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三百零五篇。原称为诗或诗三百,后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故改称诗经。 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而唱的歌词,按音乐和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部分都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有105篇,大多是贵族所作的乐歌,只有小雅保存了少量的民歌。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们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在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诗经里有不少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篇章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