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148KB ,
资源ID:336831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368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的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天***)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的教学设计.DOC

1、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的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 年级下册第八 单元 “第二课 早期文明区域 ”第一课时,属于新授课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课程标准是: 1-1-5 概述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区域文明及影响范围,认识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2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人类早期文明 区域尼罗河流 域、两河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上述地区文明诞生的时间并描述当地人们的生活,能够结合上述区域的文明成就列举其文明诞生的标志等。 21 cn jy com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形成运用历 史地图和文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思维,自主培养利用史料比较、分析历史现象并提炼历史观点的能

2、力。 2 1 c n j y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 过对人类早期 文明区域的学习,了解人类文明早期发展概况,拓宽历史视野;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区域的人文特色;在历史学习与分析过程中,进一步建构联系、发展的辩证史观。 【出处: 21 二 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上册的地理部分知识的 学习,学生已 经知道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由此可以很好地理解本课中大河流域成为文明发祥地的知识点;学生逐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 感兴趣,会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出现。不过由于阅读量和基础知识的有限, 作为文明历史学习的开篇, 学生对文明这个概念,还有跟文明有关的国家、阶级等都很陌生,

3、处于模糊的状态, 因此教师在推进教学进程中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避免先入为主的价值导向 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早期 文明区域的分 布,知道人类早期文明的标志或表现。 教学难点:结合所学理解 人类早期文明 出现的成因 四课前准备 五学教过程 导入,展示 一组现代 城市图片 ,回忆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那么 早期的城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早期 城市的出现与 人类的文明 起 源 有什么关系 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展示课题: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新课教学: 一探 究 文明的源头 展示“ 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 图” 师: 世界上的文明都与河流结下 了不解之缘,同学们说说哪些

4、大河流域出现了早期文明?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 过渡: 为什么在这些大河流域出现了早起文明?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 请同学们 结合 地图 , 利用所学的知识, 同桌合作 完成下表: 师: 从上述表格我们可以得出 :这些大河流域拥有共同优越的自然条件 ,气候温暖、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2 这说明了什么?(生答略) 师:(点拨,总结) 这说明一个道理 ,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成为人类文明发源及形成的先决条件。 师:是的,同学们,自然环境在人 类文明的起

5、源 中的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所以在当下,文 明应该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 找寻 文明的标志 四大文明 发祥地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黄河与长江流域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母亲河 尼罗河 自然 环境 气候 地形 自然条件的 共同特点 师:同学们,这 四大流域之所 以被称为文明发祥地,说明了当时这里的人们已经具有了文明生活的形式,也说明这些地方必然具有一些文明的表现形式。 (文明是什么呢?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

6、。 ) 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文明已经残存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只能借用一些碎片去了解它们。 请同学们以 分组合作的形式 进入自己的 历史展馆 , 结合课本 和图册相关 内容, 共同完成 探究单,完成后推举代表介绍自己 展馆 的文明表现 : 设置情境 : 参观人类早期文明“博物馆”的四个展馆 ( 1)两河流域 馆 出示三块展板,学生自主学习,参考课本资料,充当讲解员讲解展板。 展板一:地理位置(古今两张地图 ) 展板二:城市遗址(乌鲁克城 、乌尔城 ) 展板三:文字(楔形文字)猜一猜,这些文字是刻在什么材料上的?说一说,这两种文字有什么区别? ( 2)尼罗河流域 馆 出示三块展板,一起欣赏展板内

7、容。 展板一: 壁画:请描述下这幅壁画中的情景,这说明古埃及的什么文明比较发达 ? 展板二: 诗歌:尼罗河颂。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赞美尼罗河 ? 展板三:文字 (象形文字 ),这种象形文字大部分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 ? ( 3)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馆 出示三块展板,学生自主学习,参考课本资料,充当讲解员讲解展板。 展板一:地理位置 (比例尺大小不一的两张地图 )。 展板二:城市(摩亨佐 .达罗城)出示富人住宅区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这说明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同现代城市相比,它们有什么异同? 展板三:农作物(棉花) ( 4)黄河与长江流域 馆 展板:地图(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课中详细了解

8、归纳整理是学 习的有效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将 各个展馆所展示的 内容整理归纳在学习单上的表格里。 四大文明发祥地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黄河与长江流域 文字 图画文字、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阶层 手工业者、商人、祭司和书吏等阶层,国家政权的出现 手工业、商业、 等阶层 士兵、劳工、 奴隶、富人等阶层 城市 /国家 乌鲁克 古埃及 摩亨佐 达罗城 其他 有组织的宗教 有组织的宗教 修筑堤坝、引水灌溉农田,种植棉花,海路贸易 课堂探究 1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在这些区域中最早诞生和兴起的古代国家,既具有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共同标志,又展示出各自独特的人文特点。 可见,文明

9、自诞生起,就是多元的,并具有区域性。 探究 2:学习本课后,请尝试概括出几项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城市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 课堂总结:文明似乎跟我们很 近,又似乎与 我们很远。近的是我们几乎能触摸到,我们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直与世界文明同行。远的是有些文明已经消失,我们只能低头感叹。请大家课后去查找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消失的各种可能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观点。 探究单: 一 自主探究 二合作探究 (一)共同探究: 各大流域的文明特色包括国家(城市)是否出现、什么时候出现(文明起源时间)?有什么古城遗址?阶级是否分化?文字是否出现、是什么文字?等等 (二)分组探究: 1.两河流域馆: 苏美尔人发明了哪两种文字?书写材料一样吗?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这两种文字有什么区别? 2.尼罗 河流域馆: 壁画:请描述下这幅壁画中的情景,这说明古埃及的什么文明比较发达?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这么赞美尼罗河?请从气候、河流角度分析一下。 3.印度河恒河流域馆: 仔细观察课本图 8-23,这说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什么现象? 与现代城市相比有什么异同? 四大文明 发祥地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黄河与长江流域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母亲河 尼罗河 自然 环境 气候 地形 自然条件的 共同特点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