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农业大学 2009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低氟边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主 要 完成人: 何春雷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9.2.26成 果 水 平: 国内领先成 果 简 介:1.项目针对边茶氟超标,尤其是四川省边茶氟严重超标的实际情况,率先在我省系统开展低氟边茶关键技术研究,并实现产业化示范。 项 目选题准确,技 术路线先进,资料齐全,数据可靠,结论正确,其研究 结果对低氟边茶开 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2.项目在大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监测 、低氟采收”;选育推广低氟茶树
2、品种;土壤施钙,降低茶树对 氟的吸收;叶面施肥调控,减少茶树对氟的累积;原料拼配降低成品含氟量;茶汤吸附除氟,生产低氟边茶膏、添加茉莉花干等生物材料;加工新型低氟边茶等综合降氟理论与技术措施,形成了一套从茶树品种选择、改良土壤、改 进栽培和采收技术、合理拼配加工等低氟 边茶生产全套技术方案,其针对性、 实用性强,技术水平先进,符合边茶生产实际。3.研究形成的系列技术在边茶主产区进行了产业化示范,开发的低氟边茶产品经国家法定部门多次检测,达到了国家相关规定的各项指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 经济等综合效益。4.为确保饮用低氟边茶的健康安全,项目在边茶销区进行了低氟边茶饮用效果试验和饮用跟踪调查研究,
3、弄清了 边茶饮用氟中毒的阈值和规律,为边茶含氟限量的科学合理制定提供了依据。综上所述,项目研究系统,技术水平先进,示范效果明显,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四川农业大学 2009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四川主要丛生竹定向培育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推广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 陈其兵、童 伟、高素萍、胡尚连、董文渊、马利春、马光良、江明艳、刘光立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9.4.18成 果 水 平: 国际领先成 果 简 介:1、 该成果对四川省主要丛生竹种慈竹、梁山慈竹、硬头黄竹等进行了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建立了资源圃;首次以四川具
4、有代表性的 12 个地区的慈竹、6 个地区的梁山慈竹、8 个地区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 RAPD 与 ISSR 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2、 系统地研究了四川慈竹等丛生竹种纤维素、木质素等理化特性及其激素和施肥调控技术、叶片黄酮的乙醇提取工艺、叶片可溶性蛋白储量及组分等,为定向培育、示范种植、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3、 深化了撑绿杂交竹等竹种培育技术研究,并在推广 4 个撑绿杂交竹新品种基础上,选育出适合省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的 “绵竹 5 号” 、 “硬头黄竹 7 号” 2 个乡土新品种。4、 立足四川省竹业发展实情,结合冰雪灾害的影响,按照生态区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
5、生态因子为主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影响,对全省竹产区提出了“两带三心三区”的区划,并被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实施规划采纳。5、 集成了丛生竹栽培技术推广的技术体系与产业化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竹产业综合效益。6、 成果广泛应用于四川主要竹产区,辐射推广到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成果紧密结合四川竹资源现状、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合理,资料齐全,数据翔实,推广模式新颖,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使我国丛生竹林定向培育集成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推广水平在整体上得到了提升,具有广阔的应用示范前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四川农业大学 2009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6、 称: 肉鸭的营养需要与饲料高效利用研究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 张克英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9.5.7成 果 水 平: 国际先进成 果 简 介:1、项目组研究了肉鸭体蛋白质动态代谢量变规律及其与生长发育、饲粮蛋白质水平和氮能比间的量变关系,获取了一批蛋白质代谢的关键参数,为合理评价饲料蛋白质的营养质量、估计蛋白质的可利用程度提供了新的方法。2、研究并建立了肉鸭氨基酸利用率、真代谢能的评定方法,建立了肉鸭 26 种饲料氨基酸真可利用率和 20 种饲料真代谢能的数据库以及 23 种饲料真代谢能的动态预测模型,为评定肉鸭饲料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价
7、值和有效能值奠定了方法学基础,为肉鸭生产中合理选用饲料原料、科学制定饲粮配方提供了基础数据。3、开展了肉鸭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研究,为科学合理地确定肉鸭氨基酸需要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4、系统研究并确定了不同生长阶段肉鸭饲粮代谢能、蛋白质、氮能比、氨基酸、钙、磷、钠、锌、锰、钼、铜钼比、烟酸的适宜水平,为合理配制肉鸭饲粮提供了科学数据。5、探索并推广了菜籽饼(粕)等 6 种非常规饲料原料以及复合酶制剂等 11 种饲料添加剂对肉鸭生长及饲料高效利用的营养调控技术,为安全合理地利用非常规饲料原料、科学配制肉鸭饲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数据,对充分发挥肉鸭的生长潜力、经济有效地指导肉鸭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8、。6、该项目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项目成果新增社会总产值超过 21 亿元,新增社会纯收益 1.8 亿元。综上所述,该项目选题新颖,技术路线正确,研究内容系统深入,研究手段先进,资料翔实可靠,对指导今后肉鸭营养与饲料高效利用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对科学合理地利用饲料资源、经济有效地配合肉鸭饲粮、安全健康经济高效地指导肉鸭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成果整体水平达国际先进。四川农业大学 2009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甜樱桃安全优质丰产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 吕秀兰鉴定组织单位:
9、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9.5.27成 果 水 平: 国内领先成 果 简 介:一、通过穴贮肥水+地膜覆盖和萌芽期施用高 N 复合肥、果实膨大期施用高 K 复合肥,每亩可减少灌水 13 次,节约灌水 4125kg,节水达 51,节肥 23.1,裂果率小于 5,增产 258.5kg。二、初花后 10d、20d 连续两次喷施生长调节剂,使甜樱桃采收期集中且提前 23大采收,座果率比自然座果率高 28.1;新梢 4050cm 摘心配合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连续喷两次 PP333 能有效促使花芽形成。三、首次发现汉源白樱桃可作为欧洲甜樱桃红灯、巨红等的授粉品种,其座果率优于其它欧洲甜樱桃品种问的
10、授粉。综上所述,该项目针对性强,试验设计科学,技术路线合理,数据翔实、研究结果可信,对四川西部山地高海拔干旱、半十旱生态区甜樱桃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牛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创新性强、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大应用推广力度。四川农业大学 2009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母猪系统营养技术研究与应用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 吴 德、陈代文、张克英、余 冰、林 燕、方正锋、贾 刚、曾秋凤、丁雪梅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9.5.7成 果 水 平: 国际先进成 果 简 介:1、确定了后备母猪培育
11、阶段的适宜能量水平及脂肪与淀粉的比例(脂淀比),初步探明了能量水平与来源影响后备母猪情期启动的调控机制。2、首次发现神经性营养因子和含有转铁蛋白、维生素 c 生长成熟系统能改善卵母细胞质量,提高其成熟和发育能力。3、确定了提高妊娠早期胚胎存活率的适宜营养水平,过高或过低营养水平下调孕酮受体、胎儿甲基化等基因的表达,不利于胚胎存活;研究证实了营养素可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和病原模式识别受体表达,从而影响胚胎存活。4、提出了泌乳母猪的营养技术方案,为提高泌乳母猪生产成绩提供了部分营养参数。5、提出了母猪系统营养方案,确定了后备期和妊娠期影响母猪不同繁殖周期长期效应的营养水平,明确了母猪妊娠期蛋白质动
12、态代谢规律。6、成果在四川、广西、广东、河南等国内大型养猪企业和饲料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企业新增产值 19.41 亿元,新增利税 2.64 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研究系统深入,技术路线正确,方法先进,研究结果创新性突出,应用性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该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卵母细胞质量和胚胎存活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四川农业大学 2009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与应用研究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主 要 完成人: 张小平、陈 强、郑林用、徐开未、廖德聪、辜运富、喻春莲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13、间: 2009.5.15成 果 水 平: 国际先进成 果 简 介:1、从四川省重要的药用植物、花生及木本豆科植物中分离、鉴定、保藏植物内生菌1408 株。采用 DNA 指纹技术和保守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首次系统地揭示了上述菌种资源的生物多样性;确定了花生根瘤菌的系统分类地位,定名为.Bradyhizobium laponicum biovar arachis;发表了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两个新种;为开发利用这类重要微生物资源奠定了基础。2、在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能力检测研究中,首次建立了黑色素标记法、AFL,P 指纹图谱标记法和根瘤类菌体 DNA 提取法等技术,技术简便、可靠、准确,为根瘤菌的竞争性研
14、究提供了技术支撑。3、采用多种分子标记技术和有效性试验方法,筛选出高效花生根瘤菌优良菌株 Spr 2.9 和 Spr 4.5,已应用于四川省花生主产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4、研究了内生菌对玉米、黄瓜等植物主要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筛选获得有拮抗黄瓜枯萎病的放线菌 1 株,促进玉米生长和拮抗玉米纹枯病的芽孢杆菌 2 株,在生物防治和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项目资料翔实,方法先进,结论准确。项目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其中,植物内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建立的根瘤菌竞争结瘤能力检测方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四川农业大学 2009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杂交竹梢枯病及综合防治
15、技术研究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 朱天辉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9.5.9成 果 水 平: 国内领先成 果 简 介:l、首次发现引起杂交竹梢枯病的主要病原为暗孢节菱孢菌 (Arthriniiuphaeospermum(corda)M.B 系统研究了该病原菌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发病规律,为病害防控提供了依据。2、通过对暗孢节菱孢菌代谢产物的研究,首次确定了邻苯二甲酸正_lJ酯是引起杂交竹梢枯病的致病物质。研究提出了该物质对杂交竹生理生化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机理,具有创新性。3、通过调查及室内低温处理接种研究,明确了 3以下的低温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
16、,为杂交竹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4、研究提出了清除病原、垦复施肥、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具有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成果技术路线合理、方法科学、数据翔实。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其中暗孢节菱孢菌致病毒素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四川农业大学 2009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多熟制下粮饲兼用型玉米高产优质栽培及青贮技术研究与应用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资阳市农业局、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主 要 完成人: 杨文钰、杨晓为、卢学兰、王小春、雍太文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9.5.16成 果 水 平: 国
17、际先进成 果 简 介:1.该项目针对四川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饲料瓶颈问题和“人畜争粮” 、 “人畜争地”矛盾,在多熟制条件下提出以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为核心的“粮饲和谐发展”玉米生产模式,具有针对性和新颖性,对促进四川现代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该项目针对西南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生态特点和玉米问套多熟种植特点,建立了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评价指标及体系,鉴选了适合不同生态区的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新品种,研究了不同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的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形成规律,以及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栽培技术和青贮技术原理,形成了“调揉添封”农户青贮技术,制定了四川省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DB5lY
18、6372007)地方标准,深化了多熟制条件下的青贮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主要结果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3.该成果实施 8 年中(2001-2008 年)在四川累计推广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面积达 1785 万亩,累计新增青贮饲料 527.503 万吨,新增产值 26.28 亿元,新增经济效益 25.138 亿元;带动项目区增养肉羊 1192 万只,奶牛 5 万头,肉牛 73 万头;减少了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综上,该成果立题明确,技术路线合理,结果分析科学,主要结论新颖,总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多熟制条件下主要栽培技术对青贮玉米的产量与营养的影响及高温高湿条件下
19、的农户青贮技术达到领先水平。四川农业大学 2009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 张健、胡庭兴、李贤伟、宫渊波、杨万勤、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9.8.12成 果 水 平: 国际领先成 果 简 介:1、该成果以长江上游低山陵区为研究对象,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影响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开发增值型和生态恢复型生态治理理念,建立了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2
20、、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壳核桃、藤椒、荥经黄柏、雅安扁穗牛鞭草、天府黑兔等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系)15 个,引进和筛选出巨桉、杂交竹、青脆李、荷斯坦奶牛等优良动植物品种(系)70 个,编制技术指南、技术规范(程) 、技术标准 28 套,为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多样化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分类治理提供了资源储备与保障。3、项目开展了相关人工生态系统组成、结构、水土保持功能、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土壤- 植被生态过程、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及综合效益评价等基础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优化出 7 个开发增值型生态治理模式和 5 个生态恢复型生态治理模式,创新性地实现了产业链、技术链与生态链的有机耦合,
21、促进了相关生态产业的发展,出版专著 8 部,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其中 SCI 10 篇,核心刊物 100 余篇) 。4、建立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核心试验示范区 5 个,面积达 3 万多亩,辐射推广面积 600 多万亩。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 11.3%23.0%,土壤侵蚀模数下降26.3%86.6%,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示范户人均增收 30%95%。累计新增产值 47.6 亿元,新增纯利润 11.0 亿元。实现了生态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双赢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研究思路新颖、技术路线正确,研究方法科学,资料完整、数据翔实,结论可靠,系统性、
22、综合性和示范带动性强。该成果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大型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兼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互融合,生态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支撑,在同类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四川农业大学 2009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主要作物种用化控壮苗抗逆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主 要 完成人: 杨文钰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9.8.5成 果 水 平: 国际先进成 果 简 介:1.创建了先进实用的作物化控壮苗抗逆栽培技术体系。针对主要作物生产上抗逆壮苗的技术需求,在小麦上首次
23、提出烯效唑干拌种技术,水稻上率先研究提出烯效唑浸种化控技术,油菜上发明了烯效唑种子包衣化控技术。种用技术比叶面喷施简便,用药量低,安全间隔期长,使用安全,抗逆壮苗、增产增收效果好,并配套适期精播、适度密植、肥料增施等措施,进一步发挥了作物产量潜力,成为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增产的重要技术途径。2.揭示了种用烯效唑调控作物生长的技术机理。系统阐明了烯效唑调控作物抗逆性、壮苗增产、改善籽粒品质和确保产品安全的技术机理。明确了烯效唑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培育壮苗的酶学、激素、物质代谢等生理机制,以及种用烯效唑改善作物生育后期源、库特性,从而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的机理,形成源大库足的高产长相,最终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3.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采用“农科教” 、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在四川、浙江、江苏等 13 个省(市、区)累计推广 26991.9万亩,新增粮食 583.5 万吨,新增油菜籽 44.5 万吨,新增效益 76.1 亿元。 “种用”方法对食用粮油产品安全;种用技术省药、省工、省水。获国家发明专利 l 项,发表论文 99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9 篇。该项研究系统完整,针对性强,技术路线正确,数据翔实,结果可信,先进适用,应用效益显著,总体上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种用化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