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曹植的生命意识及其在诗文中的体现摘要纵观曹植的诗文,贯穿着一种普遍的精神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主要反映为渴望建功立业来求得生命价值的永恒,因本体生命意识的增强而对生命短暂的吟叹,对整个社会群体生命的悲悯情怀,以游仙形象表现渴求自由的幻想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曹植;生命意识;诗歌主题 生命问题是人类面对的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因为一切生物都本能地恋生惧死,从而有喜生悲死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生命意识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核心主题,也成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思考到的内容,更成为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高唱亦或是哀吟。 关于曹植诗的创作风格,钟嵘诗品这样评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2、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这个评价非常精准。曹植作品不但具有阴柔美、婉约美、雄奇美,同时又充满慷慨悲凉的生命意识。 一、渴望建功立业以求得生命价值的永恒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明确表达了他的人生终极追求:“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位为藩侯,完全可以过一种富贵享乐的生活,但他不愿如此虚度一生。他一心只想投身政治,在安邦定国、救民于水火的事情上有所建树。他希望通过建立不朽的功业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永恒。 左传有2“三不朽”思想:立德、立功、立言。曹植对于生命价值的考量完全符合儒家“三不朽”的道德伦理生命观,对于他来说,投身政治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建
3、功立业才是声名不朽的最大保证。他奉为最高价值的是以功业垂名,而非以文章传世。 曹植早年的代表作白马篇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表面上寓意于幽并游侠,其实是作者自况。通过这样一个英雄形象,表达出他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对国家有所贡献的愿望。 薤露行是曹植借乐府旧题写作的新辞,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天地浩瀚无穷,但人处在世间却显得渺小,就像轻易被风吹起的尘土,无所寄托。要想让短暂的人生过得有价值,应该施展才华,效力于明君。 曹植其他很多诗文中也流露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 美女篇中以美女自喻,表现自己志存高远却没有人能理解,渴望有所建树却只能游离于政治之外,正值盛年却无
4、法施展抱负,无奈只能在夜晚“长叹” 。 浮萍篇中以弃妇自喻,像浮萍一样漂泊无依,恭敬勤劳却无端被抛弃。曾经像琴瑟一样和谐,如今疏远得像商星和参星一样。这表面上是弃妇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反思,其实曹植是借此提出心中的疑问。进而言之,这首诗明写弃妇,其实是曹植政治上的失意之作。 盘石篇则以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表达本心,曹植也像孔子一样,有心用世却不得施展才华。孔子想要乘木筏漂扬过海,但曹植被迫数次迁徙,有孤独飘零之感,即使郁郁不得志,却连像孔子一样远游的潇洒都难以奢望,不由心生感慨。 3二、因本体生命意识的增强而产生的哀思 因本体生命意识的增强,曹植对生命产生了无限的哀思,他的哀思主要有体
5、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有限人生和无限宇宙之悲剧矛盾的深切体验。魏晋时期,生命主题在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建安文人倒不单纯喜生悲死,他们更多地忧惧生命短暂而功业未成,曹植尤为如此。他才高八斗,遭遇坎坷,壮志难酬,愤懑难平,所以在这一方面他比同时代其他文人有更深刻的体验。曹植早期已有了对生命短暂、倏忽易逝的感慨。 感节赋云:“惟人生之忽过,若凿石之未耀。 ”箜篌引云:“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这一句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疾风吹向灿烂的太阳,太阳迅速向西方落下,一天就这样流逝。 “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美好的年华没有第二次,百年的时光倏忽间就会过去,
6、一生也转瞬即逝。时光易逝,人生短暂,遥想先民,曹植不由得感慨这都是天命。再联系“天命不可违” ,不难理解曹植心中的郁闷:虽然人生短暂是天命难违,却仍忧虑岁月已逝而功业未成。 赠徐?帧吩疲骸熬?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这与箜篌引中的“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亦情亦景,用太阳西下之快表现时光之短促。 仙人篇云:“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俯视人间五岳,曹植感到人生短暂,自己就像暂时寄居在人间一样。 浮萍篇中的“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曹植的哀思还体现为对于生命本体旷世孤独的体验。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曹植一直在夹缝中生存。监国使者的监视与迫害、生活环境
7、4的不断变化、亲人的疏离,都使曹植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旷世孤独。其迁都赋序云:“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曹丕对曹植仍然怀有戒心,忌惮曹植在一个封地时间久了会形成自己的势力,所以数次改变曹植的封地,甚至封他去土地贫瘠的地方,曹植连温饱都成问题。 求通亲亲表中曹植十分谨慎地表现了自己所处的境遇:每到四时会节气的欢聚宴会,只能独处,身边都是仆隶,面对的只有妻儿,想高谈阔论一番却没有能与自己交谈的人,想阐释义理却没有能与之抒发的人,听到音乐只有孤独地以手拊心,对着酒杯不断地叹息。彼时,物质上衣食不继,精神上无人交流
8、,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全,曹植心中笼罩着孤苦无依的愁云。 释愁文云:“予以愁惨,行吟路边。形容枯悴,忧心如醉。 ”?就是精神重压无处倾诉的极度孤独中曹植对自己形象的描摹。文中的“愁”可以理解为“孤独愁苦” ,实际上释愁文就是曹植对自己的旷世孤独的真实写照。越孤独越思念亲人,一思念亲人就更感孤独。 三、对整个社会群体生命的悲悯情怀 钱志熙的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中说:“最早的一批建安诗歌所表现的生命主题,主要不是感伤个人的生死之期,而是悲哀万姓死亡,生灵涂毒。 ”?汉末大乱,建安年间,政治腐败、皇纲不继、政权旁落,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乱象和颓势。芸芸众生都感受到了生存危机,都在生死
9、线上挣扎、哀吟。这种对生命的悲剧性体验是乱世中每个人都会有的,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生命之痛。不仅是平民百姓,5就连曹操、曹丕、曹植、王粲这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也感受到了这一大生命的灾劫。曹植泰山梁甫行用白描手法表现了海边百姓的困苦生活,并对其抱有深切的同情。在这样的乱世中,曹植从关注自身的命运上升到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复苏对大生命的关怀。 送应氏二首?其一更加真实地表现了乱世中的社会状态,洛阳城宫室焚毁,断壁残垣,荆棘参天,杂草丛生、荒无人烟,从环境的萧条就可以看出人的苦难以及悲剧性命运。曹植关心民生的作品终究不多,他有的只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里的文人应有的视角,而更多地还是转向自身,
10、抒发自己的抱负、书写自己的人生。 四、对现实的厌弃,对长生的渴求 曹植游仙诗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厌弃和对长生的渴求。他在游仙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对现实的厌弃,而是极力描写仙境的宁静美好、无拘无束。他笔下的神仙世界与他所生存的现实世界恰好相反,仙境越美好,就越能反映现实生活之黑暗。在曹植的游仙诗中,描写仙境祥和美好,以桂之树行和五游咏为最。 桂之树行所表现的仙界无拘无束,可以自由自在地飞行到万里之外,或去或留,都可以随心所欲,上可飞到众物之外的天空,下可到达天地之间的任何地方。表现了所处的现实与他的理想之间的矛盾,理想中他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现实中他虽为诸侯,游猎的地域却不能超过三十里,并且被监国使
11、者严密地监视着,想像自由的平民百姓一样都不能实现。 五游咏更加热情地赞美了神仙世界,想象也更加驰骋。九州用来散步都太小了,可以随意遨游,不受约束,还可以服食仙人拿来的仙药以保长寿高龄。然而这终究都是曹植6的想象,当他从驰骋的想象回到现实,还是动辄得咎的痛苦世界。 前面已经说过,曹植把建功立业当做他一生的终极目标,又因人生短暂而功业未成生出许多惶恐,这就不难理解他会幻想自己能够超越生死大限、长寿高龄甚至长生不老。由此形成了曹植游仙诗的另一主题对长生的渴求。他在升天行中说:“愿得纡阳辔,回日使东驰。 ”?这是他渴望留住时间的玄想。 飞龙篇云:“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
12、难老。 ”?可以看出曹植对于长生有比较强烈的渴求,才会生发仙人给他仙药、让他长生不老的幻想。 综上所述,尽管曹植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他的悲剧人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使他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思考和体验,也给后世留下了激荡千秋的慷慨悲壮之咏。 注释 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年版,第20 页。 ?1314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53 页、第 268 页、第 502 页、第 459 页、第 42 页、第263 页、第 311 页、第 392 页、第 11 页、第 266 页、第 397 页。 周生春:经典会读:论语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56页。 ?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6 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