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全面提升的有力保障,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才能全面发展。而就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与操作上的偏离不到位,尤其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新时期在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德育教育实践中,还有许多的内容要探索。下文就从小学德育生活化的依据、现状分析及实践情况三方面进行阐述,在新时期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更好的结合,让小学德育在生活化中达致其新时期应有的效果。一、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提出。1.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德育生活化的观点,较早的时侯就有人提出,从最早的以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为代表“
2、生活教育”的论述到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同的时期,大家的表述也各不相同,但不管怎样,大家对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开展德育教育的观点是一致的。亚里土多德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他认为,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学生道德形成规律告诉我们,学生道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基础,并且是唯一的基础,而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之“培养真人” ,也是教育永恒的真理。他认为,人的道德乃至社会性是个人既有经验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动“起来,感受生活、
3、融入生活,获得道德体验,并2在体验中发展道德,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要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明确了学校德育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2.德育生活化的概念界定。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简单地说,德育生活化是指教育与学习应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关注人的成长规律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加强体验,理解和接受道德的要求,最终形成德育品质的方式。因此,对小
4、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启蒙阶段,就注重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二、目前小学德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1.德育生活化目标远离学生实际。这几年,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都是进行爱国主义的远大理想教育,清一色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根本忽视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目标一刀切,使小学生从小就在空洞、遥远的口号声中成长,产生了对身边轻而易举能做到的小事视而不见的现象,造成了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给小学生以目标虚无缥缈之感。再者是德育目标“倒挂”的现象,即在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社会主
5、义教育,大学进行爱家、爱国主义教育。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及伦理道德,都发生着剧烈的转变。随着政治对人3们生活的垄断地位的降低,政治性问题不再是需要人们每天面对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复杂多变的生活性问题。德育的功能除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外,还应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当前小学德育却未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从内容到形式都落后于时代的变化与需求。尤其严重的是,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看不到德育的“生活意义” 。事实上,很多教育工作者把学校德育与“政治教育”完全等同起来,也
6、因此造成一系列的错误做法:如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只注重高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单纯注重历史文化伟人、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习惯用“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分析与指导。因此,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在遭遇复杂的社会生活时难以适应;一些学生还具有“多重人格” ,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这样的德育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缺少指导意义,学生不喜欢,德育效果差。2.德育生活化内容游离生活实际。德育存在于生活,德育服务于生活,而当前的小学生身上“言行不一” 、“知行脱节”的现象严重,是学校德育效果不尽人意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的主要德育课
7、程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的,有的老师把课程中的道德因素看作是一种知识,将品德与社会上成书本化纯知识性的课,或全面忽视了其它学科中的各种德育因素,从根本上忽视了对道德主体现实生活态度的关注;二是学校在组织活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小、近、实、序、趣”方面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体验与内化,这种只重形式轻体验的活动,收效甚微。43.德育生活化方式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显然,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社会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日常生活是德育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生活需要是德育的基础,社会生活实践则是道德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因此,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归
8、根到底还是要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着手,从学生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入手,从生活走向德育。这也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 ”品德与生活(社会)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很明显,新时期新的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生活性” “开放性” “活动性”三大特点。
9、 “生活性”体现在: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第四,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德育的效果很多时候取决于德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而目前学校的德育模式在形式上,表现较为单一化。开展一次活动,往往以开一次会议、办一次讲座、搞一个启动仪式、举行两次检查等代替,根本不符合新时期、新课程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三、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1.制定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德育生活化目标。当前小学德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落后于时代的变化与学生的需求。尤其严重5的是,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学校德育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
10、烈,实际上越来越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形式化,成为一种对上负责而对下不负责的“应景之作” 。而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小学生的理解力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其德育目标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及学生的生活,依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差异性,遵循人的生长“有序”这一自然规律,分层分次,由浅入深,由低向高,螺旋循环盘升的原则制定目标。如我校根据“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的新世纪小主人”这一教育目标,开展序列化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家庭生活,集体活动,社会活动
11、中学会负责、乐于负责,成为有较强责任心的生活小主人,学习小主人和合格小公民。我们的步骤: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让学生切实感受“学习是我的责任” ,有责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与兴趣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而学会学习,打好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心,根据各年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不管在家,还是在校,力所能及之事,一定要自己做。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在学校生活与集体活动中明确自己的角色,认清自己的职责,承担起对集体的责任。在家庭生活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感谢父母,关心父母,主动帮家长做事,明白父母把自己养大的艰辛,对
12、自己寄托了全部的希望,形成初步的家庭责任感。三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以民族精神、红十字为载体,将主动、博爱、奉献相结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还明白,作为社会的一员要遵守公共道德,成为合格小公民。6此外,我校依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如“诚信教育” ,学校以“千教万教教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校训,低年级段要求学生诚实,不说谎话,未经他人同意,不随便动用别人东西,拾到钱物要交还;中年级段要求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勇于承认错误,有错就改,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尽力做到;高年级段则把要求相应提高,要求言行一致,做的与说的一个样,为人正直,不弄
13、虚作假,做事要有责任心。又如“热爱家乡”德育主题教育,学校给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分配了不同任务:一二年级要知道“自己的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注重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三四年级要知晓“家乡的人文历史和变化” ,关注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五年级则通过开展“搜集古今中外著名人士爱家乡的事迹”和“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更加理性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认识家乡” 、 “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到“热爱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变得具体实在、亲切自然。事实证明,这样的德育目标设计,由于目标具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具有可操作性,就避免了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或被目标单一化问题的出现。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让
14、学生真正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广大的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成了行为的结果,消除了空洞与无形的困惑,从源头上切断了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或者是“说一套,做一套”现象的发生。2.拓展符合小学生成长的德育生活化内容。我们都知道,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理解力、认知及实践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如果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往往达不到学校理想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生活化的教育时,我们做到:、充分利用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一些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社会共同关注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人和事有机相结合,做到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7实际相统一。如五星红旗升起来一课,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五星红旗的含义
15、,找来了一段解放初期的战争场面与开国大典的隆重场景的视频给学生观看,同时让学生体会先辈们的不朽功绩与新中国成立的不容易,此时,老师又把日常我校学生在升旗仪式上的一个侧面片段进行了对比,让大家找找两者的不同,并说说身上的不足,寻找一下问题产生的原因,之后再让大家提出具体的努力意见,这样一节课,基本上能实现学生在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划等号的目的,也不会再产生“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现象。又如,为了有意识地把社会影响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到课程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我们把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善于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切地体验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
16、,并产生共鸣。如:品德与社会中尊重劳动者这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访问,了解环卫等行业的劳动者,交流、讨论学生所观察和访问到的劳动者,让学生感悟到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然后,学生讨论如何尊重劳动者,并在课中演练,课后请学生向我们的劳动者(老师、清洁工、门卫等)说一句感谢的话语等,达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结合校情、学情和生情,善于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活化德育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这样更能加深对道德认知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形成道德信念。我们的做法是:利用节假日、重要纪念日等,开展德育生活化活动。如:“三八妇女节” ,我们对一、二年级
17、活动要求:清晨,亲亲妈妈,拥抱妈妈,对妈妈说一声“我爱您” ;自己洗漱;心语传递,书写“妈妈爱我,我爱妈妈”浓情卡。8三、四年级活动要求:自己叠被褥,自己洗袜子,为妈妈分担家务;放学回家后为妈妈(奶奶、外婆)沏上一杯热茶,揉一揉肩。洗一洗脚,梳一梳头;为女职工,女教师带去节日的祝福,送上节日的温暖(送小礼物、自制心意卡、打扫卫生) ;五、六年级活动要求:自己叠被褥,自己洗衣服;学烧菜,为妈妈分担家务,体验妈妈的辛劳;为妈妈洗一洗脚,梳一梳头;写一封感谢妈妈的信等。结合我校四大主题节日(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 、五大行为规范训练活动(走好路、吃好饭、上好课、行好礼、做好操)及每月学生教
18、育专题(守公德、知荣辱、爱学习、有教养、担责任)等学生日常喜闻乐道,贴近生活的内容,开展“每周之星”评选活动。我们的做法先是根据以上的内容确定每学期学生要争得星名;然后依据这颗星及内容制定相关的评选要求,提供给学生作为推选的标准;接着是评星,各班将民主投票选举出的两名“中队之星”队员推荐到年级组进行综合考评,年级组再将选出的二名年级“每周之星”送交大队部审核,通过审核评选最终确定为校级“每周之星” ;之后是颁星。学校大队部会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当众宣布获得“每周之星”的队员名字,并给他们佩带上“每周之星”的绸带,接受全校师生的掌声祝贺!最后一个环节是护星。每位获“每周之星”的学生将要佩戴一周的“
19、每周之星”绸带,这就要求学生维护好自己的“每周之星”的形象,同时在学生中树立起榜样示范作用。近期结合“创文” ,学校组织了四支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在社区开展一系列活动,为了提高活动质量,四支志愿队互相比赛,活动收效显著。显然,通过给学生制定和安排看得见,摸得着的德育教育内容,更能使得学生实现认知与行为上的相互统一。它一方面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内容有亲近感,9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出发,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活动的基本程序与规范,更能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社会经验。3.寻求适应小学生接受的德育生活化途径。道德是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的生活有同一性。学
20、生是人,是主体,在信息时代里,他们可以接受许许多多的外界影响,有自己的道德认识,而学生的特点是需要德育形式常换常新,实践证明,越是新奇的教育方式,越是新奇的德育形式,学生越是好奇,越是容易接受。当然只有在接受的前提下,才有希望进行下一步的行为改变和意识升华。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的实践是:、优化校园生活化德育环境,感染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应该说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学校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会对学生施以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1、作用。我们学校,在德育环境生活化建设方面,一方面重视校园橱窗、围墙文化、红领巾广播、雕塑绿化等方面的硬环境营造,如开辟固定的德育宣传橱窗栏目,及时把校内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取得的各项荣誉和成绩及时进行展示;为了让大家感受到身边的榜样力量,我校还设计和布置了文化墙,将留下全校师生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成绩和身影足迹;为了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我们整合了学校体育和古诗吟唱二大特色,通过一组组照片进行宣传和布置;“红领巾广播”作为学生德育宣传的主阵地,我们从队员招聘、主持培训到内容审核都做到既严格把关又积极宣传,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影响作用;还有学校10的雕塑群与绿化等,都无时不刻地向我们广大的学
22、生传递着文明、进取、向上的文化气息。另一方面,我们更侧重校园德育软环境的积极创设和推进。几年前,我们学校为引导全体学生寻找和挖掘自身潜力,引导广大教师发掘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在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 、 “行为规范示范员”活动的基础上,在全校推出了每周队列展示活动。此次展示活动采用按年级组由高到低进行,轮到展示的的班级,每周一在升旗仪式前向全校师生进行展示,展示地点由在教学楼后侧进场到操场后绕操场一圈。展示内容包括学生的仪容仪表、学生的精神面貌、队列的整齐等。在展示过程中,参加的班级同学个个精神饱满、激情豪迈,仪表整洁如新,仪容端庄大方,队列、队形整齐如一,口号响亮
23、,威武雄壮。在活动中,大家你追我赶,学先进、学榜样,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好品质,展示了小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此外,学校还以校纪班规建设为切入口,开展中队风采展示活动,大家一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找寻不足,制定班规,确立班风,并通过班级风采小报学校展示的形式,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荣誉感遇归属感。、拓宽家校生活化互动,塑造人。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 。而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人,也只有把学生回归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他、适应他、辨别他、接受他。在这方面,我们的德育教育既要请人进校又要走出校门,也许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认识会帮助更快。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有更多的途径参与到认识和感悟社会中去,我们是积极拓宽和创新了家委会工作的内涵,推行“家长助教”机制的形成,我们的做法是:家长进学校、进课堂,为学生做讲座。由于家长们都来自不同的行业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