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卫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绪论) 1、 流行病学的 定义 :是研究 人群 中 疾病与健康 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 研究设计类型 分类,可分为: 描述性 研究; 分析性 研究; 试验性 研究; 理论性 研究。3、 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 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 病因: 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 。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 疾病发生的三要素 ( 病因三要素 ): 致病因子 、 宿主 、 环境 。 7 d1 - ; O) y2 k7 e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
2、是: 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 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 。( 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 博闻 博学 博爱 7 ?% u! S2 U6 d$ c 5、 衡量疾病危险度 的指标是: 发病率 。 发病率 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 新 发病例 /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 1 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 较短时间内 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 罹患率 。 博闻 ,博学 ,博爱 $ g t8 “ R0 k: j 罹患率 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 新 发病例数 / 同期暴露人口 K 医学 7、适用
3、于 病程较长的慢性病 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 患病率 (又称 现患率 )。 1 N+ q: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 现 ( 新旧 )患病例数 / 同期平均人口 K 博闻 博学 博爱 / J h3 S* F: H4 c0 s 方法学特点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分组标准 患与未患某种研究的疾病 暴露与未暴露 博闻 博学 博爱 9 b1 N4 W7 p- y6 g, b“ R8 R: g# M 时间顺序 回顾性( 果因 ) 前瞻性( 因果 ) . h“ z7 |9 K/ O 比较内容 两组过去的 暴露率 两组发病(死亡)率 联系指标 OR、估计 AR、 PAR RR、 AR、 PAR 优点
4、样本较小,获得结果较快,费用较低;无失访; 同时研究 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 的关系,筛检病因; 可适用于罕见病 。 医友会 4 P9 + V8 z8 E0 Z. Y6 |7 R 资料较可靠; 医友会 . M+ m- I8 _6 U2 i 可计算发病率及相对危险度; 同时研究 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 的关系,可用于检验假设,说服力较强。 4 n! ( e6 E. k6 d- ?$ k g( m RR Ie / Io 医友会 7 k1 W5 + U! m2 f 特异危险度 ( AR)也称归因危险度: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 Ie)减去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 Io)的余数,说明完全由暴露因素引发的危险度。
5、博闻 博学 博爱 $ Z: w( s S p K, ; AR Ie Io 特异危险度百分比 ( AR ):指暴露组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 D4 h“ - Y) x7 h3 R( _7 r AR( Ie Io) / Ie 100 博闻 ,博学 ,博爱 j4 Y e: 人群特异危险度 ( PAR):指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所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 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 - W! F# Z7 W) U1 i“ PAR 全人群某病发病或死亡率 It I# g* C$ ) u0 G3 J 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 ( PAR ):指人群中由某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或
6、死亡率占的 It 百分比 PAR ( It Io) / It 100 5、在 队列研究 中, 计算样本量的大小 取决于: 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 6、 双向性队列研究 的 特点 :在 回顾性(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的基础上进行 前瞻性队列研 究 。 7、队列研究的主要 用途 是: 检验病因假设 , 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 8、累计发病率与发病密度的 主要区别 是: 累计发病率 用于 稳定人群 , 发病密度 用于 不稳定人群 。 9、 RR 具有 病因学 上的意义, AR 更具有 疾病预防 与 公共卫生学 上的意义。 10、在队列研究中,提高调查诊断技术,同等的对待每个研究对象,做 好质量控制,主要
7、是为了减少: 信息偏倚 。而利用限制和匹配的方法,以及利用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主要是为了减少: 混杂偏倚 。 11、 失访偏倚 的大小取决于: 失访率的大小与失访者的特征 , 以及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失访的差异 。12、在队列研究中, 见不到 : 存活病例偏倚 。 博闻 ,博学 ,博爱 1 g$ “ h2 H s6 Q3 K 14、 混杂因子 一定 是 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 的因子。 博闻 博学 博爱 ?0 D J“ % w2 乙人群实际死亡数 / 甲人群死亡专率 乙人群的观察人数 ! k8 b. p+ A; ?3 O+ Z* v6 e1 9 19、选择现患病例为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易发生: 存
8、活病例偏倚 。 博闻 ,博学 ,博爱 2 p. . t6 f 20、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易发生: 失访偏倚 。 21、通过电话或信函调查,易发生: 无应答偏倚 。 22、病例对照研究中,在调查既往的暴露史时,易发生: 回忆偏倚 。 (实验流行病学) 1、 流行病学 实验研究 是指:将人群 随机 分为 实验和对照两组 ,以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组的人群,对照组不给予或仅给予安慰剂,然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 干预措施 的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 优点 :实施随机试验,平衡和控制两组的混杂因素,提高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 3、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可分为: 临床试验 、
9、 现场试验 (人群预防试验)、 社区试验 。 博 4、 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 人口比较稳定 ,并且有 足够数量 的人群;选择有 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 ;选择近期内 未发生过该病流行的地区 ;选择当地 领导重视 ,群众 乐于接受 ( 依从性好 , 可从中受益 )的人群。 5、实验研究中 估计样本量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 4 个方面的因素: 发病率越低,所需样本量越大 ; 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数值差异越小,所需样本量越大 ; 检验的显著性水平(第一类错误)越小和把握度 1(为第二类错误)越大 , 所需标本量越大 ; 单侧检验所需的样本量小 。yiboship 6、 试验设计原则 : 确定实验现场 ;
10、 确定实验样本量 ; 实验分组 ; 设立严格的对照 ; 定量指标 ; 明确实验期限 ; 及时整理资料和鉴定效果 。 - F% L3 Y 11、 病原体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自然场所 被称为: 宿主 。 12、 病原体导致疾病严重程度的能力 被称为: 毒力 。 13、 病原体能够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 被称为: 致病力 。 a, T4 o$ t1 _1 _6 7 m0 r 14、 病原体在易感者体内生长繁殖并引起感染的能力 被称为: 传染力 。 7 5 G$ B ( e4 S- ( 15、以 隐性感染为主 的传染病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脊髓灰质炎、乙脑 。 16、 传播因素 是: 外环境中
11、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因素 ,如 一些物体,水、空气、食物 等。 17、 传播途径 是:病原体从受感染的机体排出后,再侵入易感机体前,在外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即 病原体更 换宿主时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 18、 Z 型传播 是指: 垂直传播 和 平行传播交叉的现象 。 19、 鼠类 作为传染源可以引起: 流行性出血热 。 20、 医源性感染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 经手直接传播 。 21、很多呼吸道疾病存在周期性流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易感者积累 。 22、 免疫水平的高低 是影响传染病 年龄分布 的因素。 23、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 ,称为: 疫源地 。
12、 博闻 24、 疫源地范围的大小 取决于: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 25、 疫源地的消灭必须满足的条件 有: 传染源被移走 (病人已经被移走、住院治疗或死亡); 传染源消除了排菌状态 (治愈); 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 ( 对病家实施了终末消毒、对疫源地实施了终末消毒); 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未出现新病例或感染 。 26、某病的流行是指:某病的发生明显超过历年该病的水平。 博闻 ,博学 ,博爱 ( T2 b5 P R 36、对于 急性 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 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 博 37
13、、确定 对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依据 是: 该病的潜伏期 。 38、当传染病 爆发 时,对易感者应采取的措施是: 免疫预防 、 药物预防 、 个人防护 。 医 39、针对传染病的 预防措施 有: 改善卫生条件、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 (消毒、杀虫、灭鼠) 1、 拟除虫菊脂类杀虫剂 与 有机磷类杀虫剂 相比,最大的 优点 是: 安全无毒 。 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 b- N. l- 3 a2 Z4 k 8、 痢疾 的 年龄分布 呈“ 双峰 ”型,一个高峰出现在 1 3 岁年龄段 ,一个高峰在 20 39 岁 。 博 w 9、常引起痢疾 爆发 的是: 病原携带
14、者 。 医友会 5 z6 D5 B+ t, A! Q 两年痢疾发病高峰的 桥梁 是: 慢性病人 。 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 / z, L; C- C, Z 症状轻或不典型,照常在人群中活动,难发现、难管理,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是: 急性非典型痢疾患者 。 10、 中毒性痢疾 在各型痢疾患者中的 病死率最高 。 11、感染 霍乱 后可以获得: 短期免疫 。 12、主要经 粪口 传播的肝炎是: 甲肝和戊肝 ;主要经 血液或血制品 传播的肝炎是: 乙肝和丙肝 。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 0 a3 r3 w; V2 q( r M (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 1、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是由 乙脑病毒 引起的 急性
15、传染病 ,以高热、意识障碍及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属 自然疫源性疾病 。 2、 流行性乙型脑炎 的 流行特征 是: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末秋初; 3 6 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流行地区很广,但以东南亚国家为高发区;病例分布较分 散,如很难在一户中发现两个病例。 3、 猪 是乙脑的 主要传染源 ,其 流行病学意义很大 ,是因为: 猪的自然感染率高 ,病毒血症滴度高; 猪的数量多,分布广,更新快 ,并且是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 hui 同“会”)库蚊 的吸血对象之一; 猪与人接触较密切 ,猪的病毒血症时间比人群中乙脑高峰早 2 4 周; 没有经过夏秋季的幼猪是乙脑病毒的扩散宿主 (经过夏
16、秋季的已几乎全部感染)。 - G7 R0 f- T+ Q# |8 N, X! m 4、人或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产生 血凝抑制抗 体 、 补体结合抗体 、 中和抗体 。 血凝抑制抗体 :感染后几天即可出现,持续数年,适用于 早期诊断 。 补体结合抗体 :感染后 3 4 周大量出现,持续 3 6 月即逐渐消失,适用于 调查当年新感染情况 。 中和抗体 :出现较晚,可保持数年至数十年之久,适用于 了解当地既往流行情况 。 5、在预防流行 性乙型脑炎时,主要要采取的措施是: 灭蚊 。 1 U“ I4 Y1 _1 t2 Q5 P 6、 疟疾的潜伏期 : 恶性疟 10 天 ; 间日、卵形疟 14天 ;
17、三日疟 30 天 。 7、疟疾 传染源作用大小的关键 在于 血液中配子体的状态 。 8、疟疾的传播途径中, 经蚊传播 是 最主要 的传播途径。 . D. J% u5 c: B 中华按蚊 :我国广大平原地区,尤其是水稻种植区的主要媒介。 博 闻 博学 博爱 o1 B“ U 8 嗜人按蚊 :我国北纬 25 34 度之间低山和丘陵地区的主要媒介。 博闻 ,博学 ,博爱 # J0 R4 u8 ?6 W 微小按蚊 :我国北纬 25 度以南山地和丘陵地区的主要媒介。 大劣按蚊 :我国海南岛山林区的主要媒介。 博闻 博学 博爱 ( O% O4 N: X; I. s2 d+ B% E 9、我国疟疾的 流行特征
18、 是:疟疾好发于 夏秋季 。以 间日疟 分布最广, 恶性疟 次之, 三日疟 较少,卵形疟 仅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少量发生。 医友会 % V, Q9 k v8 R. d# (接触传染病流行病学) 1、 钩端螺旋体 的 传染源 主要是: (北)猪 、 (南)鼠 、( 在 农村 , 犬 亦是主要传染源、 蛙类 亦可 )。 长江流域 以 黑线姬鼠 为主要传染源; 南方沿海及云南地区 以 黄胸鼠、黄毛鼠、褐家鼠 等为主要传染源。 2、 钩端螺旋体 分为两类: 臂钩体 ( 问号钩体 ? ),为 致病性 钩体; 双曲钩体 ( 腐生性钩体 ),为 非致病性 钩体。 3、 狂犬病毒 主要存在于: 患 病动物的脑
19、脊液中 。 4、 狂犬病毒 属于 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科 ,分为 甲、乙、丙 三型。 5、 狂犬病毒 的抵抗力:对 1: 2000 新洁尔灭敏感,紫外线照射下很快死亡,在低温干燥环境中能保存数年。 博闻 博学 博爱 $ r8 V+ |+ K0(非传染病流行病学) 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其 主要措施 有: 健康教育 ; 保护环境 ; 合理营养 ; 良好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 ; 特殊 保护 (如食碘盐、增加含氟量预防龋 qu 齿)。 2、 二级预防 (又称“ 三早预防 ”,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 主要措施 有: 普查 ; 自我检查 ; 定期体检 ; 密切观察癌前期病变 。 a- S9 R% 6 j3 u1 G) t- d 3、 三级预防 ,指对症治疗、防止残疾和加强康复措施。 博闻 博学 博爱 1 G0 1 N% K: e T 4、目前 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 是: 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 。 医学博闻 之士交流社区 4 K5 z8 - M: V) i4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