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 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 1 第七章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 和品质控制 第一节 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食品检测分析中的 应用 由固定化的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生物材料、换能器和 信号处理放大装置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 (一)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1.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组成 生物识别元件 :生物传感器中固定化的酶、微生物细 胞、抗原抗体和组织切片等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敏感 材料。 换能器 :能将在生物敏感材料上进行的生化反应产生 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 信号处理装置 :负责信号的分析处理和放大输出。 一、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一、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2.生物传
2、感器的分类 根据生物敏感材料可分为 酶传感器 、 微生物传感器 、 免疫传感器 、 细胞传感器 、 组织传感器 和 DNA传感器 。 根据换能器的不同,可分为 电化学传感器 、 介体生物 传感器 、 测光型生物传感器 、 测热型生物传感器 、 半导体 生物传感器 和 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 等。 以上两种分类会相互交叉,例如,酶传感器根据换能 器的不同又可分为酶电极、酶热敏传感器和酶光极等。 具体到某一种传感器的命名,一般是采用 “ 功能 +结构 特征 ” 的方法,例如,葡萄糖氧化酶光纤传感器等。 (二)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通过生物的分子识别作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敏感 材料和生物样品中的待测物
3、质特异性结合,并进行生物化 学反应,产生离子、质子和质量变化等信号,信号的大小 在一定条件下和样品中被测物质的量存在一定的关系,这 些信号经换能器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再经信号分析处理 系统处理后输出,反映出样品中被测物质的量。 1.分子识别( molecular recognition) 生物传感器中的分子识别 :指生物敏感材料中生物分 子能选择性地和待测样品中的待测成分进行特异性(选择 性)结合的性质。生物敏感材料包括酶、抗原(体)等免 疫物质、微生物细胞、组织切片和 DNA等。 酶的分子识别 :指酶分子只能和特定的底物分子进行 结合,而不能和其他分子结合的特性。酶分子的识别能力 主要是由酶
4、的活性中心决定,其决定了以酶为生物敏感材 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分子识别能力。 免疫传感器的分子识别 :由传感器上的生物敏感材料 抗原或抗体物质的分子识别能力决定,抗原和抗体象酶 和底物一样也能发生特异性(选择性)结合。 DNA传感器的分子识别 :由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互补结 合特性决定。 2.生化反应中量的变化和信号的转换 ( 1)热焓的变化及其转换 ( 2)光效应及其转换 ( 3)颜色的变化及其转化 ( 4)阻抗的变化及其转换 ( 5)生化反应中其他量的变化及其转化 ( 6)直接产生电信号 3.生物放大( biological amplification) ( 1)酶催化放大 酶是高效专一的催
5、化剂,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催化 大量底物的转化,通过测定酶所催化反应中底物的减少量 或产物的增加量可以推测(判断)反应中比底物减少量或 产物增加量少得多的酶量,或与酶相关联的其他物质的量 ,从而实现生物放大作用。应用这一放大原理可以使检测 方法的灵敏度(最小检出量)比常规检测方法提高 2个 数 量级。 ( 2)底物循环放大 被测物 S1或 S2,在酶 E1和酶 E2之间不断循环,每循环 一次, E1和 E2都要分别消耗各自的底物 C1和 C2,产生对应 的产物 P1和 P2,而循环过程中被测物 S1和 S2的浓度保持不 变,通过分析 C1和 C2的消耗量或 P1和 P2的增加量就可以测 定待测
6、物 S1或 S2的量,实现放大效应。循环的次数越多酶 消耗的底物和产生的产物越多,放大效率也越高( 图 )。 ( 3)酶级联放大 生物体内的有些酶(通常为酶原)本身是没有活性 ,在辅酶、另外一种酶或酶的变构效应物等激活剂的作 用下,酶 E1i被激活为酶 E1a, E1a激活 E2i成 E2a, E2a又激 活 E3i或 E3a,由于酶是催化剂可以连续使用,这样经过一 系列的反应,一个分子的辅酶或变构效应物等激活剂就 能够产生成千上万分子的 E3a,然后 E3a催化底物 S3产生产 物 P3,通过测定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就可以灵敏 地测定辅酶或变构效应物等激活剂的量( 图 )。 优点 :效
7、率极高,对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极为 有效。 缺点 :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条件较为苛刻。 ( 4)脂质体技术 脂质体 :由类似于细胞膜的脂质膜构成的微球体,在 微球体的内部包含有被酶、荧光素或电活性物质标记的抗 原或抗体等标志物,微球体的外膜上结合有抗原(抗体) ,当外膜上的抗原(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抗原)发生反 应,并和补体结合时(或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微球 体破裂,微球体内的标志物被释放。标志物的量大且容易 测定,通过测定标志物的释放量就可以测定出待测抗体( 抗原)的量,从而实现生物放大( 图 )。 缺点 :目前还存在着微球体内的标志物容易渗漏和脂 质体的稳定性较差等不足之处。 (四)
8、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1.省时省力,简便快速 2.成本低 3.不需添加试剂 4.灵敏度高 5.体积小 6.易于实现自动化 7.易于推广普及 二、生物传感器中生物敏感材料的固定化 和成膜技术 (一)生物材料的固定化技术 指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微生物细胞和抗原抗 体等生物材料限制在一定的区间内,使生物材料只能在特 定的区间进行生化反应,而反应的底物和产物可以自由扩 散的技术。 生物材料常用的固定化方法包括:夹心法、吸附法、 包埋法、交联法、共价结合法和微胶囊法等( 图 )。 (二)成膜技术 1.半导体生物传感器中的成膜技术 ( 1)紫外线照射法 在一个芯片的两个极上均匀涂上(覆盖)一层活性固 定
9、化酶膜,在其中的一极上盖上光防护罩,然后以紫外线 照射,由于紫外线的穿透能力很差,因此有光防护罩一极 的酶保留活性,而另一极上的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失活, 酶失活的一极就可作为半导体传感器中的参比( 图 )。 ( 2)光平板印刷法 在一块芯片上,首先将酶和光敏聚合物(如聚乙烯醇 、聚丙烯酰胺等)的混合溶液涂布于芯片的两极,形成一 层溶液膜 ,以光防护物盖住芯片,在需要有酶膜一极的部位 开一个孔,然后以光照射,一定时间后,开孔一极上的光 敏聚合物和酶的混合物溶液膜在光的照射下聚合形成固定 化酶膜,另一极则仍然为溶液状态。将芯片置于溶剂中以 超声波处理,去除未聚合的聚合物溶液和酶,而光聚合后 的固定
10、化酶膜仍保留在一极上( 图 )。 ( 3)喷射法 在计算机的控制下,芯片在特定喷嘴和戊二醛蒸汽室 间来回运动,当芯片上需要成膜的部位到达喷嘴处时,喷 嘴将酶和其他高分子材料(例如牛血清白蛋白)的混合溶 液滴注在该部位,然后进人戊二醛蒸汽室进行适度的交联 成膜。如此重复数次,最后将整个芯片浸入戊二醛溶液中 ,进一步交联。 2.L-B膜技术 一种能在低温低压条件下制备高密度、分子排列方向 一致的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薄膜的技术。以这种技术制成 的膜以该技术的发明者 Langmuir和 Blodgett的名字命名, 称为 L-B膜。 基本原理 :生物大分子,例如脂质分子和某些蛋白质 分子,在特定的条件下
11、,在洁净的水表面展开后能形成水 不溶性的液态单分子膜,小心压缩表面使液态膜逐渐过渡 成为一分子厚度的拟固态膜( 图 )。 优点 : L-B 膜可以很薄(数纳米以下),便于传感 器的微型化而且响应时间短。 L-B 膜的构造和生物体内 的膜构造很相似,有较好的仿生价值,便于制备可以在体 内使用的生物传感器。 三、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中的应用 (一)农药和抗生素残留的分析 1.农药残留的生物传感器检测 目前有机磷农药中的马拉松、甲基马拉松、乙基马拉 松、速效磷、久效磷和百治磷等,以及氨基甲酯类农药中 的滴灭威、西维因、灭虫多和残杀威等农药在食品中残留 量的生物传感器检测都有相应的研究报道。
12、 2019年余孝颖等采用离子敏场效应管为基础传感器( 换能器),将乙酰胆碱酯酶通过戊二醛共价交联固定于场 效应管上,制备得到了 乙酰胆碱 酯酶场效应管传感器,用 于分析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的残留。 原理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 乙酰胆碱 水解成胆碱和乙 酸,当存在有机磷农药残留时,它们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 酶的活性,从而使底物的分解减少,胆碱和乙酸的产生减 少,其中乙酸的减少量可以通过离子场效应管来测定,且 在一定条件下,乙酸的减少量和有机磷农药的量之间存在 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根据乙酸的减少量就可以计算出有 机磷农药的残留。 2.抗生素残留的分析 青霉素和磺胺是兽药中常用的抗生素,其残留会污染 动
13、物性食品,从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Sternesioes等人采用免疫传感器测定了牛奶中硫胺 二甲嘧啶的含量,灵敏度达到 1ng g,传感器表面经 NaOH 和 HCl处理后可以重复使用。 Avon等用抗体酶共轭物为敏感材料结合光度分析法检 测了牛奶中青霉素的含量。 (二)食品添加剂的分析 亚硫酸盐 是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和漂白剂,但是亚硫酸 盐容易引起哮喘,美国 FDA规定了其在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 110 -6mol L。 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 ,又称甜味素,是人工合成的低 热量甜味剂。 烟碱酸属于 B族维生素 ,可以作为肉类食品的发色剂 ,但是人体摄入过量的烟碱酸会引起瘙痒
14、和头痛等中毒症 状,在日本已禁止使用。 其他食品添加剂 ,如防腐剂苯甲酸钠、羟基苯甲酸钠 、过氧化氢,抗氧化剂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儿茶酚 、儿茶酚胺,发色剂亚硝酸,酸味剂磷酸和乳酸等都可以 用相应的生物传感器来检测它们在食品中的含量。 (三)污染微生物的检测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可以分为腐败菌和病原菌。 腐败菌 主要是通过对食品成分的分解和破坏,同时产生有毒有害 物质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腐败菌本身通常不是致病菌。 病原菌 除了能破坏食品的组成成分外,其菌体本身也能使 人致病。 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检测方法通常是 平板计数法 ,其 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特别是对于病原菌的检测,有时 长达 l-2周
15、才能出结果,因此各种快速检测方法不断涌现 ,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1.腐败菌的检测 酿酒酵母、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是常见的食品腐 败菌。 2.病原菌的检测 常见的污染食品的病原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蜡样芽孢杆 菌等。这些病原菌按常规的检测方法检测时间很长,而采 用生物传感器则能迅速地测定它们的数量。 用来测定病原菌的生物传感器主要是光纤生物传感器 、免疫生物传感器和 DNA生物传感器。 目前,上述病原菌都可以用相应的生物传感器来测定 。 (四)生物毒素的检测 污染食品的生物毒素主要包括细菌毒素、真菌毒素、 藻类毒素以及动植物毒素,其
16、中以细菌毒素和真菌毒素最 为常见。 检测毒素的方法包括色谱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 薄层层析等)和生物学方法等,这些方法检测时间长,对 样品的前处理复杂繁琐。以免疫学方法和生物传感器检测 方法为代表的各种快速方法备受欢迎。 1.细菌毒素的分析 细菌毒素是由细菌分泌产生于细胞外或存在于细胞内 的致病性物质,有内毒素和外毒素之分。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的脂 多糖,热稳定,抗原性差,不能转化为类毒素,毒性比较 弱,毫克水平才能引起动物死亡。 外毒素 :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革兰 氏阴性菌)分泌于胞外的一种蛋白质,热稳定性差,抗原 性强,能转化成类毒素,毒性很强,微
17、克水平就能引起动 物死亡。 目前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运用免疫生物传感器分析检 测 肉毒毒素 和 葡萄球菌肠毒素 等细菌外毒素。运用生物传 感器能灵敏、准确、快速地检测到它们在火腿和奶油等食 品中的含量。 2.真菌毒素的分析 真菌毒素是真菌分泌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常见 的污染食品的真菌毒素主要有 黄曲霉毒素 、 赭霉素 、 杂色 曲霉素 、 T-2毒素 、 腐马素 、 镰刀菌烯醇类毒素 、 展青霉素 和 橘霉素 等。 检测食品中污染真菌毒素的方法主要有薄层层析法和 液相色谱法等。近二十多年来免疫学方法在真菌毒素的检 测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以此为基础的免疫生物传感器快 速检测真菌毒素的方法也有研
18、究报道和应用,其中以免疫 传感器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 B1和腐马素 B1的研究报道最多 。此外,也有运用微生物传感器和以纤毛虫为生物敏感材 料的传感器检测展青霉素、黄曲霉毒素 B1和 T-2毒素的研究 报道。 3.其他生物毒素的检测 也有用于检测食品中污染的动植物毒素。 (五)食品新鲜度的分析 1.鱼鲜度传感器 鱼死亡后,鱼肉中 ATP(三磷酸腺苷)在 ATP酶的作 用下分解成 ADP(二磷酸腺苷), ADP在磷酸激酶的作用 下分解产生 AMP(一磷酸腺苷), AMP在 AMP脱氨酶的作 用下转化为 IMP(肌苷酸), IMP在 5- 核苷酸酶的作用 下分解成 HxR(肌苷), HxR在核苷磷酸
19、化酶的作用下分 解成 Hx(次黄嘌呤), Hx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分解 成尿酸。即: ATPADPAMPIMPHxRHx 尿酸 根据鱼死亡后,鱼肉中 ATP分解代谢后各种代谢产物之 间的比例关系,即 K值或 K1值 也能很好地评判鱼的新鲜度。 K值 :指上述 ATP代谢产物中,肌苷和次黄嘌呤占 ATP代 谢产物总量的百分数。即: K( %) =( HxR+Hx)( ATP+ADP+AMP+IMP+HxR+Hx) 100 鱼死亡后 ATP、 ADP和 AMP的代谢非常快,一般在很短的 时间( 24h)内,它们在鱼肉中的含量就几乎为零,而一般 在市场上出售的鱼都是死亡 24h以后的鱼, K值可简
20、化为 K1值 。即: K1( %) =( HxR+Hx)( IMP+HxR+Hx) 100 目前日本等国已制订了根据 K值或 Kl值判断鱼新鲜度 的标准,也成功研制了测定 K值或 K1值的各种生物传感器 。按照日本的标准, K1 0.2时,鱼的品质极好, Kl=0.2 -0.4时,鱼品质较好。 ( 1)多电极传感器系统。主要由四根氧电极组成, 其中一根作为参照,另外三根电极的表面分别固定有黄 嘌呤氧化酶膜,核苷磷酸化酶与黄嘌呤氧化酶膜, 5- 核苷酸酶、核苷磷酸化酶与黄嘌呤氧化酶膜,测定时将 四根电极同时放入样品液中,上述三根酶电极产生的电 信号分别反应了样品液中 Hx的浓度,( HxR+Hx
21、)的浓度 和( IMP+HxR+Hx)的浓度,通过计算机处理很容易计算 出 K1的大小。 运用该传感器,只需 20-50L 样品液, 8min就可以 测定 K1值。 ( 2)多酶电极传感器系统。首先将 5- 核苷酸酶、核 苷磷酸化酶与黄嘌呤氧化酶固定在一氧电极上,形成多酶 电极。测试时,样品液先经过一离子交换柱,使 IMP、 HxR 和 Hx分开,然后分别流经有多酶电极的测试室,根据样品 中不同组分流经测试室时电信号的响应情况,运用计算机 分析计算出 K1值。 除了测定 K1值,也有通过生物传感器测定鱼肉中胺类 物质的变化来反应鱼新鲜度的研究报道。另外,采用微生 物传感器测定鱼鲜度的研究也有报
22、道。 2.肉鲜度传感器 和鱼肉一样,其他肉类也可以通过生物传感器来测定 其鲜度。 Kurube等人将单胺氧化酶固定于氧电极上组成了 测定猪肉鲜度的酶传感器,该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为 4min,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 510 -6-1010 -6mo1 L。 Kress等人研 制开发出一种测定肉鲜度的匕首式生物传感器,测定时将 传感器的探头插入肉表面 2-4cm深度,通过测定葡萄糖的 浓度来评价肉的鲜度。 3.牛乳鲜度传感器 主要通过测定牛乳中的微生物数量,牛乳的乳酸增加 量,或牛乳中的脂肪分解成的短脂肪酸的量等来评价牛乳 的鲜度。 第二节 免疫学技术与食品安全检测 (一)抗原 ( antigen) 指
23、进入动物体内能刺激动物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从而引起动物产生抗体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并能和抗 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抗原的分类和基本属性 半抗原 ( hapten) :不能刺激动物产生抗体,只能和对 应的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即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 性的抗原。 一、抗原与抗体一、抗原与抗体 完全抗原 ( complete antigen):既具有免疫原性又 具有免疫反应性的抗原。 超级抗原 ( superantigen):有些物质,例如某些细 菌毒素,具有非常强的免疫刺激能力,通常可达到一般抗 原刺激能力的 2000倍,只需极低的浓度就可以诱发极大的 免疫反应。 免
24、疫原性 ( immunogenicity) :指抗原进入体内刺激免 疫系统产生抗体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 ( immunoreactivity) :指抗原能和对应的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2.抗原决定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 或称为抗原表位,是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者其他 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殊化学基团,能与免疫系 统中淋巴细胞上的受体及相应的抗体分子结合,是免疫原 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基 本构成单位。 在蛋白质抗原中, 3-8个氨基酸残基可以构成一个抗 原决定簇,在多糖抗原中 3-6个呋喃环可以
25、组成一个抗原 决定簇。 从结构上抗原决定簇可以分成 顺序决定簇 和 构象决定 簇 。 顺序决定簇 ( sequential determinant):又称为连 续决定簇,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着这类决定簇的功能基 团。 构象决定簇 ( 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又称 为不连续决定簇,是依赖于蛋白质天然空间构象的决定簇 ,这类决定簇通常由不连续的氨基酸顺序片段经肽链的折 叠卷曲而成,一般位于蛋白质的表面。 研究抗原的决定簇不仅可以揭示抗原与抗体结合的本 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免疫学中的核心问题 免疫识别 和 应答 的机制,而且可以人工合成某些抗原决定簇,这对于 研制疫苗
26、和特异性诊断试剂,以及药物合成和抗病毒感染 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益处。 3.抗原的分类 根据来源抗原可分为 天然抗原 、 人工抗原 和 合成抗原 等三类。 天然抗原 :是天然的生物、细胞及天然产物,主要来 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例如血细胞、细菌和病毒、蛋白 质、多糖、脂类和核酸等都可以是天然抗原。 人工抗原 :指人工化学改造后的抗原,例如半抗原经 化学改造后就是人工抗原。 合成抗原 :指化学合成的具有抗原性质的分子,主要 是氨基酸的聚合物。 4.抗原的制备 ( 1)抗原的准备。对微生物细胞等 颗粒状抗原 ,只需 对微生物进行扩大培养,然后收集菌体即可。对蛋白质、 多糖、 DNA和脂类等 可溶性胶体
27、抗原 ,应根据其在生物细胞 中的部位进行处理。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首先应破细胞壁 ,使它们释放出来,然后收集含有这些物质的溶液,再采 用各种分离、提取和纯化方法进行分离和提取。对于分泌 于细胞外的这些高分子物质则只需收集胞外液,然后再进 行分离纯化即可。 ( 2)半抗原的改造。通常是将牛血清白蛋白( BSA)、 卵清白蛋白( OV)或人工合成的多聚氨基酸等连接在半抗 原分子上,增加其相对分子质量,从而使其转化成完全抗 原( 例子见书 )。 将各种半抗原转化成完全抗原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注意 事项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在操作过程中应 尽可能保持半抗原结构的 “ 完整性 ” ,不能过度破坏其结
28、 构,以保持半抗原的 “ 原始性 ” 。 (二)抗体 ( amtibody, Ab) 1.抗体的定义、分布和分类 由抗原刺激动物的免疫系统后,由免疫系统分泌的能 和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in , Ig)。 抗体主要存在于动物血清中,也存在于动物的其他体 液和体外分泌液,例如乳汁和细胞分泌液中。另外,抗体 还存在于某些细胞中。 根据 Ig的理化特性和与抗原结合方式的不同, Ig可以 分为类和亚类。 2.抗体的结构 一个抗体分子通常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轻链分子( 1ight chain)和两个完全相同的重链( heavy chain) 分子,轻链分子大约由 210
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 质量约为 2.310 4;重链分子大约由 450个氨基酸残基组 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5.010 4。这 4条链在氢键和二硫 键( S-S)作用下连在一起,形成 “Y” 字形结构。 在 “Y” 字形的两个支角上,重链和轻链的 N端区域 在一起形成抗原的识别位点。有一段大约 110个氨基酸残 基的区域随抗体结合特异性的不同而变化,这端区域叫 可变区。除可变区外,抗体分子上还有恒定区。 3.抗体的制备 ( 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以抗原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 ,即抗血清。抗血清中的抗体是由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刺激 不同的 B细胞克隆产生,这种抗体又称为 多克
30、隆抗体 。制 备多克隆抗体包括: 实验动物的选择 。用于制备多克隆抗体的实验动物包 括哺乳类的鼠、兔、羊、马、驴、豚、鼠、猪、猴、狗和 禽类的鸡、鸭、鸽子,以及两栖类的蛙等,其中最为常用 的是鼠、兔和羊等。 在选择实验动物时首先应考虑抗原的来源和免疫动物 的亲缘关系。一般来说,两者的亲缘关系越远则产生的抗 体效价越高,相反则抗体的效价越差。 实验动物的年龄和营养状况与抗体的产生也有密切的 关系,年龄太小易产生免疫耐受;而年龄过大或营养不良 则动物的免疫能力低下,也不易产生高效价的抗体。 选择好实验动物后,在注射抗原前应采集少量的动物 血清(阴性血清)和抗原进行血清学反应,选择不和抗原 反应的动
31、物进行免疫实验。 抗原的处理 。除了前面叙述的抗原的分离提纯和半抗 原的改造外,对于可溶性抗原,在注射免疫动物之前通常 还需和免疫佐剂进行混合(颗粒抗原一般无需和佐剂混合 ,可以直接注射),以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等。 佐剂 ( adjuvant):是具有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延长抗原在机体内的半衰期,降低抗原毒副作用,以使 机体产生高效价抗血清的物质。最常用的佐剂是 福氏佐剂 ,它分为 完全福氏佐剂 和 不完全福氏佐剂 。 不完全福氏佐剂 :由 1-6份的液体石蜡和 1份羊毛脂充 分混合而成。 完全福氏佐剂 :在不完全福氏佐剂的基础上,于使用 前添加灭活的( 2-20mg mL)卡介苗混合而
32、成。 动物的免疫 。动物的免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 免疫过程中,对抗原的免疫剂量、注射途径、加强免疫的 时间间隔和加强免疫的次数等都需要认真综合考虑。 抗原的剂量 应根据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弱、动物的种类 和大小以及抗原的注射途径等来决定。对于同一种抗原, 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抗原的注射量与免疫反应的强度成 正相关,抗原量过大或过小都易产生免疫耐受。免疫动物 越大一次注射抗原的量也越多,小鼠一次注射的免疫乳液 量为 1-2mL,家兔的为 2-4mL。 常用的抗原注射途径包括静脉、脾脏、淋巴结、腹腔 、肌肉、皮下和皮内等,它们对抗原的收速度为静脉脾 脏淋巴结腹腔肌肉皮下皮内。 腹腔注射、肌肉注射
33、、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和淋巴结 注射适合于任何抗原,这些途径主要是通过刺激局部淋巴 结发生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都可以使用。静脉 注射只适合于可溶性抗原和分散的单细胞悬液,且不能使 用佐剂,其诱发的免疫应答主要发生在脾脏。脾脏注射比 较适合于微量抗原。 抗血清的采集、纯化和特性鉴定 。抗体的分离纯化 方法很多,包括中性盐沉淀法、凝胶柱层析、离子交换 柱层析和亲和层析等。 对收获后的抗血清或纯化后抗体的一些参数,例如 效价、亲和力和交叉反应等进行分析非常必要。 效价又称为滴度 ( titer):在一定条件下,抗血清 经系列稀释后与定量的抗原反应,以能检测出抗血清存 在的抗血清的最大稀释倍数,
34、是表达抗血清中特异性抗 体相对含量的一个指标。 亲和力 ( affinity):表示抗原抗体结合程度的指标 ,亲和力的大小可以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平衡常数 K来表示 。 抗血清的交叉反应 :衡量抗体特性的另一个重要的指 标。理论上讲,抗体只能与产生该抗体的抗原发生反应, 这是抗体特异性的表现,但实际上抗体还可以和其他抗原 发生反应,即所谓的交叉反应。一方面是由于抗原的不纯 造成,另一方面不同抗原间相同或类似的抗原决定簇也是 产生交叉反应的原因。 完全没有交叉反应的抗体是不存在的,但是交叉反应 太强的抗体没有应用价值。 ( 2)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的制备 制备原理
35、:免疫致敏后的 B淋巴细胞具有分泌特异性 抗体的能力,但是在体外不能长期存活;而骨髓瘤细胞可 以在体外长期存活但不能产生抗体;如将两种细胞杂交融 合后,经分离筛选获得既能在体外长期存活又能针对单一 抗原决定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融合子,就可以获得单克隆 抗体。单克隆抗体是通过 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杂交获 得,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又称为 杂交瘤技术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小鼠骨髓瘤细胞和 B淋巴细胞的准备 。小鼠骨髓瘤细 胞有很多不同的株系,我国最为常用的是 SP2 0和 NS-1 。 细胞的融合和融合者的筛选 。通常骨髓瘤细胞和 B淋 巴细胞是在聚乙二醇( PEG)的促进下进行融合的,也可 以采用
36、电融合的方式进行融合。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检出和单克隆化 。采用酶联免疫 吸附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等方法将阳性杂交瘤细胞检测 出来。 单克隆抗体的扩大培养 。生产大量单克隆抗体的方 法目前常用的主要有 小鼠腹水制备 、 大瓶培养 和 中空纤 维反应器培养 ,前者仅适合于实验室制备单克隆抗体, 后两者适用于工厂化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性质的鉴定 :获得单克隆抗体后,和 多克隆抗体一样,也需对其效价、亲和力和交叉反应( 特异性)进行分析。另外,还需对免疫球蛋白的类和亚 类以及结合位点等进行分析。 ( 3)生物工程抗体(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tibody) 应
37、用生物工程技术对抗体进行定向改造获得的抗体。 抗体的化学修饰 :运用双功能交联剂将同位素、酶、 毒素和药物等连接在抗体的 Fc片段上,抗体和抗原的特异 性结合发生在抗体的 Fab片段上,交联后并不影响抗体与 抗原的结合,交联(标记)后的抗体可以作为诊断试剂, 也可以作为药物的定向载体,引导药物或毒素到达抗原存 在部位,使药物或毒素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即所谓的 “ 生 物导弹 ”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药物和毒素等在肿瘤等治疗 过程中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抗体基因文库 ( antibody recombination library) :将不同重链和轻链的基因随机组合,克隆到适合的表达 载体中,
38、在原核细胞中表达不同的抗体,从而形成一个抗 体文库,运用抗原可以从中筛选到相应的抗体基因。 抗体基因的改造 ( antibody gene modification): 将不同来源的抗体基因进行重组,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抗体 。 催化性抗体或抗体酶 :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 抗体酶和酶一样具有底物和立体专一性,在反应动力 学和竞争抑制等方面也和酶相似。 二、常用的免疫学方法 (一)免疫学方法的分类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发生在生物体内也可以发 生在体外,用于食品卫生和安全检测的免疫学方法都是抗 原抗体的体外反应,通常都需要使用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 清,这些方法又称为 血清学反应或血清学方法 。 根据
39、给出的检测结果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免疫学方 法(血清学方法)可以分为 定性免疫学方法 和 定量免疫学 方法 。 定性免疫学方法 :能给出分析样品中是否含有某种特 定的抗原或抗体,或者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是否高于或 低于某一数值。 定量免疫学方法 :能给出样品中特定的抗原或抗体的 准确数量。 根据免疫分析过程中是否需要将结合在一起的抗原抗 体复合物和没有结合的游离的抗原抗体分离开来,免疫学 方法可以分为 均相免疫学方法 和 非均相免疫学方法 。 均相免疫学方法 :无须将抗原抗体的复合物和游离的 抗原抗体分开,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分析结果 ,操作比较简便,但是通常灵敏度较低,一般仅适合于定
40、 性分析。 非均相免疫学方法 :需要将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游离的 抗原抗体等物质分开,反应时间较长,操作比较复杂,但 是在去除游离抗原抗体的同时也去除了分析样品中的一些 杂质,减少了样品杂质对分析结果的干扰,因此灵敏度和 特异性都比较高,适合于定量分析。 根据免疫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和特征等,免疫学方法又 包括 凝集反应 和 沉淀反应 等。 凝集反应 : 颗粒抗原 (例如细菌、血红细胞等)或可 溶性抗原(抗体)结合于不溶性的载体微粒上后与相应的 抗体(抗原)在适当的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后凝集成肉眼 可见的 凝聚物 。 沉淀反应 : 可溶性抗原 (例如蛋白质、多糖、类脂或 它们的复合物)与相应抗体在适量的
41、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 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肉眼可见的 沉淀 ,这种可见的沉淀只有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合时才能形 成,在固体(或半固体)载体中这种沉淀表现为沉淀线, 在液体中则常表现为絮状沉淀。 标记免疫学技术 :指抗原(抗体)被酶、同位素和 荧光素等标记(连接)后与相应的抗体(抗原)反应, 通过测定酶催化反应的产物量、同位素的放射性强度或 荧光素产生的荧光强度来计算抗原抗体的结合量,进而 计算出待检测物质(抗原或抗体)量的方法。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标记免疫学技术可以分为 酶免 疫分析 ( enzyme immunoassay)、 放射免疫分析 ( radioimmunoassay
42、)和 荧光免疫分析 ( fluorescent immunoassay)。 (二)酶免疫分析方法 ( enzyme immunoassay) 与荧光免疫方法和放射免疫方法 ( RIA) 相比,酶免疫 方法 ( EIA) 有很多优点。目前,前面两种方法正逐步被酶 免疫方法所取代。 1.灵敏度 EIA的灵敏度比 RIA的更高,用于 EIA的酶的检测限值可 以达到 0.00210 18 110 18mol/100min,个别报道甚至 可以检测出一个酶分子; 125I及其标志物最低检测限值为 510 18 1010 18mol/100min。 2.对人的危害 EIA中酶标物对人体和环境均无害,使用不受
43、限制; RIA使用的放射性标志物对人和环境均可能造成危害,使 用将可能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 3.检测仪器 EIA简便,可自动化也可以半自动化,甚至凭肉眼 也可以判读结果; RIA检测仪器价格较贵,难以自动化 ,肉眼一般不能判断结果。 4.试剂的稳定性 在合适的保存温度和介质中,酶标试剂即使在稀释 的溶液中也可以保存一年至数年之久;放射性标志物由 于受到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限制一般保质期较短。 5.多样性 EIA可以用于制备标志物的酶种类很多,酶标物的种 类多。另外,一种酶标物由底物的不同又可以产生多种检 测信号; RIA可用于制备标志物的放射性元素较少,最常 用仅有 125I。 6.反应体系要
44、求 酶标物反应时对 pH值、温度等要求较严格。另外,酶 标物需要和底物反应一段时间后才能判读结果;放射性标 志物对反应体系的要求不高,可以即时判读结果。 三种方法最本质的区别是标记物的不同 ,荧光免疫分 析以 荧光素 为标记物,放射免疫分析以 同位素 为标记物, 酶免疫分析以 酶 为标记物。由于标记物的不同,具体的分 析操作过程也有许多不同。 三种方法的基本的原理相同 ,都是以标记物(荧光素 、同位素或酶)标记抗原或抗体,之后和相应的抗体或抗 原反应,形成带有标记物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测定复合物 中标记物产生的各种信号,即荧光的强度、放射性强度或 酶催化底物产生的产物量,在一定的范围内信号的强弱
45、反 映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量,根据信号的强弱可以计算出和 标记抗原抗体结合的待测物(抗体或抗原)的量。 酶免疫方法至少包括 酶标记免疫方法 、 非标记酶免疫 方法 和 酶免疫电镜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ELISA)是目 前应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酶免疫方法。 2.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ELISA) ( 1)原理 以 96孔、 48孔或 40孔的聚丙乙烯塑料微孔板(酶标板 )为载体,在适当的条件下使抗原或抗体上包被(吸附) 在酶标板微孔的内壁上成为包被(固相)抗原或抗体,没 有被吸附(游离)的抗原或抗体通过洗涤除去。 然后直接加入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形成酶标记的抗原抗 体复合物固定在微孔或试管,没有吸附
46、的酶标记物洗涤去 除。 加入酶底物溶液(通常没有颜色)于微孔中,复合物 上的酶催化底物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成为有色的产物。 在一定的条件下,复合物上酶的量(也反应了固定化的抗 原抗体复合物的量)和酶产物呈现的色泽成正比,因此可 以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从而计算出参与反应的抗原和 抗体的含量。 ( 2)分类 直接法 ( direct ELISA) :指酶标抗原或抗体直接与 包被在酶标板上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酶标抗原抗体复合 物,加入酶反应底物,测定产物的吸光值,计算出包被在 酶标板上的抗体或抗原的量( 图 )。 间接法 ( indirect ELISA) :将酶标记在二抗上,当 抗体(一抗)和包
47、被在酶标板的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后, 再以酶标二抗和复合物结合,通过测定酶反应产物的颜色 可以反映一抗和抗原的结合情况,进而计算出抗原或抗体 的量( 图 )。 夹心法 ( sandwich ELISA) :先将未标记的抗体包被 在酶标板上,用于捕获抗原,再用酶标的抗体与之反应形 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也可以像间接法一样应用 酶标二抗和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形成抗体抗原 抗体酶标二抗复合物( 图 ),前者称为直接夹心法, 后 者称为间接夹心法。 竞争法 :在抗原抗体反应过程中有竞争现象的存在。 例子:直接法中的酶标抗原竞争法 ( 见书 )。 ( 3) ELISA的操作过程 试剂的准备 :主要试
48、剂有抗原抗体、酶标抗原或抗体 、酶和底物等。酶标抗原或抗体是 ELISA的核心试剂,这 些试剂可以自己制备也有现成的试剂(例如酶标二抗), 可以购买。在自己制备酶标物时,除了应准备好纯化的抗 原和抗体外,还应准备好纯化的酶,酶可以自己从动植组 织或微生物中提取,但过程复杂,而且纯度和活性通常很 难保证,最好从试剂公司购买。 酶和抗原或抗体连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酶固定化方 法的原理相同,常用的方法包括: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的 戊二醛法和以过碘酸盐为氧化剂的过碘酸氧化法等。 ELISA中常用的酶包括 辣根过氧化物酶 ( HRP)、 碱 性磷酸酶 ( AP)、 葡萄糖氧化酶 ( GOD)、 -D- 半乳糖
49、 苷酶 ( BG)、 脲酶 ( urease)等,其中 HRP和 AP应用最多 。 HRP的底物很多,在 ELISA中常用是邻苯二胺与双氧水 和 5-氨基水杨酸与双氧水等。 AP常用的底物是对位硝基 酚磷酸酯和酚酞单磷酸酯等。 ELISA的操作过程 :间接竞争 ELISA测定黄曲霉毒素 B1 ( AFB1)。 抗原的包被 ( antigen coating)。将 AFB1与牛血清蛋 白( BSA)的连接物 AFB1-BSA(也可以是卵清白蛋白的连接 物 AFBl-OV)溶解于 0.1mol L pH9.5碳酸盐缓冲液中,将 溶液加入酶标板的微孔内,通常每孔加 200L , 4 放置过 夜,取出恢复至室温,倾去微孔内溶液(包被液),以含 有 0.05%的 Tween-20的 pH7.0的 0.05mol L的磷酸盐缓冲溶 液生理盐水( PBST)满孔洗涤三次,每次 5min,扣干,即 得到包被有 AFB1-BSA的酶标板。在这个过程中 AFB1-BSA通 过物理吸附包被(黏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