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农村贫困瞄准机制的设计和完善“关注贫困,行动起来 ”国际研讨会徐晖 中国国务院扶贫办规划财务司司长2007年 10月 17日目录1、中国农村贫困瞄准机制及其演进2、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特点3、中国农村贫困瞄准面临的挑战及其机制创新实践证明,中国政府所采取灵活、务实的贫困瞄准策略应该构成农村扶贫开发成功经验的重要部分。本发言将对中国政府农村扶贫开发的贫困瞄准策略进行简要评价,对其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最后就贫困瞄准机制的创新提出相应建议。 引言一、中国农村贫困描准机制及其演进(一)界定与丰富农村贫困的内涵对贫困的理解和定义,是反贫困战略、政策和措施选择的基础。早期,强调的是绝对贫困:个人和家庭收
2、入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求。之后,逐渐转向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兼顾。即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中国对农村贫困的界定于国际贫困涵义的演进相一致。 (二)选择与确定中国农村贫困标准1981年:人均收入 50元和 40元1984年:人均收入 120元、人均自产口粮 200公1986年: 1985年人均年纯收入 205元,农村贫困人口12500万人。此后根据物价指数变动逐年调整。2000年,提出低收入标准,当年确定人均收入 625865元之间为低收入贫困人口。一、中国农村贫困描准机制及其演进(三)
3、确立并适时调整的中国农村贫困瞄准策略1、中国农村贫困变迁的特点:普遍区域性整体贫困到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片、线贫困。2、中国农村贫困瞄准方式的演变( 1)确定重点扶持范围并适时调整80年代初期:确定 18个贫困地区1986年第一次确定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1985年农民年人均穿收入低于 150元的一般县和低于 200元的少数民族和革命老区县。一、中国农村贫困描准机制及其演进(三)确立并适时调整的中国农村贫困瞄准策略1994年,调整国定贫困县的标准: 1992年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 400元的县,凡高于 700元的原国定贫困县退出国家扶持范围,据此,确定 592个国定贫困县,涵盖了全国 72%以
4、上的农村贫困人口。( 2)区域瞄准与群体瞄准相结合1990年代以来,由注重区域经济发展转向扶贫工作到村到户,每个贫困县要逐村逐户调查了解贫困状况,实行县建簿、乡造册、户立卡,做到工作到户、项目到户、服务到户和效益到户。一、中国农村贫困描准机制及其演进(三)确立并适时调整的中国农村贫困瞄准策略( 3)区域瞄准、群体瞄准与个体瞄准相结合,贫困瞄准程度进一步提高2001年,中国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根据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中西部但遍布全国各地农村的分布新特点,中国政府再次确定了 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虽然这些县全部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但是到 2003年,重点县的绝对贫困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 60.
5、8%;低收入人口占全国总数的 55.3%。为此,全国各省又选择和确定了 14.8万个重点贫困村,覆盖了全国 80%的贫困人口。 一、中国农村贫困描准机制及其演进(三)确立并适时调整的中国农村贫困瞄准策略( 4)突出以人为本,进一步增强贫困人口瞄准度中国政府明确提出, “十一五 ”扶贫开发工作要切实落实 “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将瞄准贫困人口、落实帮扶措施作为首要内容。 2005年,在全国范围开展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确定贫困村和贫困户,采取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等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到户和人,使贫困人口真正受益。一、中国农村贫困描准机制及其演进二、中国农村贫困瞄准的特点1、坚持以区域瞄准为基础中国贫困区域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打破行政区域的成片贫困地区,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差,居民收入普遍低下。二是贫困县,它是以一个行政区域为单元,有一定的标准和范围。三是在一个县域范围,相同条件和发展水平的乡、村连接构成的小范围的贫困地区。区域瞄准的策略符合中国贫困分布的特征和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