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神宗的“兼听” 孙贵颂 在过去的专制时代,皇帝独揽大权,在皇帝面前讲话都得小心,弄不好就有脑袋搬家 的危险。历代大臣因说错话被杀头的不计其数。 然而什么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皇帝却也能听得进不同意见,非但让大臣把话说 完,还会认真仔细地想想话中的道理。宋神宗赵顼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位。 赵顼是北宋的第六位皇帝,他继位时正好 20 岁,风华少年,血气方刚,锐意求治。登 极之初就下求言诏,广泛听取建议,决心做一个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明君。大臣们敢在他 面前说真话,有时当着他的面争得面红耳赤,神宗也不以为忤。在用人的问题上,神宗更 是愿意听取不同观点。副相韩琦放外任时,向神宗辞行,神宗征求他的意见:“
2、卿去后, 谁人可以任国事?”韩琦此时心有怨气,说:“皇上圣明,自有识别。 ”神宗问:“王安石 如何?”韩琦直答:“安石为翰林学士,学问有余。如进位宰辅,恐器量不足。 ”后来的事 实证明,韩琦的预言还是有道理的。神宗任用王安石搞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神宗有 些动摇。王安石觉察后,很生气,就装病在家,接着上章要求解除其相位。神宗心里明白, 此时如果允许王安石撂挑子,新法很快就会像他爷爷时的“庆历新政”一样,半途而废。 于是,想挽留王安石继续任职。他让翰林学士司马光拟旨批答。司马光反对改革,就乘机 在诏书中以神宗的口吻教训王安石:“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乃欲委事任,退取便安。 卿之私谋,固为无憾。
3、朕之所望,将以委谁!”王安石见诏,立即抗章自辩。神宗一看司 马光把事办糟了,遂亲书手札安慰他:“诏中二语,失于详阅,今览之甚愧。 ”看看,皇帝 倒先向臣下做起检讨来了。 司马光虽然给神宗制造了点小麻烦,但他并不计较,很欣赏司马光的直率和学识,打 算任命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却极力推辞:“臣自知无力于朝廷,朝廷所行,都与 臣言相反。 ”神宗非但不发火,反而问他:“你说说有什么事相反?”司马光说:“臣言条 例司不应当设置,又言不宜多派使者外挠监司,又言散青苗钱害民,岂不是相反?”神宗 说:法都是好法,是下面执行的出现了偏差。岂料司马光仍然不依不饶,激动地说:“以 臣看来,法不是好法。 ”到了这
4、个份上,司马光被杀头的可能都有。然而神宗仍然向他心平 气和地解释,最后反让司马光没了脾气。 神宗起用王安石搞改革,遭到了包括韩琦、富弼、文彦博、司马光这些重臣和老臣的 反对,也包括官位不显的苏轼。苏轼时任直史馆、判官告院,他多次上书神宗,反对改革。 神宗看了苏轼的奏疏,就召见苏轼,问他当前的政令得失在哪里,让他不必忌讳,直言指 陈。苏轼说:“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三个方面,矛头直指王安石。神宗 悚然,表示要好好想一想。这次接见被王安石知道后,他当面质问神宗:“陛下为什么要 召见苏轼?”神宗解释说,我看他上书说的主张都与别人不一样,所以就召见了。 神宗的改革最终没有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既得利益者与官僚权贵们反抗力 量过大,加之他也常有判断失误、用人不当之处。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兼听 之后,未能作出高明判断的事,其实还是有的;但这原因并不在于兼听,而只在于听者自 己的不够高明。所以决不能反过来说:还是不要兼听的好。无论如何,宋神宗的兼听,依 然是历代帝王统治史上的一抹亮色,即令千秋万代,其光彩犹在,并总能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