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23KB ,
资源ID:3479193      下载积分:8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791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上古之豆不可食.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上古之豆不可食.doc

1、1上古之豆不可食提起“豆” ,人们都非常熟悉,也吃过各种各样的“豆”:黄豆、绿豆、蚕豆、豌豆、芸豆、篇豆,等等。豆类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以制成各类食品,供人们享用,是人类喜爱的食物。但这些都是汉代以后的情况,在汉之前的上古时期却并非如此,因为那时的“豆”是不能食用的,谁也不会去吃它,即使是再馋再饿的人。 那么,上古时期的“豆”是什么东西呢?原来,上古的“豆”并不属于植物类,而属于工具类,是人们盛食物的一种器皿,主要用作食器、礼器(祭器)等。这种豆器形似高脚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后世一般称为高足豆。已经出土的春秋时期的楚国曾侯乙高足豆,较为有名,上面还配有盖子,可视

2、为豆器的典型形制。 “豆”为什么会是上古食器、礼器类的名称呢?原来, “豆”在甲骨文里是个象形字,像古代一种下有高固足的盛食物的盘子,本义是指一种高足盘,既可用来作食器(主要装肉食),也可用来作礼器(祭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豆,古食肉器也。 ”这种器皿一般为陶制,也有青铜制或竹制、木制的。豆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夏、商和西周,盛行于春秋和战国时期。古典文献中常有关于这种豆器的记载。例如食器方面, 国语?吴语:“觞酒豆肉箪食。 ”周礼?考工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 ”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其田民饮食以笾豆。 ”再2如礼器(祭

3、器)方面, 诗经?大雅?生民:“口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诗经?鲁颂?s 宫:“笾豆大房,万舞洋洋。 ”豆器根据不同的材质,有时各有不同的名称, 尔雅?释器云:“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器谓之登。 ”豆器作为礼器常与鼎、壶等配套使用,构成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的主要器类,并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礼法上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规定;另外,用豆数量还有等级区分,据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豆二十有四。 ”由于“豆”是盛食物的容器,所以上古时期又作为容量的单位。 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 ”小尔雅:“一

4、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 ”仪礼?士丧礼:“稻米一豆实于筐。 ”后来由容量单位又转化为重量单位,其具体情形据刘向说苑?辨物考证为:“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 ” 显而易见,以上这些“豆”无论作为食器,还是作为容量和重量的单位,没有一样是能吃的。到了汉代以后, “豆”逐渐变得能吃了,因为其身份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盛食物的器皿变成了一种能吃的植物豆类作物。那么,汉代以前,难道没有豆类作物吗?有!但其名称不叫豆而叫菽。许慎说文:“菽,豆也。 ”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汉代以后,豆才渐渐取代了菽,成了豆类作物的名称。正如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言:“古语但

5、称菽,汉以后方称豆。 ”于是,汉代及其以后文献中提到的“豆”大部分都是能吃的东西了, “豆”也走到了诗人词家的笔下。例如流传很广的三国曹植的3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南宋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豆类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属于“五谷”的范畴,是华夏先民赖以生存的主粮之一。 后汉书?冯异传讲了一个“豆粥救主”的故事,说的是光武帝刘秀当初打天下时,有一次被强敌追击,逃亡途中遭遇饥寒交迫,多亏部下冯异(字公孙)及时献上豆粥,才免于冻饿而死。书中云:“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明旦,光武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 “豆”由器皿名称变成植物名称,是文字使用上的假借现象。其假借义与本义之间毫无联系,只是“依声托事”(许慎语)而已。这是一个有趣的,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现象。所以,对于上古时期,特别是汉以前文献里提及的“豆” ,读者千万不能以今度古,一定要仔细辨别,那究竟是能吃还是不能吃。 (作者:河南省固始县教师进修学校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大学古籍所硕士研究生,邮编 465200)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