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6.50KB ,
资源ID:3474991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749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孟子的快乐理论及其审美境界.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孟子的快乐理论及其审美境界.doc

1、1孟子的快乐理论及其审美境界“快乐” ,在个体体验中无疑是一种心理的快感,伦理上被认为是一种幸福感。在一般美学原理看来,快感是有待于升华的粗鄙“美感” ,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幸福感的“快乐”一旦脱离了利与善的束缚和价值要求,它本身也便成为一种美感。在先秦诸思想家中,孟子较早注意到伦理与审美意义上的快乐。他追问了快乐的政治伦理根源;并依据主体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分析获得快乐的现实根据;最后暗示了世俗快乐上升为审美境界的可能。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恻隐之心”的本心,以此论证人性本善;在道德上,则提出人的“仁、义、礼、智”诉求,而其中尤以“仁、义”为中心。孟子以“仁、义”作为人伦理构架

2、的核心,他的快乐理论也必然要求把“仁、义”作为快乐的实质内容和最终根源,即如他明确表示的:“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孟子?离娄上)这里以“事亲”和“从兄”的事实说明,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就是符合仁义;以此作为身体力行的从容选择,并以此为乐,这也就是快乐的真正实质与根源。 在其他场合,孟子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如有人问他在游说诸国君主的时候,何以做到别人理解自己或不理解自己都能是“嚣嚣”(自得其乐)的,孟子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这里的“嚣嚣” ,2赵岐注云“自得无欲之貌” ,所

3、谓“无欲” ,却是以崇尚德、喜爱义为前提的,即对道德、仁义的崇尚和喜爱,乃是获得快乐的实质前提与要求。在孟子看来,由于主体地位与觉悟认识的不同(如“求其放心”和“有放心而不知求”的差别)而导致快乐与否以及快乐多寡等问题。就孟子中的论述来看,他主要是对君子之乐、君王之乐和平民之乐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1.“乐而忘天下”的君子之乐。孟子虽然对“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孟子?离娄下)表示赞赏,但是他所谓的“君子之乐”与孔子、颜回那里的“君子之乐”(宋人以此衍出“孔颜乐处”之说)还是略有差别的。孔子的“君子之乐”主要是对于物欲的超越,摆脱功名的羁绊,实现身心的解

4、放和心灵和谐所获得的最高快乐。 而孟子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孟子?尽心上)如果一个人充斥着“广土众民”的欲望,自然无法快乐;在政治诉求上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快乐,虽然摆脱了拥有广大土地和众多百姓的外在功绩,但是仍以安定天下作为道德和政治理想,这并不符合人的“仁义礼智”的本性。可见,孟子理想中的“君子之乐”在根本上并不局限于“快乐”的满足,而恰是对“快乐”有所超越;而在谈到“君子有三乐”的时候,认为“王天下不与存焉”则是极其正常的了。 孟子所说的“君子有三乐”具体为:“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3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

5、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比较好理解,因为在孟子看来“事亲、从兄”正是“仁义”内在驱动下的具体践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乃是君子人格完满的一个标志,孟子在另外一处也提到这种“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自得之乐。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句,如果联系孟子一生劳顿奔波、力图实现政治上的作为,但在晚年选择“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 ,述仲尼之意” ,或许这种“快乐”才与所谓的“孔颜乐处”相合,体现出孟子“君子之乐”的心灵和谐特质。 孟子“君子之乐”的超越性最明显的体现为“乐而忘天下”的假设。弟子桃应问,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舜自己作为天子应该怎么做?孟子的回

6、答显然也只是一种设想:“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尽心上)为了心中的仁义,视天下如敝屣,这或许称得上孟子理想中的最高快乐了。 2.“与民同乐”的君王之乐。 孟子?梁惠王上中“与民同乐”最为人耳熟能详,但是少见人由此对“快乐”本身作一探索。如从内容上来看,好辩的孟子由齐王说自己爱好音乐转而提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判断。在得出“不若与众”的结论后,进一步对王政实施以利百姓的“与民同乐”展开论述。 这里的“与民同乐” ,首先强调是身处高位的统治者应该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作为享乐的前提。 “与民同乐

7、”并不是要求统治者一定与普通民众共同享有和分享“快乐” ,而是施政必须符合百姓的4利益要求,不能造成“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萧败状况。君王的统治能够使老百姓过上安稳、殷实的生活,以此为前提,君王的享乐才在百姓的认可范围。 在孟子看来,在此前提下,君王才能算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没有道德,哪怕是面对“灵囿” 、 “灵沼” ,也感受不到快乐。同时,如果“以德治国” ,哪怕是动用百姓的人力、物力,他们也会“欢乐之” ,这就是所谓的“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 “与民同乐”构成了君主与百姓之间快乐相互促成的桥梁,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

8、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3.耽于物质享受的“死于安乐” 。区别于以上两类,还有一种耽于物质享受所带来的快乐,如果依据上面主体的划分,似乎应该是一种“普通人”的快乐。但其差别不仅仅在此,更主要的乃是这种快乐过分追求享乐,或者说是基于“食色,性也”的本能。虽然孟子主“性本善”说,但由于有的人“有放心而不知求” ,无疑将会重利忘义,失其本心。孟子对此多有论述,如果人“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孟子?公孙丑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并讽刺有些人“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 当然,有时也只是基于趋利避害的“喜乐”选择,如“中也养不中,

9、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孟子?离娄下), “是以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是以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孟子?告子下)。面对不同的选择,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自然是一种现实的快乐。 5根据君子之乐、君王之乐和平民之乐三种不同类型快乐的现实来源和依据,我们可以将其比附为不同层次的审美境界:平民之乐是一种最为基础的物质享受的快感;君王之乐是符合政治和伦理要求的实用的美感;君子之乐则是超越了功利目的的最高审美境界。这三种境界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沟壑,抛弃粗俗的物质快感,超越政治的功利目的,可以达到“乐而忘天下”的审美境界。不仅如此,孟子的快乐理论还直接涉及到诸多美学问题,包含了极具启示意义的审美意蕴

10、。 首先,孟子跟齐王解释“与民同乐”的一个基本前提事实,就是欣赏音乐所带来的审美享受问题。不论是齐王自己“好乐(yu)” ,还是“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均是如此。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方面,审美心理的共通性。孟子在这里或多或少地包含这样一层意思: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理论上具备了上至君王、下及百姓的普遍认可,并能引起审美愉悦的可能;另一方面,同样的“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由于审美主体本身情感的附加投入,先后有“举疾首蹙额”与“举欣欣然有喜色”的不同反应,这虽非纯粹的审美反应,却多少揭示了审美心理的一些特殊性。 其次,如上所述, “乐而忘天下”的君子之乐,已近所谓的“孔颜乐处” ,这恰也显示了超越功利的伦理“快乐” ,实现审美愉悦的可能。在假设中,舜虽然是在儒家“仁义礼智”的价值标准驱使下“窃负而逃” ,但是其“视弃天下犹弃敝屣”的阔达胸怀, “遵海滨而处”的生存环境选择(此亦同“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处”), “终身诉然”的超然态度,何尝不是诗意的“回家之旅”?此“快乐”不正是审美的超6越? 最后,在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发源之初,真、善、美是合一和浑然一体的, “善的即是美的” 。在现在的伦理美学理论视野看来,浸透了儒家伦理价值标准的“快乐” ,其本身也已经符合“美的”要求,是一种审美境界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