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与稳增长(上)宋立 国家发改委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二 0 一五年三月同志们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就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意见。大家也知道,新常态应该说是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最流行的一个关键词,而且跟别的词汇不一样的是,过去的一些新的名词概念出现之后,它的应用过程比较漫长,而这次新常态这个概念一经出现,就迅速地在神州大地流行起来,迅速地成为我们当前经济的一个关键词汇。当然让这个概念家喻户晓的是我们总书记的几次重要讲话,尤其是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说把新常态这个概念推向了它的高峰。有些人就说了,新常态下就不要宏观调控了,有些人认为宏观调
2、控跟新常态是矛盾的,宏观调控跟改革也是矛盾的,所以新常态还要不要宏观调控,这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宏观调控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集成创新的概念。大家学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可能学到了一个宏观经济管理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这样一个词汇,这应该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的一般的方式。宏观经济管理或者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加上货币政策,当然有时候还加一些别的政策,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来进行操作。当然有可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在操作,有可能是根据实际情况相机抉择来进行操作。这个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说,比如说经济比较热的时候实行紧的政
3、策,可以是双紧,也可以是单紧。经济比较冷的时候,实行双松的政策,经济不冷不热但是遇上一些特殊困难的时候实行松紧搭配的这样一种政策,这都是大家过去比较熟悉的,我们学的经济学里边关于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方法的基本知识。那宏观调控实际上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是我们 1994 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我个人认为具有创新集成性质的这么一个新概念。它是西方的宏观经济管理加上西方所谓的部分的微观的管制,在我们这里更多地表现为结构的调整,再加上我们的一些改革等等措施的助力作用,应该讲宏观调控源于宏观经济管理或者说宏观经济传统的经典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大于这么一个东西,具有了一定的中国特色,是
4、一个把宏观管理部分的微观管制,改革包括结构性的改革等等诸多经济学的概念集成在一起的一个集成创新的概念。那么当新常态成为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这种背景下,如何来理解宏观调控,一个时期以来,不少人实际上否定宏观调控,简单地把宏观调控等同于刺激,简单地将刺激污名化,妖魔化,最典型的就是把投资污名化,妖魔化。这个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新常态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我们稳增长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但另一方面,社会上包括媒体上,甚至一些资历比较老的同志也在媒体上来对宏观调控进行妖魔化,宣传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的观点,影响干扰我们的宏观调控。那么当
5、我把新常态、宏观调控、稳增长这三个词汇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它呢?根据我个人的理解,那就是新常态并不排斥宏观调控,但是,不能是一般的宏观调控,要求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与方式。宏观调控也不等同于刺激,有些宏观调控是属于踩刹车或者松刹车性质的,有些宏观调控是属于加油门或者松油门性质的,只有加油门性质的这种宏观调控才是刺激,松刹车性质的这种宏观调控不能认为是刺激,就即便是刺激,也并不是说完全就是坏的,是不应该的。那么在新常态下我们稳增长,怎么稳?从政府工作报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家可能看到了, “改造旧引擎,打造新引擎” ,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把旧的已有的增长的潜力给它释放出来,同时要挖
6、掘、激发新的潜力和活力。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就需要,一方面要搞宏观调控,要保证经济在合理的区间之内,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给大家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要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抓创新,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抓创新来激发新的活力。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让经济的运行不要过多的偏离它的潜在水平,让经济的运行在它的潜在水平附近,或者说回到潜在水平上来。另一方面,由于新常态,新常态什么意思呢?就是意味着经济发展阶段和动力的转换,要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不失速,那就需要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抓创新或者重创新,通过结构调整,通过体制改革,通过自主创新,来挖掘出新的潜力,激发出新的潜在增长能力,
7、来保证这种新常态下的稳增长不是通过短期的措施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短期和长期措施的并举,兼顾当前和长远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地来理解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以及通过这种宏观调控来实现我们稳增长的目标,新常态不是不要宏观调控,而是要认识到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用明显地递减了。同时我们又面临化解产量过剩的这样一种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一方面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探索未来的产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政府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要全面地把握总供求关系的新的变化进行科学地调控或者科学地进行调控,所以新常态不是不要宏观调控,而是要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与方式,进行科学地调控。同时我要在这里强调的是,一
8、个时期以来,有些地方认为新常态了,就不要增长了,就不要 GDP 了,就不要速度了,甚至就不需要政府来作为了,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当然客观地讲这也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过程中的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它不能作为不作为的挡箭牌。正确的认识,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新常态不是不要经济增长,不是不要速度,不是去 GDP,而是不要不计代价的增长,不要盲目地追求速度,要去的不是 GDP,而是伪 GDP。这个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也正因为如此,稳增长就是新常态下的一个必然的要求,因为处在一个新旧动力转换的时期,旧的动力逐渐减弱了,新的动力有待形成,如果做不好,那就可能失速。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需要长远
9、并举,一方面是通过长期的措施来激发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短期的宏观调控来把经济稳住,防止它的下滑变成长期的下行的趋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稳增长需要宏观调控,而且需要宏观调控跟其他诸如结构调整、深化改革、自主创新等等形成合力,并不是说有改革了就不需要宏观调控了,有结构调整了就不需要宏观调控了,有自主创新了就不需要宏观调控了,这些都是有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创新驱动这些概念,这些方法,之所以被创制出来,就是因为它各自有自己不同的作用,是其他都不可取代的。当然每一种手段,每一种方法都有它适用的范围,超出了它的范围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新常态不是不要稳增长,新
10、常态需要稳增长,尤其是向新常态过渡的这个过程中,新常态不是不要宏观调控,也要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不能妖魔化,大家要理直气壮地搞好宏观调控,尤其是在当前的这种背景下,我们发改系统上下要齐心协力,要认识到宏观调控对于当前稳增长的重要性,要扎扎实实做好我们的工作,不要轻信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在这里我特别要讲一下专家的观点怎么听,专家专家,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在你的领域里边你是专家,出了你的领域你就不是专家。国外的一些专家,当然国内也有一些专家比较严谨,自己懂的专业自己就讲,自己不懂的专业自己不讲。我们国内有些专家自己懂不懂都要出去讲,而且生怕自己的声音别人听不见。其实经常讲过界,你试想一
11、下,我们现在得的是消化系统或者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但是一些骨科专家在那大声地喊你这药吃的不对,那药吃的不对,这手术做得不对,那手术做得不对,那岂不是延误我们的病情。所以专家跟医生一样,都是有专业的,在他的专业领域里是专家,出了他的专业领域跟常人无异,大家不要轻信专家,也不要迷信专家,即便是在他的专业领域,专家也不见得就是完全正确的,专家也是有他的局限性的,包括我今天讲的,也有我的局限性,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同志批评指正。今天我想主要跟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三个关键词,各对应一个部分。一,新常态;二,宏观调控;三,稳增长。第一部分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的新思
12、路与新方法,第三当前的宏观调控与稳增长的效果的展望。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与阶段性特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地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全社会来说,都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对于我们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来说,不仅要做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更要引领新常态,而要做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那我们就必须很好地研究新常态,理解新常态,准确地把握新常态。(一) “新常态”一词的使用新常态这个词汇实际上在世纪之初就已经在国际媒体中开始出现了,这次危机之后,它再次地被提起来。2009 年世界最大的债券基金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两位首席
13、官,在探讨危机后美国各个领域经济复苏和发展新模式的这样一个论坛上就用了新常态一词,用这个词来描述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所发生的这样一个变化。当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无论是 2002 年出现的新常态,还是 2009 年出现的这样一个新常态,只是一个词汇,只是一个表述,也只是一个西方概念。或者总体上来说,这时候的新常态这个词汇只是它流行之前的一个热身。从 2009 年开始一些中国学者把它引入中国了,当然也只是在描述国际经济的时候使用它,或者是对未来的展望的时候作为一种可能性来进行探讨。真正使得新常态在中国登台亮相,从描述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危机之后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这样
14、一个舶来的概念,发展成为刻画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特征的这样的一个分析框架的,应该说是习总书记的系列的讲话。大家可能依然记忆犹新,去年的 5 月,习总书记在开封考察的时候,首次应用了新常态这个概念。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这是总书记第一次使用新常态。针对我们去年上半年面临的复杂的经济形势所讲的。那么我去年三季度 7 月 29 号,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当时中央召开会议,听取党外人
15、士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时候,习总书记又一次提了新常态,总书记讲,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际上总书记这两次使用新常态,都是讲的我们的经济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的特征,但是总书记讲了这个新常态之后,有一度,媒体上对新常态作出了一些解读,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新常态就是好日子过完了,随之而来的都是坏日子。一些媒体把新常态在某种意义上解读成了一个负面的概念,不是坚定,而是都动摇了大家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实际上大家也观察到,去年三季度之后,我们的经济一改二季度回升的态势,再次调头下行了。应该说这跟有关媒体、有关学者对
16、于新常态的错误的解读不无关系。根据我个人的解读,11 月 9 日,在我们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总书记以东道主的身份做的题为“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与以往的新常态表述不同的是,这次总书记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新常态的特征,并且强调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应该说习总书记的这一次的演讲,给出了大家信心,一扫了过去一些人在新常态问题上传播的一些错误的认识和悲观的情绪。(二)总书记对“新常态”的解读1.在 2014 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总书记讲了三个转变,四大机遇
17、。三个转变:速度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为我们过去主要是依靠资源红利、人口红利,未来要转向依靠创新红利和制度红利、改革红利方面来。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四大机遇,总书记指出,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了,但是实际的增量依然比较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的动力也更加多元化了。从过去的依靠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资源红利、城市化红利等等转型了,除了依靠上述红利之外,更多地依靠体制红利、创新红利等等方面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而不是更加不确定,和一些人释放的悲观情绪是有区别的,是有重大区别的。政府大力减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激
18、发,这也是一种改革红利。2.在 2014 年 12 月 9 号到 11 号,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总结了 2014 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 2015 年的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的任务,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实际上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地明确地提出新常态,可以说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跟以往的经济工作会议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新常态,这次会议实际上对新常态作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概括,一是九大趋势特征,二是三个演化,三是四大转变,四是两个没有改变
19、和两个改变,五是八个更加注重。尤其是九大趋势,四大转变和八个更加注重,深刻地全面地系统地描述和刻画了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和我们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目标方向。认识新常态就是要把握好九大趋势特征,当然也包括三个演化,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做好四大转变,引领新常态主要做好八个更加注重。(1)九大趋势特征第一个趋势特征就是从消费需求看,过去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式、排浪式的特征,现在模仿式、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了,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渐成主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地上升了。为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
20、础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我们城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的消费支出,我们过去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那么通过这样一个新型城镇化,这个消费将会进一步地激发出来,我们可以看这是我们的消费增长率,虽然有些人说我们的消费率偏低,过去受到了批评,但实际上我们的消费并不低,只是我们的消费没有跑过我们的经济增长,所以相对地它变低了。在世界各国比起来,我们的平均消费在世界各国中是处于比较高的。当然我们相信十三五时期,我们的消费率会显著地、持续地呈现一个提高的过程。第二个方面,从投资需求来看,经历了 30 年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是并不意味投资机会就没有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
21、薄弱环节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正在大量的涌现。为此,对创新投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是过去的适用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的和传统产业的那种投资方式不适应了,新的投资机会产生了,随之就会产生对于新的投资方式的需求。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这是我们的投资率,我们的投资率在国际上确实比较高,这是我们投资率大家看看一般国家的投资率在 20%到 35%之间,我们是在 45%左右,确实是比较高的,无论是跟哪个比我们都稍微偏高一些,我们高于世界和东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当然这个高肯定有不合理的一面,比如说我们的重
22、复建设,我们的超前投资、过度投资,还有我们投资领域的铺张浪费等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但是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投资完全是不合理的。我们认为我们的投资是偏高,但偏高里边大部分还是合理的,只有小部分是有重复建设,过度超前投资和铺张浪费造成的这种不必要的投资,大部分的投资还是合理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这种投资比其他国家高,是一个全球化的特征,其他国家大规模投资的时候没有全球化,最多只是区域化,我们大规模投资的时候是全球化时代来到了,美国的投资、日本的投资、德国的投资、新加坡的投资,我们的港澳台的投资,都进入我们内地来投资了,所以我们的投资率必然就会加上去一块。由于翘翘板效应,也就是说由于算术的作用,因为他
23、们两个加起来等于一个定值,所以消费就相对地被压了一块。由于我们对投资是竞争性的新型投资,对投资的政策很优惠,所以投资回报非常可观,投资的回报要么在中国进行再投资,投资率再加一块,要么会回本国去变成本国人民的消费,没有在我们这投资的但是没有成为我们这的消费,所以我们的投资消费又减了一块。到了别的国家,别的国家的消费再加一块,别的国家的投资又相应减一块,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我们的投资跟别的国家去比较,而要科学地进行比较。那么展望十三五时期,我们的投资率要进一步得下降,实际上我们认为过去几年,我们的投资峰值已经形成了,十三五时期将渴望回归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来。第三个方面,从进出口的需求,从出口和国际
24、收支来看,危机之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能,这种时代过去了。因为危机前是第三次全球化时代,第三次全球化真正给了我们机遇,第一次全球化、第二次全球化我们都是牺牲者。第一次全球化实际上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的工业化和西方以外的殖民地化,就是1840 年之后不堪回首的那段历史,当然我在这里不是煽动仇恨,而是解释一下这段历史,我们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一下子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全球化实际上在结束之后的两个半球化,美苏两大阵营的形成使两个半球化,我们也是受害者,自第一次全球化,香港澳门被割出去了,第二次全球化,海峡两岸从此对立了 60 年,
25、封至了 60 年,我们都是受害者。只有第三次全球化,我们是受益者,我们凭借我们的劳动力优势,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跟发达国家的资本的优势、技术的优势以及跟一些国家的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我们的劳动力找到了工作的机会,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了,所以说全球化是一个双赢甚至多赢的这样一个过程,大家都是受益者,当然我们受益比较大。在这种全球化下,因为我们是以劳动力方式参与全球化的,资本是完全流动的,资源也是完全流动的,技术是不完全流动的,而劳动力是完全不能流动的,不要说国际,在国内过去流动都很困难,我们过去有户口管着,在国际间有护照管着。护照是干什么的,说的好一点是管理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
26、的,是一个坏的东西。因为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所以全球化的生产必然是在劳动力拥有国组织,所以我们必然呈现出一个过去我们出口比较多的这样一种局面。那么现在第三次全球化峰值过去了,全球总需求不正了,同时我们的比较优势也发生变化了,就是说买家买的少了,我们的东西变贵了,买家转而去买别人的东西了,这是一个变化。当然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的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为什么,我们劳动力那些产品贵了,但是我们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不贵。劳动密集型产品是跟发展中国家比,那我们当然贵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是跟发达国家比,我们无论哪个方面都比发达国家要便宜得多,这也就是跨国公司为什么在我们这里设立研发中心的
27、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高技术人才,我们的制造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这两年发生的变化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们日益地被别人替代,而我们自己正在替代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就像我现在用的这款手机,这实际上是我的第二代手机大家可能看到了,它写的是荣耀,这是华为的手机,这是我用的第二代的华为手机,第一代用的华为的手机,第二次用的中兴的手机,现在又拿的是华为的手机。这就是我们对于发达国家的替代,大家去年可能也听到了一个现象,就是我们过去理解我们跟德国关系非常好,因为我们跟德国既没有历史渊源问题,又没有现实地缘问题,但是去年德国做的一个德国人民对于各国人民的好感度的调查里面,德国民众对于中国民众的好感
28、度是欧洲各国里边最差的。大家可能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德国号称拥有世界无与伦比的制造优势,我们也在微信里面看到了德国割路边的草、伐木甚至摘葡萄,都可以用机器来做,这是绝大部分国家做不到的,确实他们具有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但是我们具有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过去几年里,我们无论是机械产品的制造总量还是出口总量,在超过德国。我们现在正在替代的就是德国,说的直接一点就是我们正在砸的就是德国人的饭碗,所以德国人对我们这样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现在的优势是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领域的优势,我们高水平迎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我们过去是出口商品,我们现在是出口投资,我们
29、过去是商品输出,我们现在是资本输出,我们过去是人口红利,我们现在要依靠我们的产业发展和创新的红利。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加紧培育我们的新的比较优势,因为我们虽然在这方面有成本的优势,但是我们技术优势还是弱一些,我们还是要加快培育我们的新的比较优势,是出口继续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发挥支撑的作用。因为前几年也有人说,我们的出口太高了,其实我们来看看,这是中国的出口,这是德国的出口,我们并不高,我们在主要国家里边是中不溜的。我们的顺差率,这是中国的顺差率,我们跟东亚太平洋国家基本是一致的。我们的顺差率并不是特别的高。有人过去有一些对中国经济的说法,我们过度的对外依赖,其实我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世界上各国
30、里边比较低的三峰之一。我们的出口率,出口占 GDP 的比重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世界比较低的一半,我们的顺差率也大致如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并不存在严重的持续的出口太多,只有短短的几年,这是 2008 年前后三四年的时间,我们比较高,现在已经纠正过来了。所以现在再不能说我们出口太高了,不能出口了,我们现在反而要来稳出口,要让出口继续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的作用。前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的非常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因为消费是个慢变量,好的时候也好不到哪去,坏的时候也坏不到哪去,所以它是个基础。投资是个快变量,所有的国家经济发展得好,都需要投资来推动,所以投资是
31、一个关键的力量,不同的是,不同的阶段,投资的领域不同,投资的重点不同,你不能把这个搞错了。出口是一个支撑作用,在任何国家,除了那些小的经济体,小的城市经济体,是出口可以发挥一个支柱作用外,对于大国来说,出口只是一个支撑作用,在我们过去几年里,出口也仅仅是一个支撑作用,大家只是有一个幻觉,因为我们的体量太大,外国人说你出口太多了,一些中国人也不假思索地就跟着喊说我们出口太多了,不能出口了等等,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出口实际上是我们参与全球化的一种方式,因为参与全球化,吸引投资,所以我们的投资率相对比较高,因为这是为全球化生产,所以外国资本到我们这里来不是投资一产,也不是投资三产,而是要投资于所谓的可
32、贸易产品,就是能出口出去的产品,这个主要是工业品了,所以我们的二产相对也比较高一些。因为是为全球化生产的,生产之后不是在中国销售,要拿出去出口到外国去的,所以我们的出口相对也比较高一点,投资率高,二产比例相对较高,出口率相对较高。我们认为这是我们以劳动力优势参与全球化过程的一个特征,随着我们的劳动力优势的发挥,这种特征逐步出现了,同时也随着我们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人口红利的逐步的减弱并消失,这个特征也会慢慢地消失,这是一个成长中的过程。就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就是猛长个子,现在可能比较瘦,脸上还会出现青春痘一样,这都是一些阶段出现的特征,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就不
33、再拔个子了,就不那么瘦而高了,脸上也没有青春痘了,就显得又壮又高,脸上还光鲜了,那就是结构变好了,这都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趋势四从供给方面中的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或者说要素组织方式来讲,要素组合方式的角度来看,过去的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这种状况,发生变化了,传统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幅超过了需求了,所以我们出现了产能过剩,因此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为此,企业需要兼并重组,生产的一个相对集中,当然这是由市场来推动,主要由市场来推动,政府当然也要发挥一些助力作用,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因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慢慢地没有了,所
34、以必须培育新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由于过去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所以现在要加快发展服务业。过去通过我们这些年的发展,大企业,过去的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大企业做得更大了,现在要再次创新,或者说二次创业,过去是依靠劳动力优势的企业现在要依靠创新,所谓的创业企业,创新企业要发展起来了。创新驱动阶段,有潜力的,技术型的,或者立足于技术,依托于技术的这种创业企业,要大规模的培养,大批量的培养,让他们成为一种前赴后继不断涌现地这种态势,所以中小企业的作用了,小微企业的作用了凸显了。当然与信息化相适应了,生产的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了,也会成为新的产业组织的特征。趋势五从供给方面中的生产要素
35、的相对优势来看,过去的劳动力成本低,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前面讲了,过去十几年我们主要是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来参与全球竞争,稳定技术和管理,这样就能迅速的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减少了,要素的驱动规模减弱了,人口红利慢慢地没有了,那靠什么呢?人口数量没有了,那就提高人口的质量,从人力资源转向人力资本,从要素驱动转向技术进步的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成为我们发展的新的引擎。实际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十二个战略,但是前十一个战略实际上都是对原有我们已经提出的战略的一个重申。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十八大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也就是因为我们进入到
36、这个阶段了,大家可能也注意到,去年以来我们的习总书记、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也是出于这样一个原因。我们看看,我们的人口红利变化了,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劳动力对经济的贡献也在下行,当然资本的贡献尤其是外资的贡献也在处于一个下降中。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我们认为可能一个峰值也快过去了,劳动密集型已经过去了,资本密集型给我们留下的空间不大。因为现在就资本密集型行业而言,全世界除了飞机和高铁之外,其他的行业几乎都是过剩的,按说劳动密集型阶段过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应该是资本密集型阶段,但是资本密集型阶段给我们留下的发展的空间不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快速的进入技术密集型的阶段。当然作为过度了,一开始可能先进入的一个资本技术结合型的这样一个阶段,再逐步进入这个技术密集型的阶段。趋势六从供应方面中的市场竞争特点来看,过去主要依靠的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中国人买东西不看质量好坏,过去只要便宜,像中国产品在国际上也是依靠价格竞争,出口到一些非洲国家和拉美国家,产品质量令人堪忧。我这几年几次到非洲国家去访问交流,经常听到他们国家的经济官员向我们抱怨,中国产品的质量。同志们我们现在需要正视这个问题了,不能再靠价格竞争了,要切实地把我们的竞争引导到依靠质量方面来,依靠产业化的方面来。当然这个我们不是说这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这是我们要顺势而为的,因为我们现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