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有感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这本书的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捧着成尚荣先生的这本书读了起来,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想读。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新课改给了语文全新的定位。然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解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对人文性的把握更如水中望月。而成尚荣先生的这本书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应为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这就很好的提示了语文能力和语文学科本质的科学理念。书中用了大量精彩的教学实例严密而有力的逻辑推理方式论证了这一思想。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不仅要有特定的物理空间
2、,更要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共生的土壤,心理空间越大,语言和精神的同构量就越大,同构面就越广。 (第六章开头语)多么精典的话语呀!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只有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等,唤醒学生的已有的人生体验领悟言语情感,让学生零距离地去触摸和拥抱语言,让学生的心理积累丰厚起来,学生的心理空间才能不断地扩大,语言和精神的同构才会有不竭的心理资源,才有可能达到“心有灵犀不点通”的境界。人的言语能力是语言在精神原野上驰骋的能力。精神空间的大小决定了语言驰骋空间的大小。精神原野越广阔,语言施展的舞台就会越大。精神空间狭窄,言语空间必定狭窄。精神空虚,言语就不
3、真诚、不真挚。精神空间拓展了,还必须让语言去驰骋。 (第六章第三节结语) 。而如何让精神空间拓展,让语言去驰骋呢?我觉得于老师那堂作文课可谓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了。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让我们读了以后能站在操作层面上去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于老师运用音乐激起学生丰富想像,让语言在想象的心空中飞驰,用生动的表演拓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言语欲望,紧接着与学生情景对话,让学生的语言在不断拓展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学生精神空间得以不断地扩大,语言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结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占,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增强,与
4、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第六章第五节开头语)读了这一节,感触很多,是呀,现在很多老师在埋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肯动脑筋,不肯发言。可反过来想一想,学生为什么会不动脑,不发言呢?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精神空间狭窄,言语空间狭窄。而精神空间狭窄,言语空间狭窄,学生的阅读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改革如春风拂面,也给我们指引了方向,让学生大量阅读书籍。我们教师应该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这样学生的精神空间才会不断扩大,精神探索欲望和能力才会不断增强。细读全书后,我对语文教学又多了一份牵挂,对新课改又多了一份思考。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语文教学将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师生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精神空间中自由自在地驰骋。我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将努力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