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药调剂员7.ppt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41777 上传时间:2018-11-23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6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中药调剂员7.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教案中药调剂员7.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教案中药调剂员7.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教案中药调剂员7.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教案中药调剂员7.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用药指导 第一节 中医基础知识 中国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极为丰富的经验 ,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目标 :掌握中医基础学的基本特点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 ,熟悉其在中医中药的中的应用。 一 中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整体 ,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 ,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又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联系 ,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 ,而且能主动

2、地改造自然 ,从而能健康地生存下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 ,中医学称之为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又重视机体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l)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辨证学认为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以症状和体证为基本组成要素。 症状 ,是指疾病的客观表现现象 ,如发热、头痛等 ,而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症状是认识疾病和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 证 ,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含

3、了疾病处于某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 ,以及邪正关系 ,反映出病疾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辩证 ,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将四诊 (望、闻、问、切 )所收集的资料 ,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综合 ,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根据辩证的结果 ,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这就是论治。 辩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由于它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 ,既可以看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 ,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 ,

4、因此在临床治疗时 ,还可以在辩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 ,采取 “同病异治 ”或 “异病同治 ”的方法来处理。所谓 “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疾病 ,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 ,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所表现的证不同 ,因而治法也不一样。而 “异病同治 ”则是不同的疾病 ,在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 ,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也就是所谓的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 二 阴阳学说 1、阴阳的定义 阴阳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 ,

5、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由事物的性质、位置、趋势所决定的 ,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都属于阳;阴代表着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 ,都属于阴。虽然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的属性来概括 ,但应该知道 ,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 ,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 ,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

6、阳属性 ,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 ,而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变的。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下面四个方面 : (1)阴阳对立: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如上与下、内与外、天与地、动与静、寒与热、升与降等等。 (2)阴阳互根:阴和阳不仅是相互对立的 ,而且是相互依存的 ,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天为阳,地为阴 ,没有天也就无所谓地 ,没有地也无所谓天;热为阳 ,寒为阴。没有热 ,也就无所谓寒;没有寒 ,也就无所谓热。 (3)阴阳消长:阴与阳之间的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 ,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

7、状态 ,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即 “阴长阳消 ”或 “阳长阴消 ”,并且在一定限度内维持着相对的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 ,维持着事物正常的运动变化规律。事物就是在消长平衡之中生化不息 ,而得到发生和发展的。如四季气候变化 ,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从冬至春及夏 ,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 “阴消阳长 ”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 ,气候从炎热转凉变寒 ,即是 “阳消阴长 ”的过程。在一年内虽有 “阴消阳长 ”和 “阳消阴长 ”的不同 ,但总的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 (4)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即阴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相互转化 ,一般都表

8、现在事物变化的 “物极 ”阶段 ,即 “物极必反 ”。如果说 “阴阳消长 ”是一个量变过程 ,则 “阴阳转化 ”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即事物了解到一定的程度 ,超越了正常的范围 ,必然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的转化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 ,中医称为 “重 ”或 “极 ”,如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阴阳学说 ,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构造、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 ,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一个复杂的

9、阴阳对立统一体 ,人体内部充满了阴阳对立统一的现象。所以说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就人体部位来说 ,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体表为阳 ,体内为阴;背部属阳 ,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 ,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功能来分 ,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五脏之中 ,又各有阴阳所属 ,即心肺居于上属阳 ,肝脾肾位于下部属阴。总之 ,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各组织之间 ,以及每一组织内部 ,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生理活动可概括为阴精 (物质 )与阳气 (功能 )的运动 ,物质为阴 ,功能为阳

10、 ,营养物质是产生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人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 (阴精 )为基础的 ,没有阴精就无以化生阳气。而生理活动的结果 ,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人体的功能与物质的关系 ,也就是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的内外、表里、脏腑之间 ,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中 ,必须经常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关系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阴平阳秘 ”即阴阳的平衡协调 ,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如果这种协调关系遭到破坏 ,则阴阳失去平衡而产生疾病。中医概括为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4)用于疾病的诊断: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阴阳失词 ,所以任何疾病 ,尽管它

11、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 ,错综复杂 ,但都可以用阴或阳来概括说明。如发热、口渴、脉数为阳 ;恶寒、口不渴、脉迟为阴。 (5)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 ,因此 ,调整阴阳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使其阴平阳秘 ,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6)用于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的性能 ,概括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 ,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属阴 ,温热属阳。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 (淡 )、酸、苦、咸五种味。其中 ,辛、甘、淡屑阳 ,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其中升浮属阳 ,沉降属阴。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2、 1、五行的定义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1)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滋生、促进的关系。相生的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依次往复 ,循环无尽。 (2)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相克的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依次往复 ,循环无尽。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 ,以五行的特性分别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脏腑的病理联系:五行学说以五行相生异常、相克异常(相乘、相侮 )的理论解释五脏之间的病理变化及传变规律

13、。 (3)用于疾病的诊断:五行学说把人体的五脏、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 ,并作了一定的联系 ,当人体内脏有病时 ,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或器官 ,而出现色泽、声音、脉象的改变 ,所以可应用五行的属性及生克乘侮规律 ,来归纳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来推断病情。 (4)用于疾病的治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是由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 ,而腑功能的失调必会引起内脏生克关系的失常。因此 ,在疾病的治疗时 ,除了处理病变的本脏外 ,还应考虑其他有关的脏腑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第二节 中成药介绍 一 常用中成药剂型的使用特点 学习目标:能介绍常用中成药剂型的特点。 (一)片剂特点

14、 : 1、剂量准确 ,而片内药物均匀 .含量差异小。 2、质量稳定 ,为固体剂型 ,且某些易氧化变质或易潮解的药物 ,可借助包衣作用加以保护 ,水分、光线、空气等对其影响较小。 3、服用、携带、运输、贮藏等较方便。 4、自动化生产程度高 ,产量大 ,成本低 ,易达到药剂卫生要求。 5、生物利用度和溶出度较好。 6、制备或贮藏不当会影响片剂的崩解、吸收。 7、儿童和昏迷病人不易吞服。 8、片剂中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较胶囊剂、散剂稍差。 9、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 ,久贮时其成分含量下降。 (二 )丸剂 丸剂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 1、溶散缓慢、逐步释放药物。可延长药效 ,缓解刺激性 ,减弱毒性和不良反应。多用于慢性疾病患者或病后调养者。 2、制作简单 ,适应范围广 ,如固体、半固体、液体药物、不宜汤剂的贵重药物等均可制成丸剂。 3、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便于服用。 4、由于含原药材粉末较多 ,生产流程长 ,易污染。成品较难达到药品卫生标准。 5、丸剂生产技术不当时 ,易影响溶散。 6、有些品种剂量大 ,儿童服用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