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強弱的關係 4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42 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強弱的關係學習重心: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強弱的關係建議分析內容: 唐代的府兵制與募兵制的內容與施行情況。 明代的衛所制和募兵制的施行與得失。 兵制的得失與國勢強弱關係。探討問題建議: 唐代府兵制是如何實施?為何它要改為募兵制? 明代衛所制的設計能否有效保障明室的安危? 兵制的得失與國勢強弱有什麼關係?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強弱的關係 43探討問題建議(1):唐代
2、府兵制是如何實施?為何它要改為募兵制?隋文帝開皇十年(590) 五月下了一道關於府兵編制的詔書:魏末喪亂,宇縣瓜分,役車歲動,未遑休息。兵士軍人,權置坊府,南征北伐,居處無定。家無完堵,地罕包桑,恆為流寓之人,竟無鄉裏之號。朕甚湣之。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如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譯文如下:魏末以來喪亂,天下四分五裂,徭役從軍,年年動蕩不安,無暇休息。兵士軍人,在設立的各種坊、府,得到暫時的安置。這些兵士南征北伐,居無定所,家無完堵。土地罕有耕種,歲歲長為流寓他鄉之人,不屬於任何鄉、裏。我十分憫惜同情。我的命令如下:凡是軍人,可以全部歸屬於州縣,開墾田地,等載入籍,和編戶一樣。他
3、們由軍府統領的制度,則仍依照舊。參考白話二十四史第 11 卷,中國:中國華僑出版社,2004 年,頁 124。資料來源:隋書卷二高祖本紀。隋開皇規定軍府統領,宜依舊式,唐代無疑照舊施行;換句話說,府兵雖編入州縣民籍,但仍有折衝府管轄,州官不能對他們行使權力。唐律疏議卷九說,州縣有境界,折衝府有地團,諸刺史、縣令、折衝、果毅不因公事私自出界者杖一百,是折衝府的界(即地團)係依照府戶而圈定,與縣的界不同。資料來源: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頁 6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44 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強弱的關係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4、府兵之府,是在地方行政區域州縣之外的另一種軍事區域的名稱。府是指的軍隊屯紥地。 (中略)唐代都稱之爲折衝府。折衝府共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中略)府就等於現在的軍區,若果某地是軍事要地,便在那地方設立一個府。 (中略)大概唐代全國共有六百個府到八百個。 (中略)這八百個府的三分之一(將近三百個) ,分配在中央附近,即唐代人所謂關內,即陝西函穀關以西長安四圍之附近地區。其餘三分之二,四百到六百個府,便分佈在全國,而山西和其他邊疆又比較多一些。 參考: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二講:唐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頁 76-77。番上宿衛府兵的首要任務
5、是分番宿衛,故稱衛士:凡番上,兵部量其遠近以定番第。離京師在五百里以內的為五番,五百里外的為七番,一千里外的為八番,各一月上。二千里外的為九番,倍其月上。五番就是五人一組而互輪,其餘可以類推。五番的兵,每五個月應上番一次,則十個月應上番兩次,即當值兩個月。但如果奉派去征戰,不可能一個月即交代回家,假設在前方耽擱了十個月以上,則回來後,十個月之內,可免去上值(共免兩番),但無論在外邊耽擱多少日子,最多亦只能免上值兩次。又假設在外邊耽擱的日子不夠十個月,照例不應免值,但如果回來時恰碰著應該輪值,則這一回的輪值可以優免。七番以上如此類推。輪替如果及時,回鄉猶可計日可待;但若上值的不來,應下值的府兵便
6、不能離開。資料來源: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頁 51-52。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強弱的關係 45新唐書兵志: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 註 ,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 註:所謂士不失業 ,意謂那些下值回鄉的士兵,可以專心農事。照道理,國家給予了每名府兵田一百畝,就是讓他們在不用輪番的時候,可以留在鄉下種田過活。資料來源:新唐書志第四十兵。府兵須自備的物資(太宗貞觀十年):士以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
7、;五十人為隊,隊有正;十人為火,火有長,火備六馱馬。凡火(10 人)具烏布幕、鐵馬盂、布槽、鍤、钁、鑿、碓、筐、斧、鉗、鋸皆一,甲床二,鐮二。隊(50 人)具火鑽一,胸馬繩一,首羈、足絆皆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縢皆一,麥飯九鬥,米二鬥,皆自備,靑其介冑、戎具藏於庫有所征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 資料來源:新唐書志第四十兵。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46 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強弱的關係府兵的免役部份:假使每名府兵能給足百畝,常年所免,仍不過租粟二石、調絲織品二丈、庸折絹六丈(合調來計共為二匹);但
8、配田總不能達到百畝,則所免的沒有那麼多。參考: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頁 70。黃堅叔中國軍制史:高宗武后時,府兵之法寖壞,番役更代,多不以時,衛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見耗散,宿衛不能給。 引文大意: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府兵制度日益敗壞,本應輪番服役的士兵常常無法的到更換,於是有人開始逃避兵役,逃散的人越來越多,以致皇帝宿衛親兵的數量都不能得到保證。參考:黃堅叔:中國軍制史上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年) ,頁 233-234。陳傅良歷代兵制唐:至開元間,宿衛不能給, 宰相張說乃請一切募士宿衛, (中略)曰彍騎。 參考:陳傅良:歷代兵制唐卷六(臺北:廣文書
9、局,1970 年) ,頁 88-89。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強弱的關係 47彍騎的出現司馬光資治通鑒記唐玄宗開元十年:唐初兵制規定,各衛的府兵,自成丁之年開始從軍,至六十歲時方可免役,府兵家中又須負擔各項雜役,長此以往便逐漸趨於貧弱,所以各衛的府兵逃亡殆盡,百姓也深以從軍為苦。張說向玄宗提出一個建議,請求召募壯丁充實各軍衛,應募的壯丁不須負擔任何名目的勞役,再給豐厚的薪餉,這樣逃避兵役的人就會爭相應募從軍,唐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十天之內,即募得精兵十三萬,輪流隸屬於上下軍衛。唐代兵農的分離,就是這樣開始的。 資料來源:張宏儒、沈志華主編:
10、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 年) ,頁3009。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彍騎從開元十年開始建立,到天寶以後,又稍變廢,士皆失拊循。疑彍騎的待遇不怎樣固定,既不像府兵那樣自備資糧,又未能確立雇傭軍的由國家供給衣糧的制度,此係過渡性的辦法。唐皇朝要在彍騎中保持府兵制的某些因素,事實上不可能。因而彍騎的歷史,只不過二十多年。參考: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 ,頁 234。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48 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強弱的關係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當府兵制趨於破壞時,唐皇朝感到直接控制的兵力不足,影響著皇權和政
11、權的穩定。(中略)也感到地方兵力太分散,指揮調度不靈活,曾企圖集中兵權。(中略)這種變化,表現為在邊疆設置節度使,以後也逐漸設置於內地。(中略)欲使地方軍的指揮權力直屬中央。(中略)中外軍重新組合,中軍是削弱了,彍騎只是曇花一現,禁軍既腐敗又懦弱,(中略)唐皇朝原想加強對外軍的控制,在一定時間,一定條件下,不能說沒有獲得一些效果,總的趨勢卻是導致地方割據。節度使權力大,可以維護皇權,也可以削弱皇權,一般則是離心力超過向心力,終於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參考: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 ,頁 239-240。以下是對府兵制的優劣的一些意見:正方意見 反方意見(1)太宗
12、年間,諸府八百餘所,而在關中者有五百,舉天下不敵關中,可謂居重馭輕。後安祿山得以興兵,實由府兵制之廢除。(1)無論內兵或邊兵,都屬於國家,只要能指揮得宜,用鎮兵來平鎮兵,也無不可,所以不存在甚麼居重馭輕的作用。(2)將帥無握兵之權,可免私兵之禍。 (2)募兵、邊兵也可易帥,這不一定是府兵特有之利。(3)府兵是經過嚴格挑選的。揀點之法: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3)府兵揀取的原則是先富後貧,富人多嬌生慣養,不知作戰為何事,靠他們禦敵衛國,是多麼危險的事。參考: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頁 76;88-89。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
13、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強弱的關係 49杜佑通典兵一:國朝李靖平突厥,李勣滅高麗,侯君集覆高昌,蘇定方夷百濟,李敬玄、王孝傑、婁師德、劉審禮皆是卿相,率兵禦戎,戎平師還,並無久鎮。其在邊境,唯明烽燧、審斥候、立障塞、備不虞而已。實安邊之良算,為國家之永圖。玄宗禦極,承平歲久,天下乂安,財殷力盛。開元二十年以後,邀功之將,務恢封略,以甘上心,將欲蕩滅奚、契丹,翦除蠻、吐蕃,喪師者失萬而言一,勝敵者獲一而言萬,寵錫雲極,驕矜遂增。 (中略)郡縣之積,罄為祿秩。於是驍將銳士、善馬精金,空於京師,萃於二統。邊陲勢強既如此,朝庭勢弱又如彼,姦人乘便,樂禍覬欲,脅之以害,誘之以利。祿山稱兵內侮,未必素蓄凶謀
14、,是故地逼則勢疑,力侔則亂起,事理不得不然也。 引文大意:作者指出李唐建國之初,將不專兵,派去邊境作戰的將領只起到鞏固邊防的作用,並不會在一個地方長時間鎮守。這正是讓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而到玄宗後期,天下太平已久,國力富足,天子一心拓邊,邊將競相邀功,於是將領專權,越來越驕矜跋扈,朝廷更是傾盡國力來養兵。直至養虎遺患,全國的精銳全都集中在東北的安祿山和西北的哥舒翰手中,而中央則兵力空虛。此時安祿山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正是形勢使然。加上小人從中挑撥離間,便引發了安史之亂。參考:杜佑:通典兵一卷一百四十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年),頁 773。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
15、度與政治演變50 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強弱的關係建議討論問題:閱讀資料一、二,回答以下兩問:1. 隋文帝開皇十年詔,令府兵制度出現什麼改變?2. 一般認為,府兵制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但依照岑仲勉的說法,府兵制是兵農合一,還是兵農分離?閱讀資料三至五,回答以下兩問:3. 有人認為唐代對外作戰成績突出,端賴府兵的成效。據資料三至五,你認同這個說法嗎?為什麼?(府兵的主要作用是防守,特別是防衛京師,府兵用作對外征戰的說法,值得商榷。)4. 若士不失業(見資料五)是設立府兵制的其中一個理想,在唐代的實際情況下,要達到這個理想有什麼困難?閱讀資料六、七、八回答以下兩問:5. 你認為在唐代當府兵,是否一個具吸引力的職差?試加以解釋。6. 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時期,府兵制面臨崩潰。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7. 據資料九,唐玄宗時期,朝廷為什麼急於募士宿衛?這些彍騎是如何產生的?(府兵逃亡,朝廷不能獲得足夠的士兵宿衛京師,於是開始招募 。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