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051251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法学理论【论文题目】论法的本质属性【提示要点】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把法本质分为三个层次: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第一层次;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法本质的第二个层次;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因素是法本质的第三个层次。通过论述说明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统一性,说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以及和物质制约性之间的关系。【参考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 376-387 页2 刘金国、舒国滢:法理学教科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3 张文显:法理学 ,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参考论文】1李巍:法本质

2、的“层次论”质疑 政法论坛1995 年 01 期2朱苏力:法本质理论的接受与中国传统的“法”和“法治” 比较法研究1997 年 02 期3米健:从人的本质看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法观念的原本认识 , 法律科学1997 年 01 期4童之伟:法的本质是一种实在还是一种虚无法的本质研究之一 , 法学1998 年 10 期 5童之伟:用什么方法确定法的本质法的本质研究之二 , 法学1998 年 11 期 6郝铁川:论现代法本质的另一面 ,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 年 04 期 7关星 策向:关于法的本质问题对话录 , 当代法学1998 年 01 期 8郭道晖:多元社会中法的本质与功能第二次亚

3、洲法哲学大会述评 , 中外法学 1999 年 03期 【论文题目】关于法的起源的几个问题【提示要点】一、法产生的历史过程论述国家和法律是在氏族组织和氏族习惯无力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情况下,作为它们的替代物而产生的。二、法产生的标志和形式法的最终形成的基本标志是国家的产生、权利义务的分离、诉讼与审判的出现,法产生的基本形式有雅典法形式、罗马法形式、封建制法形式。三、法起源的一般规律即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法的起源经历了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法的起源经历了一个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参考书目】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154

4、-176 页2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 538-540 页3 摩尔根:古代社会 ,商务印书馆 1971 年版或新译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4 (苏)列维纳:国家与法律的起源及其本质 ,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 1950 年编印【参考论文】1 乔伟:论中国法律起源的途径及其特点 , 山东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1 年 03 期2 武树臣:中国法的起源及其特征 , 中外法学1992 年 02 期3 谢石松:再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观 , 法学评论1998 年 06 期1 胡大展:“灋”意考辨兼论“判决”是法的一种起源形式 , 比较法研究2003 年 06 期2【论文题

5、目】论法律与科学技术【提示要点】本篇论文主要论述关于法律与科技的法理学问题,法律与科技的关系;考察科学和技术对法律制度、原则的各种构成性影响,诸如对法律体系和法律适用范围的影响、对立法的影响、对司法的影响、对法律观念的影响等;最后阐述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参考书目】1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 ,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2 沈宗灵主编:法学基础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参考论文】1 童振华:论法律与科学技术 , 法学研究1983 年 03 期2 王群:法律与自然科学技术 , 法学季刊1987 年 01 期3 顾海波 李吉宁:论法制中的技术价值 , 东北大学学报2001 年 03

6、期4 苏力: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 , 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 05 期5 常远:法治系统工程: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途径纪念钱学森提创“法治系统工程”20 年 ,现代法学1999 年 05 期6 范在峰 李辉凤:论技术理性与当代中国科技立法 , 政法论坛2002 年 06 期7邓锦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诉求与法律问责 , 社会科学研究2003 年 04 期8黄跃庆:试论科学技术与法律的关系 , 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3 年 02 期【论文题目】论权利【提示要点】本篇论文首先论述权利的概念以及研究权利问题的重要意义,在认清权利的实质及权利的自主性的基础上来论述权利的含义;其次要论

7、述权利的结构和种类,权利是有哪些要素构成的以及权利的不同分类;最后详细论述权利的保障与限制的问题。【参考书目】1 【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2 【英】米尔恩:人的权利和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 ,夏勇、张志铭 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年版3 【美】路易斯亨金著,阿尔伯特J罗森塔尔编:宪政与权利 ,郑戈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年版4夏勇编:走向权利的时代 (修订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5徐显明主编:公民权利和义务通论 ,群众出版社 1991 年版【参考论文】1孙国华:权利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 , 河

8、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年 02 期2沈宗灵:权利、义务、权力 , 法学研究1998 年 03 期3郭道晖:论权利推定 , 中国社会科学1991 年 04 期4舒国滢:权利的法哲学思考 ,载于政法论坛1995 年 03 期5刘作翔: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 , 法学研究1996 年 04 期6陈弘毅:权利的兴起:对几种文明的比较研究 ,周叶谦译,夏勇编:公法 (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7李贵连:话说“权利” , 北大法律评论第 1 卷第 1 辑8童之伟:权利本位说再评议 , 中国法学 ,2000 年 06 期【论文题目】法与自由浅议【提示要点】3研究法与自由的关系,可以

9、在法的价值层面进行,也可以在法的本质层面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在法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的深度和广度上展开法与自由的关系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法与自由的分析深化关于法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的认识。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自由的含义。从哲学角度而言,自由是指人类对客观的世界认识和改造;从政治学的角度,自由是指人们从被束缚或被奴役中解脱出来或享有参与国家的权利实现自己意志,从法律角度而言,是指公民或社会团体在国家权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的能力或状态。二、自由原则的确立。三、法律对自由的保护和限制。【参考书目】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2 密尔:论自由 ,商务印书馆 1

10、959 年版3 卢梭: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4 严存生:法律的价值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5 周世中 黄竹胜:法的价值及其实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6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候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参考论文】1 刘金国:论法与自由 , 政法论坛1990 年 06 期2 黄建武:试论法律对自由的确认与调整 ,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 年 01 期【论文题目】论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提示要点】本篇论文应首先阐明法律体系的含义和特征,明确与法系、法学体系的联系与区别,其次阐明部门法的含义及划分标准,最后阐明当代中国的主要法律部门及

11、“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划分问题。【参考书目】1 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2 沈宗灵:比较法总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3 刘海年、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建构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参考论文】1 刘翰 施嵘: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学报1993 年 03 期;2 沈宗灵:再论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 法学研究1994 年 01 期;3 张广博: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 当代法学1996 年 04 期4 徐显明:“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多维透视”笔谈 社会转型后的法律体系重构

12、 文史哲2000 年 05 期;5 郭天武. 朱雪梅:“一国两制”下内地与香港法律体系的冲突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年 05 期【论文题目】论法律实施的监督【提示要点】首先阐明法律实施与监督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体系,概括我国法律实施与监督的基本状况;其次从宪法是法律监督的基本保障和根本标准、法律监督首先是宪法监督的观点出发,论述宪法之上原则,宪法的直接效力和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问题,提出加强我国宪法监督机制的设想;再次,运用分权和制衡理论,阐述只有权力制约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监督;最后,从法律质量、法律运作成本以及法律实施产生负作用的可能指出法律监督的局限性。【参考书目】1 王勇飞

13、、张贵成主编: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2 王勇飞、王启富主编:中国法理纵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3MJC维尔:宪政与分权 ,苏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4李忠:宪法监督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5季卫东: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4【参考论文】1蔡定剑: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探讨 ,载于法学研究1989 年 03 期2陈延庆:论我国立法监督的权限和程序 ,载于中国法学1995 年 02 期3邓传明:论法治国家的权力制约 , 法学评论1997 年 02 期4胡锦光:立法法对我国违

14、宪审查制度的发展及不足 ,载于宪法与行政法学2001 年 02 期5新华社:完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实效 , 检察日报2002 年 3 月 10 日第 1 版【论文题目】论司法独立原则【提示要点】首先论述司法独立原则的由来和发展,说明司法独立是厉行法治、确保人权和国家权力正常运行的必然要求,并进一步阐明司法独立原则的基本内容;其次探讨原则与民主法治社会、与人权法律保护、国家权力制约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实施该原则的意义所在;最后探讨我国司法独立原则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参考书目】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3赵震

15、江:分权制度和分权理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4梁治平:法辨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5龚祥瑞:西方国家司法制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6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参考论文】1. 尹志学:分权制衡与现代法治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 , 法理学、法史学1998 年 08 期2傅兆龙:权力制约一条重要的政治规律 , 中国法学1993 年第 2 期3周永坤:分权中国法治的战略突破口 , 法律科学1996 年第 3 期4龙宗智 李常青: 论司法独立与司法受制 , 法学1998 年 12 期5邝少明:论司法公正与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

16、 ,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 年 02 期6王学君:依法治国呼唤司法独立 , 法理学、法史学2000 年 04 期7万春: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独立制度 , 法学家2002 年 03 期【论文题目】论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提示要点】在任何法律体系中,在适用和解释法律文本时,人们时常会面对这些文本中引起争议的关于规则内容的相互冲突的法律观点以及一些含糊与缺漏之处。解释者必须经常努力超越成文规则,试图从构成整个体系基础的不成文法律原则那儿找到指引。本文在论述时首先指明法的要素的含义、特征、中外学者对法的要素的观点;其次阐述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阐明法律原则的含义和特征;最后阐明二者的

17、区别,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参考书目】1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2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3哈特:法律的概念 ,张文显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4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 -一个规范的分析 ,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5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沈宗灵、黄世忠译,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6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信春鹰 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参考论文】1 张文显:规则、原则、概念-论法的模式 , 现代法学1989

18、年 03 期2 M.希尔夫:权力,规则和原则哪一个是 WTO/GATT 的法律导向? ,朱益宇译环球法律评5论2001 年夏季刊3 (美)罗德沃金:论规则的模式(略论法律规则与原则、政策的法律效力,批判实证主义) ,人大报刊资料中心法学译丛1982 年 01 期,02 期【论文题目】试论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提示要点】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是法律社会学的重要命题。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自己的内涵,同时也存在着极密切的联系。本文应首先阐述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所持不同的效力观;并进一步阐明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的区别与联系:即法规范的效力必须区别于它在社会秩序中的实

19、效,效力问题涉及一个法规范是否有资格或值得获得民众的遵守,而实效问题则涉及是否实际地被它可以对之使用的人们所遵守,同时二者又密切相关,法的效力是法的实效的原因,法的实效则是法的效力的结果;最后,分析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在实践中的脱节。【参考书目】1张文显, 当代西方法学思潮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2王子琳主编:法律社会学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2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3凯尔森著,沈宗灵译: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4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5高其才:中国习惯法

20、论 ,湖南出版社 1995 年版【参考论文】1郑永流:法的有效性与有效的法分析框架的建构和经验实证的描述 , 法理学、法史学2002年 08 期2郑永流:自然法,一个绝代佳人? , 法哲学和法社 会学论丛(二)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3周永坤:论法律的强制性与正当性(之一) , 法学1998 年 07 期4孙笑侠:论法律的外在权威与内在权威 , 学习与探索1996 年 04 期5赵震江、周旺生等:论法律实效 , 中外法学1989 年第 2 期6齐艳英:法律实效性及其实现的运作环境和途径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 年 04 期7严存生/郭军明:自然法 规则法活的法西方法观念变迁

21、的三个里程碑 , 法律科学1997 年05 期【论文题目】法律移植一般理论【提示要点】在法律移植问题上,在国内外法学中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它们不限于法律移植的词义、法律能否移植及其程度、范围,以及移植的对象、原因、方式、效果等问题,而且还往往涉及到法律本身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首先,关于移植的对象和内容。应注意作以下区分: 第一,所移植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法律制度、部门法、法典,法律或仅是部分甚至个别具体法律制度、法律规则、法律概念、原则等。第二,所移植的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基本制度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密切联系的法律,或联系较少,甚至没有联系的法律。第三,就同一个法律或法律规则而论,还应区分

22、它们的政治目的与社会功能。第四,所移植的是倾向国际一体化的法律,还是倾向特定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的法律。其次,关于移植的原因。从法律内容和变化速度而论,法律变化有质变与量变之分。最后,关于法律移植的效果。在国外比较法学中,往往将这种效果分为成功与失败两种。【参考书目】1沈宗灵:比较法总论2朱景文:比较法导论 ,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2 年版【参考论文】1罗赛德曼:评阿兰.沃森的“法律移植:比较法的方法” ,王晨光译, 中外法学年 06期2沈宗灵:论法律移植与比较法学 , 外国法译评1995 年 01 期3蒋传光:浅谈法律移植的几个问题 ,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5 年 05 期 4周少

23、元:二十世纪中国法制变革与法律移植 , 中外法学1999 年 02 期5王立君:法律移植的界定 , 法学论坛2004 年 02 期【论文题目】试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提示要点】法律与道德同为社会规范,在调整、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中,以其独有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律着重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并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最低要求;道德侧重从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思想意识进行规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它不同于法律(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实施) ,而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道德是法的哲学内

24、涵,是法律形成的伦理依据,而法律是一定伦理精神的体现;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如果没有法律的保证会苍白无力。一般说来,守法在任何社会里都有道德内容,而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也都渗透在该社会的立法原则中。这种渗透还表现在有些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是一致的,如“敬老爱幼” 、 “忠诚可信” 、 “夫妻相互忠实”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要求。【参考书目】1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2哈特著:法律的概念 ,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参考论文】1蔡定剑:论法的品质兼谈宗教、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 法理学、法史学1

25、998 年 11 期2刘作翔: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 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再追问和再思考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8 年 01 期3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 , 法学评论1998 年第 2 期4王云骏:浅议道德规范法规化 , 江西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5周永坤:论法律的强制性与正当性 , 法学1998 年第 7 期6刘佳: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 , 法理学、法史学2000 年 02 期7龙文懋/崔永东: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法哲学思考 美英现代法哲学家论道德与法律关系评析 ,哲学动态2003 年 09 期【论文题目】法律文化解读【提示要点】文化已成为当今多种学科的研究课题

26、,本文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法律,通过对法律文化的构成及其过程的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法律:1、作为制度文化的法律; 2、作为精神文化的法律,产生、传播和整合3、法律制度运行中的文化因素;最后阐明如何在重建新型中华文化的前提下,考虑中国法律文化的重建。【参考书目】1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2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3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 ,三联书店 1998 年版(增订本)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 ,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5莫菲,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 ,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年版【参考论文】1信勇:法律的文化分析

27、,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年 01 期2赫然:法律文化多元化文化哲学的思维角度 , 当代法学2003 年 06 期3刘学灵:论法律文化 ,载李楯编:法律社会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7【论文题目】试论法律推理的一般特点【提示要点】一、法律推理的涵义有三种:第一,法律推理是形式逻辑推理在法律中的应用; 第二,法律推理就是法律规范推理; 第三,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的推理。二、法律推理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法律推理的思维功能是论辩推理; 第二,法律推理的总体思维模式属于“演绎论证模式“; 第三,法律推理的逻辑结构是形式逻辑推理与论辩推理的综合运用;第四,法律推理的推理

28、功能表现为一种实践推理。三、实践推理作为法律推理方法的综合指标,如何认识其适用对象、构成要素和运行过程。【参考书目】1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2哈特:法律推理问题刘星译 法学译丛1991 年 05 期3郑永流主编:法哲学法社会学论从 (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参考论文】1秦策:司法推理过程的基本矛盾分析 , 政治与法律2001 年 02 期2夏建武:法律推理:大前提的空缺与补救 , 法律科学1995 年 06 期3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年第 4 期4解兴权:法律及其推理的确定性论析 , 甘肃政法

29、学院学报1998 年 04 期5李桂林:论法律推理的合法性要求 , 现代法学1999 年 06 期6于宁 张文显:法律中实践推理的内涵及其运行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 01 期7雍琦:关于法律逻辑性质及走向的思考 , 现代法学1997 年 05 期【论文题目】论法律责任的归责与免除 【提示要点】本论文首先概述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分类;其次着重论述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责任法定原则、因果联系原则、责任相称原则等,论述法律责任免除的意定和法定条件;最后分析我国归责原则的具体应用和发展趋势。【参考书目】1王泽鉴:民法判例学说与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参考论文】1沈宗灵:论

30、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年 01 期 2刘作翔 龚向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 , 法学1997 年 10 期3龚向和:论法律责任的合理性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 年 06 期 4张骐:论当代中国法律责任的目的、功能与归责的基本原则 , 中外法学1999 年 06 期5翁文刚:法律责任歧见剖析与李颂银先生商榷 , 现代法学2000 年 02 期【论文题目】论法律秩序【提示要点】本文可以从如下方面阐述:一、法律秩序的概念界定;二、法律秩序与法的实现互为前提的关系;三、法律秩序的形成因素;四、我国法律秩序现状分析。【参考书目】1凯尔森:法与国家

31、的一般理论 ,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版2高全著: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版【参考论文】1傅再明、张文彪:论法律秩序 , 学术研究1989 年 04 期2蒋德海:用什么建设我们的法律秩序 , 探索与争鸣1995 年 10 期 3于华江:现代法律秩序的功能评述 , 法学1995 年 11 期 84谢晖:论法律秩序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 4 期5杨力:法律秩序的概念分析 , 南京社会科学2003 年 11 期【论文题目】论我国法律解释体制【提示要点】本文应首先论述法律解释的概念及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其次论述我国法律解释体制是以最

32、高权力机关常设机构的立法解释为中心,其它解释从属于立法解释的一个综合的制度系统;最后分析我国当前法律解释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参考书目】1哈特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版。2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版3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年版。4梁慧星:民法解释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5郭华城:法律解释的比较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参考论文】1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 , 中国社会科学1997 年 04 期2张志铭: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

33、的思考 , 中国社会科学1997 年 02 期 3陈金钊 刘作翔:论法律解释的客观性 , 学习与探索1997 年 03 期4陈弘毅:当代西方法律解释学初探 , 中国法学1997 年 03 期5程宗璋: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法律解释工作的若干思考 , 探索1997 年 04 期 6陶凯元:中国法律解释制度现状之剖析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 年 06 期 7徐晓峰:法治、法律解释与司法改革 , 法律科学1999 年 04 期8周旺生:中国现行法律解释制度研究 , 现代法学2003 年 02 期 9袁明圣: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探微 , 法商研究2003 年 02 期【论文题目】论法律与

34、政策的关系 【提示要点】一、界定政策、执政党的政策的概念;二、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是同法的本质、特征和作用紧密相连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表现为社会主义法和党的政策的关系;三、政策和法律的有机结合完善了我国社会调整机制,但同时应分析政策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局限性。【参考书目】1 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2 沈宗灵主编:法学基础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3 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4 王勇飞 张贵成主编: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参考论文】1肖永清:论政策、法律、形式的相互关系 ,

35、 中州学刊1982 年 04 期【论文题目】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提示要点】首先分析法律意识在法治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论述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是评价社会主体对现代法律和法治主观把握状况的标尺 ,包孕着法律形式观现代化和法律价值观现代化的标准);其次分析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最后论述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解决途径。【参考书目】1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 ,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 1996 年版9【参考论文】1 朱景文 李正斌:关于法律意识与法的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 , 中外法学1994 年 06 期2 李晓红: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 , 理论导刊199

36、5 年 01 期3 马长山:伦理秩序、法治秩序与公民意识 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构建 ,江苏社会科学1998 年 04 期4 郭艳:法律价值的冲突与选择兼谈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 青年研究1998 年 06 期5 刘旺洪: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 , 学习与探索2001 年 06 期6 李步云 刘士平:论法与法律意识 , 法学研究2003 年 04 期7 马建欣:试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 甘肃社会科学2004 年 01 期【论文题目】论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提示要点】党的十五大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就是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宣示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37、。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根据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实行法治是历史的必然;阐释一系列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包括民主、人权自由、平等、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权力制约与监督、秩序、党的领导等;最后阐明为了实现这些原则,必须更新观念,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全体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素质。 【参考书目】1 E 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 ,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2 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 ,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3 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4 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著:制度法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参考论文】1 刘海年:略论社会主

38、义法治原则 , 中国法学1998 年 01 期2 严存生:论法治原则与我国的法治实践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 年 01 期3赵肖筠 郭相宏:法治原则述要 , 法学评论1998 年 04 期 【论文题目】论实行法治的社会基础及社会作用【提示要点】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理性文化是法治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法治对于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对于保证国家稳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论文】1李新成:法治的法律条件及其实施要求 ,

39、 中外法学1995 年 06 期2黄建武:利益主体多元化与法治的社会基础 , 法学1996 年 11 期 3应永宏:城市社会法治的社会基础 , 长白学刊2000 年 01 期 4童列春:民众的权利本位心理是法治的社会基础 ,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年01 期 5李金泽:依法治国:具体操作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 社会科学战线1998 年 05 期6汪太贤: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重构 , 中国法学2001 年 04 期7丁以升:论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 , 现代法学2002 年 01 期8马长山:中国法治进路的根本面向与社会根基对市民社会理论法治观质疑的简要回应 , 法律科学- 西

40、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 年 06 期【论文题目】10关于法制现代化的思考【提示要点】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法制现代化的概念和标准。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从传统法制到现代化法制的发展过程。关于法制现代化的标准,大体上是按照韦伯关于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划分方法来进行研究的。2.法制现代化的内容。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有这样几种:(1)二要素论,认为包括法律观念现代化、法律制度现代化。(2)三要素论,认为包括法律意识现代化、法律制度现代化、法律行为现代化三个方面。(3) 四要素论,其中有的认为包括法律规则现代化、法律观念现代化、法律运作现代化、法律组织现代化四个方面;有的认为

41、包括法律制度现代化、法律规范现代化、法律组织机构现代化、法律实施现代化。不过,大家都普遍认为,法制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3.法制现代化的思路。理论界主要有三种基本主张:其一是“法制改革”论,其二是“法律移植”论,其三是“本土资源”论。【参考书目】1赛廖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在探讨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年版2公丕祥主编: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参考论文】1 谢晖:权利与权力界法制现代化的奠基石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 年 03 期2 锦文:论法制现代化的多样化模式 , 法学研究1997 年 06 期3 严存生:法制现代化的核心是合理性

42、化 , 法学1997 年 01 期4李少伟:法律观念与法律制度的互动法制现代化实现的内在动力 , 河北法学1998 年 06 期 5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分析工具 , 中国法学2002 年 05 期 6刘国利:论当代中国的主动渐变型法制现代化道路 , 南京社会科学2002 年 03 期7蒋立山:法律现代化的三个层面从法律“西化”概念说起 , 法学2003 年 02 期8刘星:现代性观念和现代法治一个诊断式分析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年第 3 期【论文题目】试论中国实现法治的模式与途径【提示要点】世界各国的法律发展过程 ,大致可分为“演进式”和“建构式”两种发展模式。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缺

43、陷以及中国法治建设的后发性决定了中国不宜走“演进式”道路 ,而应走一条渐进的、按阶段进行的“建构式”道路。 “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是相对于“自然演进型”法治道路而言的一种法治化道路模式,它是指一国的法治化运动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启动和推进的,法治目标主要是在政府的目标指导下设计形成的,是“人为”建构的,法治化进程及其目标任务主要是借助和利用政府所掌握的本土政治资源完成的。中国选择和走上“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客观选择。 “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具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在法治化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矛盾和潜在的危险。学术界从两大方面提供了实现法治的途径:一是更新观念,如民主观念、法

44、治观念、权利观念、权力制约观念、法律平等观念等,特别是要反对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法律观,树立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二是改革领导方式和法制运作方式。要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处理好党与政、党与法的关系。转变立法方式和政策,改革立法制度,强化人大的立法权和监督权。改革行政执法制度,实现依法行政。改革司法制度,实现司法公正。【参考论文】1舒国滢:中国法治建构的历史语境及其面临的问题 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 06 期2蒋立山:中国法治道路初探(上、下) , 中外法学 1998 年 03 期,04 期3夏恿: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 , 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 04 期4吴家清:国家与社会:法治的价值选择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 年 02 期5汪太贤:试论实现中国法治的模式选择 , 学习与探索1999 年 02 期6郭学德:试论中国的“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 年 02 期【论文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