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论文.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00348 上传时间:2018-1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摘要:通过对秦腔以及秦腔历史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一种在大西北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一门民间艺术,并且让大家意识到秦腔这个古老的剧种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慢慢消融。旨在通过秦腔的过去与未来,表现它和京剧、昆曲等其他戏剧艺术都是我们博大精深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从我们出生起就在我们血管中流淌的我们从未意识到的信仰其他中华的精粹。关键词:秦腔、秦腔历史、秦腔现状引文秦腔,发源于陕西、甘肃一代,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因用“梆子”击节,故也称“ 陕西梆子” ,又因陕西地处古函谷关以西,古称“西秦”而有“ 西秦腔”之称。当地也叫“梆子”、 “桄桄”、 “乱弹戏” 、

2、 “中路秦腔”、 “西安乱弹” 、 “大戏” 等。 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它是最早起源的戏剧之一,在明末清初也曾达到鼎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秦腔在戏曲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不如它昔日的竞争对手,如容易被广大听众接受的京剧、昆曲。一、秦腔的起源关于秦腔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形成于唐、形成于明的说法。明万历年间(1573-1620 )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曾用“ 西秦腔二犯”唱调,是关于秦腔最早的记载。该剧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经传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这证明秦腔明中叶当已形成。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陕、甘

3、一带,后来秦腔在陕西发展成东、西、南、北、中五路,在甘肃又演变发展成东、南、中三路。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建国以来,陕西东、西、南三路秦腔、甘肃秦腔都不发达,陕西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二、秦腔的特点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 13 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 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

4、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 、 慢板 、 箭板 、二倒板 、 带板 、 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 ”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三、秦腔的发展及主要的著名唱家、著名唱段秦腔的发展可分为 4 个阶段

5、。明代中叶始兴起到明代末,为第一阶段,主要形成了由曲牌体与板腔体声腔并举的秦腔。第二阶段,明末清初,形成了以板腔体为主体的秦腔。这一阶段是秦腔发展的里程碑。第三阶段,是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20 世纪初期,秦腔的发展不太平衡,主要力量是西安的易俗社和西北地区国民党的军政人物成立的各剧社,有衰落之象,加上西方文化艺术的渗透,人民对“洋”货的崇拜和国民文化的需求变化、战乱等因素,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大多艺人主要以卖艺卖唱、民间流浪方式来延续秦腔艺术。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各省相继成立了国办性质的秦腔院团组织,在创作、演出、管理机制、乐队建设、表演形式,唱腔、发音方法等方面为秦腔的发扬光大奠定了良

6、好基础。1958 年,秦腔火焰驹被拍成电影,这也是秦腔这一中国戏曲“化石“第一次被搬上银幕。而于 1960 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秦腔电影艺术片三滴血则成为秦腔电影的代表之作。秦腔也有许多经典唱段,如秦腔血泪仇中的手拖孙、女好悲伤 、白蛇传中的西湖山水还依旧 、 赵氏孤儿中的忠义人等。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 、刘立杰(木匠红) 、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

7、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 之誉) 、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 、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 ) 、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 ”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四、秦腔的现状及未来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娱乐形成的多样性变化和需求的变革。目前,秦腔的生存现状受到了严重挑战,一是面临市场化的挑战;二是戏剧表演艺术形式本身存在衰老的问题;三是各种剧团数量减少,艺人改行或退休,形成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改

8、业的现象普遍;四是观众越来越少,剧团收入减少,经费不足,运转困难,虽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势头有所回升,但依然不容乐观,要想有大的改观,大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对症下药,排除万难,才能使秦腔戏剧步步振兴。其次,一定要加大剧作家的培养。适应时代潮流和当代人们审美观念的剧本,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观众。现在,喜欢秦腔的朋友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年轻戏迷特别少。试想 30 年之后,当我们这代人步入老年阶段,秦腔的未来在哪里,恐怕老祖宗传了上千年的艺术瑰宝要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小锋老师曾经说过:秦腔是有文化的人的艺术,是成年人的艺术,是经历了人生辛酸苦辣、经历人生沧桑沉淀下来的

9、人的艺术。所以,我们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没落在我们这一辈人的手里,只要媒体工作者、戏曲团体、戏曲从业者还有年轻一代我们共同努力,秦腔的未来还是大有希望的,我们的民族文化还会再次焕发生机。总结秦腔属于民族传统文化,是三秦音乐艺术和戏剧艺术文化的根。要想秦腔的生命有活力,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遵循它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断改良和创新,发挥其最典型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艺术实用性的价值作用。必须满足人们现实的审美需求,缔造现实性的艺术效果,才能取悦于民。我们要很好地发展、振兴秦腔,更好地满足听众的审美需求,使发展秦腔艺术的天地越来越宽,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参考文献】1.张君仁著.“ 秦声”初探J北京:音乐研究,2001.122.秦腔史稿/焦文彬等著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秦腔研究论著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