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与答案(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00 分)第卷(非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代宗法制度规定, “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 。也就是说小宗过了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和自身)之后必须另立宗室该制度规定的目的是A.强化诸侯的宗主地位 B.防止小宗势力扩大C.确保嫡长子特权完整 D.保证小宗血缘纯正2. 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
2、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C.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如秦人征服巴蜀,开发西南;燕人北击东胡,开辟辽东和辽西;赵人“胡服骑射” ,将势力推进到阴山。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化A.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空间 B.巩固了周王室势力范围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体现了尊王攘夷的策略4.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朝代 农业措施西周 休耕制战国 “尽地力之教”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唐宋 禁捕青蛙明清 “桑基鱼塘”A.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B.政府直接
3、控制农户生产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5.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 “人” “众” “野人” ,秦汉时称“夫” “仆” ,魏晋时称“田客” “部曲” ,宋元时称“农户” “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6.秦代始创传国玉玺。东汉一学者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 。这反映出 A.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C.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7.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
4、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8.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这说明卫瓘等主张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C.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旨 D.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 9.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
5、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10.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唐代的庙会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C.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11.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以蚕桑为岁记” ;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
6、流域)“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 ”;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今河南许昌) “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A.经济结构变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小农经济衰落 D.农产品商品化12.淳化四年(993 年)宋太宗与大臣讨论到开疆拓土的议题,宰臣吕蒙正以隋唐为例,指出隋唐两朝数十年间,四伐辽东,人不堪命,认为“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苏轼在为皇帝经筵讲读中,强调“讲读之官,谈王而不谈霸,言义而不言利。 ”资治
7、通鉴批判汉武帝时期的内外举措“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奢宫室,外事四夷”这些反映出宋朝施政与制度建设的突出特征是A以儒家的纲常有序、仁政及重义轻利等正统理念为指导B注重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和国内秩序的稳定C实现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发展道路 D善于总结汲取以往历代之乱兴衰的经验教训13如右图为徐渭名作榴实图 ,画中的狂草自题诗是“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 。据此可知,该画作A追求诗书画相结合 B体现神形兼备C表现手法灵活多变 D意在借物抒情14.元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皆以宰相自负,骄居纵横,无敢谁何。 ”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
8、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这两段材料( )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作用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且不符合历史事实15.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 ,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 。这表明当时工匠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 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 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16.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
9、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17.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 55%、35% 、10% 。这反映出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地域文化的独特
10、性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18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19.明初礼制中关于生活器皿方面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可用金、银,六品至九品官可用银, “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 。然而,这些禁令在晚明苏州、松江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
11、成平常之事。晚明时期生活所用器皿的变化体现出: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C.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2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B.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结果C.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D.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21.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
12、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2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23年份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总计家数 9 27 13 33 68
13、78 86 70 71 76 36 567资本额(万元) 57.4 418.8 488.8 1040.1 830.6 1740.1 1383.1 1556.6 1169.2 1063 4468.3 14216上表是 1901-1911 年商办工矿企业统计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清末新政推行奖励实业的政策 D.辛亥革命扫清了民族工业发展障碍24.19 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 。这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