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重点)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难点), 知识结构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对生物膜结构探索的历程 细 胞 膜的 化 学 成 分 观 察 现 象 : 细 胞 膜 对 不 同 物 质 通 透 性 不 同 , 脂 质 更 容易 透 过 提 出 假 设 : 细 胞 膜 是 由 脂 质 构 成 的实 验 验 证 ( 19世 纪 末 欧 文 顿 ) : 分 离 细 胞 膜 , 提 取 化 学 成 分 分 析结 论 : 膜 的 主 要 成 分
2、 是 脂 质 和 蛋 白 质 ) 细 胞 膜的 结 构 实 验 探 究 : 脂 质 和 蛋 白 质 是 怎 样 形 成 膜 的 ?继 续 实 验 ( 1925年 两 位 荷 兰 科 学 家 ) : 提 取 的 脂 质 铺 展 在 水 面 上 , 展 后 所 测 的 面 积 约 为 实 际 测 量 的红 细 胞 的 表 面 积 的 2倍 得 出 结 论 : 脂 质 为 双 层 ) 单 位 膜模 型 提 出 问 题 : 膜 的 表 面 张 力 比 油 水 界 面 的 张 力 低 得 多 ,推 测 膜 中 含 有 蛋 白 质 。 那 么 , 蛋 白 质 位 于 膜 的 什 么 位 置 ?实 验 探
3、究 ( 1959年 罗 伯 特 森 ) : 超 薄 切 片 技 术 电 镜 获 得 了 清 晰 的 细 胞 膜 照 片 , 显 示 “暗 明 暗 ”三 层 结 构 , 这 就 是 所 谓 的 “单 位 膜 ”模 型 ) 细 胞 膜的 特 性 提 出 问 题 : 细 胞 膜 是 静 态 的 刚 性 结 构 还 是 动 态 的 弹 性结 构 ? 实 验 探 究 ( 1970年 ) : 通 过 对 膜 上 的 物 质 进 行 荧 光 标 记 ,创 造 性 地 设 计 小 鼠 细 胞 和 人 细 胞 融 合 实 验 。 冰 冻 蚀 刻 技 术 的 研 究 结 果 , 证 明 细 胞 膜 的 流动 性
4、和 膜 蛋 白 分 布 的 不 对 称 得 出 结 论 : 细 胞 膜 具 有 流 动 性 ) 流 动 镶嵌 模 型 模 型 建 构 ( 1972年 桑 格 和 尼 克 森 ) : 综 合 实 验 结 果 , 提 出流 动 镶 嵌 模 型 ) 2膜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的现象 (1)细胞的生长。 (2)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3)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 (4)白细胞吞噬病菌。 (5)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 (1)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理论依据是相似相溶原理,即结构相似的物质可以相互 溶解。 (2)冰冻蚀刻技术是将组织细胞放在液氮中快速冷冻,然后用冰刀使样品断裂分割,利用金 属复型技术,就能在电
5、镜下观察样品断裂表面的细胞膜或生物膜内部超微结构。冰冻蚀刻技术 的研究结果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教材第 6566 页参考答案 问题探讨 1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较好。这几种材 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差距。 2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也可以 使用透析袋。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较理想的实验材料。 思考与讨论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 3因为磷脂分
6、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 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的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教材第 67 页参考答案 思考与讨论 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子显微镜 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 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 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
7、,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 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 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 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 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 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磷脂双分子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 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 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8、 【例 1】 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 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 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 续的两层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 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 D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的磷脂分子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 动性 解析:欧文顿通过易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了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荷 兰科学家通过测定红细胞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面积的
9、 2 倍,提出细胞膜中有 2 层磷脂分子; 罗伯特森对在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静态的蛋白质脂质蛋 白质模型;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膜中蛋白质的方法,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建构历程,解答此类问题时应明确以下几点:(1) 每项结论与科学家的对应关系。(2)科学家与研究方法的对应关系。(3)每个结论的进步意义及 局限性。(4)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思路为:由相关科学家 研究方法 相应的生物膜结构。 回 忆 联 想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如图 421 所示)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
10、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 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的成分分析 (1)磷脂分子 状 态 : 双 分 子 层 排 列 构 成 膜 的 基 本 支 架 , 亲 水的 “头 部 ”排 在 外 侧 , 疏 水 的 “尾 部 ”排 在 内 侧作 用 : 脂 质 、 脂 溶 性 物 质 更 易 通 过 膜 ) (2)蛋白质 位置 a.镶 在 磷 脂 双 分 子 层 表 面b.部 分 或 全 部 嵌 入 磷 脂 双 分 子 层 中 c.贯 穿 于 整 个 磷 脂 双 分 子 层 ) 种 类 a.有 的 只 参 与 膜 的 构 成b.有 的 起 载 体 作 用 , 参
11、 与 运 输 过 程 c.有 的 与 糖 类 结 合 , 形 成 糖 被 , 有 识 别 、 保 护 、润 滑 、 免 疫 等 作 用 ) (3)糖类 位置:有的糖类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构成糖蛋白,有的糖类与脂质分子结合成糖脂,在细 胞膜外侧。 作用: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作用。 流动镶嵌模型点明了细胞膜的特性 (1)镶嵌性:膜的基本结构是由磷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质构成的。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 担,细胞的功能越复杂,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具有专 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膜的选择透过性。 (2)流动性: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和脂类分子在膜中可做多种形式的移动,因此
12、膜整体结构也 具有流动性。 流动性的重要生理意义: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受体功能调节等。 (3)不对称性: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相同。 【例 2】 如图 422 是桑格与尼克森在 1972 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 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 a 与细胞识别有关,细胞的识别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B图中 c 分子具有亲水的磷酸“头部”和疏水的脂肪酸“尾部” C图中 d 的分布状态有两种:镶在表面或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Dd 体现膜的功能具有不对称性 解析:图中 a 为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b 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c 是 磷脂分子,有亲水
13、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d 为蛋白质,在膜上呈不对称分布,有的镶 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C 点拨:(1)细胞膜上有糖蛋白的是外侧,无糖蛋白的是内侧。 (2)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基朝向水层,“尾部”的疏水基朝向油层。 (3)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上呈不对称性分布。 生物膜的基本特点 1组成特点 (1)相似性: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相似,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的糖类。 (2)差异性:不同生物膜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同,有的生物膜中不含糖类。 2结构特点流动性 (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可以运动。 (2)实验验证
14、细胞融合实验(如图 423 所示)。 (3)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 但温度高出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4)实例 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白细胞吞噬细菌;胞吞 与胞吐;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 3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1)表现: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神经细胞对 K 的吸收和对 Na 的排出,肾小 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小肠的吸收等。 (2)原因:遗传性 载体种类、数量 选择性。 决 定 决 定 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1)区别: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2)联系:流动性是
15、选择透过性的基础,只有膜具有流动性,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 【例 3】 如图 424 是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化学成分看,图中 A 是_,B 是_。 (2)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_。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这种特点表现为图中 A、B 大都是可以_。 (4)细胞膜上物质运输的载体是 _。 解析:细胞膜是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构成的,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 架。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在物质进出细胞时起载体的作用。 答案:(1)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2)B 磷脂双分子层 (3)具有流动性 运动的 (4)A 蛋白质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组成细胞膜的各成分的位置及作用,以及细胞膜具有流 动性的原因。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