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郑毓信2014, 1,宁波 简历 196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曾在中学长期任教。 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数学哲学;科学哲学;数学教育;科学教育。 已出版著作 30部,发表论文 320多篇。近几年的演讲题目 2008:有效的教学,开放的教学; 2009:走进数学思维; 2010: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2011:数学教学研究:问题与案例; 2012:数学教师的三项 “基本功 ”。 2013:数学课程标准( 2011)的 “另类解读 ”今年的变化一个难得的聚会:
2、 “ 未来 10年中国数学教育展望 ” 研讨会( 2013, 6,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相关的报道: “ 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展望 研讨会感想 2” http:/ “近十年中国数学教育的大事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有争论,在课标颁布后的几年就启动了修订工作就是例证,但是争论不断,代表人物分别是刘坚教授,史宁中教授,郑毓信教授,在本次会议上,这三人第一次见面了,也不知道是组织者的有心安排还是无意为之,他们三人演讲的顺序是, 15日上午史宁中,下午刘坚,郑毓信,而且刘郑是一前一后。 “史教授讲了在新课标下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应该如何走,刘坚教授则是用数据作证据,证明课改是如何的正确,批评是
3、如何没有道理,他制定的诸如 “小树长高了 ”, “一百万有多大 ”是多么的好,多么的不应该删去。而郑教授则是从质疑的角度对新旧课标进行解读, “他不停的说,刘坚,我问你一个问题,刘坚,我问你一个问题,史校长,我问你一个问题,史校长,我再问你一个问题,特别是郑教授对新课标的 “四基 ”提出质疑时,可以说句句有理,字字如针,尖锐而有逻辑。我们一线老师听来,会对许多问题有了答案的。 ”另外几段文字 学术上的争论,是只对事不对人的,这样的高端论坛上的争论是其他任何场合都不会有的。郑教授说,学术就应该争鸣的,而争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面,哪怕拍桌子砸橙子。 很多老师认为这样的会议我听不懂,他们感兴趣的是名师的现场教学。 我希望我们一线老师多去现场听听大师们的声音,也许他们的一句话,能解开困绕你多年的问题;也许他的一个做法,能让你豁然开朗;也许他们的一个建议,能指明你的方向。 其实,我们作为一线老师,更有话语权,我们从课堂中来,我们知道教育,知道教学,我们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对专家们理论层面上的讨论和争论,我们更加有判断力。而专家也需要我们实践层面上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