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声中的失落情怀提到白居易,我们就会想起他那两句小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据说这是他十五岁的时候所写的。他去长安的时候,拿着这首诗去拜见当时的大诗人顾况,顾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言下之意想在长安立住脚很不容易。可才翻过了两页,就读到了这首诗,不禁拍案叫好,于是说道,有此才能,居有何难?为什么?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衔接自然,表意又丰富。这诗往那里一放,就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一个少年人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在长安自然就会站得稳了。这一点,顾况是没有判断错的,白的诗名后来已远远超出顾况了。他在士途上也比较顺,年纪轻轻的,便做了左拾遗,那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官。发现君王的疏漏,政治上的弊
2、端,便写出奏折来,呈上去。白居易做得非常认真,他除了做文章,还写诗歌。他倡导了一种诗风,叫作“新乐府”。他认为吟山诵水的诗歌远离了现实,不行,必须通过诗歌反映现实。就像当初的汉乐府一样。反映民间疾苦,传达底层的声音。他写了五十首“新乐府”,还写了十首“秦中吟”。他想通过这样的创作来弥补自己在写奏折中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初中学过的卖炭翁就是这类诗歌。下面的这些诗句是“新乐府”中的。 “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线毯)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重赋)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
3、人赋。”(卖花) 看得出来,他的矛头是直接指向豪门权贵的,“少夺人衣作地衣。”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简直就包含了一种严正的警告。这样做,当然就全方位的得罪了权贵。他们提起他就变色,就扼腕,就咬牙切齿。这样他就在京城呆不住了,于是就被贬到了九江。这时,他是非常痛苦的。这种痛苦究竟有多深呢?你只要读一读元稹闻乐天迁九江郡司马就知道了。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能使他的好友元稹从“垂死病中惊坐起”,你可以想可见这件事所带来的震撼。 作者这时是需要调适自己的心理的,他要让自己从原先的外在的愤懑状态渐渐地走向平和。走向内心,以适应这种打击和变化。 他果然
4、就这样做了,从此以后再也不写那些忧国忧民的诗歌了,而转向写闲适诗了,去追求诗歌的艺术上的造诣了。 琵琶行就是在这个转折点上所写的一首诗。这是一篇长篇叙事诗,但是这首叙事诗的目的不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抒心中的感情,浇心中的块磊。 前面的序言中一些话要从反面去理解才可以。“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真是这样吗?“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吗?这显然是假话来的。你看看琵琶行里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境遇的:“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苦不堪言,其痛何如哉! 这诗一开篇就渲染了一种气氛,这是琵琶女出场的气氛,也是整个故事展开的气氛。 客中送客的情形,本来就够悲凉了。而
5、这情形又恰恰发生“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季这是一个让人没有好心绪的季节。寂寞秋江,四顾寥落,举杯相对,醉不成欢。喝酒没有管弦相配,哪叫做什么来着?叫做“喝闷酒”。 琵琶声和琵琶女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场的,在最需要音乐的时刻,它就来了。 描写音乐的声音是很困难的,因为音乐是诉诸听觉的,它不像视觉形象易于描写和展现。作者是怎样将这些声音描写出来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你看,仅仅一个调弦校音定调的动作,“三两声”里,就已经使人察觉出她的感情了;“弦弦掩抑声声思”,起初的演奏传达出了她低沉、抑郁的情调,流露出她不得志的哀怨之情;“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写她演奏的神态,在一种不经意中她已流露出了对往事的伤怀
6、。 这一段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诗人用了许多具体而贴切的比喻,把极其抽象的音调的高低强弱、节奏的舒缓急切的种种特征,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大弦嘈嘈如急雨”,那是急切而沉浊的弦音;“小弦切切如私语”,那是清幽而细促的弦音;“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是疾徐抑扬、清脆错杂的弦音。你从幽婉动听的琵琶声里听到了“间关莺语”;又从琵琶声的断续和阻塞中听出了“幽咽泉流”。这琵琶声再轻缓下来,就像结冰泉水那样又滞又涩,弦好像凝结不动了,声响暂停了,但你还能从中体味出“幽然暗恨”。你正在进入一片寂静之中时,乐声突然又响起了,这一回是激越雄壮的,有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流;有如“铁骑突出”,刀枪齐鸣
7、。而就在这弹奏的高峰时刻,琵琶女当心一画,“四弦一声”有如“裂帛”,戛然而止。 作者听出了这是一首沉重的心曲,这倾注感情的演奏,已经暗示了琵琶女的的悲惨的身世。 原来琵琶女也有着非常得意的过去。那时,她青春年少,身价高着呢,红遍了一个长安城。毫无疑问,她的演技是第一流的,但更主要的是她的姿色出众。她有姿色的时候,在那个富贵圈子里,她就非常的得宠。可是后来了,人老了,颜色去了,其实这时候她的技巧更娴熟了,但是“五陵年少”需要的只是她的姿色,这个没有了,她就失宠了,从人生的巅峰状态,一下子就掉下来了。“门前冷落鞍马稀”,这一句陈述,包含了多少辛酸!再后来,嫁给一个商人,又没有真感情,她的一生就这样
8、完了。她通过演奏琵琶,哀哀怨怨之中,把自己的身世给寄托出来了。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的写作看作是作者内心调适的过程。这首诗有非常清楚的对应关系。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身世。琵琶女的故事是一个引导,引出了白居易自己的故事。他通过这个故事的叙述,舒缓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琵琶女有两个东西,一是姿色,一是技巧,他丧失了只是姿色。 那么,白居易失去了什么呢?他的文章仍然是第一流的,他失去的是皇帝的宠爱。而在皇帝面前了失了宠,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诗人从琵琶女的厄运联系到自己。一个弹,一个听;一个是年老色衰,一个是仕途坎坷。身世虽不相同,而离乡别井、天涯沦落则完全一样,因此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千古绝叹:“同是天涯沦
9、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既同情琵琶女,又伤感自己的不幸,说明造成彼此不同遭遇的根源,完全是共同的。诗人被贬到浔阳后,一直卧病在黄芦苦竹之中。花朝月夜,只能取酒独酌,每天听到的,是杜鹃悲啼,猿猴哀鸣。诗人抚今追昔,命运与这位女艺人多么酷似! 这首诗对后代人的影响,主要就是能够给那些失意的文人浇自己心中块磊。有这么几首经典的诗歌有这种作用,一首是离骚,一首就是这篇了。后来的人吟诵到这首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时候,既可以是与同时代的人同病相怜,又可以是与白居易隔代呼应。他们就是从这首诗中,从白居易的经历读到了他们自己的经历。 我还想告诉同学们,白居易写诗是很通俗的。他不像
10、李白那样惊世骇俗,也不像杜甫那样对苦难体验非常深刻。但他有一种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他诗歌中的意象都是世俗化的、大众化的。在面向民间这一点上,他做得比谁都彻底。 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有一个笑话,有个妓女说,我诵得白学士的长恨歌,岂同他妓哉?我能够吟诵白居易的长恨歌,身价就应该高一点。这种通俗跟他早期的创作有关系。他早期写“新乐府”和“秦中吟”时,常常读给那些老人听,你们能够听懂吗?能够听懂,那就好了。他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很多诗人是不会去追求这种境界的。街上拉个人,读给你听,你能够听懂吗,复述给我听,能够懂了,行,这首诗就这样了。一个诗人能够从这条路上走出来也是非常的不简单。 如果我们能够给白居易授一个名号的话,真可以叫他“民歌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