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 6.1 密度(课时:6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归纳实验数据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密度初步概念,认识 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概念的初步建立。 课程类型:新课 实验器材:较大体积的木块、规格一样的铝块和铜块、量筒、天平。 引入新课: 复习: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提问: (1)体积较大的木块和体积较小的铝快,你能比较出他们的轻重吗? 学生讨论: (2)如果不能,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 讲授新课: 6.1 密度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卡
2、P.1 用手掂一下一块铁块和一块泡沫塑料,感觉有什么不同?(学 生回答) 教师引导:这一结论基于什么条件? 日常生活中比较不同物质的轻重都是在相同体积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这种比较没有 意义。 演示实验: 用天平称量:相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体积相同的两个铝块。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总结出什么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板 不同物质,体积相同,质量不同。 同种物质,体积相同,质量相同,不管其形状如何。 物体质量的大小与物质种类有关,还与物体体积有关。 学生猜想: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演示实验: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铝块和铁块的质量和体积。 (复习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 实验次数 物质 体积
3、(厘米 3) 质量(克) 质量/体积(克/厘米 3) 1 甲 10 78 2 甲 20 156 3 甲 30 234 4 乙 10 27 5 乙 20 54 6 乙 30 81 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练习:1、 学习活动卡P.2 / 2 根据实验数据作 mV 图,图像有什么特点?说明 什么? 2、根据实验数据完成表格第五列质量/体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同种物质,质量/体积的比值相同; 不同物质,质量/体积的比值不同; 质量/体积的比值可以反映出物质种类的不同,物理学中将该比值定义为密度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密度的公式:=m/V ( 表示密度,m
4、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公式变形 4、密度的单位: 千克米 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意思:每立方米多少千克 练习: 有一个体积为 20 厘米 3 的金属块,质量为 226 克,求金属块的密度,它是什么金属? 小结: 1、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体积相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3、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板书 一、体积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体积相同,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二、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三、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四、密度( ) 1.某种
5、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3.公式: vm 4.单位: 33厘 米克米千 克 m( 克 ) v( 厘 米 3)5 1510 20 25 30 30 60 240 210 180 150 120 90 270 作业: 1、 课本 P.8思考与练习/ 1、2 (学习看密度表) 2、 课本 P.83科学与人文 (拓展) 6.1 密度(课时:6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用实验测定 物质的密度;记住水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不同方案测物质的密度,在交流中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感受 解决物理问题方法
6、的多样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设计测物质的密度,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重点:密度 难点:密度的测定过程。 实验器材:较大体积的木块、规格一样的铝块和铜块、量筒、天平。 课程类型:新课、实验课 课前复习: 1、在上一节课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次数 物质 体积(厘米 3) 质量(克) 质量/体积(克/厘米 3) 1 甲 10 78 2 甲 20 156 3 甲 30 234 4 乙 10 27 5 乙 20 54 6 乙 30 81 学生计算、讨论: 分析实验次数 1、2 与 3(4、5 与 6)的关系,可归纳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 正
7、比; 分析实验次数 1 与 4(2 与 5、3 与 6)的关系,可归纳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 质量不同; 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 。 2.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密度的单位 教师归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同。 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只要比 较相同体积时的质量。 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不同。为了鉴别不同 的物质,我们可以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来加以区别。 讲授新课: 学生讨论: 利用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如何测定一块金属的密
8、度? 利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再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物体的 密度。 学生讨论: 1. 应该先测量质量还是体积?为什么? 2. 记录哪些数据?请同学们设计表格 活动: 处理数据,根据公式算出物质的密度。 交流: 7、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 同种物质,不同状态,密度不同。 同种物质,相同状态,温度变化会引起密度的变化。 小结: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同种物质,质量 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同。 2、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物质的密度;公式:=m/V ;单位:千克米 3、 克厘米 3。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
9、质的质量多少、体积大小无关。 4、当物质的状态、温度变化时,密度也会发生变化。 作业: 1、阅读课文 P.46 2、补充题:利用密度公式极其变形公式、单位换算进行简单计算。 学生实验:测定物质的密度 6.1 密度(课时:6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会用密度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单位换算, 会看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及其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归纳实验数据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密度初步概念,认识 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的计算。 课程类型:新课 课前复习: 1. 相同体积,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 同
10、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密度。 5.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 3 新课: 例 1:在实验室中,从勘探所得的矿石中提炼出 380 克某金属,测得它的体积为 50 厘 米 3。判断该矿石中主要含有什么金属? 通过这道例题给出单位换算,即:千克/米 3和克/厘米 3的换算关系。 (板)5. 单位:国际千克/米 3 常用克/厘米 3 换算: (克厘米 3这个单位较大)3101米千 克厘 米克 例 2:一间卧室的面积是 15 米 2,房间高度为 3 米,试估算卧室内的空气质量。 通过这道例题
11、给出密度表,同时让学生学会估算质量的方法。 (板)6. 它的物理意义是:每立方米的水质量为 1103千克33米千 克水 6、密度表 P.5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通常不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 的质量多少、体积大小无关。 提问:金、钢、铝、蜡、水银、水的密度值(会读、会讲意义) ;表中密度最小的气体 是哪种?密度值多大,表示什么意思? 从密度表可以看出:一般固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大;而固体、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密度 大约大 1000 倍左右。 记住水的密度。 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密度值(如:气体的密度是 0,标准大气压下的密度) , 这是我们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例 3:某
12、加油站可存贮汽油 50 吨。小型油罐车的容积为 10 米 3,若用此油罐车运输这 些汽油,需运输多少次? 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会查密度表,同时能利用多种方法解题。 作业: 完成一上的 14、16 两道计算题 6.1 密度(课时:6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密度测定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应用密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巩固中感悟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在密度应用中,体会到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 重点:密度概念的应用。 课程类型:新课 复习引入: 1、密度的概念、公式、公式变形及单位换算; 3、 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 4、
13、能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计算 新课: 根据密度的定义,对于某个物体来说,在密度、质量和体积这三个物理量中,只要知 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 一、当密度已知,而质量不宜直接测量时,可以设法测出或估测体积,由 m =V 得 出。 【例 4】质量为 9 千克的冰块,密度为 0.9103 千克/米 3 (1) 求冰块的体积 (2) 若冰块吸热后,有 3 分米 3 的冰熔化成水,求水的质量。 通过这道例题,水到冰或者冰到水发生物态变化时、质量不发生变化。 【例 5】一只瓶子的质量为 0.2 千克,装满水时总质量为 0.7 千克,把水倒掉,在瓶 内装满另一种液体时总质量为 0.6 千克,求这种液体
14、的密度。 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学会利用体积相同这个条件来求解未知物体的密度。 【例 6】一只容积为 3104 米 3 的瓶内盛有 0.2 千克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 将一块质量为 0.01 千克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 25 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 升到瓶口。求: (1) 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2) 石块的密度。 在上一道题目的基础上,这道题目难度加大,瓶子体积,水的体积以及石块的体积满 足一定的关系,利用体积之间的关系求得石块的体积。 课堂练习: 有一个 250 毫升的容器,里面放有质量为 25 克的实心金属球 10 个,当倒入 222 克的 水时,液面正好与容器口相平。问此金属球是由
15、什么金属制成的? 【解】m=nm 1=1025 克=250 克 V 水 =m/=222 克 /1 克厘米 3=222 厘米 3 V 金 =V-V 水 =250 厘米 3-222 厘米 3=28 厘米 3 金 = m/V =250 克 /28 厘米 3=8.9 克厘米 3 该金属为铜 作业: 1、阅读课文 2、课本 P.8 / 35 3、补充题: 质量为 9 千克的冰块,密度为 0.9103千克米 3,求:1冰块的体积;2 若冰块吸热后,有 3 分米 3的冰化成水,求水的质量。 有一卷质量为 4.45 千克的均匀铜皮,厚度为 210-4米,宽度为 0.1 米,求这卷钢 皮的长度?(铜的密度为 8
16、.9103千克米 3) 一瓶子的质量为 0.2 千克,装满水时的总质量为 0.7 千克。把水倒掉,在瓶内装满 另一种液体时总质量为 0.6 千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4、 物理练习部分P.23 /112 6.1 密度(课时:6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密度测定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应用密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巩固中感悟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在密度应用中,体会到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 重点:密度概念的应用。 课程类型:新课 复习引入: 1 水冰发生物态变化时,质量、体积、密度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 课堂例题反馈:5
17、米 3的冰熔化成水,求水的质量(冰的密度为 0.9102千克/米 3) 3 瓶子里先后装有不同液体,两种液体的什么是相等的? 新课: 【例 7】体积为 20 厘米 3,质量为 89 克的铜球,此球是否为空心球,若是求出它空心 部分的体积。 【解】V 铜 =m/=89 克 /8.9 克厘米 3=10 厘米 3 因为 V 铜 V 球 所以该球是空心球 V 空 =V 球 -V 铜 =20 厘米 3-10 厘米 3=10 厘米 3 【例 8】体积相同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质量最大的是哪个球? 【例 9】质量相同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体积最大的是哪个球? (板)7、质量相同,密度越大,体积越小 体积
18、相同,密度越大,质量越大。 利用密度知识进行定性比较,要把握好密度体积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例10】根据密度公式 可知,对于某种物质来说-( )Vm A 密度跟质量成正比。 B 密度跟体积成反比。 C 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D 密度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种类有关系。 (板)8、密度由物质种类决定,但密度大小会随物态及温度发生变化。 作业: 1.完成一密度 1 2.阅读书 P7 你知道吗 密度(66) 习题讲评 训练题: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下表记录的 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实验次
19、数 物质 体积(厘米 3) 质量(克) 质量/体积(克/厘米 3) 1 10 18 1.8 2 20 36 1.8 3 甲 30 54 1.8 4 10 8 0.8 5 20 16 0.8 6 乙 30 24 0.8 (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 1 与 2(2 与 3、1 与 3)或 4 与 5(5 与 6、4 与 6)可归 纳出的结论是 ; (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 ,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 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综合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 。 典型例题: 【例 1】估算卧室内的空气质量。 【例 2】有一火山口在 2 秒内喷出体积为 60 米 3,质量为 1.2105千克的岩浆。求: (1)岩浆的密度;(2)若喷出的岩浆中有 20 分米 3结成岩石,则岩石的质量为多少? (岩石的密度为 2.5103千克米 3) 【例 3】体积为 20 厘米 3,质量为 89 克的空心铜球,若在其空心处铸满铝,这个球的总质 量是多少?(铜的密度为 8.9103千克米 3;铝的密度为 2.7103千克米 3)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