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53.66KB ,
资源ID:4196770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1967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防排烟规范.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防排烟规范.doc

1、防烟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3.1.1 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高度、使用性质等因素,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或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2 建筑高度大于 50m 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 100m 的住宅建筑, 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 系统。 3.1.3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50m 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100m 的住 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 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防烟系统的选择, 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

2、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 1) 采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 2) 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 2.0m2,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 3.0m2。 二、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仅有一道门连通走道时,且其机械加压送风口 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 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 系统。 三、当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 的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合用前室 及共用

3、前室送风口的设置方式应符合本条第 2 款的要求。 3.1.4 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 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5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 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 风系统; 2 、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 、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3.1.6 封闭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

4、风系统,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应设 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 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 1.2m2 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3.1.7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场所,楼梯间应设置常开风口,前室应设置常闭风口; 火灾时其联动开启方式应符合本规范 5.1.3 条规定。 3.1.8 避难层的防烟系统可根据建筑构造、设备布置等因素选择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 加压送风系统。 3.1.9 避难走道应在其前室及避难走道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下列情况可仅 在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1.避难

5、走道一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 30m; 2.避难走道两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 60m。 自然通风设施 3.2.1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 1.0m2 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当建筑高度大于 10m 时,尚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 5 层内 设置总面积不小于 2.0m2 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 3 层。 3.2.2 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面积 不应小于 2.0m2,合用前室、共用前室不应小于 3.0m2。 3.2.3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 应小

6、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 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不应小于 2.0m2。 3.2.4 可开启外窗应方便直接开启;设置在高处不便于直接开启的可开启外窗应在距 地面高度为 1.3m1.5m 的位置设置手动开启装置。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3.3.1 建筑高度大于 100m 的建筑,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 段高度不应超过 100m。 3.3.2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应分别设 置送风井(管)道,送风口(阀)和送风机。 3.3.3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50m 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确有困难时, 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

7、下列规定: 1.建筑高度大于 32m 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两点部位送风的方式,送风口之间距 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 1/2; 2.送风量应按计算值或本规范第 3.4.2 条规定的送风量增加 20%; 3.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影响人员疏散的部位。 3.3.4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楼梯间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应分别独立设置。当受建筑条件限制,且地下部分为汽车库或设备用房时,可共用机 械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本规范第 3.4.5 条的要求分别计算地上、地下部分的加压送风量,相加后作为 共用加压送风系统风量; 2、应采取有效措施分别满足地上、地下部分的送风量的

8、要求。 3.3.5 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宜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 求: 1、送风机的进风口应直通室外,且应采取防止烟气被吸入的措施; 2、送风机的进风口宜设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下部; 3、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面上。当确有困难时,送风机的 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且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 烟出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 6.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 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20.0m; 4、送风机宜设置在系统的下部,且应采取保证各层送风量均匀性的措施; 5、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送风机房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9、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的规定; 6、当送风机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安装单向风阀或电动风阀时,应采取火灾时自动开启阀 门的措施。 3.3.6 加压送风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除直灌式加压送风方式外,楼梯间宜每隔 23 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 2 前室应每层设一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并应设手动开启装置; 3 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 7m/s; 4 送风口不宜设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 3.3.7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送风管道应采用不 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 20m/s;当送 风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

10、15m/s;送风管道的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 的规定。 3.3.8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竖向设置的送风管道应独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确有困难时,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 与其它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1.0h; 2、水平设置的送风管道,当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0.5h;当未设置在 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1.0h。 3.3.9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1.0h 的隔墙与相邻部位分 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3.3.10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场

11、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且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 3.3.11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顶部设置不小 于 1m2 的固定窗。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外墙上每 5 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 2m2 的固定窗。 3.3.12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避难层(间),尚应在外墙设置可开启外窗,其有 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 1%。有效面积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 4.3.5 条的规定。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 3.4.1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 1.2 倍。 3.4.2 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 的计算风

12、量应由本规范第 3.4.5第 3.4.8 条的规定计算确定。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 于 24m 时, 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应按计算值与表 3.4.2- 1表 3.4.2-4 的值中的较大值确定。 表 3.4.2-1 消防电梯前室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表 3.4.2-2 楼梯间自然通风,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表 3.4.2-3 前室不送风,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3.4.2-4 防烟楼梯间及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注: 1、表 3.4.2-1 至表 3.4.2-4 的风量按开启 2.0m1.6m 的双扇门确定。当采用单扇门 时,其风量

13、可乘以 0.75 系数计算; 2、表中风量按开启着火层及其上下两层,共开启三层的风量计算; 3、表中风量的选取应按建筑高度或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确定; 4、对于有多个门的独立前室,其送风量按合用前室确定。 3.4.3 封闭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净 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 30m3/h 计算。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 的总断面积乘以 1.0m/s 门洞断面风速计算。 3.4.4 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 下列要求: 1、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 25Pa30

14、Pa; 2、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 40Pa50Pa; 3、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最大允许压力差应由本规范 第 3.4.9 条计算确定。 3.4.5 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Lj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s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1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3/s); L2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3/s); L3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3/s)。 3.4.6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Ak一层内开启门的截面面积(m2); v门洞断面风速;(m/s) 1)

15、 当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均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合 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均不应小于 0.7m/s; 2) 当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独立前室不送风时,通向楼梯间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 不应小于 1.0m/s; 3) 当消防电梯前室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消防电梯前室门的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 1.0m/s; 4) 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或共用前室机械加压送风且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 通风系统时,通向独立前室、合用前室或共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风速不应小于 0.6(/+1)m/s;为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m2);为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m2)。 N1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 1)

16、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当地上楼梯间为 24m 以下时,设计 2 层内的疏散门开启, 取 N1=2;当地上楼梯间为 24m 及以上时,设计 3 层内的疏散门开启, 取 N1=3;当地下楼梯间时,设计 1 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1; 2) 前室:采用常闭风口,计算风量时取 N1=3。 3.4.7 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A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m2);疏散门的门缝宽度取 0.002m0.004m。 P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 0.7m/s 时,取 P=6.0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 1.0m/s 时,取P=12.0Pa;当开启门洞

17、处风速为 1.2m/s 时,取=17.0Pa。 n指数(一般取 n=2);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 N2漏风电梯门和疏散门的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取=加压楼梯间的总门数-。 3.4.8 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Af单个送风阀门的面积(m2); 0.083阀门单位面积的漏风量(m3/sm2); N3漏风阀门的数量:前室采用常闭风口取=楼层数-3。 3.4.9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P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Pa); Am门的面积(m2); dm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 M闭门器的开启力矩(Nm); F门的总推力(N),一般取 110N; Fdc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 Wm单扇门的宽度(m)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