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征文3篇.doc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1055569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3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3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3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3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3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编梁家河读后感征文 3 篇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奋斗、修身与青春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使我的意志不再浮躁迷茫,使我的灵魂如沐春风,更加纯洁青翠健壮。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简单而明了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做人要修身,做事要一碗水端平。在知青时代,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在看,上山放羊在看,天黑了点着油灯在看,看的书有中国的,外国的。习近平对自己的要求是,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凡事都要弄个明白,那就是多读书,多思考,从书中寻找答案,在读书中磨练自己意志。为读一本书,不管多远的路,都要想办法借回来读读。在知青时代里,作家路遥和习近平曾彻夜长谈,也惊叹到,习近平比他小 4 岁,知识面比他要广得多

2、,志气比他高得多。读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其实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理解问题,读书不仅能给人启迪,读书也能使人更容易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读书不仅促进一个人不断成长,还能丰富自己精神世界。可是想想自己读书程度,真是少的可怜,今后还得努力。成功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习近平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忘我奉献。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对于矛盾和问题,不搞变通,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坚持原则,看清问题后面的本质,公正的解决问题。敢于坚持真理,讲真话,办实事。始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敢于纠正以前错误并且和以前错误斗争,亮剑。敢

3、于坚持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错误的决定。坚持凡事要一碗水端平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情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上、出实招、求实效上。在处理同一件事情上,不求多解,同一问题,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维护着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心实意的对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赢得了每一位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赢得了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仰。这种真挚的人民情怀,人民立场,明显的有别于他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对人民群众的幸福担当,担当起自己该担当的责任,这种担当是一种无私担当,这种担当是一种无畏的担当,这种担当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担当。当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就

4、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正因为有了这种担当,造就了习近平领导力的强大之势、天下情怀。习近平在刚当选大队支部书记不久,大队接到一批救济粮,围绕如何分,大家意见不同。习近平知道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就想了个办法,现在就到各家各户去看,究竟谁家有多少粮食,都看得清清楚楚,谁该多分,谁该少分,不就清楚了吗。话音落地,习近平就带着大家到各户去看,查看每家粮食,并当众记录在册,从夜里 10 点一直忙到凌晨 5 点,彻夜工作,马上就办的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实实在在地弄清楚了各家存粮情况,谁家粮食少,就给谁家多分,大家都没话说。在那个人吃不饱的年代里,粮食就是生命,如果把这个粮食平均的分配给各户,家中存粮多的得到这

5、个救人以生的救命粮,显得就是多余。真正没有粮食的农户,才是这批救济粮的真正主人。习近平要让这个救济粮发挥它真正作用和价值,也要把上级交办事情努力办好。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年少大队部书记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担当。在关键时刻,能果断做出符合当时情况的英明决策。在那个年代里,习近平就让自己做事情就要一碗水端平。就在习近平接到救济粮那刻起,连夜召开会议,使救济粮、生命粮一分种也不在自己的手里耽误。可见公平公正做事,群众是拥护的,就是自己家里一粒救济粮也没分到,心里也是乐滋滋的,这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做事能一碗水端平的好带头人。这样的人能公平公正的做事,当自己真正实实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做事这样公正的人,当然也

6、会帮助你的。公平公正的做事,当然大家心服口服,都没意见。习近平很小的时候就能把一碗水端平。在现实生活中,我该如何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一碗水端平,一碗水端平做事是我今后做事的方向。时代在不断发展,一个人的一生要不断的修身,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学会在工作中处理问题。如果解决同一个问题,用手中的几把尺子,对同一件事不停的更换标准,那问题解决的效果就可想而知。给各个层面造成的恶劣影响远远大于问题本身造成的损失。更换标准做事,就会失去公信力,失去民心,如此开展工作,后果很严重。但愿从现在我们各自人的手里,端出去的水是平的,这是我们做人最低的道德底线。同时,我们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

7、心价值观的深层含意,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梁家河读后感征文:自信是干出来的通读了梁家河后,给我最深的感触:习近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有大理想、大抱负的伟人,梁家河就是一个大熔炉、大学校。经过 7 年的磨炼,塑造了习近平为国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练就了他信念坚定、处事不惊、艰难不惧、百折不挠的硬功,为实现他治国理政的伟大抱负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而对于总书记在梁家河最大的收获,我感觉就是在理想、信仰钢铁般坚定的基础上塑造出的满满自信,这种自信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虽然算个初中生但是没有真正上过初中,是一个顶着“黑帮子弟” 、 “可以教育好子女”帽子的大孩子

8、。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他入团、入党,还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为梁家河以及陕北的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为当代年轻人树立了好榜样,走出了一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路。读书,修身平天下。习近平爱看书,用他的话说“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 ,他的读书与求知紧密相连。习近平看书不只是掌握知识,还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在农村 7 年他读书 7 年,劳动再苦再累都不忘读书,他博览群书把当年能找到的书都读了,对书中有好的警句都能背下来。习近平求知若渴的态度,心中牢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

9、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对习近平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自找苦吃,自我磨炼。按理说当年习近平不属于上山下乡的范围,他属于父辈有问题流放的,所以,在当时的知青队伍中他的年龄最小。但是,自从他悟出“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后,他毅然决然做出“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的决定。此后,习近平不以年小自居,没有怨言,把困难当做考验,毫不犹豫积极应对。甚至觉得农活还不够苦,还学着怎么办一书中的主人翁“为了磨练意志,睡在钉板床上,扎的浑身是血,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他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练,所以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他们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

10、淋雨,下雪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对于这样一群自找苦吃,以苦为乐,自我磨练的年轻人还有什么困难能拦住他们,他顺利的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艰难困苦磨练了习近平的意志,习近平回忆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困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 ”放下自己,融入群众。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原来在中央工作,习近平是高干子弟,但是在习近平身上却没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和娇柔造作之态。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农民,融入到群众之中,很快他学会了所有农活,干活中也舍得出力。梁家河教给他“土”学问,他把“洋”学问也

11、教给了梁家河。他用他的知识和通情达理的处事办法,教育了后进懒汉,解决了很多棘手问题,让梁家河人打心底佩服。他尊重人,帮助人,团结人,赢得老乡的信任,渐渐地他成了梁家河村的中心,人们喜欢他,他也真正成了梁家河的一份子。在这里习近平学会了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自觉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脚踏实际,解决问题。是金子总要发光的,1973 年,习近平被县上抽调到社教工作组,当年 19 岁。社教中他崭露领导才华,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苦干实干,不到三个月打好了神车沟大坝,给赵家河增加了近三百亩高产田,还办起了夜校,教农民识字。通过社教习近平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增强了自信。在后

12、来当上梁家河党支部书记以后,为解决烧火做饭问题,习近平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建成陕北第一个沼气池,为了方便群众,在不违反政策的情况下建成铁匠屋、缝纫组、小卖部等等。“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事不惊、知难而进” 。习近平学会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最基层的磨练使他更加了解了群众,他知道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他有充分的自信,有坚定为民做事的信念,并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以后的仕途道路上,习近平不管走到哪儿,一直到当了国家最高领导后仍然不忘初心。他提出中国梦的设想,并带头实施,他脚踏实地走基层,从小事抓起,搞

13、了厕所革命、河长制、反腐败、精准扶贫、尊重科学,发展国防, “一带一路”等等。改革开放 40年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的近几年来,他领导下的中国经济总体跃居到世界第二,13 亿多人口,正在越来越近的靠近小康目标,中国公民在全世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力。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他的自信是用真才实学、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干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梁

14、家河读后感征文: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我用了连续一周的夜晚,静下心来读完了十万余字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结合脑海中实地参观学习时的影象,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此时我不禁掩卷思考,为什么说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一书用质朴生动的语言详细叙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梁家河贫困偏远小山村 7 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以及之后两次回到当地看望了解乡亲们的感人场景。贯穿其中的一条故事线,就是他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难困苦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习总书记这 7 年的知青岁月无疑是一段极为艰苦的岁月,首先是自然环境的恶劣,60 年代的陕北高原风沙漫天,尘土飞扬;其次是生活条件的简陋,缺衣少粮

15、,劳动方式原始,这使得他不仅要过“跳蚤关” 、 “饮食关” ,还要过“劳动关” ,加之个人还背负着家庭问题,作为“黑帮弟子”来到梁家河插队,还得要过“思想关” 。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也没有抱怨,而是调整自己的人生态度,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战胜最初的孤独和迷惘,从而乐观前行,这不仅使他顺利度过难关,而且使得他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仔细品味总书记的的这段艰苦岁月、成长的岁月、奋斗的岁月,我想这大学问之一便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他敢于正视苦难,到了梁家河,无论是

16、自然条件、生活条件还是生产条件都是极为恶劣的,但是他没有悲观绝望,反而努力适应适应当地生活,整整融入到百姓中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打水坠坝,修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才有了“在这个小村庄里,习近平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 。在苦难中,他也不忘修身,他一面向农民群众学习生活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营养。田间地头休息时不忘阅读,夜深人静熬油点灯阅读书籍。他读的书不仅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还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读书学习对于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艰难困苦

17、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总有一些人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有的只想舒适生活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泡沫;有的想出彩而不愿出力,让愿景成了纸上文章;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 。只可惜,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美事。 梁家河这本书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和总书记的亲身体会,娓娓道来催人泪下,教育我们只有经过磨砺和锻造,在实践的大熔炉里淬火,才能为工作和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