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00315 上传时间:2018-11-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11 届 ) 题 目: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蒋侃侃 学号: 07010213 指导教师: 吴翔宇 职称: 讲师 合作导师: 职称: 完成时间: 2011 年 4 月 25 日 成 绩: 浙江师范大 学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正文目 录摘要1英文摘要1前言1一 新派市民祁瑞宣:从“尽孝第一”到投身地下抗日工作2二 新派市民祁瑞丰:“不忠不孝” 4(一) “不忠”4(二) “不孝”5三 新派市民祁瑞全:“全忠” 5四 老派市民祁老太爷:从狭隘的家庭观念到国家意识的觉醒7(一) “什么国家、民族,在他心里是一片空

2、白”7(二)国家意识的觉醒 7结语8参考文献9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1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蒋侃侃(07010213)指导老师: 吴翔宇(讲师)摘要:四世同堂中的新派市民和老派市民有着不同的忠孝观。本文详细分析了老舍四世同堂中以祁老太爷为代表的老派市民和以瑞宣、瑞丰、瑞全为代表的新派市民的忠孝、家国矛盾,阐明了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任何忠孝、家国矛盾都将统一于国家意识与爱国主义的觉醒。关键词:忠孝矛盾;四世同堂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on Novel Four Generations

3、 under One Roof by Lao-sheJIANG Kan-kan(07010213) Director:WU Xiang-yu (College of Humanitie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New citizens and old citizens have different views of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on novel 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 by Lao-she. This

4、 paper analyzes Lao-shes novel 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 and clarifies that any contradictions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or home and country will be unified i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atriotisms awakening.Key Words:filial piety and loyalty;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前言四世同堂分为

5、三部,第一部小羊圈 、第二部偷生 、第三部事在人为 。它是老舍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它以沦陷的北平市民聚居的小羊圈胡同作基点展开描写,虽然是一部反映抗战题材的小说,但作品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腥风血雨,而是以小羊圈里普通市民八年的浮沉史,折射了整个国家在战争时候的不同命运及人们的众多心态,贯穿着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抗战大形势下的忠孝、家国矛盾的思考。四世同堂描写了一百几十个人物,其中重要的人物总共有三四十人,如果按人物族系来分,作品主要写了祁、冠两家,穿插有钱家和几个杂院。就人物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可谓三教九流

6、,五行八作,无所不包,诸如教员、诗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2人、商家、洋车夫、棚匠、司机、江湖医生、唱戏的、说相声的、打鼓儿的、摆台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巡警、流氓、妓女、特务、外交官、学生、当科长处长的“官” 、无任何职业的老少市民妇女、从事抗日的革命者等等。但总的来说以祁家最为系统,涵盖了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本文主要选取祁家这一条线索,通过对以祁老太爷为代表的老派市民和以瑞全、瑞丰、瑞全为代表的新派市民的忠孝、家国意识及其变迁的分析,阐明了在抗战的时代大背景下,任何忠孝、家国矛盾都将统一于国家意识与爱国主义的觉醒。一、新派市民祁瑞宣:从“尽孝第一”到投身地下抗日工作老舍的长篇小说四

7、世同堂写的是抗日战争背景下祁老大爷一家的故事,其中也涉及到了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家国矛盾下的忠与孝的复杂关系。小说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忠孝不可两全,最终大哥祁瑞宣选择了为家尽孝,而三弟祁瑞全选择了为国尽忠,奔赴了抗战事业。“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文雅。 ”这是老舍对祁瑞宣外貌的描述。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祁瑞宣经历了惶惑迟疑偷生抗击的精神历程。第一部分小羊圈第四段开头一句写道,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的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

8、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晴寂。 ”“七七”事变后,家乡北平被日寇占领,瑞宣内心充满了矛盾:是“尽忠”还是“尽孝”?“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传统的宗族观念使他缺乏勇气甩手出走抗日,但他所接受的新教育,却使他懂得,一个堂堂正正的有知识有能力的公民应当为国尽力, “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作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 。瑞宣还“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这是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由来已久的忠孝不能两全在瑞宣身上的一种折射。这种矛盾使他“像个热锅上

9、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作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里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晴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但他始终没有冲破家庭的羁绊,只能对弟弟瑞全说:“老三,你说得对,你是得走!我既走不开,就认了命!” “只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3好我来尽孝,你去尽忠了。 ”他就是带着这种矛盾开始了亡国奴的生活。 “八一三”上海抗战,曾使沦陷的北平为之一振,瑞宣也兴奋了起来,但到南京沦落时,他的心里又变成了一片黑暗。抗战一年,他听到了继续抗战的广播,眼睛又亮了,确认中国不会亡,

10、并更深地谴责自己的无所作为。此后,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北平的日军、汉奸发疯似地狂欢,瑞宣内心感到的却是难忍的痛苦。不久,他被捕入狱,在监狱里受到更严酷的考验,终于觉悟到,再这样“偷生”就等于死亡, “把所有的血都流净也比被征服强。 ”于是在过了四年隐忍、屈辱的亡国奴生活后,他开始投入抗日战争;从事地下抗日工作的钱默吟再次被捕,他便毅然接编了抗日地下刊物,成为了一名抗日积极分子。祁瑞宣,是老舍塑造的一个成功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祁瑞宣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作为“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流传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前辈所不能接受过的新式的教育。他善良正直,有爱国思想,却又软

11、弱盲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他在祁家的地位以及思想矛盾的状态颇有几分像巴金的家中的长孙高觉新。祁瑞宣不同于觉新,他出身于平民阶层,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具有的传统美德,还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因而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高觉新是在民主力量与封建势力的对垒中找寻平衡;祁瑞宣则生活在家国民族生死存亡之时,他是在报国与顾家、尽忠与尽孝、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与新教育的矛盾冲突中徘徊,他不断地自谴自责,终于被时代推向前进,拜托了守旧、卑琐,走向了反抗侵略的正确道路。 “家”本位的文化观念,沉重的家庭负荷使具有爱国思想的瑞宣在国难当头时,失去实践自己志愿的勇气。但瑞宣还时时向往着去实践它。

12、他知道“把所有的血都流净也比被征服强!”他不断地用自己的行为来弥补过失,以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他精心周到地安排瑞全与负伤的抗日军人王排长一道出了城;他不顾嫌疑为钱家丧事跑前忙后,并扶钱诗人找上冠晓荷家的门;他告诉程长顺“是有志气的都该走!”他笑着答应要出走的刘棚匠请求每月接济刘家六块钱,让刘棚匠放心地走了;冠家查封后,他拿出了仿佛是由骨头上刮下来的二十块钱给高第做出走的路费。就这样,他虽然被迫身陷在四世同堂的锁镣之中,但他没让那爱国的心锁在里面。二、新派市民祁瑞丰:“不忠不孝”祁瑞丰、丁约翰以及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之流,是老舍极力批判的新派市民。抗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他们是这个舞台

13、上的丑角,使尽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4浑身解数表演着自己的丑恶和可笑,不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轰轰烈烈地表演,悄无声息地死去。历史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个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的漫画式历程。“瑞丰长得干头干脑的,什么地方都仿佛没有油水。因此,他特别注意修饰,凡能以人工补救天然的,他都不惜工本,虔诚修治。他的头发永远从当中分缝,生发油与生发蜡上得到要往下流的程度。他的小干脸永远刮得极干净,像个刚刚削去皮的荸荠;脸蛋上抹着玉容油。他的小干手上的指甲,永远打磨得十分整齐,而且擦上油。他的衣服都作得顶款式,鲜明,若在天桥儿闲溜,人家总以为他是给哪个红姑娘弹弦子的。或者因为他的头小,所以脑子也不大,他所注

14、意的永远是最实际的东西与问题,所走的路永远是最省脚步的捷径。他没有丝毫理想。 ”“瑞丰受过教育,而且有点不大看得起祖父与父亲,所以他拼命往文雅,时髦里学。可是,因为学的过火,他老现出点买办气或市侩气;没得到文雅,反失去家传的纯朴。 ”“二哥,呕,跟二哥二嫂只能谈谈电影与玩乐。”“管他谁组织政府呢,反正咱们能挣钱吃饭就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祁瑞丰是“祁家文化”中培养出来的怪胎,他的思想中根本没有传统的孝悌伦理观念,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他作了日伪教育局的事务科长,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纯粹的汉奸。因此,可以将祁瑞丰看作是四世同堂中一个“不忠不孝”的形象。老舍刻画这个变异形象的

15、目的在于为处理忠孝矛盾的传统方式和理想方式作一个侧面的补充,旨在揭示出“祁家文化”中产生的糟粕的恶性发展已上升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阴暗面,为了民族的新生,我们必须打破这种阴暗,在正反两种文化人格的比照中寻找构建足以复兴民族、富强国家的理想人格类型,从而来强化民族的生命力。(一)“不忠”祁瑞丰是亡国论者,认定中国必打不过日本,把日寇视为不倒的靠山,死心塌地替它卖命。根本不去想这个靠山也有雪化冰消的一天,为自己留条退路。北京沦于敌手后,祁瑞丰却如鱼得水,平步青云,当上了伪教育局庶务科长,奴颜婢膝地替日本侵略者效犬马之劳。保定陷落,日本人命令学生们到天安门集会庆祝。他们不能不去,只能用沉默表示抗议。祁

16、瑞丰却称赞学生“乖” ,“太乖了” 。站在日本侵略者的立场上夸耀会开得“顺当 ”、 “针尖大的岔子也没出” 。还恬不知耻地把侵略者比作“公婆” ,把被侵略者说成 “媳妇” ,说“丑媳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5妇见了公婆的面,以后就好说了” 。只有无耻的汉奸才能作这样无耻的比方。长顺曾辛辣嘲讽瑞丰管日本人叫“爸爸” ,祁瑞丰是日本洋爸爸名符其实的“乖”儿子。瑞宣曾劝他不要就职日本人科长,瑞丰不但不感激,还认定哥哥“有点嫉妒” ,竟把卖国事敌当荣耀,正是鲁迅万分轻蔑的“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羡来”的“万劫不复”的奴才。冠晓荷请瑞丰吃饭,浅黄的竹叶青像春暖花开时的溪水浑身荡漾,白斩鸡的油挂在薄嘴上,使他感

17、到上下唇都厚起来,危城中的亡国奴生活在他看来,像刚吐蕊的花那样美好。对于他,国土沦丧无切肤之痛,饱了口福却感受到知遇之恩。丢官后跟着又丢了老婆,没有胖菊子,他活不下去。北平的陷落,小崔被杀,瑞宣被捕,他没动过心,这回他伤心了,他想到死,来到护城河,但没死,他没有结束生命的勇气。他已经勇敢地想到了死,这就够了。何必跟自己太过不去呢:“人生” ,他认为, “就是瞎混” 。活着就是一切,别的都是不重要的。(二)“不孝”祁瑞丰俗气,浅薄,无聊。他喜欢热闹、串门找友、抽烟打牌。没有理想,只关心实际问题。 “有人请吃饭,便是他的真善美” 。在父亲吊丧的日子里,脱下孝服,偷偷溜进马家,去吃长顺和小崔太太的喜

18、酒。大家讨厌他,置之不理;孙七爷拿话刺他,佯作不知。他不能因为一两句难听的话而牺牲了酒饭,他必须讨厌到底。饭桌上,日本人逼死祁天佑的家仇国耻早忘得一干二净;只要“口腹得到满足,他就能把灵魂当五分钱卖出去” ,同老成、规矩、稳重的祁天佑恰恰成鲜明对比。不得不说祁瑞丰是四世同堂的家庭里难得一见的不肖之子。三、新派市民祁瑞全:“全忠”瑞全在小说叙事中占的篇幅不大,老舍只在第一部的前半部分和第三部的后半部分写了他,但他却以一种潜在的方式贯穿于整部小说。小说中首次对祁瑞全的描述是在讲他不乐意听祁老太爷与小顺儿妈谈论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小说中写道, “瑞全的样子很像祖父,又瘦又长,可是在思想上,他与祖父相隔

19、了有几百年。他的眼也很小,但很有神,眼珠像两颗发光的黑豆子。在学校里,他是篮球选手。打球的时候,他的两颗黑豆子随着球乱转,到把球接到手里,他的嘴便使劲一闭,像用力咽一口东西似的。他的眼和嘴的表情,显露出来他的性格性子急,而且有决断。 ”“日本人要卢沟桥的狮子?笑话!他们要北平,要天津,要华北,要整个的中国。 ”北平沦陷后,他毫不犹豫,毅然中断学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6业,逃出北平去奔赴国难。小说的第三部分中他返回北平,执行组织上交给他的惩罚卖国贼的秘密使命。他的工作卓有成效,他配合了钱先生的工作,杀死了特务招弟,也帮助自己的大哥解救了自己。投笔从戎的瑞全在抗战中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知心伴侣,结成

20、了一个新的家庭。祁瑞全这个人物形象与巴金的家中的高觉慧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瑞全的流浪、觉慧出走以后的生活,是分别通过作者的概述和主人公给家人的信件侧面透露出来的,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他们的流浪生活。但是在四世同堂第一部的前半部分,离开家去参加抗日战争的瑞全与觉慧有着根本上的差异,那就是他的离家出走并不是对“家”本身的否定。而巴金笔下的觉慧是“家”的彻底反叛者。虽着墨不多,却能让人充分感受到瑞全流浪前后的巨大变化。“瑞全,因为气愤,话虽然说的不很多,可是有点声嘶力竭的样子。心中也仿佛很乱,没法再说下去。在理智上,他知道中国的军备不是日本的敌手,假若真打起来,我们必定吃很大的亏。但是,从感情上,他又愿

21、意马上抵抗,因为多耽误一天,日本人便多占一天的便宜;等到敌人完全布置好,我们想还手也来不及了!他愿意抵抗。假若中日真的开了仗,他自己的生命是可以献给国家的。 ”出走前的瑞全,只是一个不懂粗野文雅之分的“愣小子” ,虽有着满腔爱国与救亡的激情,但他对未来的设想却显得过于浪漫而幼稚。但他走出了四世同堂的家,经历了三四年的流亡生活, “战争打开了他的心与眼” ,正像他又重新回到北京后对钱默吟所说的,他“正在变” 。不仅是身体变高变黑变结实了,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意识与精神状态也与以往完全不同,变得成熟、坚定、自信。面对家与国的冲突,他不像大哥那样犹豫不决, “瑞全没有什么顾忌。他早就想谈话,而找不到合

22、适的人。大哥的学问见识都不坏,可是大哥是那么能故意的缄默,非用许多方法不能招出他的话来” ,而是“把中国几千年来视为最神圣的家庭,只当作一种生活关系。到国家在呼救的时候,没有任何障碍能拦阻他应声而至。 ”回到北平后,他狠心地强迫自己对北平保持冷淡,绝不打听家里的事,因为“忘了家才能记住国” ,对家的冷淡其实就是对国的关心,他不能把自己放在家里。他的身上已具有了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度。瑞全在小说中是一个“全忠”的形象。这里的“全忠”不同于封建社会“弃孝就忠”的“忠君” ,也不同于极端的“愚忠” 。这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是一种舍我其谁的贵族气概:“只

23、为民族负责,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7而不为任何其他人负责,只服从民族利益,而不服从任何其他人的意志。 ”这种面临家与国、孝与忠两难处境可以做出果断抉择的人是一个民族的精英。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们不仅有爱国之心,更有勇武精神和为国捐躯的情怀,因此他们才是支撑民族大厦的柱石。四、老派市民祁老太爷:从“什么国家、民族,在他心里是一片空白”到国家意识的觉醒(一) “什么国家、民族,在他心里是一片空白”祁老人是祁家的老太爷。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就怕庆不了八十大寿” 。时代已经大大进步了,但他的脑筋还留在半个世纪以前。他风烛残年,顽固地按照旧法规维持全家族的生活。他足不出户,

24、所见狭窄,偏又自信一切正确, “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一场危及民族命运的战火已烧到家门口,祁老人主观地认为,此次日本侵略中国,是因为“日本人爱小便宜,说不定这回看上了卢沟桥” , “卢沟桥上有狮子呀!这件事要隔着我办,我就把那些狮子送给他们,反正摆在那里也没什么用!” 。他的社会地位本也不高,可是传统观念的偏见,又使他瞧不起杂院的人家,把小羊圈的居民划分了贵贱等级。什么国家、民族,在他心里是一片空白,而一个泥捏的小孩的玩意儿“兔儿爷”不见了,却叫他伤心良久。他善良,

25、能体恤同情钱诗人一家的遭遇,但就在迈步去钱家,想表示点安慰的一瞬,又怕连累自己而又改变主意。老舍先生对他所持的是一种鲜明的批判态度。(二)国家意识的觉醒祁老人晚年生活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刀光血影之中,虽然他希望平平安安地沿着以往的生活轨道安排全家的生活,但日寇却偏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于是,在这温厚善良的老者心中种下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祁老人对儿子天佑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 “他万想象不到天佑会死,而且死得这么惨!老天是无知,无情,无一点心肝的,会夺走这最要紧,最老成的人:我有什么用呢?老天爷,为什么不教我替了天佑呢?老人跳着脚儿质问老天爷。然后,他诅咒日本人。他忘了规矩,忘了恐惧,而

26、破口大骂起来。一边骂,一边哭,直哭得不能再出声儿。 ”白发人送黑发人,自然是老太爷最难以承受的痛苦。另一方面祁老人从儿子的不幸自然就联想到自己的死亡,心里上更增添了几分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忠孝矛盾8悲哀和恐惧。在北平沦陷的日子里,祁家遭受的不光是祁天佑的投水而亡,还有长孙祁瑞宣的无故被捕下狱,祁瑞丰先被胖太太抛弃,后又被日本人弄死,祁瑞全离家出走,还有孙女小妞妞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等等,这一些遭遇都让祁老人义愤填膺,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像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他抱着已经死去的妞妞要去找日本人讨个说法, “我要让三号那些日本鬼子们瞧瞧。是他们抢走了我们的粮食,他们的孩子吃的饱饱的,我的孙女可饿

27、死了。我要让他们看看,站一边去!”就是这样一个严格奉行四世同堂理念的老人,在小说结尾也表现出了新的硬朗的性格素质。在祁老人身上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平老一派市民国家意识的觉醒。结语中国传统政治是一种建立在伦理基础之上的政治。政治与伦理道德互融互摄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忠孝,顾名思义,忠即表示赤诚,尽心竭力去干大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孝即指尽心奉养父母,并无条件地服从,多意是指顾小家。忠孝之道作为传统政治伦理的精神支柱,既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又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工具。忠和孝都以服从和维护权威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准则,所以,理论形态的忠孝之道具有价值统一性。但在实践中

28、,随着忠孝价值地位的变化,操作过程中的忠孝之道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激烈冲突,即所谓“忠孝不能两全” 。 1离家之前的夜里,瑞宣和瑞全兄弟俩“才真感到国家,战争,与自己的关系,他们必须把一切父子兄弟朋友的亲热与感情都放在一旁,而且只有摆脱了这些最难割舍的关系,他们才能肩起更大的责任。 ”瑞全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回应,选择了离家出走投身革命为国尽忠。 “他把中国几千年来视为最神圣的家庭,只当作一种生活的关系。到国家呼救的时候,没有任何障碍能阻挡得住他应声而至;像个羽毛已成的小鸟,他会毫无栈恋地离巢飞去。 ”然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家国矛盾下的任何忠孝矛盾将融入时代的洪流,统一于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的觉醒。老舍事后所回忆, “抗战改变了一切” 。当民族生存的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突然地,个人的悲喜变得无足轻重。所谓闲适,所谓性灵,所谓自我,甚至所谓忧郁,所谓痛苦,所谓焦虑,转瞬之间一并解体。一切服膺于战争的1朱凤祥.传统中国“忠” “孝”矛盾的理论基因和实践表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