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47KB ,
资源ID:3482559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825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朱国平:情系乡土的大爱.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朱国平:情系乡土的大爱.doc

1、1朱国平:情系乡土的大爱翻开朱国平的人生履历,除了外出当兵三年时间,他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就在这块生他养他的故土上,朱国平不曾有过一纸城镇户口,尽管对于他而言城镇户口唾手可得。可以说朱国平至今仍然是一个农民,但他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新农民啊!他不把自己的家搬进城里,却把他所在的落后农村变成了新型城镇。一个江苏省的新农村示范村,一个欣欣向荣的城乡结合的美丽家园,如画卷般赏心悦目。 我采访过程中时常感叹,要用简洁语言描述朱国平何等困难!身为飞达集团董事长的朱国平,统领着一个年销售上百亿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声名遐尔的“亚洲钻头王国”,堪称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朱国平曾荣获“全国五一劳

2、动奖章” 、 “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 “全国百名优秀退伍军人企业家” 、 “中华慈善人物”等荣誉称号,其不凡经历就是一部当代乡村传奇。 而我在这里记述的,则是这部传奇的注释。 有人说无奸不商,为什么当地百姓说朱国平是好人? 透过朱国平做人的原则,能看到他最大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也许,理解朱国平该理解他的座右铭,那两句关于“飞达”的深刻内涵:“雄飞世界,惠达民生” 。前一句话是他的创业之梦。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最好的!从默默无闻的小厂起家,用自身实力征服市场,欧美每三个钻头中就有一个出自飞达,为中国农民争了一口气。后一句是他的致富之梦。2每年上千万元纳税,提供几千人的就业岗位,他做

3、为企业家问心无愧,但他不满足,他要让更多的人过好日子。 朱国平最可贵的,正是这种不满足。 2009 年元旦,首届“大爱镇江”新闻人物评选揭晓,朱国平因荣获“大爱之星”而令人瞩目。他心中有大爱,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乡亲! 朱国平把他的聪明与才智,把他满腔的热忱,无私地倾注在这一方故土上,他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化为一个村庄的巨大变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代代延续的传统美德,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财富理念和高尚情操。“如果我一个人住洋房别墅,吃大鱼大肉,而乡亲们住破旧草房,吃咸菜泡饭,怎么安心?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要让乡亲们也有工做,有钱挣!” 今天的飞达村原名高士桥村,朱国平兄弟出生的地方,曾

4、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里紧靠浩荡长江的拐弯之处,低洼的地势,连年的淹涝,还有血吸虫病猖獗,农民的日子苦不堪言。解放后兴修了水利,根治了血吸虫病,但仍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根子。村里的道路弯弯曲曲,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泞难行。因为老百姓主要务农,而土地大都是原先的滩涂,只能勉强糊口,一日三餐咸菜粥。要想挣点零花钱,只能到江边挑沙,一担沙几毛钱。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有女不嫁高士桥” 。 穷则思变的朱国平,从小品尝过贫穷的滋味。像村里普通人家一样,3朱国平 6 岁跟着祖母下地干活,拣地瓜、割羊草直至挑大粪。一年到头吃的最多的是地瓜,一碗大米粥则是难得吃饱的上品。刚满 15 岁,朱国平就和母亲一大

5、早起床推磨做豆腐,然后怀揣两块面饼,挑起豆腐担子到四处叫卖。一斤豆腐 4 分钱,一块豆腐 5 分钱,他走遍了附近的集市与村庄。“高士桥的豆腐郎”,有太多的心酸,也有太多的感悟。他由此更加懂得了乡亲们生活的不易,也由此初尝了做生意的味道。 从农村出去当兵,复员又回到农村,朱国平不甘平庸,他要改变农民听天由命的旧观念,鼓足勇气敲开财富之门!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朱国平在一家镇办工具厂跑上了供销。他从 300 块钱起家,饿了冲一搪瓷缸炒麦粉,困了睡车站长条椅底下,用不知疲倦的执着努力打开局面,成为全厂最优秀的业务员,也拿到了可观的销售提成。后来他当了销售科长,又当了副厂长,成了高士桥村最富的人。 时

6、任高士桥村党支部书记的朱建农告诉我,高士桥村仍然太穷了:“有一年正月初三,我们村变电房的护管器坏了,那个东西不值钱,但是供电所说,我们村配电房是烂泥地,要在水泥地上铺橡胶地毯,哪里有钱呢。配电房不符合要求,人家就没法修,整个村里一片漆黑,一村人就在油灯和蜡烛中过了新年。没人愿意当村干部,一年到头,连几百块工资也发不出来,我感到深深的负疚和耻辱。 ” 万般无奈的朱建农向朱国平借了 4 万块钱。这笔钱用来办了两件事,一是配电房彻底改造。村里没有电怎么行,事关老百姓的生活大计,再难也要赶紧修好。二是把拖欠村干部的工资发掉,虽然数目不大,但也关系到村级组织的生存。当时朱国平自家盖房正用钱,但毫不犹豫地

7、借给村里4渡过难关。我问朱建农,这笔钱还了吗?朱建农说,村主任写了一张借条,后来没有还,朱国平也没要。 就朱国平个人而言,他已经摆脱了祖辈们贫困的命运,造了楼房,买了小车,日子过得很滋润。看好朱国平是个稀缺的人才,深圳一家著名企业抛出 50 万年薪的高价,邀请朱国平加盟。广州、长沙等地的大企业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允诺朱国平可以转为国家干部编制,一家人全部随迁,都可以转为城市户口。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朱国平应该选择到哪一个大城市呢? 朱国平的选择出乎外人的意料。他不仅没有远走高飞,连镇办工厂副厂长的丰厚收入也不要了,居然回到当时还很落后的高士桥村办厂。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8、,要实现他的理想:“办厂失败了,算我个人的。如果成功了,就是高士桥的,一个人富不算本事,让全村老百姓都富起来,那才算能耐。 ” 在此之前,高士桥村也办过企业,多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村书记朱建农只能在家办公,村部老房子让出来,有人办了一个铜线作坊,忙了半天却资不抵债。资金困难、交通不便、人才缺乏,谁愿意到高士桥村投资?朱建农一席话说动朱国平:“这个村子再穷也是你的家乡,连你都不来办厂,到哪天才能改变面貌?” 1992 年 4 月,朱国平主持的刃具厂在高士桥村落成。村干部和老百姓在协议上按了手印:朱国平每年以土地租金的形式上缴村里 5 万元。当时村里全年费用只有 2.5 万元,5 万元是了不得的大

9、数字!开业投产那一天,村民们放了两个小时鞭炮,大家看到朱国平在村里扎了根,等于看到了脱5贫致富的希望。 也就在这一年,88 岁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回答质疑,肯定了改革开放事业的方向。朱国平乘势而为,5 个月建成一座年产超 4 万支钻头的厂区。8 个月创产值 1300 万元,完成出口额 600 万元,创利税 88 万元。10 个月后更名为飞达集团,办起了江苏省第一家工具集团公司。在家乡原本贫瘠的土地上,朱国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高士桥速度” 。 当年赢利之后,朱国平只需拿 5 万元交给村里,而飞达企业正在上升阶段,资金链非常紧张。朱国平想到的不是签定的合约

10、,而是没签的责任。他一下子贡献 20 多万元给村里修路,一条贯穿全村的主干道修成柏油路,其他支干道修成了沙石路,沿途还安装了路灯。村里乡亲高兴啊,烂泥路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人们都知道,朱国平对父母敬孝,同样善待村里老人。平时只要有空,他喜欢找老人聊天。朱国平听说,杨大爷 70 多岁了,3 个儿子约定每人每月 5 块钱,有的儿子都不肯给。一直吵到法院打官司。3 个儿子也穷,就用稻谷顶替养老钱,年终稻谷给不齐。很多人骂杨家儿子没良心,朱国平却由杨大爷的遭遇,想到村里其他老人:老人既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生活来源,还是由我来养吧。 朱国平在村里宣布,他给 60 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 30 元生活费,终生

11、享受。发放养老金的大会上,老人们拿到一个红本本,感动得流泪盈眶。一位孤寡老人拉着朱国平的手说:“我没有儿子,你就像我的儿子一样亲!” 62008 年春节,一场雪灾突降大地,朱国平首先想到了那些不能出门的孤寡老人,他和其他干部来到敬老院,把养老金送到老人手上。朱国平给全村老人逐月发放养老金,每年还资助贫困的老人。直至今日,朱国平已供养了全村 342 名 60 岁以上的老人。好多老人去世的时候,身边还放着每月发钱的红本本。 朱国平默默地做善事,不愿意张扬。他坦诚地对我说:“每个人都会老,这是我应该做的。我 1 岁就和奶奶相依为命,对老人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我看不得老人受苦,我小时候发誓,等我奋斗有

12、了钱,要用来孝敬老人。 ” 而今,朱国平实现了当初的抱负,在家乡建立起农村保障体系,把所有村民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老人们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还给村里铺设了自来水,把水管接进每一户一家,免费开通有线电视,全村没有一个贫困户,村里 95%的人在飞达工作。有残疾的,到厂里弄弄花,看看门。村民过上了城市的日子。 村庄在变,村民的身价也变了。以前大龄青年找对象难,本村姑娘留不住,外村姑娘嫁不来。年过三十的大许是个挺像样的年轻人,却因为家里太穷娶不上媳妇。后来大许进了飞达企业,就有人上门提亲了,对方看他的收入不比城里人差,嫁到村里还享受许多优惠待遇,很快谈妥了婚事。朱国平也为大许高兴,特地送了 2000

13、 元让他买家俱。当地又有了一个不成文的潮流:“有女要嫁高士桥” 。 这确实是“乡村的都市”,我看到村子中心地段的楼房鳞次栉比,“幸福里”小区在建设之中,宏伟的文化中心大楼也动工了。尤其令人惊7叹是贯穿全村的道路,这是一条历经几次变迁的村中路,可以四车并行的宽敞的平展大道,大道两旁照明系统一应俱全,总长 5 公里,耗资 2000 万元以上,不逊于任何的城镇。 走出贫困的变化,在朱国平看来不值得炫耀。他用一种平实的语言说:“如果我一个人住洋房别墅,吃大鱼大肉,而乡亲们住破旧草房,吃咸菜泡饭,怎么安心?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要让乡亲们也有工做,有钱挣!” 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工业反哺农业,朱国平用

14、一片赤诚之心,把承诺变为了现实。他为村里配齐了机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村民灌溉的电费也由企业统一交纳。耕作农作物的人数由几百人减少到 42 人,从种到收全都是机械化操作。到 2001 年,全村人均收入已由 1991 年的 700元,上升到 11894 元,提前实现了小康,成为省级现代化示范村,跨进了省市文明富裕村的行列。 “外来员工也是我们的村民。我们要有社会的责任,投资建一所现代化学校,无偿交给政府教育部门,我就想让所有外来员工子女,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朱国平告诉我,他本该上学的少年时代遇上“文革”,可惜只读过高中,后来他创业成功了,最能体会到人才的重要。他除了注重引进人才,对于一

15、般员工的培养也很重视。企业员工来自各地,有的农民工连名字都不会写,安全意识也没有。朱国平安排公司对他们分工种定期培训,达到要8求的逐步增加待遇,达不到就要淘汰,很多员工提高了文化素质,有的在飞达干了几年,回家乡以后成了能人。 在朱国平的眼中,飞达员工无论来自何方,都是新一代的村民,都要像一家人一视同仁。朱国平主持公司出资兴建 15 万平方的廉租房,对员工免费,物质上对员工的关心超过许多民营企业。我采访老家在湖北的宋亚琼,她是飞达集团出口部员工,刚当选丹阳市“优秀农民工” 。她告诉我,朱国平董事长对她说,你是农民工的代表,他们有什么呼声跟我讲一讲。她向朱国平反映,希望关心员工的精神生活。 飞达员

16、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原来村民的数量,他们大多数是精力旺盛的中青年,下了班没处去,感觉很无聊。朱国平考虑,要给员工创造一个心情愉悦的和谐天地。他亲自过问,组织职工运动会和歌舞晚会,在居住小区安装健身器材,员工业余时间有了去处。唱歌,跳舞,篮球,乒乓球,各种比赛都有。逢年过节公司举行聚会演出,前几年请外面的文艺团体,这几年都是企业自家人自娱自乐。平时的文体活动积累了人才,敢上台表演的人越来越多,带来了一股清新向上的活跃氛围。 让下一代受到最好的教育,是当今家长最大的心愿。我与许多员工交谈,做父母的打工挣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的前程。我在采访中得知,就在飞达村中心地段,为解决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17、朱国平出资建起一所外来民工子女学校,名曰飞达光彩学校。这是江苏省第一家由民营企业家出资创办的光彩学校。 这是让外来员工最感动的“爱心工程”:在校学生 1000 多人,外来员工子女入学不需交纳任何学费和书本费,解决了打工者的后顾之忧。 9提到民工子女学校,我会想到一种临时的感觉,有些地方只是利用废弃的厂房或车间,简单改造一下就当教室,谈不上活动场地,更谈不上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当我来到飞达光彩学校,看到的却是一个花园式校园,教学楼气派明亮,运动场平展宽阔。校长杨朝杨朝辉说,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而且实行了电子化教育。现有 6 个年级 12 个班,还有两个幼儿班,这里跟任何城市的学校相比毫不逊色。

18、我问朱国平,你是怎么想到投资办学的呢? 朱国平告诉我,他虽然主管着这么大的一个企业,但他从来没把自己当做腰缠万贯的老板。只要不外出,整天在下面跑,到生产一线到处转。随着企业的扩展,员工增加到 6000 多人,外来员工占 60%以上,全国各地的都有。他时常跟员工沟通,问问他们在这里是不是习惯,生活怎么样,员工也愿意说心里话。 有个名叫皮光国的农民工,老家在四川自贡,朱国平问他小孩多大啦。皮光国说,我没小孩。又说,以前有,现在没了。原来,皮光国与妻子到飞达打工,带来了 3 岁的儿子,虽然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但镇上幼儿园太小,只收本地孩子。没办法,父母上班只能把孩子关在屋里。孩子调皮,没有人看管

19、,就偷偷跑出去玩,失足跌到水沟里淹死了。事情过去了半年,皮光国独自咀嚼痛苦,没跟厂里人说过。朱国平听了心情沉重,他嘱咐公司有关部门,给皮光国补助了 5000 块钱。 还有来自江西上饶的一对打工夫妻,孩子在老家跟奶奶生活,成了一个“留守儿童” 。以前父母管得严,孩子学习成绩不错,由于奶奶没文化,管不了他,孩子对学习没兴趣,跟社会上一帮不良少年鬼混,十几岁就成了10小流氓,几次进出派出所。父母说起孩子就落泪。朱国平了解到,外来员工子女没人管不是孤立现象,跟着父母到飞达村来的,不是当地户口没法上学,有不少成天在马路上乱逛。 为什么不能向政府反映,让当地学校接纳这些孩子呢?当时高士桥村经济薄弱,村小学

20、的校舍还是五十年代建的,设施简陋,房舍破旧,下雨天滴漏很严重,而且规模有限,最多只能容纳 200 多人。镇江市光彩事业促进委员会有心帮助民工子女入学,好不容易筹集 20 多万元,只能作为补贴,根本不够扩建学校。 朱国平心头非常焦虑。他在公司领导层会议上提出,不靠国家拿钱,也不要百姓出钱,由他出钱办一所像模像样的学校。有人提醒他,员工跟企业是合同关系,孩子教育有政府管,出了事有警察管,我们企业何必揽这个事?朱国平说,我们做企业不能只盯着生产指标,还要有社会责任,我们把学校建好了,就无偿地交给政府教育部门,我就是想,让所有外来员工子女,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于是,朱国平拍板,由飞达集团投资建设飞达光彩学校。朱国平事必躬亲,指派时任公司副总经理的邵国林牵头,负责学校的设计、土建到交付。邵国林说,当时飞达企业虽然在赢利,资金周转也是蛮艰难的,这么大的企业不断地发展,要说有闲钱存在银行里面根本不可能,朱国平董事长都是把用在生产里面的钱抽出来,今天抽 3 万投进去,明天抽 5 万再投进去,盖房子也不是今天想盖,明天就结束的,总是有个过程吧。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投进去的,整个学校先后总共投资了 360 万元。 朱国平提出的设计理念很超前,尽管是一所农村的学校,也要设计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