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036817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华文化的先驱 孔子第一章 孔子简介一、先祖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夏邑。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

2、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二、出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说法为孟皮小时候爬树摔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 年夏历八月廿七,一说生于公元前 552 年夏历八月廿一(公历 10 月 9 日)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

3、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三、仪容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约 191.136 厘米) ,被称为“长人” 。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的说法。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清朝陈立相信此说, “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 ”史学家钱2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四、早年教育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辛苦,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意思是:小的时候很穷,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孔子 3 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

4、。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19 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23 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路(颜回之父) 、曾点(曾参之父) 、冉耕等。孔子的母亲在他 17 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 ,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

5、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 。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五、主要经历(一)适齐35 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3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 ”景公想封孔子为尼谿田,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后来得知齐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二)初事鲁国鲁定公九年,51 岁的孔子

6、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 ,一年以后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文功武备” ,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13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鲁定公十四年摄行相事,并以“五恶”的罪名,以言论定罪,诛杀少正卯。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锄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桓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三)周游列国离开鲁国以后

7、,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人多次被困遇险。(四)留卫期间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回举策指著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 ”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卫灵公提供孔子在鲁国时的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时间后,遭人诬谄而离开。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卫国。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时,孔子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正视;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后,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里明

8、白,孔子便对着子路向天发誓说:“我如果不对的话,就让老天厌弃我吧!” (史记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数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我从未见过像爱好美色那样爱好道德的人4啊!” (史记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便离开卫国。(五)过宋之危孔子到了宋国后,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将大树拔除。弟子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六)相失于郑:丧家之犬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郭东门。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弟子终把孔子寻

9、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七)受困陈蔡吴伐陈、楚救陈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八)晚年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 484 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

10、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 ,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前 479 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 3 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 年。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成就贡献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 ,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千古圣人” ,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 (圣人之中的圣人) 、 “万世师表” ,认为他曾修诗 、 书 , 礼 、 乐 , 四书 ,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

11、,著春秋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春秋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5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 、 中庸 、 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回等。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

12、再传弟子。最著名的一篇关雎 。现人教版小学第 12 册语文书已收录孔子东游 (两小儿辩日)中学第 1 册收录论语十二则 。现苏教版小学第 12 册语文书已收录孔子游春 。现苏教版小学第 12册语文书已将孔子的名言收录到练习 7。现长春版第 10 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四则 。第二章 学而不厌,精进不已子曰:“十室(户)之邑(小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语气词兼代“邑” ) ,不如丘之好学者也。 ” 公冶长二十九【孔子一生以圣人之德自修、以仁道之心待世,而始终不敢以圣自居,以仁自诩,只有“好学”则可自信,其故可知。 “学然后知不足” ,愈好学深思,愈明白有限之身求无尽之道,所知实有限而所未知仍无涯。

13、可以俯仰无愧于天地者,亦唯“好学”而已:我一生志学,未尝虚度。只有疏学浅尝的半吊子,才会略拾时文俗论之牙慧,便以为得宇宙天地之金钥匙,动辄侈言“规律” ,似一切“奥秘”在握。孔子之“学”与今人之背书绝异,他下学众善而自改不善,上通天道而乐道忘忧,不但内涵广大,而且得于心必见诸行, “学,效也” (后代每学张嘴,见诸文而已) 。 论语言学之富而精,古今无与伦比(详后论学篇 ) 。 “不如丘之好学” ,谁谓不然。古义学是“觉己” ,教为“觉人” ,学不学关乎有无成人的觉悟,所以是贤愚的大界别。至于随便哪个小邑,都能找到心地忠厚、待人诚信“如丘者” ,此语似不敢信,不可解。周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14、 (周礼地官小司徒 ) 。而今纵口逾千万之大都,也未“必有忠信如丘者” ,遑论十室之邑。古注多说是夫子以自谦勉弟子,因注家总觉孔圣是先天后天都非凡入圣,尊孔尊到连夫子自己的话也不相信了。由于谦虚是6美德,就故意示谦以自美者世上诚有,却非孔子。 “伟大的谦虚”是特殊谋略制成的精致虚伪,素为孔子所鄙夷不屑。其实,古风淳厚,古道热肠,古人质实,本是古今人所共知的事实;论天性之全,素质之善,身心充沛,古远胜于今。势利物欲与人生善性背道而驰,是人类历史的规律。只因不合洋人的“社会进化论”而被有意淡忘,加之对“厚古薄今罪”笔诛刑罚而强令禁口,以至“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无法理解。古代民风何以能美?民性

15、因何而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古圣先王能依华夏(中原腹地为主)水土所宜与居民习性,推行了一套最富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组织制度“井田制”的生产方式与邻里关系。 (近代学者或疑未尝行,证据不足,不取)现据各种信史资料,撮述于下,以资减少历史隔膜,便于理解先民的生存方式与人际关系。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犹言汲汲,勤快)而求之者也。 ” 述而二十子曰:“述而不作(传述而不新造) ,信而好古,窃(暗自)比我于老彭(旧注谓寿八百的彭祖,或言商之贤大夫,未知孰是) 。 ”述而一【这两章孔子明确地表示自己对民族历史业绩的态度是“好古” 。前章说,我的知识都源本于古,敏求而得,并非不学就懂的“生而

16、知之者” 。后章言我与前贤一样,所学只传述阐扬往圣而不敢蔑弃前贤,作史无前例之妄举。 “作”朱熹论语集注曰:“创始” ,甚是。 “作”实指社会体制的新创始造,故古人认为“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如周公就能制礼作乐,孔子有德无位,只能在继承发扬中有所损益,不敢自造新制鼓吹于天下。 “不作”当然不是今天说的不工作,孔子一生勤勉好学,晚年删(订正) 诗 书 、定礼 乐 、赞(阐明) 易 、修春秋 ,几乎传述了所有古代经典,然非创始, “集大成”故曰“述”而已。班固言:“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汉书儒林传序 )事有古今之异,而人类的基本问题实亦相近。对于以辉煌的人道文化发端的中华上古史,

17、着重传承,信而好古,利于文明积累,异常明智。 】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是”代上句无知妄作的行为)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志(记识)之,知之次(次于生而知之)也。 ” 述而二十八7子曰:“三人(数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二十二【两章皆夫子获取知识的经验谈,义相近而着眼略异,是夫子与弟子常议的话题。前章言我没有别人那么英明大胆,无知也敢妄作(包括妄下结论、乱作决定、瞎指挥等等,皆此“作”也,与“述而不作”之“作” ,理有正反之殊) ;我之所“知” ,皆得自广闻博识,择善而从。古人的知识,大都出于耳闻目见之实,今人信息多拾自文字概念之虚。

18、耳闻又广于目击,前言往行更只能闻知,无从目睹,故首言“多闻” 。 “闻”“听”二字古代用法有别:“往曰听(我主动去听) ,来曰闻(事传我耳为闻) ”(说文段注 ) 。经耳而知者有主动、直接之“听”与被动、间接之“闻”两种方式。 “听思聪” ,力求听出真意弄清真相,天子“听政” ,法吏“听讼” , “听其言而观其人” ,都不可换成“闻” 。然听所知很有限,听不到的都只能靠从古到今、从远至近地传闻而知。“多闻”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聖(圣) ”字从耳,意为“闻声知情” ,故孔子至六十方“耳顺” ,一闻就通。闻之蔽在传言失真,尤其是别有用心者本非好古,却好造伪古以谋财沽誉(赝品文物与伪历史

19、影视文艺皆是) 。多闻易杂,故须辨真伪美恶,“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善弃之,此“善”既是可信之真,也是可从之德,古人心目中真善美三者本一体而互通,不单指道德伦理之善。 “择善而从”是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唯一明智的抉择原则。 “多见而志之” ,提法与多闻择善有别。眼见为实,事既实,即不得见善眼开见恶眼闭;虽残忍不仁,亦须睁眼面对,严肃沉思。 “多见而志之” ,目睹的各种事实都应记住,加以思考;忘记事实导致背叛,不敢面对残酷,由畏怯而卑劣者岂止叛徒?浑忘本真宿愿、厚谊深情,而贱人格昧良知卖友背情等朝秦暮楚的世风,皆无正视严峻现实的勇气。 “多见而志之” ,可免认识偏面,可增人生勇气,也是善于选择的前提

20、。子云“知之次” ,是与古圣比,我辈凡夫,可以不管,求其次可也。后章“三人行必有我师” ,更是众口传诵的金玉良言,语意至明,不烦诠释。善不善皆可为吾师,或效或戒都有益德身,可见哲人观世人的宽厚胸襟,可悟夫子学问见识的来源广博。老子也有类似名言:“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本) 。”道家是从帝王治民之术说,而儒者却从自我完善观;都很深刻,而务治人与求自善二者道各不同。今人不乏鉴别善恶的能力,只缺见善而从、不善而改的认真求善之心。见善不“师” 、不善不“改” ,见利即趋,不利忙躲,则“我”与世都难望其改善。不师人之善恶,而借此苛人整人,则可作行恶的蛊惑。如号召效某善为典型,即不问地宜事

21、宜,人人效颦捧心,处处邯郸学步,举国从之成风,号令攻某不善,随即个个划8清界限,痛论危害挖根源,扼腕切齿欲血战,直至“生食之犹不厌”!国人在运动中论善恶之苛毒、紧跟之敏捷、步伐之整齐,史无前例。按孔孟教导,君子“有诸己然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自己学到手才要求人民学,自己不犯才有资格批别人。这样的批评,先得自我批评,才能批出社会从善如流来。 】 子入太庙(此指祭祀鲁之开国君主周公旦的庙) ,每事问。或(有人)曰:“孰谓鄹(zo 孔丘之父曾为该邑大夫)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这)礼也。 ” 八佾十五【前几章好古敏求、多闻博见、师善改不善,都属于“学” ,体现古人

22、“学为己”的可贵作风。此章言事疑则“问” ,怀疑追问是认真求索的态度, “学” “问”并举,故其知识为事理结合、虚实相生的立体性智能结构。这与今之大量学问只有逻辑概念的平面演绎,少见血肉饱满的生动真理,大异其趣。太庙中礼器多、礼仪繁,其事物背后隐藏的道理即礼意,涉及三代沿革的历史内涵,尤其精深广博。布衣孔子入其间,疑不能明者多矣, “每事问”本正常。可这是贵族社会最庄重之所,为了显身份,通常如暴发户参观文物馆,宜于不懂不问,莫测深浅。这孔子却“信而好古” ,信者诚实之谓, “每事问” ,务求真知,难怪有人笑话他于礼无知了。不料他却淡然答道:不知就问,正是知礼嘛。不懂就问, 礼经无之,是他依礼意

23、推得而知,可算述中之作。盖礼主敬,敬由心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是敬心,礼之本也;打躬作揖之类肢体动作是仪表,礼之末事。君子务本,本诸诚敬,不伪不装,有疑即问。有今之不怕见笑每事问,方有日后事事立于礼的成熟教养。这就把诚敬扩大、将学问提升为礼,学与礼都用“诚”一以贯之。 】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鄙,离城边远之地,鄙夫指乡民)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问)其两端而竭焉(我问清事情的始末两头情况,而后将看法全告诉问者) 。” 子罕八【细审语意,大概又是因孔子判断准确、主意管用,人家惊异他天生睿智、洞悉幽微,所以才有我本无所知,问明情况才想起这个主意的说明。 “乡巴佬”猛的问个事,智者学

24、者瞠目结舌,是常事,古人不讳。如今的专家学者,罕有承认自己的学识不如9鄙夫者。公认是一代博学多识之士,叫鄙夫一问就显出“空空如也”的无知相,坦白到这地步,怕只有孔夫子! “叩其两端”弄清来龙去脉,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中道。唯“中”兼顾两端,无过不及,能得天下欢心。老百姓说“中” “不中”就是事之行不行、办法好不好,道理正不正。故“中”即正确、恰好,中正才能长治久安。如何确定“中”?因两端而定,随两端而移,所以叫“时中” ,事无固定的“正确标准” ,只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正确原则。 “用中”是对治之策, “叩其两端”是认识基础,决策的关键在先查询前因后果,问明双方因由原委,则是非曲直、如何定夺

25、也就基本清楚了。孔子的道理其实不玄,简易而不能行者,要在德缺。两端之中尊君而抑民、宠富而虐贫、贵物而贱人,都是明知失中而故偏也。成天“大讲”以道, “教育”以理,而其身无德以守之,也是空谈。唯君子能公正待两端,心公正,才有社会公正。】 子曰:“饭疏食(吃粗食) ,饮水(喝生水) ,曲肱(gng 臂)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得之不正当)而富且贵,于(对)我如浮云(比喻与我不相干的身外之物) 。 ” 述而十六【此章以气韵生动、意趣隽永,历来为人乐诵,至今读来,仍有光景常新的不朽魅力。钱穆先生说得好:“本章风情高逸,可当一首散文诗读。学者惟当心领神会,不烦多生理解。 ”(论语新解 )散文诗形散而

26、神聚,言近而旨远。此章前半四句只有十字,语简之极,辞朴之至,了无修饰,竟能即景如诗写生如画,千载如睹,一字增减不得;孔门弟子载录师言之准确入神,以不文写至文的神技,令人叹为观止!这缘故,即古人所谓“文犹质也” , “至情不文” “质有余则不受饰也。 ”夫子之真至于知天命、善至于爱天下的道德风采,何用世人再化妆美容?唯夫子人高,弟子知深,故有此等天地至文留在人间。此中妙味,只有靠自心领悟。 】 子曰:“巧言、令色(“令”原义是“好” , “令色”特指讨好的脸色) 、足恭,左丘明(复姓,与作左氏春秋者是否一人?疑不能明)耻之,丘亦耻之。匿(隐藏)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公冶长二十六

27、【孔子所耻的卑污嘴脸,社会中不时可遇。花言巧语,巴结讨好,恭敬得浑身不自在,心里明明怨恨却偏装亲热,用诗经的话说,就是“颜之厚矣“相鼠有皮,10人而无仪” 。李宗吾先生概括国人以恶德致胜者有二字真诀,曰“厚黑” ,尤以脸皮厚居先。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巧言令色似乎总算礼貌不亏,又不化本钱,弄好了还能捞点什么,何乐不为?不知礼本于性情,贵在真诚,诚则形著,不诚无物;礼则有节,一味谄媚讨好,矫情过节,自卑而污,尊人以伪,没的叫人恶心!故君子之礼主忠信,诚意本于正心;心不正,拚命以舌头脸皮的拉动以示“积极响应”者,纵然得计,亦为人不齿。礼貌当然不可少,恶言、忿色、倨傲皆所当戒。然而嘉言并非“巧

28、言” 、悦色异于“令色” 、尊重不必“足恭” , “匿怨而友其人”更是居心叵测,和与人为善有诚伪之大别。人们耻笑别人巧言令色容易,真要自耻绝不为,恐不易。社会丑恶人人都在骂,一旦利害临头,没几个能像先贤那样耻而不为。 “不善不能改” 、“见善不能从” ,古贤时时以此“自忧” ;时贤却成天只“忧世”不治,不忧身不修。身德不修与世道不正,如循环相寻。中国多礼,一贯严等级、重特权、繁礼数、难办事、易扯皮,历三千年不变,世所仅见,是最触目的中国特色。秦以后只手制天下的格局,繁复的官僚体制,复将巧言令色的人格卑污发展为一套博杂精巧的马屁术以行官场,流播天下,畅通无阻,功效神奇。不独人君嗜闻马屁,他如有权

29、、有财、有色、有名诸色上等人,多有悦闻巧言、乐见令色之低级趣味,小人势必有无耻奉迎、摇尾乞怜等丑态趋奉之。小人只有以不耻自贱满足大人的无耻骄淫,这种供求律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无平等自尊之地。所以易曰:“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晏子言:“天道不谄,不贰其命。 ”(左昭公二十六年传 )孔子反复讲贵而能谦,富而有礼,贫而毋谄,耻为巧言令色,都是希望不论富贵与贫贱皆应有人格自尊,只有把彼此同作人相待,世界才有人道。如果上下都不把自己当人要求,任何制度与物质全白费劲。“耻”感是人类道德的起点,社会美德的基始。古人名腹下一骨曰“耻骨” ,耻,止也,盖其下之况,耳所止闻,口所羞道者也。今则不然,古所耻今所嗜,古以为辱者今反自炫为荣,岂止“观念转变” ,直是文明颠倒。于是,帮闲的影视文化,帮忙的厂商文化倡言:无耻淫奢不独合利己之人性,乃“社会发展”的动力,有济世功德。以帮闲为帮忙者最英豪:“我是流氓我怕谁!”孟子尝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只差那么一丁点儿) 。 ”他说无耻则人沦为禽兽,显然错了:试看今日中国金钱拜物教之疯潮,哪一种飞禽走兽会如此无恶不作!?历数百万年努力而成的智人,永远回归不了禽兽食色的自然本性,倘非高贵于万物,则必卑劣于畜生,禽兽之不如!人间的希望,大约只能寄托于不甘心贫贱受辱也不欲以富贵辱人者吧,他们在现代淫奢中依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