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黄远生为何当记者”再探新闻记者2008 年 5 月号刊登的黄远生为何当记者?中国近代记者的新闻职业观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 ) ,在一开始就表示:“试图将黄远生作为个案,论述其职业观的思想来源,力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重新审视黄远生的职业观,并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近代记者的职业观在中国最初的建构过程。 ”虽说角度独到,但个案的粗线条论述,最终影响到文章意图的实现。 一、远生择业 一言难尽 1.最初的择业 初探这样描述黄远生(名为基,字远庸)最初的择业:“1904年考中进士的黄远生坚决拒绝了河南知县的官职,留学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 。对此,同榜进士金梁却有不同的说法:“远生年最少,廷试策故违式,
2、不愿得翰苑而乐就令宰,其识量与众迥异” 金梁披露,黄远生在“廷试”中故意“考砸” ,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不愿当庶吉士,而乐意做知县。在相关文献中,殿试、朝考均可称为“廷试” 。结合上下文判断,此处“廷试”只能理解为朝考。所谓朝考,就是新科进士在殿试后参加的又一轮考试。根据朝考成绩的等级,以及其他因素,他们会被授予庶吉士、主事、中书、知县等不同职位。与殿2试相比,朝考更像是一次择业考试。 金梁说的可信吗?翻阅史料可以了解:黄远生殿试取得三甲八十名,在 273 人中居第 203 位;而朝考只取得三等一百十七名,为倒数第二。殿试与朝考,时间仅隔数天,参加者是同一拨人,他的名次波动这么大,从一个侧面印证
3、了金梁的话。不管是否故意, “考砸”总是事实。虽然他的长子黄席群通过远生表兄郑雨青得知:“父亲觉得自己才二十来岁,年纪轻轻的,哪里忍心坐在堂上,喝令衙役拿着板子来打老百姓的屁股!”郑雨青的外孙李传梓也有类似说法:“我母亲曾问他:您老人家为什么不当县太爷,要去日本留学呢?他反问我母亲:你看过官场现形记没有?我怎么忍心坐在公堂上打老百姓的板子呢? ”但候补知县毕竟是他实际选择的结果。 事情没有到此为止, “时朝廷设进士馆。新第之授京职者,得入馆肄业,或游学外国,三年程其功课以为高下而迁除之。君不得京职,而深有志于游学,谋于当事,屡请乃许。 ”依照当时新实行的制度,候补知县就意味着失去作为进士馆学员
4、公费留学的机会。他求助高官,才得以公费留学日本。也就是说,当他“坚决拒绝了河南知县的官职”时,选择的主动权已不在自己手中。 黄远生择业经历之复杂、矛盾,由此可见一斑。仅最初的择业,就非寥寥数语所能说清。值得一提的是,他对留学情有独钟,中意的留学地也不仅仅是日本。宣统元年(1909 年)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选派开始,“江西省于 8 月 20 日推荐了黄为基等 7 名学生,并声明该生等情愿自备川资到京应考 。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他没能如愿赴美留学。 32步入官场 对于 1909 年黄远生回国后的择业, 初探这样描述:“刚从日本学成回国时,摆在黄远生面前的仕途可谓平坦宽阔,他很快就在京城的邮传部
5、门有了职位。 ”而史料表明,他的仕途确实“平坦” ,却不怎么“宽阔” 。尽管被邮传部“派兼图书通译局日文总编辑充辑译股股长”,他还是没能很快成为该部“在编人员” 。在进士馆学员游学毕业考试名列优等后, “宣统元年十一月初六日奉旨黄为基以直隶州知州仍留原省补用。 ”知县变知州,总算是升官了。 宣统元年十二月(1910 年初) ,邮传部为起草四政专律 , “先就游学毕业生中,择其肄习法律学术尤长者,派充起草员日文则以河南候补直隶州知州、甲辰科进士、日本中央大学毕业生黄为基等任之。”黄远生正式被“借调”到该部。宣统二年六月,邮传部为留住这些复合型人才,提出“黄为基拟请均改以臣部主事候补。 ”他才有了
6、“转正”的机会。直至宣统三年冬,他还只是该部一名主事。 黄远生虽说职位不高,但绝非无足轻重的“混”官。1912 年 4 月 30日, 申报报道:“盖前数日,该部即将阖署员司官册六百余名送至施总长宅,请其分别去留。施左右为难,乃再三调查,仅将现在办事之人物酌留四十五人,合之新来者六人,共得五十一人之数。 ”远生就在其中。而此前,清帝已退位,邮传部也已改名为交通部。可见, 初探所引述的“吾之官与满廷俱毕”并不准确。 有意思的是,黄远生在为官的同时,还在京师大学堂从事教职。从宣统二年七月到 1912 年 4 月,担任大学堂“经文科教员” 。对他这段经4历,还鲜有人论述。 二、理想实践冲撞不断 1冲撞
7、的种子 初探摘引了黄远生忏悔录的一句话:“余忆此时读福泽谕吉论集,中有一文,论人当独立自尊,因译写其训条十余于壁。 ”并认为:“他的职业实践与独立自尊的道德理想是一致的。 ”而在忏悔录中,紧接着这句话的是“而余自为学生以迄今日,对此四字,乃无丝毫做到,宁不愧死。 ”被初探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段被忽略的文字至少说明,他的职业实践与“独立自尊”的道德理想,不像初探所说的那么一致。 实际上,早在“读福泽谕吉论集”的“此时” ,就已埋下实践与理想不一致的种子。这里的“此时”指光绪二十七、二十八年(1901、1902年)就读浔溪公学期间,而不是留学期间。在留学之前,黄远生便懂日语,能“译写其训条” 。光
8、绪二十九年(1903 年)六月,开明书店还曾出版发行他翻译的日本富山房所编之传记岩仓具视 。通过网络查询可知,上海图书馆藏有此书。 在理想的支配下,黄远生带头闹学潮,结果却与理想背道而驰,走上了科举之路。当然,他并不甘心。震旦学院创始人马相伯曾回忆:“各省有志之士皆不远数千里间关跋涉而来。这些来学的当中,有八个少壮的翰林,二十几个孝廉公。 ”黄远生就是这二十几个举人之一。5他们之中, “雷延寿、雷多寿、黄为基(即民国初年最负盛名之报馆通讯员远生)后应河南会试中式,亦成进士者。 ”在近代学堂与传统科场之间,他几度反复。虽然从严格意义来讲,这些反复只能算是职业准备,还不是职业实践。但他内心冲突之激
9、烈,实践与理想有多不一致,还是可以略知一二。而这种冲突、不一致贯穿一生,使他对职业身份不断进行反思。 忽略这种冲突、不一致,过分强调“独立自尊” ,只会给史料的解读增添麻烦,甚至带来尴尬。民国时,黄远生律师开业之前,梁启超曾专门向朋友江庸“打招呼”:“远庸拟开始律师营业,闻大理院之官聘律师久已悬缺,远庸欲得此以树名誉。公能向仲和一为道地否?”仲和即时任大理院院长的章宗祥。显然, “独立自尊”四字在此并不适用。难怪,面对更为“负面”的资料,诸如远生“密上条陈于袁世凯” ,专家的解读会陷入矛盾。 2投身政坛 初探谈到黄远生对“党人政客”的尖锐批评,却未提及,他从清末起就作为“党人”要员,参与各项重
10、大政治活动。宣统二年(1910年) ,属于中国第一批合法政党的宪友会成立之际, “日前曾由众推定黄为基、雷奋、张国溶、徐佛苏四君为起草员,刻已拟定章程二十九条、政纲六条。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后, “宪友会的黄远庸等人联合拟出关于宪法和皇室大典方面的建议 16 条,政治方面的建议 5 条,要求资政院请旨颁布施行。 ”11 月 12 日, “杨度即约集汪荣宝、黄远庸、范源廉等立宪派与汪精卫商议,决定组织国事共济会。 ” 6民国建立后,黄远生在一个时期内还是“党人”活跃分子。他是民社的“主要会员” 、国民协进会的“常务干事” 。1912 年 5 月,民社、国民协进会等党团合并,他又成为“共和
11、党政务研究部研究委员” 。无论是民社、国民协进会,还是共和党,都与当政的袁世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党人”经历与理想之不一致,是毋庸讳言的。 有人可能认为, 初探引述的理想大多源自黄远生被迫流亡时的反思之作,如忏悔录 、 反省 、 国人之公毒等,与几年前的“党人”经历存在明显的时空错位,不一致是理所当然的。而初探还摘录了 1912 年 12 月 19 日发表的不党之言 。与之相对照,此后半年内申报有关报道依然显露出这种不一致: 1912 年 12 月 21 日报道:“宪法研究会于十五日午后六时,广宴各党及新闻记者数十人于宗显堂。 ”黄远生以共和党代表的身份出席。1913年 2 月 1 日报
12、道:“二十五日,共和党在本部开特别会议,以宪法关系国本,既须与各党联合共同研究,应先于本部组织宪法草案讨论会,推定专员详加讨论”他是本部宪法讨论会 16 个会员之一。1913 年 6月 5 日报道:新成立的进步党“其干事人员业已由理事指定”他是交际科主任。 1913 年晚些时候,黄远生才声明脱离所有政党。与择业同样,他经过激烈的内心冲突,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实践与理想不一致的问题。回避这些事实,对他的评述难免出现偏差。 三、他当记者何以会成功? 7初探认为,当记者的黄远生“不从政而令人意外的原因在于他之前的报人地位普遍不高。 ”而笔者以为,他的复杂经历被机械地简化、图解,才是令人意外的真正原因。
13、结合本文前面所述,他当记者的内因即职业观,并不令人意外。 再看一下外因。黄远生的同乡、晚清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李盛铎曾回忆:“君方肆力于文学,又有志于朝章国故,余语君以西人之谙近世掌故者,多为新闻撰述家。君从事新闻记者之业,实基于此。 ”表达了三层意思:1.这位见过世面的官僚颇看重报人;2.他结合远生的志趣,提出自己的建议;3.这一建议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并非事后诸葛亮之言,他与王慕陶等人于 1909 年(一说 1908 年)在比利时,就创立国人在海外办的第一家通讯社远东通信社,不久即吸收远生为北京通讯员。 此时,黄远生还为时报等写通讯,开始兼任记者。退出官场后,他与蓝公武、张君劢创办少年
14、中国周刊 ,开始正式的记者生涯。这应该说是水到渠成,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其实,人们更想了解:黄远生为什么当记者会成功?平心而论,他的成功很大部分得益于复杂的经历。 除文笔好之外,能获取重要消息是黄远生一大成功之处。老报人包天笑指出:“飘萍太忙,发专电实专长;彬彬得不到重要消息,文章多肉而少骨;都不及远庸”复杂的经历为他提供了独有的采访便利,因为掌握那些重要消息的,不是他的科场同年就是留日同学,不是邮传8部的同事就是党内同仁 仅有好文笔、重要消息,是远远不够的。远生通讯之所以吸引人,还在于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思想。几十年后,仍有专家感兴趣“黄氏针对当时形势与某些财政经济问题,发抒他的看法。 ”一一
15、列举分析。而这些经济思想的形成,与黄远生在邮传部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他在那里不但参与起草四政专律 ,而且从事经济管理。据记载,该部“承办育才经费预算者为员外郎王世?、主事黄为基” 另外,内容详实也是远生通讯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他由于兼任律师,独家获得不少通讯写作素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结语 有关黄远生的史料除了远生遗著 、 社会科学情报与资料?黄远生学术讨论会专辑等少量书刊,大多散落各处,给研究带来困难。即便如此,要“展现出近代记者的职业观念在中国最初的建构过程” ,还需尽可能地搜集、拼接这些历史碎片。 注释: 金梁:光宣小记 ,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 287 页,四川人民出版
16、社 1988 年 6 月第一版 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 2867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2 月第一版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三十册第 10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10 月第一版 黄席群:追忆先父黄远生 , 新闻研究资料选辑总第二十八辑第 91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 12 月第一版 李传梓:反袁之勇士报界之奇才记我省最早的名记者黄远生 , 南昌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第 2 页,1989 年 3 月第一次印刷 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 , 申报影印本 1916 年 1 月2 月第647 页,上海书店影印,1983 年 1
17、月印刷 李守郡: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选派 ,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中国留学史萃第 18 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2 年 5 月第一版 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总务编第五章庶政第 8 页,1936 年 10 月出版 会奏带领进士馆游学毕业学员引见折(宣统元年)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第 409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一版 拟订船路电邮四政专律谨将开办大概情形折 ,林开明、陈瑞芳、陈克、王会娟编: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六第 807808 页,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年 2 月第一版 调部人员拟请改官留部片 ,林开明、陈瑞芳、陈克、王会娟编:北洋军
18、阀史料徐世昌卷六第 942 页,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年 2 月第一版 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第 455 页,沈云龙主编:1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九辑 ,文海出版社 1968 年 12 月第一版 新旧京官现形记 , 申报影印本 1912 年 4 月6 月第 283 页,上海书店影印,1982 年 11 月印刷 职教员名单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第 342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4 月第一版 黄远庸:远生遗著卷一第 128 页,商务印书馆 1984 年 5 月增补影印第一版 http:/ 马相伯:一日一谈?从震旦到复旦 ,朱维铮主编:马相伯集第 1106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12 月第一版 宛序:马相伯与震旦复旦 ,赵福生编:无花的春天万象萃编第 38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 9 月第一版 梁启超:致江庸书札五十通 ,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八辑) 第 20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1 月出版 张克明:黄远庸是否帝制派? 历史档案1982 年第 2 期第 128页 宪友会政党开幕纪 , 申报影印本 1911 年 5 月6 月第 642 页,上海书店影印,1986 年 10 月印刷 侯宜杰:20 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第535536 页,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4 月第一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