时针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转。每个步骤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做三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自然呼吸。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
3、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做完头部运动,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脐下约三指)处,双手两拇指相触,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气,接着慢慢吐气并向下弯腰,双掌压小腹帮助把气吐出,直至气完全吐完,连续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体内的浊气排出,换取新鲜带氧的空气,使血液循环顺畅。 七支坐法 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是: ()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很难做到。 初学的人如无
4、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如散盘等方法,但以舒适为度。 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习惯于单盘。 ()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部自然挺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注意:不可过分用力。 ()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腿上。 ()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
5、臂无手的状态。 ()舌尖微抵上颚舌尖抵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 ()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么,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 打坐的目的,是求得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道家、瑜珈、密宗、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 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的关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
6、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 ,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快乐了。 放松身心 一般的圆蒲团,不宜整个坐满,看各人情况可坐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利于腰干挺直;腿下置硬软适中的方垫。打坐时身心要完全放松,所以身上尽量不要戴项练、手表或眼镜等物品,最好穿宽松的衣裤,腰带放松,让身体完全无压力负担。 坐好之后,开始把身体放松,在心里依序告诉自己头部、眼球、脸部肌肉、颈部、肩部、双臂、背腰、小腹、腿部一一放松,把重心放在臀部,把气沉到丹田。任何部位甚至皮肤都要完
7、全放松,只要有压力就会紧张,紧张便会影响神经系统,乃至于消化及分泌系统。 身体完全放松之后,眼睛微张约二三分,眼球不要用力,头脑不想任何事,脸部肌肉放松略带微笑,心里要有喜悦感,舌抵上颚、下巴内收、腰椎挺直,两个手在脐下结法界定印,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双手两个大拇指相接。之后便不再注意身体,将重心放在臀部和坐垫之间,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此时把身体交给蒲团,把心交给方法。 如果有瞌睡或昏沉的现象,把眼睛睁开睁大,等精神好了再微闭。坐久了,容易昏沉或胡思乱想,脑中妄想纷飞。为了避免昏沉散乱,可以修炼数呼吸法。 数呼吸 数呼吸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昏沉,提起正念。常用方法有两种:数呼吸(数息法),念佛
8、号。这些方法同样是要达到心无二用,令心念专注之目的。 先练习数呼吸,注意呼吸之出入。一般人呼吸,出息时间较长,入息时间较短,所以我们数呼吸时,只数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出的时候数一个数目,到了吸入的时候,仍停留在该数字上,到下一口气呼出的时候,才换下一个数目。 平常人每分钟呼吸大约十四至十六次。不能故意控制呼吸,否则胸部会不舒服。 当打坐经验相当丰富之后,呼吸自然会逐渐慢下来,到每分钟四至五次,那已经到了要入定的程度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钟十次,心已经相当安定、平稳。 如果呼吸急促必然是非常烦闷、恐惧、急躁、兴奋的现象。呼吸和脉搏是息息相关的,呼吸有问题,脉搏必然也会有问题;脉搏快,呼吸也一定
9、有问题,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数息法是在每一个出息时数一个数字,从一数到十,然后重回到一再数到十,周而复始,反复地数。数息的时候,一旦起了妄念或杂念,无论中途数到多少,都得重回到一数起,因此往往无法顺利从一数到十,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而不自觉。开始数息可能觉得新鲜,等数了一段时间后也会觉得无聊,所以要练习对于每一口气的每一个数目,经常保持新鲜感。 念佛号:有些人不数息,呼吸很正常,一旦数息,呼吸便急促不自然。如果是这样,可试试念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 调心方法 调身、调息、调心的调,就是调整的意思。打坐时候的动作、姿势与调身有关;调息则与呼吸的出入有关。注意呼
10、吸的出入,心自然而然会平静下来。心息相通,心能平静,各种胡思乱想,种种心理活动及冲动,自然也会稳定下来,是为调息、调心。 念佛与呼吸无关,与调心有关。心绪非常昏乱,念佛可以念得急促,心绪相当平静,念佛就当缓慢。念佛数数也是从一数到十,再回头重复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变成机械式的数数,即口在数数,而脑子在胡思乱想,数目仍数不好。我们从小就已会数数,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数息时一不小心,一数就数到一百、二百,并认为数到二百比数到十还容易。 每十个数字要回头一次很麻烦,但我们的目的不在数数,是要使我们的心随时随地专注在一点上,不离开这个范围,亦即心不离开我们用功的方法。数息不离呼吸出入的感觉,念佛不离佛号,也
11、就是把心收回来摄在一点上。其目的是希望达到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功能。 若对自己的心念活动不清楚,即表示对自己是不够了解的;若对自己的了解愈深刻,则对自己的信心便愈坚固,能发挥的能力也愈强大。对自己愈不了解,愈容易做错事、说错话,那是因为心不由己地胡思乱想,口不择言地胡说八道,身不由主地轻举妄动,这些都显示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无法掌握自己。 想避免发生这些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现象,就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对自我了解愈清楚,发生错误的机会就愈少;相对的,自我的思考、判断及言行举止,也会愈正确。当我们对自己的心念愈能掌握,对自己的信心便愈加强,就能达到从自我认识而自我肯定而自我
12、成长的目的。 佛法是教我们要放弃自我、要无我的,但在达到无我之前,先得要建立自我;先要提得起,才能放得下。当自我是什么都不知道时,如何放得下呢? 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打坐结束,要起坐(出定)之前,心要先动,告诉自己要起坐了,身体跟着慢慢摇动,双手合掌,双手放在膝盖上,将身体做较大幅度的摇动,把每一个关节都摇动后,把腿放开,然后做全身的按摩。 按摩的顺序是先搓热两掌,用拇指背轻轻按摩双眼眼眶,并用搓热的手掌心敷压眼球;再用双掌按摩脸部、额头、后颈、两耳、双肩、两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尤其是两臂腋下多淋巴结处、后腰肾部及命门,多多按摩有益健康;接下来右边大腿、膝盖、小腿,左边大腿、膝盖、
13、小腿,再轻柔转动双足脚踝。 打坐的人,后腰非常重要,应多按摩。 8打坐注意事项 当脑子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一)身心合一身体在那里,心就在那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那里,你的心就在那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1.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头。2.如果在炒菜,手在动,心也要专心地在炒菜,头脑里没有其它的杂念。3.如果喂小孩食物、饮料,则一心一意地只想到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
14、没有其它的念头。自己的头脑非常地清楚、轻松、愉快。先计划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就不须用头脑想了,特别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经常性的动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脸、穿衣服等动作,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脑思考。但是要思考的事就必须思考,若不须思考之事则不必用脑想了再做。往往有些惯性的动作,不须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乱想地想其它的事。其实根本不用乱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扫地时,一扫把一扫把地扫,而且扫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饭等都应如此。但是,第一次做的动作或处理事情,或者是对动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须思考,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做。正在做的时候,如果
15、不清楚时,还是要想。这样就不会动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例如:一位母亲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着如何将花插在什么位置较适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过程中就是心无二念,不是在打妄念。反之,如果对剪花、插花的动作太习惯,结果手上拿了花,心里却在想着:小孩在那边做什么?嗯!奇怪呀!为什么他那么安静,到底他在干什么?咦!小孩在动了,他走路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地响呢?请问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就是正念而非妄念。因此,要经常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二)心口一致譬如:我正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地讲给你们听,结果我脑中却又在想另外
16、一件事,请问我是不是会语无伦次?当然会,因为口说心想,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正在讲这一句话,结果心里在想刚才讲的第一句、第二句话,这也就是在胡思乱想。因此,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讲完一句,下一句话自然出来,不过在讲话以前,先考虑要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脱口而出,那就变成胡说八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表达出来以后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修行人对自己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如此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三)心眼一如胡思乱想的人可从其眼
17、神窥见,因为眼神飘忽不定,心中无主。不知看什么,表面上好像什么都看,事实上没有集中焦点的对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为什么要看,就是不知道将眼睛定在何处,只是脑中的思想不断地动,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飘动。因此之故,可从人的眼神中,观察出此人是否思想集中、稳定。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全部负责,也就是一步一个坑,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走路步步为营,讲话也是步步为营,任何动作都该步步为营。不是杂乱无章,不是东一鎯头西一锤,而是要身心合一、心口合一。少一些妄想,加一点正念,则智能日增,可开慧眼。慧眼开了,必然是烦恼和困扰的消除。唯有心得稳定,才能减少烦恼。唯有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则心中的
18、烦恼必然日减。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在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比如: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地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因为注意对方的缘故。反之,清清楚楚的注意自己的心念,则烦恼必定不存在。禅修训练的意义禅修是训练心灵最直接、最实用、最简单的方法之一。许多论典中都认为:即使你非常博学,做了广泛的分析,也听闻了
19、许多教法,除非能把这些应用到实修上,否则就像种了稻却不去收成的农夫一样,你没有完成最主要的工作。禅修的方法有无数种,有些禅修只要让心安住在本来的状况,而有些禅修则用一些技巧强迫心进入一种更清晰、更鲜明的无碍境界。有些法门用相反的思维对治烦恼波浪,譬如以慈悲观对治愤怒;有些法门则用类似的念头或烦恼来对治那个烦恼。大火可以用水去熄灭,但是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则是以火攻火,也就是放一些小火或利用爆炸控制大火,以阻止大火的蔓延。同样地,有些禅修技巧本质上和你所具有的问题很相似,例如,假设你的贪欲很强,你可能适合修虔诚心的法门,因为虔诚心与贪欲的性质很相近;因此你可以依据自己的性向来修虔诚心,让自己的心受
20、虔敬对象的吸引。不管用哪一种技巧,禅修基本上就是让自己习惯于某种特别思考方式的过程。过去伟大的修行者学者,经由他们的修行,发现了一些思考的方式与心灵行为的类型,从这些发现中,发展出创造或唤起特殊心态的技巧。如果我们能规律地修禅定,就会逐渐地习惯于这些心态或是思考方式,使这些成为自然。虽然我们不这样称呼它,但是我们随时都在禅修。冬天的时候,你可能幻想和某个朋友共度夏天,心中浮现出你们两人在海滩上的景象,接下来到喜欢的餐厅晚餐,再去某个地方看电影。如果你重复播放这个幻想,它就几乎成为你的一部分,只要你要,就可以立刻想到它-这就是禅修。你的身分也完全是禅修的产品。我们出生时,不知道自己是谁;如果被别
21、人抱去养,由于受到完全不同的影响,现在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人。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命名,然后和我们生命中的其他人,透过语言和行动,开始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是什么样子。他们也告诉我们:我们是好是坏、是聪明还是愚笨、是美丽还是丑陋、是可爱还是不可爱,以及其他种种。我们吸收了其他人投射出来的“我是谁、我是什么“ ,以别人对我们的影响作为基础来想自己,于是我们的心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形象。刚开始你看着自己的形象,几乎不断地想:“这就是我! 这就是我!“ 甚至在你意识地想着其他事物时,还在无意识地思考它。经过多年的修持来做那个人之后,你对于成为“他“ 或“她“ 已经完全习惯了;所以,现在你就自动地
22、是“ 你“了,你不用再去检查来确定自己是谁,你只是毫无疑惑地假设你是这个人-禅修也是一样地运作。用同样的技巧,你几乎可以改变对一切事物的观感。你可能觉得窗外的景色很难看,但是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并且努力地由新观点去看,就可以改变对景色的观点,而认为景色很好看;一但当你习惯视它为美好的,再让你想像它很难看,就又变得很困难了。你目前感到很平常、很熟悉的一切事物,从你吃的食物到最亲密的伴侣,刚开始都需要习惯的过程。使自己习惯于某种事物,一般而言,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操作,而禅修则把它转为意识的操作。有时候人们会认为,对要工作、要做生意的人而言,禅修并不实际,他们想像禅修会使他们太置身事外或太恍惚,
23、无法实事求是地和其他人交流,而反过来才是真的。禅修会使你到达前面所提的“没什么大不了 “的境界,这种不把事情过分夸大的心态,很自然地会投射出来,别人就能感受到你很有弹性、很随和,而你的人际关系自然就充满着和谐的气氛。沟通有效与否,决定于:讯息是透入了你心中,还是只碰到表面就弹走了。如果你的心很闭塞,无法接收任何讯息,也就无法和别人沟通;如果你的心很开放,能接收到讯息,并知道如何反应,甚至和你沟通的人本身很闭塞乃至不稳定也没关系。禅修的人是最好的沟通专家,因为禅修敞开了心胸,使得沟通非常容易。禅修的目的、方法及所能获得的结果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禅修就是阻断一切念头,并保持在那种状态之中。这是错误的看
24、法。禅修时,我们并不试图阻断念头,而是让心保持开放、轻松,不涣散地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之中。 禅修时,心应该是放松的、自在的、广阔的,不抱持任何期望或担忧。为什么要禅修在人们遭受到各种无法避免的痛苦、烦恼和恐惧时,禅修可以消除这些苦痛。 我们都认为快乐和痛苦是来自外在的环境或境遇(外境) 。我们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将精力投注于改造世界,试图在这儿消除一些痛苦,在那儿累积一些快乐,但是,从来无法如愿以偿。从佛学及禅修的观点来看,快乐或痛苦根本不取决于外境,而是来自心的本身:正面积极的心态酝酿快乐,负面消极的心态制造痛苦。 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只能在内心找到的东西却向外寻求,是错误的?一个人的脸若是干净、
25、明朗的,他在镜子里会看到干净、明朗的脸。一个人的脸若是肮脏的、沾满了污泥,那么他在镜子里看到的就是肮脏、沾满了污泥的脸。镜子中的影像并不真实存在,存在的是脸本身。但我们把脸遗忘了,反而把脸的影像当做是真实的。心的正面或负面特质,反映在外相中,成为我们的自我形象。这种外显的形象和内心的特质相呼应。改造周围的世界并不能带来我们所期望的快乐,唯有改善内在的世界才能奏效。 唯有我们的心不被恶业污染,那种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才会终止。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快乐与痛苦都起于自心,也不知道如何分辨什么对我们的心性有益或有害,任由我们的心继续陷在不健康的状态中,我们就没有力量避免痛苦一再重显。因此不论我们冀求的是
26、什么,都必定会沦于失望之中。 如果我们从镜子中的影像发觉脸是肮脏的,然后开始清洗镜子,我们可能使劲擦洗了好几年,都见不到一丝一毫的成效。这是因为我们努力的对象没有弄对,所以,即使再大的努力也是徒然无益。这是佛学及禅修的第一个原则:了解快乐与痛苦的根本并非取决于外在的世界,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心。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永远都不会向内求,只会继续徒劳无功地把精力及希望投入外在的诉求。一旦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开始清洗自己的脸,出现在镜子中的影像就会干净如洗。禅修的有利条件禅修和心有关。然而,有效的禅修必须具足有利的条件,若缺乏这些条件,我们的努力不会带来任何成果。 首先,在了解快乐与痛苦的根本是自心
27、之后,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禅修意愿,并欢喜地期待禅修。 第二,我们必须有一位禅修的导师。当我们决定要前往一个地图上并标示载明的地方,若没有向导的帮助,我们可能无法抵达目的地。我们只能凭靠运气,就很可能会迷路,或走很多的冤枉路。同样的,若没有上师指导我们禅修,我们极可能会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上迷失。 第三,禅修的地方很重要-尤其对初学者而言。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实际上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各种不想禅修的念头。因此,在一个多少和世俗活动隔离的地点进行禅修,是必要的。栖息在高山森林里的野生动物,无法忍受城市的喧嚣。同理,禅修的心无法在外界干扰及诱惑连绵不断的状况下开展。 如何禅修把自己放置在
28、一个僻静的地方之后,我们必须使身体与各种外在的活动隔离,使心免于落人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言语也要避免世俗无义的谈话。如此,我们的身、语、意才能安住于自然的安适状态之中。 身体的姿势很重要。我们的身体布满了“精微的脉络“(梵文 ndis), “精微的风“(梵文 prana)循环于其中。念头的产生和 “风的循环有关。身体的动荡会导致“脉络“ 及“风“ 的动荡,“脉络“ 及“风“的动荡则会造成心绪的动荡。 说话的活动、声音的形成也和“风“ 的活动有关。说话过多会扰乱 “风“,增加念头的产生。反之,保持沉默有助于禅修。 因此,言语及身体的宁静能避免产生过多的念头,而制造开展出内心平静的条件。如同骑士
29、驾御良驹时能够悠然自在一样,当身体和言语都控制得当时,心就能安住。有一些关于禅修的错误观念存在。对某些人而言,禅修是回顾及分析日常生活与过去数天、数月或数年中的往事。对另外一些人而言,禅修意味着考量未来,思考如何作为,或做长期、短期的计划。这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即使身体及语言都保持静态,对过去或未来所产生的念头本身,就与建立心的平静相抵触,无法导致内在安宁,不是禅修。 不追逐过去或未来的人,也可能会陷入一种近于无知觉的迷糊状态,并引发极大的疲惫感。住于这种状态的心,或许看起来很不错,因为这样显得很满足、很自在。可是,这种状态完全缺乏明性,很容易使人陷入昏沉,然后转变为念头潮涌的情形。真正的禅修
30、是要避开这些陷阱。心既不沉迷于过去,也不关切未来;它是以一种光明、清晰及平静的状态,安住于现在或当下。 我们的心好比海洋一样。在夜晚,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海洋。但是,在白天,我们能够非常精确、清晰地看到海的颜色、波浪、泡沫、岩石及深浅等每一个细节,我们应该要能清楚地觉知自己的内在状态,正如同白天时明察秋毫地观察海洋一般。如果我们容许心放松,它会像海浪一样,自然地平静下来。这就是内在的平静,藏文称之为“息内 “(shinay),意为心的定静,也就是所谓的“止“ 。 开展“止“ 的方式很多。例如,初学者可以观想在前额高度的地方有一个白色的小光球,并尽可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光球上。也可以把注意力
31、集中于气息的出入,或是不利用任何专注物,把心安住在一种不涣散的状态中。使用这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对学习禅修都很有帮助。此外,以宽广、开阔的心修持每一座禅修,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应该期望禅修进行得很好,或担忧它会不好。禅修时,心应该是放松的、自在的、广阔的。禅修者应不抱持期望或担忧。 在禅修过程中,有时我们会产生快乐及平和的体验,并因为有了一次美好的禅修而感到欣喜及满足。相对的,有时我们的心在禅修时受到许多杂念干扰,我们便因此悲伤地断定自己是庸劣的禅修者。为一座美好的禅修而欣喜并依恋愉悦的经验,就如同对一座不佳的禅修感到难过一样,都是不恰当的态度。禅修是好是坏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去禅修。初学禅定
32、时,有些人可能会有美好的觉受,并眷恋这种觉受,期待它会不断地重复出现。当这种期待没有成真时,他们会变得很失望,甚至可能因此放弃禅修。在一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时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时而走错路。如果我们因为旅途中某个路段的怡人美景而不时地停下来享受风光,或是因为误人歧途而放弃继续前行,我们就永远达不到目的地。不论路途是否正确,我们都必须坚忍不拔,不要一味地担忧其中的困难,或眷恋愉悦的时光。 初学者应该限定自己作较短的禅修,每座十或十五分钟就好。一座禅修纵使进行得很顺利,也应该停下来。然后,如果时间足够的话,可以在休息之后做第二座。一连串短的禅修,比一次冗长的禅修要好。一座较长的禅修即使起头很好,
33、初学者也很容易陷入困难或感到疲乏。 禅修之果 开始时,我们的心无法长时间保持稳定及安然。然而,只要持之以恒、精进不懈,平静及定性会逐渐开展。我们也会感觉到身体及内心都愈来愈自在。此外,外境-不论好坏-它的影响力都会开始减弱;虽然这种影响力起初非常强大,但我们会发现自己愈来愈不受其左右。实际上,加深对自心本性的觉受,能削减外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力,并使我们更加强韧。禅修的究竟成果,是达到正觉或圆满的佛果。此时,我们完全解脱了依因缘而存在的轮回及苦因。同时,我们也会拥有能实际帮助其他众生的力量。禅修的次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息内“(“ 止“ ,使心平静);在这个阶段中,我们逐渐平息内心的纷
34、扰。第二个阶段称为“拉格通“(lhatong),即“观“ 、“慧观“,逐渐去除轮回的根本-我执。唯有修心能导向证悟,没有任何物质或外在的方法具有这种力量。结论想禅修的人必须先了解禅修的目的、方法及所能获得的结果,亦即:了解所有的快乐及痛苦都起源于心,因此之故,唯有修心能让我们去除痛苦,并确立真正的、恒久的快乐。掌握必备的有利条件:禅修的意愿、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及一个僻静的场所。 知道如何把心安置于禅修之中:不追随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把心放置在选定的专注物上,让它安住于当下,保持一种开放、轻松自在及光明的境界。 了解禅修的暂时及究竟结果:平和、沉稳、不被外境所牵制,最后,成就佛果。浅说禅修近年来,
35、禅的发展已由东方普遍至西方,由僧众至信众参修;禅 是繁忙生活中的清凉剂、安定丸,对于生活在繁忙工商业社会的现代人而言,如能每日静坐几分钟,甚至每隔一段时日到寺院参加禅修活动,将有助于我们获得再出发的力量。 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的现象;禅,也不是佛教专有的;可以说人间充满了禅机,大自然无一不是禅的妙用。禅像太阳的热能一样,只要有心,到处都有自己的热能。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大迦叶,但把禅心交给了每一个众生。禅的光明,照耀着人间;禅,沟通了人我的关系,沟通了心物的关系。禅者与禅者之间的接心、印心,处处都说明了禅的人间社会性,禅门一千多则的传灯故事,不但玄奥,而且美丽。 在现代这个复杂纷乱的社
36、会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禅定的力量来安顿浮荡不定的身心。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的巨浪席卷整个世界,机器的运作,加快了人们的脚步,物质的增产,刺激了人们的享受欲望。人们随着机械的轮子,马不停蹄地汲汲于营生糊口,而忘记停下脚步来看看自己;生活竞争的激烈,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愈来愈严重,感官的过度享受,使人们麻醉了自己的性灵,虚无、失落,遂成为这个时代的时髦名词。针对这样的时弊,禅,实在是一剂最好的药方。 一 禅修心态 禅师修行不光为自己,一定要像菩萨那样大慈、大悲、大热忱来对待?生,不可做自私的自了汉,所以在修持上,我们要: 1. 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2. 自我更新,不断进化。 3. 自我实践
37、,不向外求。 4. 自我离相,不计胜负。 除了上述四点外,我们也要注意: 1. 放下俗务,以准备受教的心态进禅堂。 2. 严守禅堂规矩,不得为私己之方便而要求特权待遇。 3. 培养慈悲心。慈悲之人,心性柔和,坐禅较能入禅。 4. 止恶行善。若遇过恶之事,无论大小皆需忏悔;若遇善事,皆应随喜去做,以培修福德。 5. 不多攀缘,善调饮食,善调睡眠。 6. 深具信心,信己与一切?生皆有佛性,信教授师是有道之人。 二 禅修利益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因为禅的功用可以扩大心
38、胸、坚定毅力、增加健康、启发智慧,调和精神、防护疾病、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练心地、理解提起,记忆清晰。 有了禅以后,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以后,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视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大自在,这个禅就凌驾一切之上了。 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就是生死,都不畏惧。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里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无有不办。 因此,透过禅修,可以得到无量的禅悦法喜与利益: 1. 消除生活压力:生活的压力来自内心的散乱,以及对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禅坐可以静心息虑,找回自性,帮助我们辨别邪正,厘清错误,压力也就自然消除。 2. 增进身体健康: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 现代的医学证明,人类的身体疾病,大都来自于内心的焦虑、贪婪、嗔恚等情绪。禅坐可以让我们性情恬静,气息安宁,感受清凉,并且可以畅通气血脉络,促进新陈代谢,使机能不易退化,因此不仅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袪病延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