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平:情系乡土的大爱.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8255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国平:情系乡土的大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朱国平:情系乡土的大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朱国平:情系乡土的大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朱国平:情系乡土的大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朱国平:情系乡土的大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朱国平:情系乡土的大爱翻开朱国平的人生履历,除了外出当兵三年时间,他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就在这块生他养他的故土上,朱国平不曾有过一纸城镇户口,尽管对于他而言城镇户口唾手可得。可以说朱国平至今仍然是一个农民,但他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新农民啊!他不把自己的家搬进城里,却把他所在的落后农村变成了新型城镇。一个江苏省的新农村示范村,一个欣欣向荣的城乡结合的美丽家园,如画卷般赏心悦目。 我采访过程中时常感叹,要用简洁语言描述朱国平何等困难!身为飞达集团董事长的朱国平,统领着一个年销售上百亿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声名遐尔的“亚洲钻头王国”,堪称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朱国平曾荣获“全国五一劳

2、动奖章” 、 “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 “全国百名优秀退伍军人企业家” 、 “中华慈善人物”等荣誉称号,其不凡经历就是一部当代乡村传奇。 而我在这里记述的,则是这部传奇的注释。 有人说无奸不商,为什么当地百姓说朱国平是好人? 透过朱国平做人的原则,能看到他最大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也许,理解朱国平该理解他的座右铭,那两句关于“飞达”的深刻内涵:“雄飞世界,惠达民生” 。前一句话是他的创业之梦。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最好的!从默默无闻的小厂起家,用自身实力征服市场,欧美每三个钻头中就有一个出自飞达,为中国农民争了一口气。后一句是他的致富之梦。2每年上千万元纳税,提供几千人的就业岗位,他做

3、为企业家问心无愧,但他不满足,他要让更多的人过好日子。 朱国平最可贵的,正是这种不满足。 2009 年元旦,首届“大爱镇江”新闻人物评选揭晓,朱国平因荣获“大爱之星”而令人瞩目。他心中有大爱,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乡亲! 朱国平把他的聪明与才智,把他满腔的热忱,无私地倾注在这一方故土上,他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化为一个村庄的巨大变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代代延续的传统美德,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财富理念和高尚情操。“如果我一个人住洋房别墅,吃大鱼大肉,而乡亲们住破旧草房,吃咸菜泡饭,怎么安心?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要让乡亲们也有工做,有钱挣!” 今天的飞达村原名高士桥村,朱国平兄弟出生的地方,曾

4、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里紧靠浩荡长江的拐弯之处,低洼的地势,连年的淹涝,还有血吸虫病猖獗,农民的日子苦不堪言。解放后兴修了水利,根治了血吸虫病,但仍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根子。村里的道路弯弯曲曲,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泞难行。因为老百姓主要务农,而土地大都是原先的滩涂,只能勉强糊口,一日三餐咸菜粥。要想挣点零花钱,只能到江边挑沙,一担沙几毛钱。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有女不嫁高士桥” 。 穷则思变的朱国平,从小品尝过贫穷的滋味。像村里普通人家一样,3朱国平 6 岁跟着祖母下地干活,拣地瓜、割羊草直至挑大粪。一年到头吃的最多的是地瓜,一碗大米粥则是难得吃饱的上品。刚满 15 岁,朱国平就和母亲一大

5、早起床推磨做豆腐,然后怀揣两块面饼,挑起豆腐担子到四处叫卖。一斤豆腐 4 分钱,一块豆腐 5 分钱,他走遍了附近的集市与村庄。“高士桥的豆腐郎”,有太多的心酸,也有太多的感悟。他由此更加懂得了乡亲们生活的不易,也由此初尝了做生意的味道。 从农村出去当兵,复员又回到农村,朱国平不甘平庸,他要改变农民听天由命的旧观念,鼓足勇气敲开财富之门!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朱国平在一家镇办工具厂跑上了供销。他从 300 块钱起家,饿了冲一搪瓷缸炒麦粉,困了睡车站长条椅底下,用不知疲倦的执着努力打开局面,成为全厂最优秀的业务员,也拿到了可观的销售提成。后来他当了销售科长,又当了副厂长,成了高士桥村最富的人。 时

6、任高士桥村党支部书记的朱建农告诉我,高士桥村仍然太穷了:“有一年正月初三,我们村变电房的护管器坏了,那个东西不值钱,但是供电所说,我们村配电房是烂泥地,要在水泥地上铺橡胶地毯,哪里有钱呢。配电房不符合要求,人家就没法修,整个村里一片漆黑,一村人就在油灯和蜡烛中过了新年。没人愿意当村干部,一年到头,连几百块工资也发不出来,我感到深深的负疚和耻辱。 ” 万般无奈的朱建农向朱国平借了 4 万块钱。这笔钱用来办了两件事,一是配电房彻底改造。村里没有电怎么行,事关老百姓的生活大计,再难也要赶紧修好。二是把拖欠村干部的工资发掉,虽然数目不大,但也关系到村级组织的生存。当时朱国平自家盖房正用钱,但毫不犹豫地

7、借给村里4渡过难关。我问朱建农,这笔钱还了吗?朱建农说,村主任写了一张借条,后来没有还,朱国平也没要。 就朱国平个人而言,他已经摆脱了祖辈们贫困的命运,造了楼房,买了小车,日子过得很滋润。看好朱国平是个稀缺的人才,深圳一家著名企业抛出 50 万年薪的高价,邀请朱国平加盟。广州、长沙等地的大企业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允诺朱国平可以转为国家干部编制,一家人全部随迁,都可以转为城市户口。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朱国平应该选择到哪一个大城市呢? 朱国平的选择出乎外人的意料。他不仅没有远走高飞,连镇办工厂副厂长的丰厚收入也不要了,居然回到当时还很落后的高士桥村办厂。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8、,要实现他的理想:“办厂失败了,算我个人的。如果成功了,就是高士桥的,一个人富不算本事,让全村老百姓都富起来,那才算能耐。 ” 在此之前,高士桥村也办过企业,多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村书记朱建农只能在家办公,村部老房子让出来,有人办了一个铜线作坊,忙了半天却资不抵债。资金困难、交通不便、人才缺乏,谁愿意到高士桥村投资?朱建农一席话说动朱国平:“这个村子再穷也是你的家乡,连你都不来办厂,到哪天才能改变面貌?” 1992 年 4 月,朱国平主持的刃具厂在高士桥村落成。村干部和老百姓在协议上按了手印:朱国平每年以土地租金的形式上缴村里 5 万元。当时村里全年费用只有 2.5 万元,5 万元是了不得的大

9、数字!开业投产那一天,村民们放了两个小时鞭炮,大家看到朱国平在村里扎了根,等于看到了脱5贫致富的希望。 也就在这一年,88 岁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回答质疑,肯定了改革开放事业的方向。朱国平乘势而为,5 个月建成一座年产超 4 万支钻头的厂区。8 个月创产值 1300 万元,完成出口额 600 万元,创利税 88 万元。10 个月后更名为飞达集团,办起了江苏省第一家工具集团公司。在家乡原本贫瘠的土地上,朱国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高士桥速度” 。 当年赢利之后,朱国平只需拿 5 万元交给村里,而飞达企业正在上升阶段,资金链非常紧张。朱国平想到的不是签定的合约

10、,而是没签的责任。他一下子贡献 20 多万元给村里修路,一条贯穿全村的主干道修成柏油路,其他支干道修成了沙石路,沿途还安装了路灯。村里乡亲高兴啊,烂泥路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人们都知道,朱国平对父母敬孝,同样善待村里老人。平时只要有空,他喜欢找老人聊天。朱国平听说,杨大爷 70 多岁了,3 个儿子约定每人每月 5 块钱,有的儿子都不肯给。一直吵到法院打官司。3 个儿子也穷,就用稻谷顶替养老钱,年终稻谷给不齐。很多人骂杨家儿子没良心,朱国平却由杨大爷的遭遇,想到村里其他老人:老人既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生活来源,还是由我来养吧。 朱国平在村里宣布,他给 60 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 30 元生活费,终生

11、享受。发放养老金的大会上,老人们拿到一个红本本,感动得流泪盈眶。一位孤寡老人拉着朱国平的手说:“我没有儿子,你就像我的儿子一样亲!” 62008 年春节,一场雪灾突降大地,朱国平首先想到了那些不能出门的孤寡老人,他和其他干部来到敬老院,把养老金送到老人手上。朱国平给全村老人逐月发放养老金,每年还资助贫困的老人。直至今日,朱国平已供养了全村 342 名 60 岁以上的老人。好多老人去世的时候,身边还放着每月发钱的红本本。 朱国平默默地做善事,不愿意张扬。他坦诚地对我说:“每个人都会老,这是我应该做的。我 1 岁就和奶奶相依为命,对老人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我看不得老人受苦,我小时候发誓,等我奋斗有

12、了钱,要用来孝敬老人。 ” 而今,朱国平实现了当初的抱负,在家乡建立起农村保障体系,把所有村民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老人们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还给村里铺设了自来水,把水管接进每一户一家,免费开通有线电视,全村没有一个贫困户,村里 95%的人在飞达工作。有残疾的,到厂里弄弄花,看看门。村民过上了城市的日子。 村庄在变,村民的身价也变了。以前大龄青年找对象难,本村姑娘留不住,外村姑娘嫁不来。年过三十的大许是个挺像样的年轻人,却因为家里太穷娶不上媳妇。后来大许进了飞达企业,就有人上门提亲了,对方看他的收入不比城里人差,嫁到村里还享受许多优惠待遇,很快谈妥了婚事。朱国平也为大许高兴,特地送了 2000

13、 元让他买家俱。当地又有了一个不成文的潮流:“有女要嫁高士桥” 。 这确实是“乡村的都市”,我看到村子中心地段的楼房鳞次栉比,“幸福里”小区在建设之中,宏伟的文化中心大楼也动工了。尤其令人惊7叹是贯穿全村的道路,这是一条历经几次变迁的村中路,可以四车并行的宽敞的平展大道,大道两旁照明系统一应俱全,总长 5 公里,耗资 2000 万元以上,不逊于任何的城镇。 走出贫困的变化,在朱国平看来不值得炫耀。他用一种平实的语言说:“如果我一个人住洋房别墅,吃大鱼大肉,而乡亲们住破旧草房,吃咸菜泡饭,怎么安心?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要让乡亲们也有工做,有钱挣!” 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工业反哺农业,朱国平用

14、一片赤诚之心,把承诺变为了现实。他为村里配齐了机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村民灌溉的电费也由企业统一交纳。耕作农作物的人数由几百人减少到 42 人,从种到收全都是机械化操作。到 2001 年,全村人均收入已由 1991 年的 700元,上升到 11894 元,提前实现了小康,成为省级现代化示范村,跨进了省市文明富裕村的行列。 “外来员工也是我们的村民。我们要有社会的责任,投资建一所现代化学校,无偿交给政府教育部门,我就想让所有外来员工子女,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朱国平告诉我,他本该上学的少年时代遇上“文革”,可惜只读过高中,后来他创业成功了,最能体会到人才的重要。他除了注重引进人才,对于一

15、般员工的培养也很重视。企业员工来自各地,有的农民工连名字都不会写,安全意识也没有。朱国平安排公司对他们分工种定期培训,达到要8求的逐步增加待遇,达不到就要淘汰,很多员工提高了文化素质,有的在飞达干了几年,回家乡以后成了能人。 在朱国平的眼中,飞达员工无论来自何方,都是新一代的村民,都要像一家人一视同仁。朱国平主持公司出资兴建 15 万平方的廉租房,对员工免费,物质上对员工的关心超过许多民营企业。我采访老家在湖北的宋亚琼,她是飞达集团出口部员工,刚当选丹阳市“优秀农民工” 。她告诉我,朱国平董事长对她说,你是农民工的代表,他们有什么呼声跟我讲一讲。她向朱国平反映,希望关心员工的精神生活。 飞达员

16、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原来村民的数量,他们大多数是精力旺盛的中青年,下了班没处去,感觉很无聊。朱国平考虑,要给员工创造一个心情愉悦的和谐天地。他亲自过问,组织职工运动会和歌舞晚会,在居住小区安装健身器材,员工业余时间有了去处。唱歌,跳舞,篮球,乒乓球,各种比赛都有。逢年过节公司举行聚会演出,前几年请外面的文艺团体,这几年都是企业自家人自娱自乐。平时的文体活动积累了人才,敢上台表演的人越来越多,带来了一股清新向上的活跃氛围。 让下一代受到最好的教育,是当今家长最大的心愿。我与许多员工交谈,做父母的打工挣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的前程。我在采访中得知,就在飞达村中心地段,为解决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17、朱国平出资建起一所外来民工子女学校,名曰飞达光彩学校。这是江苏省第一家由民营企业家出资创办的光彩学校。 这是让外来员工最感动的“爱心工程”:在校学生 1000 多人,外来员工子女入学不需交纳任何学费和书本费,解决了打工者的后顾之忧。 9提到民工子女学校,我会想到一种临时的感觉,有些地方只是利用废弃的厂房或车间,简单改造一下就当教室,谈不上活动场地,更谈不上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当我来到飞达光彩学校,看到的却是一个花园式校园,教学楼气派明亮,运动场平展宽阔。校长杨朝杨朝辉说,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而且实行了电子化教育。现有 6 个年级 12 个班,还有两个幼儿班,这里跟任何城市的学校相比毫不逊色。

18、我问朱国平,你是怎么想到投资办学的呢? 朱国平告诉我,他虽然主管着这么大的一个企业,但他从来没把自己当做腰缠万贯的老板。只要不外出,整天在下面跑,到生产一线到处转。随着企业的扩展,员工增加到 6000 多人,外来员工占 60%以上,全国各地的都有。他时常跟员工沟通,问问他们在这里是不是习惯,生活怎么样,员工也愿意说心里话。 有个名叫皮光国的农民工,老家在四川自贡,朱国平问他小孩多大啦。皮光国说,我没小孩。又说,以前有,现在没了。原来,皮光国与妻子到飞达打工,带来了 3 岁的儿子,虽然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但镇上幼儿园太小,只收本地孩子。没办法,父母上班只能把孩子关在屋里。孩子调皮,没有人看管

19、,就偷偷跑出去玩,失足跌到水沟里淹死了。事情过去了半年,皮光国独自咀嚼痛苦,没跟厂里人说过。朱国平听了心情沉重,他嘱咐公司有关部门,给皮光国补助了 5000 块钱。 还有来自江西上饶的一对打工夫妻,孩子在老家跟奶奶生活,成了一个“留守儿童” 。以前父母管得严,孩子学习成绩不错,由于奶奶没文化,管不了他,孩子对学习没兴趣,跟社会上一帮不良少年鬼混,十几岁就成了10小流氓,几次进出派出所。父母说起孩子就落泪。朱国平了解到,外来员工子女没人管不是孤立现象,跟着父母到飞达村来的,不是当地户口没法上学,有不少成天在马路上乱逛。 为什么不能向政府反映,让当地学校接纳这些孩子呢?当时高士桥村经济薄弱,村小学

20、的校舍还是五十年代建的,设施简陋,房舍破旧,下雨天滴漏很严重,而且规模有限,最多只能容纳 200 多人。镇江市光彩事业促进委员会有心帮助民工子女入学,好不容易筹集 20 多万元,只能作为补贴,根本不够扩建学校。 朱国平心头非常焦虑。他在公司领导层会议上提出,不靠国家拿钱,也不要百姓出钱,由他出钱办一所像模像样的学校。有人提醒他,员工跟企业是合同关系,孩子教育有政府管,出了事有警察管,我们企业何必揽这个事?朱国平说,我们做企业不能只盯着生产指标,还要有社会责任,我们把学校建好了,就无偿地交给政府教育部门,我就是想,让所有外来员工子女,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于是,朱国平拍板,由飞达集团投资建设飞达光彩学校。朱国平事必躬亲,指派时任公司副总经理的邵国林牵头,负责学校的设计、土建到交付。邵国林说,当时飞达企业虽然在赢利,资金周转也是蛮艰难的,这么大的企业不断地发展,要说有闲钱存在银行里面根本不可能,朱国平董事长都是把用在生产里面的钱抽出来,今天抽 3 万投进去,明天抽 5 万再投进去,盖房子也不是今天想盖,明天就结束的,总是有个过程吧。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投进去的,整个学校先后总共投资了 360 万元。 朱国平提出的设计理念很超前,尽管是一所农村的学校,也要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