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职教发展处编2016年第3期总第四十八期.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052973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编2016年第3期总第四十八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编2016年第3期总第四十八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编2016年第3期总第四十八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编2016年第3期总第四十八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编2016年第3期总第四十八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科研与职教发展处编 2016 年第 3 期(总第四十八期) 国 务 院 教 育 督 导 委 员 会 办 公 室 负 责 人 就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适 应 社 会 需 求 能 力评 估 暂 行 办 法 答 记 者 问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制度,确保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依据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日前,

2、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出台暂行办法?答: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还有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服务地方和行业能力不强、相应的办学资源保障条件不够、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亟需采取有力措施督促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开展高职信息与动态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3、 知行合一2教育评估监测”,为在新形势下做好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则为改变传统评估方式,推动评估工作的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和便捷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采取新的方式进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既是当前解决瓶颈问题、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从当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看,由国家制定标准以及引入第三方力量开展职业教育评估,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评估制度。这为我们开展高等职业院校评估提供了经验借鉴。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

4、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先后开展了两轮人才培养评估,即以规范管理为重点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评估,为在新形势下改进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由于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性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以往评估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如管办评分离不够、第三方参与不足、网络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以及现场考察和定性评价为主带来的局限性等,加快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制度迫在眉睫。记者:暂行办法制定的过程是怎样的?答:暂行办法的制定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工作:一是开展调研。对一些省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情况进行调研,主要了解职业院校督导评估开展情况,为建立完善职业院校督导评估

5、体系提供思路和框架。组织召开了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代表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就新形势下构建职业院校督导评估体系的思路及职业院校督导评估办法和模式听取了意见。二是组织基础研究。组织科研机构总结梳理了三十年来我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基本情况;分析了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经验;归纳并提炼国内外开展高等职业院校评估的典型经验做法,初步形成开展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基本思路。三是研制评估指标、工具和暂行办法。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现状,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五个方面,组织研制了能够反映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

6、会需求能力的评估指标。在此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3基础上,开发了包括数据表、调查问卷等内容的配套评估工具,系统设计了评估的实施方式和步骤,经反复推敲和修改完善,形成暂行办法草案。四是反复修改完善。广泛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和高职院校长对暂行办法草案的意见,对评估指标、工具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提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根据会议精神进行修改,并经书面征求成员单位意见再次完善,形成本暂行办法。记者: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暂行办法共五章十七条,分别对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的目的、原则、评估范围、内容和工具、实施方式和结果运用等作了具体规定。第一章为总则,主

7、要说明开展此项评估的依据、评估要达到的主要目的、评估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评估范围。第二章规定了高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内容以及评估将采用的工具。评估组织实施方式与工作要求、评估结果如何运用等内容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作了说明。第五章为附则。记者:暂行办法规定哪些高等职业院校将接受评估?答:暂行办法规定,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的范围是,按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并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包括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记者:暂行办法中规定的评估内容有哪些?相应的评估工具是怎样的?答:按照“结果导向和可操作性”要求,暂行办法中明确了涉及

8、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共 20 项指标。“办学基础能力”方面,主要考察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校舍及信息化教学条件。“双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考察学校教师结构与“双师型”教师配备。“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考察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情况。“学生发展”方面,主要考察学校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和就业情况。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4“社会服务能力”方面,主要考察学校专业设置,向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满足政府购买服务情况。上述内容综合在一起,基本可以反映

9、出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水平。评估工具主要由数据表、调查问卷和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组成。数据表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由学校填写。调查问卷包括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分别由学校校长和一定比例的师生填写。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将以在线方式进行数据信息收集、校验、汇总和分析。记者:评估工作将如何组织实施?对有关部门和学校提出了哪些要求?答:评估工作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统一部署,采取“学校填报数据、省级实施、国家总体评估”的方式进行。学校依据评估内容和指标撰写完成自评报告并报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按规定时间登录指定网址,组织完成相关

10、数据表格与调查问卷的填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数据填报进行指导和过程监督,从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获取学校填报的数据信息,结合学校自评报告,分析撰写完成省级评估报告并上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按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委托第三方机构基于学校相关数据信息和省级评估报告,建立数据模型,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国家评估报告,并以适当方式发布。由于学校填报的数据是评估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重要依据,为确保学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暂行办法要求学校认真、准确地填写。如发现编造虚假信息和瞒报等现象,一经查实,将予以通报。记者:此项评估有哪些新特点?答:与以往的高等职业院校评估相比,此项评估

11、在评估主体、评估方式以及结果运用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评估主体方面,暂行办法规定,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制定评估指标和标准,按照统一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这不同于以往的仅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进行评估,大大增强了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5二是在评估方式中,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与以往组织专家进校现场评估不同,暂行办法要求,评估工作主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第三方机构通过数据和相关信息分析,独立评判学校相关工作情况。这避免了由进校带来的干扰因素,减轻被评院校负担,评估工作的开展更加便捷,评估结论的客观性也得

12、到了充分保证。三是在评估结果运用上,暂行办法强调,评估工作要注重实效,既要发现问题,又要督促整改,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建议,为学校办学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不再简单地把评估结果作为甄别学校优劣的手段,而充分发挥出评估应有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激励作用。记者: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有什么预期?怎样保证达到这个预期?答:评估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将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依据。根据暂行办法规定,评估将在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实际情况基础上进行,引导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发挥好办学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不断完善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

13、最大程度地释放出学校办学活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适应行业发展需要。评估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评估结果的运用至关重要。暂行办法强化了评估结果的运用,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学校门户网站公布自评报告,国家和省级评估报告向社会发布,接受社会监督;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评估结果指导和督促学校改进工作,并将整改情况上报;要求各地依据评估结果,优化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布局,提高学校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暂行办法还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评估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及时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高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信息来源:

14、教育部 发布时间:2016 年 3 月 25 日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6回 归 本 质 ,推 进 职 教 改 革教育的根本是为了引发学习。学习的途径是:经历、实践、探究、听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密切。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回归本质,抓住一系列根本问题,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才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职业教育质量才会有新的提高。深化“学习”与“教育”关系认识,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1 年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中的定义,“教育”是“通过某种形式的有组

15、织的持续的交流来引发学习的有意识的活动”。简单说,教育就是旨在引发学习的有组织的持续的交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育”的根本是为了引发“学习”,没有引发“学习”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对“学习”则是:“个人通过经历、实践、探究、听讲而在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技能、胜任力或者行为方面的获取或者改变”。可以看出,“学习”的途径首先是“经历”,然后是“实践”“探究”,最后才是“听讲”。这一定义,对于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就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他们有效提供经历、实践、探究和听讲的机会,使他们掌握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获得就业和创业能力,形成职业道

16、德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更新观念,建立职业教育新的产品观和顾客观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明确地认为,职业教育的产品是职业院校向社会提供的教学和训练的服务。一个职业学校的产品就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所能开设的专业、课程、项目以及实现专业、课程、项目目标的各个教学与训练环节。任何一种产品出现和存在的理由在于有需求、有顾客。职业教育这种服务产品存在的理由同样在于有需求、有顾客。那么,职业教育这种服务产品的顾客是谁呢?简单地说,与其他产品相似,谁出资谁就是顾客。受纳税人的信任和委托,政府要向职业教育投资或提供经费,政府所代表的纳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7税人就是广泛意义上的顾客;企业直接或间接向职业学

17、校投资或提供经费,企业就是顾客;家长和学生要向职业学校交学费(中职免费生除外),家长和学生就是顾客。政府、企业、家长和学生向职业学校购买的正是职业学校所能提供的教学和训练的服务,他们期望通过购买这种服务来满足当前的和长期的需要。在工商业界,“顾客就是上帝”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在职业教育界,也同样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对于职业教育机构而言,就是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目标,确保顾客合理合法的要求得到确定和满足。紧紧围绕“满足需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世界质量管理大师克劳斯比(P.B.Crosby)抓住质量的本质,把质量定义为“满足需要”。我们所谓的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就是要不断地改进教学与训

18、练的各个环节,努力向“顾客”提供真正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教学与训练的服务,也就是说,提高质量的过程就是持续改进、不断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要的过程,这也就是当前职业教育作为教学与训练机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通过建立预测和反馈机制,跟踪和调查用人单位的技术和岗位变化,预测技能需求,开发相应的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把工作世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纳入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最重要的责任承担者应该是学校里与学习者最直接打交道的个人和组织。也就是说,质量在于基层,质量在于教师,质量在于教师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必须建立激励机制,真正把职业院校广大教师动员

19、和武装起来,使他们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并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完善办学体制和治理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本来就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针,这是有法律依据的。事实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90 年代末期,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举办着我国 90%的技工学校、80%的中等专业学校、60%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 20%的职业高中,以及大量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中心,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然而,在世纪

20、之交,受政府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8机构改革和国企改革等多因素的影响,行业指导作用弱化,国有企业在剥离社会责任时简单地把密切服务生产的职业院校与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同等对待,一大批原来由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未经认真论证就被划转给地方教育部门举办,有的合并到大学或其他机构,行业企业目前继续举办的职业院校在得到财政经费支持、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面临不少困难,这些直接损伤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元气,直接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局。最新修订的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这在实施中需要

21、有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政策,激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公共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体现为从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从集权到分权转变,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具有跨界性的职业教育,不应当仅仅是政府教育部门手中的教育,同时应当是劳动就业部门、行业、企业手中的教育。应当通过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并把行业、企业、社区和学习者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纳入这个体系,明确他们的责权利,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还要进一步改善院校治理,支持职业院校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让行业企业有知情权、发言权、决策权,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和适应性。如果没有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就可能成为“闭门造车

22、”式的瞎折腾。加大职教经费投入,切实补上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短板由于缺乏有力统筹,一些地方近年来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拆东墙补西墙”。例如,为了发展高等教育,大部分原有的优质、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并入高等学校;为了扩大本科教育规模,把优质、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等等,造成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不稳定。加之多年来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严重缺乏。全国 200 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仅占高职的 16%,1000 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仅占中职的 8%左右,覆盖的地市不足半数。职业院校总体办学条件薄弱,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存在基本建设陈旧、教学设备简陋等的情况,很多城市普通中学的办学设施远远

23、好于中职,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职办学水平普遍达不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要求,缺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必要条件,很多院校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尴尬,这也损害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世界银行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920 世纪 90 年代的研究表明,职业教育的生均成本应是同级普通教育的 2.53 倍。而在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中,中职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职仅为普通本科的一半左右。解决这些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科学布局的基础上,借鉴改造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做法,提升职业院

24、校办学基础条件。优化政策环境,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但必须承认,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仍不强。这并不是职业教育自身的错,其根本原因在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政策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例如,很多地方高职学费标准高于本科,2013 年,全国高职学杂费占高职教育经费的比例为 32.05%,而普通本科学杂费占本科教育经费的比例为 23.52%,高职院校学生所交学杂费占教育经费收入的比重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却承担了更高比例的教育成本,这与“共享”的理念和教育公平的原则相背离。更

25、加根本的是,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技术工人工资总体水平偏低。近些年来,国际社会一直倡导发挥职业教育在消除贫困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特别注意满足弱势群体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来改变生存状况,从而抑制或抵消社会的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令人可喜的是,甘肃省从 2015 年开始,对贫困家庭学生上高职实行免学费的政策。2015 年 5 月,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特级技师制度,对特别优秀的高级技师可以晋升特级技师,特级技师的相关待遇参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执行!希望全国各地出台和推行这样的政策,为弱势人群接受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并让技术工人的尊严、社

26、会的公平正义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他们的待遇上,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细节决定成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同样需要防止政策的“空转”。只有切实联系实际,从上述一些观念性、基础性、制度性的本质问题出发,突破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政策措施才能落地,才能有实际效果。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0(作者:杨进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教授)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 年 3 月 1 日高职院校外部治理的“协同精神”“治理”强调利益相关方的权力配置在动态中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要抓好内部治理,还要重视外部治理

27、。高职院校从诞生之日起,为社会服务就已成为其永久的“铭牌”。在高职院校外部治理过程中,协同精神有利于外部治理的权力配置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因为在多元主体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协同共进、相互影响,整体活动占主导时,系统就会处于有序与规律的状态。就像一台运转的机器,各个零件之间需要相互配合,机器方可进行良好运转,否则就会出现故障,甚至造成机器的损坏。那么,如何培育各利益相关方的协同精神呢?第一,应该树立协同共治的理念。所谓高职院校外部的协同共治,主要是指各利益相关方为实现责权利的平衡,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包括显性或隐性契约,以及内、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等,对相关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

28、控制的行为方式。各利益相关方只有认同协同共治的理念,关注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才有可能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形成,需要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决策过程,并保持权力配置的动态平衡。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显然离不开协同共治理念的指导,离不开协同精神。第二,应该厘清高职院校外部治理各利益相关方的职责。要做到协同,各利益相关方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清晰的角色定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是外部治理中主要的利益相关方。政府在高职院校外部治理中首先应该“简政放权”,让高职院校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过去政府包揽全局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历史,高职院校办学的自主空间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政府转变管理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政府和高校关系的转变。在高职院校外部治理中,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从宏观层面制订相关制度、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