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77KB ,
资源ID:3174183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1741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古代建筑.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古代建筑.doc

1、全国导游基础: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 导游, 基础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原始社会建造穴居、地面式和干栏式木构建筑。商代夯土技术已经成熟,建有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出现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和建于夯土高台上的大殿,木构架已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战国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砖瓦的使用也反映了建筑技术的提高。秦汉时期,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建筑,作为独特体系,已基本形成,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城池、宫殿、陵墓、长城等。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建筑物,如石祠和石墓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北魏洛阳城在汉魏

2、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布局为长方形,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设立东西二市。魏晋南北朝佛教建筑兴盛,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壁画,建造有许多自然山水式园林,显示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隋唐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有世界最早的券拱大石桥安济桥,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营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遗存的建筑物及城市宫殿遗址,布局和造型均具有较高艺术和技术水平。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宋朝是我国古建筑的大转变时期。北宋改变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成为沿街设店的街肆方式。建筑构件标准化在唐代基础上有所发

3、展,将作监李诫的营造法式是北宋管理各种建筑设计、结构、用料的规范。宋代的建筑规模一般比唐代小,但建筑造型更为秀丽、精细,并出现了多种复杂式样的殿阁楼台、流行仿木构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两宋园林建筑更加盛行。现存宋代著名的建筑有太原晋祠圣母殿、泉州清净寺、正定隆兴寺和宁波保国寺等。元代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元代建筑除继承宋代传统外,还受到其他民族甚至域外的影响。元大都按汉族传统的都城布局建造,规模巨大,规划完整,功能齐全。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在全国普遍兴建。元代普遍采用辽代创造的“减柱法”,使梁架结构有所创新。元代现存著名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和北京妙应寺白塔等。明清是我国

4、古建筑发展的顶峰时期。明代城墙和长城用砖石包砌,地方建筑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砖瓦数量与质量均超过历代。同时民族建筑有所发展,地方建筑特色显著。经元代简化,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模式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明清皇家和私人园林有很大发展,明末计成的园冶是专门总结造园技艺的精典著作。清代除园林建筑极盛外,还兴建了一大批藏传佛教建筑。现存 8 万多处古代建筑,绝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并设置租界,逐渐引入了西方建筑形式;一些留学欧美的中国建筑师,带回了欧美建

5、筑的流行风格;而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依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近代建筑。20 世纪初,由于传统和现代、中国与西方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与交流,在城市规划、建筑单体和组群的设计中,出现了近现代建筑复杂多样的风格形式。二、特点 我国古建筑单体外形的特点可概括为“高基座、木构架、大屋顶”,“木构架”是决定建筑单体结构的核心。(一)梁柱式的弹性木结构体系我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材,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是:基座位于建筑底部,多为条石或砖石所砌,具有承托和固定木构架、保护柱基的功能;木构框架承托屋顶,并构成单体建筑整体形状与空间规模;围护墙具有防寒保暖及安全功能。木构架

6、结构以榫卯相吻合的方式,将柱、梁、檩等丰要木构件组建成富有弹性的整体框架。1木构架结构的方式 木构架结构有 3 种不同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用,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柱子穿连成为排架,然后用柱、檩直接连接而成,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因其围成空间似井故名。其结构较原始、简单,现已很少使用。2基本木构件及其功能 木构架结构主要木构件有柱、梁、檩、枋、椽和斗拱等。 柱是直接支撑梁架,垂直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柱子种类较多

7、,依其所在位置,分为檐柱、中柱、山柱、童柱和角柱等。 梁是古建筑上架构件中最重要的承重构架,它承担上架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考试大整理檩是横向架在两组或数组梁柱木构架上的横木。由檩连接的两组木构架构成的空间称“间”,是建筑单体空间的基本单元。“间”也是描述建筑单体规模的量词,即四柱为一间。枋是屋檐下连接两根立柱的方形横木,位于檐檩和底梁下,是稳定柱和梁的辅助性构件。枋不具主要承重作用,但在辅助梁架组成整体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是檐下彩绘的重要部位。椽是并排密集架在檩坡上的细木,构成木质屋顶,并承接覆盖其上方的屋面。斗拱是木构架结构中的小型部件。方形木块为斗,弓形木块为拱,向斜下方延伸的称昂,向斜上

8、方抹去的叫蚂蚱头。斗面上有十字凹槽,两块拱弓形向上座于斗的十字凹槽中;拱的两端再放升斗,依次层叠配置,形成由下向上散开的斗拱结构。斗拱一般安放在柱头和枋额上,是我国古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构件。其功能有:扩大立柱支撑面,承接梁头和枋头;支撑屋檐重量和挑起屋檐高度,增加入室阳光及防止雨水浸泡屋身,一般屋顶出檐深度愈大,斗拱层数愈多;增加檐下结构的装饰作用;斗拱也是等级标志,只限于在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上使用,斗拱愈多等级愈高;斗拱还兼具抗震作用。3木构架建筑结构的优势与劣势 木构架结构有多个优点:一是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由于墙体不承重,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作用,内墙起

9、分割室内空间作用,这种形式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它的这一特点;二是有利于防震和抗震,木材有弹性,木构架结点用斗拱和榫卯连接可减少地震对构架的危害;三是取材方便、施工快捷。木构架结构缺点是怕火、怕潮湿、易腐蚀。 (二)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 我国古建筑平面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方式,沿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1庭院布局模式 建筑组群特色,是指建筑单体在平面上的布局方式与规律。我国古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遵循一种简明规律,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建筑单体,再以三四座建筑单体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封闭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

10、多种形式组群。一个建筑组群无论规模多大,都是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空间。 (1)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是由三座房屋构成的庭院,分别布局在南北纵轴线北端及轴线东西两侧,南侧为院墙和院门。北端为主体建筑,体形较大;东西两侧为次要建筑,体形较小。四合院是在南侧院墙的位置上再建一座次要建筑。主体建筑长辈居住,东西两侧建筑子女居住,南房为仆人或客人居住。其布局和使用方式体现长幼尊卑,并有安全和防风沙功能。(2)廊庑院:是规模较大庭院的一种布局方式,即在纵轴的北端建厅堂,东西两侧为回廊,在回廊的中间建房室。一般用于宫殿、庙宇或大型的住宅。 2建筑组群类型 正规组群:正规组群有明显的中轴线,严格遵照中轴对称规则布

11、局,多座庭院沿纵轴和横轴方向延伸对称排列。主要有宫殿、衙署、寺观、祠堂、邸宅等。 休憩组群:休憩组群是我国古代园林的灵活布局方式。建筑布局因地因势而异,没有固定形式。 (三)优美的艺术造型 我国古建筑艺术造型是东方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其中以建筑单体表现最为直观,主要以宫殿、庙宇、宗族祠堂及邸宅等高等建筑为代表。 1丰富的单体造型 (1)平面投影:建筑单体的平面投影,多为长方形;在祭祀与休憩建筑组群中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正多边形和扇形等。 (2)立体造型:单体立体造型主要是正规殿堂,其他有亭、台、楼、阁、轩、榭、舫、廊和桥等。 2多样的屋顶造型 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

12、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通过举折,屋顶各个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使建筑轻巧活泼。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歇山顶也有单檐与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

13、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5)攒尖顶:屋面在顶部交会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有单檐与重檐之分。(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惟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我国古代遗留的建筑精品中,除上述单一造型屋顶外,还有由各种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屋顶以造型复杂奇特和形体气势宏大著称的主要有北京故宫角楼、黄鹤楼、岳阳楼楼、滕王阁等。3基座 位于建筑底部,主要由台基、踏道、栏杆和

14、铺地组成。多为条石或砖石所砌。台基分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须弥座又有一层、二层、三层之分。须弥座借用佛教的宇宙中心须弥山,凡是轴线上的高等级建筑,基座都采用须弥座。须弥座形体虽复杂,但主要特征是带有雕刻花纹和角线的基座中间收腰。(四)绚丽而又淡雅的色彩 建筑木质构件外经抹平处理,再进行涂色绘画,既美化了建筑,又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与绘画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至明代才总结出一套完整手法和不同风格式样。建筑用色与绘画内容存在地域差异,宫廷与民间建筑差异更为突出。考试大编辑整理1色彩:春秋时代红、黄两色已确定为宫廷建筑专用色。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宫殿、庙宇多用白墙、红柱、灰瓦。宋金开

15、始,宫殿逐渐使用白石台基,红色墙、柱和门窗,黄绿琉璃瓦,明代明确规定了红、黄两色的皇家专用权。江南民间建筑多由白墙、灰瓦,栗黑或墨绿色梁柱构成。这种秀丽淡雅的风格和皇家庄严华丽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彩绘:彩画多出现于梁枋、斗拱及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殿式彩绘是元代以后皇家专用彩绘,主要有金、蓝、绿等色,分和玺彩绘与旋子彩绘两类。苏式彩绘是民间建筑使用的绘画形式,源于江、浙一带私家住宅与园林,后被普遍采用,包括皇家园林。 (1)和玺彩画:等级最高,多用于宫殿、坛庙主殿、宫门等处。构图在“”符号内,绘以龙凤为主题的图案,线条用沥粉贴金,以青绿红作底

16、色,衬托金色 图案,根据所画内容不同,常分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和龙草和玺。(2)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匦,多用于官衙和庙宇的主殿、坛庙配殿和牌楼等处。主要特点是画有旋涡状几何图形,称旋子或旋花。(3)苏式彩画:源于苏州,故名。由图案和写生画两部分组成,常用于园林建筑或住宅。苏式彩画将檩、垫、枋三者合起来构图,将其中段部分画线围成一个半圆形空地称作包袱。包袱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楼台殿阁等写生画。包袱的围线称为包袱线,层层退晕,内层线称烟云,外层线称托子。(五)丰富多彩的雕塑装饰 雕饰是我国古建筑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及金、银、铜、铁等装饰,其中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为主

17、。雕饰基本都在建筑部件上进行,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平雕、浮雕、圆雕和半圆雕等。我国雕刻多为浮雕和镂空雕,用材比西方丰富。雕饰题材有动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景和历史故事等。皇家匿建筑多为山河、云朵和龙凤等,民间则为山水、花卉、动物和人物故事等。 1木雕:战国时代已经被采用,明清使用数量、内容、技法均进入鼎盛期,并形成众多流派和风格。 2砖雕:最迟在汉代已经出现,明朝先烧砖后雕刻手法盛行,清代砖雕工艺进山步完善,出现一大批能工巧匠,逐渐形成南北两派风格,北方以山西为主,南方以苏州和徽州为主。 3石雕:公元前 12 世纪殷墟中有石虎和石人等雕刻。石雕常见于须弥座、栏板望柱、抱鼓石、华表等,及石碑、

18、石狮、佛像、石人、石兽等单体。 4琉璃塑:琉璃瓦始于北魏,宋元以后大规模使用,明清形成固定的造型组合。宫殿坛庙建筑的脊饰有严格规制,屋脊的收束部分称鸱尾。此外还有瑞兽置于屋顶角脊,称戗脊兽。 (六)建筑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与协调 我国古代设计师、艺术家和工匠,规划、设计和施工时都十分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对周围山川地势、气候条件、河湖径流和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力求建筑的体量、形式、色调、布局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天人合一”的最佳环境空间第二节 城市建设 一、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周礼.考工记记载“天子之城,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即都城总体布局以宫室为

19、中心,宫城、皇城、都城的城墙呈“回”字形,层层相套,都城墙边长九里,四面各开城门三个,彼此对应的城门以街道相连,南北为街,东西为巷,纵横交叉将全城分隔成若干个整齐的街区;皇城南面是文武官员的办公衙署,北面是集贸市场,东面是祭祀帝王列祖列宗的祖庙,西面是祭祀社神、稷神的社稷坛;周围街区是用围墙围起来的小区,称里坊,为市民居住区。(一) 方正型城市模式中国是最早对城市进行统一规划的国家,早在周代就按礼制建筑城市, 周礼.考工记中就明确规定了城市的等级规模和布局模式。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并波及到了周边的东方国家,形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模式,即方正、整齐、左右对称,井然有序的棋盘式结构,外以高大城

20、墙包围的封闭式模式。如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开封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等。(二) 自然型城市模式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不同的建城历程,也影响了我国古代城市轮廓形态与内部结构。如南宋杭州、明朝南京等,城市轮廓形态和内部格局均因地而异,为封闭式自然型城市模式。(三) 西方开放型城市模式1840 年以后,西方中心放射式开放型的城市布局模式,对我国城市建设也有影响,如上海、哈尔滨等,以中心广场为中心,道路呈放射状向外延伸,以一定间隔若干环形路将放射状道路连接,形成中心放射网格式格局。 二、城市类型(一) 古代都城我国历史都城曾有 200 多座,中国七大古都是安阳、西安、开封、洛阳、杭州、南京和北京

21、。历史上城市布局最典型、规模最壮观、世界影响最大的是唐都长安和元大都北京,但景观保存最完整、对世界吸引力最大的是古都北京。唐长安城东西长 9 721 米,南北宽 8 651 米,面积约 87 平方千米,周长 36 千米,约为今西安城墙所围面积的 8 倍。皇城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宽 150 米,全城分 100 多个里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名城。北京城始建于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 1045),建都史始于金天德五年 (1153),至元四年(1267)修建的元大都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格局。明南京城曾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的都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九年(1386)在元代的府城基础上建筑了

22、周长 35267 千米的南京城。洪武二十三年 (1390)又增筑外廓,周长 60 千米。明南京城城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我国仅存的古都城墙。明南京城规划突破了方正对称的传统都城形制,共设城门 13 座,城内东部为皇城区,中部为居民市肆区,西北部为驻军区。(二) 历史文化名城根据各城市历史地位和文物古迹保留状况,为进一步加强对古老文化保护,我国批准并公布了 101 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有历代古都,有繁华的都会、商埠、府郡州县治所、文化古城、旅游胜地和革命圣地等。除城市基本格局遵照古制外,这些城市景观更多地体现了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它们以实物从不同侧面和领域,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

23、流长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明西安府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城,建于 13701378 年。城墙周长 119 千米,面积约 12 平方千米。四面正中设门,每座门外设箭楼,内筑城楼,两楼之间建瓮城。平遥古城,坐落于山西晋中盆地,古城重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面积 23 平方千米,城墙周长 6 千米,高 812 米,顶宽 3 一 6 米,青砖包砌,南面随河道蜿蜒而筑,其余三面皆直线砌筑。城内街道、市楼、衙署、商号、寺观、民居等均保留原有形制,建筑风格极富山西晋中地方特色。丽江古城,位于云南丽江市,海拔 2410 米,始建于宋末元初,面积 38 平方千米。古城布局不同于我国任何一座古城,

24、没有城墙,只有关隘。城内没有规整的道路网,而与穿城水系密切结合,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渠、跨河筑楼、门前即桥、引水入院的景象。城内民居瓦屋楼房,古朴雅致,构成水乡与山城相融合的风貌。(三) 东方大都会上海东方大都会是西方人对上海的专称。1840 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强行在长江三角洲开辟商埠。伴随经济入侵的是文化移植,白南京路到外滩,呈现出一派西方城市景观。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型民居建筑群石库门与西方洋楼相伴而生。考试大整理(四) 风景名胜城市广西桂林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苏州、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 “春城”昆明以风景优美四季如春闻名,承德是融合汉、藏、蒙、满各族建筑艺术精华的风景城市

25、。第三节 宫殿与祭祀建筑 一、宫殿建筑宫殿是古代最高统治者处理政务并居住的建筑,是最高级的古建筑类型,北京明清故宫是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一) 建筑布局根据左传和礼记记载,周朝已出现宫殿,其建筑规制也随之确立。虽然宫殿建筑经历了 3 000 多年的历史演化,但建筑布局规制始终延续。1中轴对称:严格的中轴对称是我国正规建筑组群的传统,宫廷建筑尤为如此,即使本应充满自然随意的园林,其宫殿区也依然遵照这种布局形式。在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中,有多条平行并列的纵向轴线,但宫殿主体建筑必须布局在中央轴线上,构成数进院落的庭院结构。2左祖右社:这本是古代都城的布局规制,即祭祀祖先的庙宇建在皇城外东

26、边,祭祀土神及谷神的祭坛建在皇城外西边。明永乐皇帝朱棣营建皇宫时,将祖庙和社稷坛建在皇城内,位于宫城前方中轴线两侧,清朝延续了这种布局规制。3前朝后寝:中国古代宫殿是帝王处理国家大事与日常生活的地方。这两种不同行为的活动空间, 在宫殿建筑组群布局中有严格规定。前朝后寝是这种布局的规制,即各种朝会的建筑位于整座建筑群前部称前朝,帝、后及子女生活起居的建筑位于后部称后寝。(二) 京外现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秦汉以来宫殿规模更为宏大,如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唐代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等。保存完好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有三处,即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拉萨布达拉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

27、十年(1625),是清朝人关前的皇宫和人关后的行宫。面积6 万多平方米,是一座融满汉民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建筑群。建筑布局分东、中、西三路。东路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造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正殿用于皇帝举行大典, “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之地。此建筑格局脱胎于满族的八旗制度。中路是清太宗皇太极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及清宁宫等,是中轴对称主体,三进院落,前院崇政殿是皇太极临朝之地,凤凰楼是当时盛京最高建筑,清宁宫为后寝。可见已接受了中原前朝后寝规制的影响,但是将楼建在中轴线上的前朝后寝之间,却成特例。西路属行宫性质,有乾隆建造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文溯阁是西路主体

28、建筑,专为收藏四库全书之用,建筑形式仿浙江宁波天一阁。拉萨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玛布日山,海拔 3 700 多米,占地 36 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13 万余平方米,主楼高 117 米,共 13 层,有近万间房屋,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 7 世纪,原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清顺治二年(1645),达赖五世受清朝册封后,遂扩建宫室到现今规模。从达赖五世起,西藏的重大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是原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西

29、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所在地;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二、祭祀建筑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治理国家的思想主要体现于两方面:其一崇尚自然,其二崇尚祖先。历代帝王都自封是天地神灵的代表、真命天子,因此十分重视对天地鬼神的祭祀活动。祭礼为吉礼,居“五礼”之首。帝王的祭祀活动按规定分大祀( 祭祀天、地、上帝、太庙、社稷)、中祀(祭祀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太岁 )和群祀(祭祀群庙、群祠)3个等级。大祀必须皇帝亲自主祭;中祀皇帝可亲临主祭,也可委派皇子或王公贵族主祭;群祀不必亲临,可委派其他人主祭。坛庙祠堂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山川河岳、祖宗英烈和圣哲先贤的礼制性建筑物。(一) 坛庙坛庙是

30、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宗神灵的礼制建筑。古都北京的祭祀建筑,规模和数量均超过历朝都城,号称 九坛十八庙,有天坛、地坛、社稷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太庙、历代帝王庙、孔庙、群庙、群祠等坛庙祠堂建筑。岱庙,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是泰山规模最大的建筑群,是秦汉以来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面积 96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贶(kuang)殿、寝宫、汉柏院、东御座等。天贶殿是岱庙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深四间,高223 米,面积近 970 平方米。殿内保存有宋代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描绘了东岳泰山神出巡时的壮观场面。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建筑

31、。考试大编辑整理曲阜孔庙是祭奠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公元前 478 年。孔庙呈长方形,建筑群仿皇宫建制,九进院落、三路布局、左右对称。建筑群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古建筑群。在全国孔庙中曲阜孔庙是规模最大、时代最早、规制最高的一座。著名建筑有棂星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等。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清雍正二年(1724)再建。黄瓦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 32 米,两级须弥座,檐下有 28 根雕龙石柱,其中前檐 lo 根为透雕蟠龙柱,均以整石刻成,下托山海波涛,上缀朵朵祥云,气势恢弘。解(xie)州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解州镇,是关羽故里,建筑面积近 2 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纪念关羽的建筑

32、群,为武庙之祖。隋开皇九年(589)始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关帝庙建筑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北部为正庙,仿宫殿式布局,南部为结义园。(二) 名祠祠是封建制度下,社会公众或某阶层为共同祭祀先贤而修建的建筑群。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侯诸葛亮而建。初建于西晋末年,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人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现存殿宇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形成武侯祠君臣合庙的格局。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建筑。包公祠,位于安徽合肥包河公园,是纪念北宋包拯的专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和 1946

33、年重修,主体建筑是包公享堂。(三) 宗祠宗祠又名祠堂,是宗法制度下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家族议事、学堂及履行族法、家法之地。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绩溪县,初建于宋,明兵部尚书胡宗宪在嘉靖时对祠堂进行大修,因此建筑具有明代风格,其中雕刻艺术有徽派“木雕艺术厅堂”的称誉。祠堂占地 1 146 平方米,建筑体量宏大,悬山屋顶、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三进七开间。主要有门厅、回廊、正厅、寝室,建筑布局方正对称、主次分明。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位于广州中山八路,是广东省陈氏合族祠堂,由清末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它占地 1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

34、400 平方米,建筑群布局严整、均衡对称, “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 布设,六院八廊互相穿插。既具有我国建筑传统形式,又富有广东地方工艺装饰特点。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工艺,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 。第四节 古陵墓建筑 一、陵墓构成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二、古陵墓类型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 3 类:1帝王陵

35、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三、古陵墓结构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一) 地下部分墓室使用木、砖、石 3 种材料构造。大型木椁墓室

36、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 的形式。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二) 地面部分1封土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王陵墓更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 “因山为陵”式和“ 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覆斗方上” 是在地宫上方用黄

37、土堆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顶,好似锥体截去顶部,故称方上。这种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后来又被宋朝选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体最大。“因山为陵” 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之中,以整座山体作为陵墓的陵冢,既体现帝王浩大气魄,又可防盗。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因山为陵制度,源自汉文帝霸陵。东晋诸帝亦多因山为陵。南朝诸帝也多仿照。“宝城宝顶” 是在地宫上方,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高出城墙的穹隆状圆顶称宝顶。在宝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称“

38、方城明楼”。明清多采用宝城宝顶形式。2陵园建筑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除上述封土外,主要有 3 个部分。祭祀建筑区,建在陵冢前方,是封闭的多进庭院建筑群,供祭祀之用。早期称“享殿”、“献殿”、 “寝殿”、 “陵殿” 等。秦始皇陵北部设有寝殿,开创帝陵设寝先例。明代帝王陵园祭祀建筑区由棱恩门、棱恩殿、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房等建筑组成。清代改棱恩门、祓恩殿为隆恩门、隆恩殿。神道是从陵园大门直达棱恩门的大道,又称“御路”、 “甬路”。唐以前神道并不长,在道旁置少量石刻,在神道入口设阙门。唐朝陵前神道石刻增多,形成大型“石像生”石刻群。明清,帝王陵神道发展达到高峰,明十三陵神道长 7 千米,清东陵神

39、道长 5 千米。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是为帝王守护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为防止盗掘和破坏,每个皇帝陵均有护陵监。护陵监外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四、京外现存的著名古代陵墓(一) 纪念性帝陵1黄帝陵: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是我国保留最古老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顶,山下有汉代始建的轩辕庙与之呼应。据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陵冢始建于春秋,总面积 4 平方千米,高 36 米。陵前设祭亭,内立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2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建筑造型为蒙汉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主体建筑由 3 座蒙古包式大殿和与之相连的

40、廊房组成。(二) 著名的帝王陵墓1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骊山脚下,是我国第一座皇帝陵,在历代单葬制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始建于公元前 246 年,历时 37 年,仿咸阳宫规模修建。陵区分陵园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外城为长方形,周长 63 千米;内城近方形,周长 25 千米。墓冢封土为覆斗方上式,原高 120 米,现陵丘残高 46 米。陵园地面祭祀建筑荡然无存,在陵区东侧发现兵马俑坑,兵马俑再现了秦统一六国时雄伟的阵容;在陵区西侧发现了铜车马坑、马厩坑及造墓人葬坑。2西汉帝陵:西汉共有 11 位皇帝,除汉文帝霸陵因山为陵外,其余皆为方上形式。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墓上的石雕“马踏匈奴”,为现存陵前

41、石雕像最早的实物,举世闻名。3六朝陵墓:三国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均建都南京。江苏南京、丹阳一带分布有六朝皇帝陵和部分王侯墓。六朝陵墓前石刻艺术遗存十分丰富,雕刻精美细致、灵动威武。考试大收集整理4唐陵:唐朝历时 290 年,共有 21 位皇帝,除最后两位皇帝的陵墓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余 19 位皇帝均葬于陕西渭河北岸,绵延约 150 千米。其中因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陵墓,所以有“关中唐十八陵”之称。唐陵的封土形制,除高祖李渊献陵等 4 座仿秦汉“覆斗方上”式外,皆因山为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是惟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陵。5北宋陵:北宋七帝八陵位于河南省巩义

42、市城西。保存有地面建筑遗迹和丰富生动的陵前石雕群。6明孝陵和明显陵:(1)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朝第一座皇帝陵墓,葬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明孝陵 1376 年开始筹建,1405 年建成,规模宏大,围墙长 225 千米,大约等于南京城墙 23。现存下马坊、大金门、碑亭、碑殿、享殿、方城明楼等。(2)明显陵,俗称皇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城东,是兴献王朱事占杭和王妃蒋氏的合葬墓。明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子,遗诏由堂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熄继承皇位,改年号嘉靖。嘉靖三年(1524),朱厚熄追尊其父为恭睿献皇帝,改献陵为显陵,建筑规模和祭扫制度与其他皇陵相同,是历代帝王陵寝中的特例。

43、7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之一,建筑体系结构与明十三陵大体相同。(1)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市马兰峪昌瑞山下,以顺治皇帝的孝陵为主,埋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 5 帝、15 后及 141 嫔妃。裕陵是乾隆皇帝陵寝,地宫由九券四门构成,四壁、券顶及石门上都布满佛教题材雕刻及经文,誉为“地下佛堂”,在明清帝陵地宫中惟其最富丽豪华、独具风格。慈禧陵大殿内外彩画中共有 2 400 多条金龙,64 根明柱上均盘绕半立体鎏金盘龙,梁枋全都用名贵黄花梨木制成。隆恩殿前的龙凤陛石,使用高浮雕与透雕手法,构图打破传统龙凤并排格局,采用凤在上、龙在下图案,龙翔凤舞神态生动。(2)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下,以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主,埋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 4 帝及后妃等。8清盛京三陵:指永陵、福陵和昭陵。永陵规模最小,是努尔哈赤远祖、曾祖、父亲、叔父及妻子墓地,又称西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陵墓,又称东陵。清昭陵位于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