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若是应用得法,确实能给传统教学插上一双翅膀。然而,如果不能很好地开发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则往往是把粉笔、黑板换成了“电子黑板” ,或是一味追求新、奇、特的花架子,达不到利用好形式好收获好效果好的目的。本人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中,对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有了些体会,借此文和大家共同探讨商榷。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优化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更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教学内容的难点,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体现数学学
2、科的“德育”价值。 一、用信息技术,引发学习动机。 情境教学在数学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 相当枯燥的,而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参与教学,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和愿望,极在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数学“有余数除法”时,一上课我在屏幕上显示了这样的画面:有 10 个苹果,如果每盘放两个,可以放几盘?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软件演示摆放过程。列出算式:10/2 =5(盘) 。如果放 5 个,可2以放几盘?怎样列式?过程同上。学生获得了两次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我又问:如果每盘放 3 个,可以放几盘?这时学生自己
3、提出了问题:可以放 3 盘,但剩下的 1 个怎么办呢?在这时,进行了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学生兴趣高涨,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运用原有的知识作基础,着眼于图形的内在联系进行转化,加以适时的软件展示,为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经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帮助学生自己推导各种公式,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割补的方法,把它转化成的图形,思考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然后请学生分别演示并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
4、选取有代表性的割补过程,进行软件展示。 软件所展示的两种不同的割补方法,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传统教学中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就没有了。而利用计算机设计的软件在转化后保留了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等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再创造” 。 一些数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创设一种虚拟3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独立获取新知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掌握了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经历
5、前人的发现过程,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中,让学生从软件创设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景入手,发现一种特殊的图形对称图形,并把它与其他图形区分开来,产生一个新的概念(对称图形) ,再对具有类似特征的图形进行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得到对称图形中有两种情况(即中心对称和轴对称) ,对已分类的图形做进一步地分析,根据其特征确定其概念及各部分名称,给“轴对称图形”下定义,按图形的特点探索出画图的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探究性地学习,每一位学生都是实践者,创造者。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探索和发现,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四、运用信息技术,
6、体现德育价值。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如,有对我国数学史代著名数学家故事的介绍;有以环保方面为题材的题目;有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为题材的题目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素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不但要注意结合学科特点,结合社会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要引起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用软件模拟航空英雄杨利伟在4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驾驭“神舟 5 号”飞船腾空而起飞向天空,到变轨后进入预定远行轨道,这时画面闪烁着飞船离地球的距离 343 千米(半径) ,让学生求神舟 5 号飞船绕行地球一周长度是多少千米?再神舟5 号飞船绕行地球 14 周的行程千米数。这样,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能激起他们从小对航天科学的热爱之情,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热爱之情。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教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