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梁庙会指导老师: 赵新平0904 班 贺燕学号 20090351 0113 关键词:庙会 吕梁寺庙 凤山道观一要了解某一地区的庙会情况,就必须对庙会有大致的了解。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的。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 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 “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 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庙会亦称“庙 市” 。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
2、区。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 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魏晋南北朝时,佛道二教兴起,商品交 换日益频 繁,寺 庙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商机,庙 会就此开始了。庙会由祭祀活动而产生,因 娱乐大众而发展,为商品交换而兴盛。如今逛庙会重又成为百姓春节期间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许多地方的庙会,区别于过去在寺庙进行的传统,改为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
3、、贸易和娱乐活动二吕梁重要寺庙分布NO.1 双塔寺双塔寺位于柳林县城贺昌村羊道口西侧。座北向南,平面布局 为四合院,占地 1612 平方米。该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 为元、明、清代混合 结构,比较完整。 该寺南进山门后, 东西屹立着一空一实砖塔两座,两塔相距 17 米,平面八角形,东塔内空可攀登而上,西塔内 实,为仿楼 阁式仿木结构,共分五层,上层塑像 1 尊。寺前有水渠 1 条,每当日 晖斜沐,双双塔尖投影水渠,犹如投笔砚中,故有寓意双笔,文人辈出之美言。 主要建筑正殿,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悬山顶;戏台,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东西配殿均为歇山顶建筑,与砖窑洞连接。寺内存有清代当地名
4、儒贺云路及革命烈士贺昌的叔父贺雨峰先生书写的楹联 3 副,山门匾额系清道光年间永宁知州翰林王继贤之手笔,字体遒劲有力,加之精雕彩绘和贴金之衬托,愈 显其功底。四十里斗气河碧波闪闪,又似玉 带飞飘,四周青杨翠柳随风起舞,鸟语蝉鸣此起彼伏,景物甚佳,如入画境,令人有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之感。 观音庙 即观音堂,座落在县城西 10 公里的薛村河畔古神坡。创建年代无考,明万 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分别修缮,是一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庙座东朝西,占地 1000 平方米,有山门、 钟楼、韦陀楼、 观音殿、真武殿、老君殿等。主建筑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周有十八 罗汉 塑像,望板上彩画 东周列国
5、人物故事。前走廊西侧有保存完好的工笔重彩的两组大型人物壁画。各殿宇前檐的木雕、彩画精工细巧,栩栩如生, 风格独特,为晋西北古建筑木雕、彩画之精华。山门正面悬挂着清嘉庆八年(1803)的“山明水秀” 匾,是邑人书法家康玉梅题写的。NO.2 则天庙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 5 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名胜地。 庙于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 30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 26000 平方米。院内柳 树成荫,花草遍地,以武 则天的特定身份名扬中外,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武则天庙正
6、殿为金代皇统五年(1145)的建筑,是庙内建筑群的中心,结构规整,手法苍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单檐歇山顶。它用料粗壮,外 观雄伟,柱头有卷刹,斗拱作双昂,用料粗大,造型奇特,类似五台山佛光寺的构造。在营造法式上采用减柱造,殿内只有两根柱子巧妙地用在神龛后侧,使大殿显得宽敞舒适。顶部坡度平缓,出格较大,保存了唐代建筑的风格。梁架,斗拱以及檐下门窗,门墩石雕等,全为金代原制。板 门上部“金皇统五年”刻字尚存,是殿宇建成年代。正殿内神龛属宋金时代的构件。前部斗拱制作华美,神龛上方有一条悬塑走龙。它头小颈细,举步向前,回 头顾后,造形生动优美,正是武则天以女人身份登基称帝的典型象征。在古代八卦中,
7、乾为天,坤为地。推演于家庭中,父为乾,母为坤。武则天称帝为真龙天子,但她又是个母亲,位占坤地,所以这里塑的是一条在地上行走的真龙。武则天彩塑像头戴金色凤冠,身穿云纹霞帔, 怀抱如意,端坐龛中。宽额广颐,面目慈祥,一副含蓄的表情,像在与民同乐。则天庙舞台是一座卷棚顶式的明清建筑。舞台南面正对山门的是武则天雕像。该雕像取中年女政治家的身态,不穿衮袍,不戴冕冠,凤冠与龙钗都是缩小了比例的象征性头饰,以 显露其面部与体态美,总高已 5 米,台高 4 米,台基 边长 99 米。雕塑台正面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题字“武则 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 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已成为武则天庙的独特的新景点,
8、倍受游人青睐。 NO.3 香岩寺香岩寺在山西柳林县城内。相传为古离石县唐朝八大寺庙之一。背山面水,筑于山腰,苍松环绕,翠柏成荫。现存有山门、 钟楼、鼓楼、中殿、后殿、配殿和僧舍,寺庙完整。中殿佛台有砖雕,纹饰多样细致,雕刻刀法熟练。寺内各殿,保留有明代的琉璃瓦甚多。其中后代增补的酱釉和黑釉琉璃瓦件,为其他寺庙所罕见。NO.4 玄中寺玄中寺又名石壁玄中寺、永宁寺。在山西交城县城西北 10 公里石壁山中,面积 6,000 平方米,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名刹。寺区周围,迭 峦环抱,群峰争峙。山石拱列如壁,所以通称石壁峪玄中寺。玄中寺依地形的起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层层叠起,背后靠着峭壁嶙峋的石壁山主峰,分成
9、前院、中院、后院。三所院落层次分明,而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又位于古刹的中轴线上。前院最大,大雄宝殿居中,左右各有一个配院。配院前,东西厢房对称排列,形成一个雅致、大方、完整的院落,中院在前院的背后高高迭起,后院又迭在中院之上,层层高耸,宛若重楼但寺内更值得一看的东西,当推历代碑刻了。 这 里有北魏、北 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 铁弥勒像 颂碑。其中铁弥勒颂为唐开元年间我国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磷之妻高氏所书,文理通顺,字体挺秀,被誉为珍品。此外,还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或竖于廊下,或嵌于殿 侧,楷、行、隶、篆皆备,都是具有 艺术价值的作品,为研究
10、我国的佛教史、雕塑史,特 别是研究玄中寺和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NO.5 安国寺安国寺位于离石市西 12 公里处,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寺内主要建筑有佛殿、铜塔楼、读书楼等。佛殿内有彩塑菩 萨 3 尊,壁画 124 幅,造型生动,色彩明亮。NO.6 圣母庙圣母庙又名后土庙。在山西汾阳县城西北 2 公里田村。因庙内奉后土圣母,故 名。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重建。 现存大殿三楹。殿为单檐歇山式,殿内满绘壁画,总面积达 59.49 平方米。画分三壁, 北壁是圣母神像的 衬托,画题燕乐图,表现圣母后宫生活;东壁是迎驾图,表现圣母出宫奉迎声景;西壁为巡幸图,反映圣母回
11、宫场面。壁画工笔重彩,沥粉 贴金,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亭台殿阁,曲桥廊庑,布局谨严有效。 NO.7 南山寺南山寺又名灵泉寺,位于柳林县北部黄河岸边孟门镇南山。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 寺址南山,峰峦若壁插天。山腰开阔平缓,透宛回环,若涌若连,若盘若跃,甘泉飞瀑山椒,翠柏云屏,下临汹涌黄河, 设险据胜,乃一方之大观。该寺建筑年代久远,自然风光优美,景致甚多,昔人以其形胜,列有十景: 黄河晚波:寺临黄河,一望数十里,奔涌而来,岸上舟人,晚眺如画。孟门烟雨:寺在镇南,据河东皋,园 树连绵,早晚霞灿烂。翠柏云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环围四匝,望之如屏。东流环碧:东溪自山涧而出,经五十余里, 盘折
12、西流 绕寺,寺 树映之如碧。灵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传金大定时 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合 颖之祥,固名曰灵。钟绽神文:寺有钟一口,横文下裂,相传数十年前 纹阔可容手指。但 击之声宏如故。深林玉带:寺柏阴森密布,步入深林,从林间远 眺,黄河碧波 荡漾,如锦带然。秋鸟归山:寺山茂树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鸦群飞栖集,经冬至春始去, 岁有常期端阳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开期常以农历五月五日,岁无先后。柏抱莲盆:山巅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叶葱笼,形似莲花。此外,寺域还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块石碑组 成的塔林、碑林;山 门口有两株参天翠柏;灵泉别院旁有一株五围古柏等奇景。NO.8 天宁寺
13、天宁寺位于交城县城北三公里处的卦山,距太原六十七公里。 卦山山峰耸峙,层峦迭嶂,古柏苍翠,千姿百 态,衬托出古宁寺幽雅风姿。唐贞观六年(公元 632 年) 创建,后经历代扩建与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山门内两廊有古唐碑、明铁碑、历代重修碑, 书法或苍劲 挺拔,或饱满稳健,功力颇深。千佛阁内有元代铸佛像三尊,高 6 米,每尊旁 胁 侍铁铸弟子六尊,庄重清逸。阁内四壁置两层木阁,每阁各有坐佛一尊,惜已 毁坏。虚堂在千佛阁后,斗拱支檐,飞翼起翘,五脊六兽,雄伟壮观。堂右有明铸铁钟,可声闻十里。大佛殿居寺院正面,殿内释伽牟尼像高踞佛台上。往后登一百九十八级石阶,可达重檐三 层毗卢阁,在此俯视远眺,
14、地藏殿、藏 经楼、卦山书院、朱公祠、奶奶 庙等历历在目。布局层次分明,殿阁错落有致。再上为石佛堂,建造精巧,别具匠心。附近关帝庙、三教堂、文星阁等建筑,有宋代米芾和清初傅山 书写的匾额。寺外 东向墓塔林立,庄重秀丽,另是一番情趣。NO.9 白龙庙白龙庙位于岚县城西 22 公里与兴县接壤的白龙山腰部。该山原名大万山,因建有白龙庙而得名,是吕梁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白龙庙始建年代不详,据石碑记载,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庙宇格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 烧毁。抗 战胜利,当地民众依旧貌重建。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 1980 年后,群众自发组织进行了维修。1987年,县政
15、府将白龙庙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挂匾树碑以标志, 还逐年拨款修葺。白龙庙为四合院建筑格式,座北向南。正殿三间, 进深二间,总高 1203 米,为歇山顶式明代砖木结构建筑。该殿鹅舌斗拱, 飞檐翘角,雕梁画 栋,金碧辉煌。殿内供奉着高 3 米的白龙神、白龙娘娘坐姿塑像,两侧塑有金童玉女,殿 门内塑有韩氏哥哥(白龙娘娘之兄)站像,供桌前两侧有文武二将站地塑像。大殿东西内墙绘有“出龙宫惩恶济 世”、 “人海藏万民感恩” 两幅壁画。庙院东西廊房各三间,为卷棚式砖木结构建筑。正殿东侧有碑亭,内置 历代修庙石碑 16 通。正殿后有圣水井一眼,上建水阁。其井仅深 2 米,井水用之不竭,其水甘冽爽口,“ 村人
16、有疾,饮而愈之”。庙院东南为山门,有垂 带及七级台阶通院。南面为四根通天柱所擎的悬空戏台,下有石窑三孔。庙院四周有附属建筑:西南 200 米有风神庙;东南 200米处有山神庙;庙院东 150 米处有南北相向的二层小楼房两幢;东侧有古式木结构牌楼一座,牌楼外 360 级台阶直通山底;楼房东 100 米处有东北相连的平房 12间,为庙祝的生活区。NO.10 凤山道院凤山道院位于离石市北的凤山腰间,原名“ 天真观”。远远望去,“名山仙境”四个石刻大字十分醒目,这是一处风景秀丽,古建别致的千古胜迹。登山眺望,市区新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白云洞面阔三间,进深两间, 悬山顶,七铺作,双抄单下昂,殿内有近
17、 30 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壁画上部为“ 十次神主显现图”,下部为“武当山全景 鸟瞰图”,分 别绘有八宫、十岩诸景点,是一幅完整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壁画。三以吕梁离石庙会作为案例 1 凤山道观。凤山道院位于离石市北的凤山腰间,原名“天真观”。远远望去,“ 名山仙境”四个石刻大字十分醒目,这是一处风景秀丽,古建 别致的千古胜迹。登山眺望,市区新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按道教七派之分,凤山道院属龙门派。此外。还有华 山派,清净派,随山派,南无派,于遇山派和嵛山派。凤山道院最鼎盛时期是明代中期,最多有过 16 位道人。据史料记载,此观建于元代,后遭兵火焚毁。明景泰元年(14
18、50)重建。相传,这座“白云缭绕 ”的仙山琼 瑶,是 为了祭祀宋代道祖陈希夷和其门徒明代道士孙云际而建。观内分上下两院,依山就势,布局各异。主要建筑有黄录宝坛玉皇楼、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三官楼、雷公殿、白云洞(即陈抟殿),附属建筑有关帝庙、土地庙、五道庙等。玉皇楼 为重檐歇山顶,四斗三挑、偷心结构。读书楼在三孔丹室砖窑上奠基。白云洞面阔三间,进深两间, 悬山顶,七铺作,双抄单下昂,殿内有近 30 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壁画上部为“ 十次神主显现图”,下部为“武当山全景 鸟瞰图” ,分别绘有八宫、十岩诸景点,是一幅完整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壁画。近年来,采取地市 拨款,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对观内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彩绘,使古建恢复了原貌。新筑青石台阶 400 级,并配装了汉白玉石质栏杆,筑游览亭两处,在 观上的凤山巅新建凤山公园,已与道 观连为一体,形成以文物古迹为中心的游览胜地。 凤山传说很多,数宋代陈传老祖的持说尤为出奇。陈抟,字 图南,号希夷,安徽亳州人。相传,一日忽来一位老道, 鹤发童颜,衣帽不整,冬日酣睡凤山脚下士洞中,多日不醒,偶然醒来,或持帚清扫,或闭目养神,从不见食人间烟火,一时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