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考复习重点整理( 2014) 第一章 第二章综述 1、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求变 2)致用 3)科学与民主 4)民族自尊心 2、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1) 文学进化思想 2)文学观念与 文学格局 1902 小说界革命 3) 语言的通俗化,语言与文字合 ,文学的通俗化 4)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3、 近代 白话文运动 1)黄遵宪杂感“我手写吾口”,“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 2)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崇白话而废文言”。 3)出现了许多白话报刊,如陈独秀安徽白话报、胡适竞业旬 报、林白水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此外还有芜湖白话报等等。 4)近代白话文运动是五
2、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思想启蒙、政治改良而掀起的文化改良,主张以白话代替文言。 4、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 ?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 ? 四个分期: 1)发轫期 鸦片战争 19 世纪 70 年代 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张维屏、林昌彝射鹰楼诗话抗英、冯桂芬 2)发展期 19 世纪 70 年代 甲午战争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薛黎 黄、康 3)繁荣期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戏曲改良运动 文学革新运动 4)低潮期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5、近代文学繁荣的标志。 ( 1)文学观念更新迅速;( 2)文学理论成就突出;( 3)文学创作非常兴盛。 6
3、、辛亥革命后,近代文学出现低潮,表现在哪些方面? ( 1)小说创作的堕落。黑幕小说、外国侦探小说、新武侠小说兴起。 ( 2)诗文创作出现逆流。“同光体”统治诗坛,“南社”逐渐解体;桐城古文与骈文沉渣泛起。 ( 3)戏剧走向没落。京剧改良未获发展;宣传色情凶杀的“新戏”遍及南方舞台;话剧失去正确方向。 7、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 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题材的多样性 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8、怎样理解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 文学创作( 思想内容、表达方式、文学体裁、文学语言 ) 文学思想 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是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封建统治
4、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并存。在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创作,除了继承古代文学的传统手法之外,也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例如诗歌的变革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崇尚个性、注重抒发的艺术主张。在感情表达上,更接近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 有了刷新。诗歌形体上也发生了变革。再如小说,由于翻译小说的熏陶,已触及对科学技术的描写,开始接受世界物质文明的成果,并开始学习西洋小说的作法。在文学体裁上,旧体裁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在语言运用上,这一时期除继续使用文言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有“报章体”语言、方言及白话。( 2)是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代表封建
5、旧文化的文艺派别,如桐城派和宋诗派,与代表进步文化潮流,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文学派别,如维新派、民主革命派,他们之间表现出激烈的抗争。 9、为什么说从鸦片战争到五 四运动的中国的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蜕变与近代化过程? 因为二千多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但就文学思想来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所以文学思想的本质,变化不大。从文学形式来看,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经过长期的演变,大致都形成为固定的模式,其成就已达到难以逾越的高度。至清代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后的文学作者,除了摹拟古人一途以外,就很难找到别的出路了。到了鸦片战争为起
6、点的近代,封建社会解体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面临崩溃。随着时代的 风云,社会的变化,人民的需要,自文学启蒙,到文学革新,到文学鼓吹革命,自然要求文学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从僵化的古诗文中解放出来。尽管这种解放是有限度的,不彻底的,但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方法,都有所革新,并对文学的社会功能,作了重新的估价。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转折,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具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又不同于“五四”以后新文学的特点。这就是封建时代文学的蜕变过程,也是中国文学近代化的过程,即是反帝反封建和爱国民族民主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和过程。 10、中国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五个方面: (
7、1)政治斗争的需要。民族危机的空间严重,阶级矛盾的激烈复杂,给文坛以巨大影响,使这个时期的文学具有不同于封建时代的鲜明特点。由于清王朝对外国资本主义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中国人民在反侵略的同时,又要反对封建王朝。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决定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反帝反封建性。反殖、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主题。但由于近代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激烈,也给近代文学作家及其创作带来了复杂性与过渡性的特点。( 2)西方文化的撞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古已有之,但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和中 西文化融合,却始于近代。在当时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方文化思想涌进中国的舞台,极
8、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变革。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 3)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近代前期的经世致用思潮、中期的维新变法思潮、后期的民主革命思潮,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近代文学反帝反封建性、过渡性等特点的存在。另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我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变 化。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在对艺术把握世界的规律问题上,由知性分析向艺术审美分析的转化;同时对通俗文学美学意义的认识,扩大了对审美
9、范畴的探讨。这些审美意识上的变化,必然或强或弱地影响着近代文学特点的形成。 ( 4)旧文学的没落趋势和翻译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近代,有不少文学样式已日趋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和人民生活发展变化的需要。这就促使了旧文学的逐渐衰亡。但另一方面,由于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仅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学说被介绍进来,而且西方文学也被介 绍进来了。特别是翻译小说的兴盛,在精神上给予中国近代小说家以营养。因此,便从不同侧面促使了近代文学多样性、复杂性和过渡性特点的形成。 ( 5)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使近代文学的复杂性和过渡性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另外由于中
10、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变化,影响了文学创作,而作家的创作也不断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趣味。在这种生产和接受的复杂交错,不断延续的过程中,形成它与古代 文学不同的特点。 西方文化的撞击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近代文学特点的形成? 西方文化的撞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古已有之,但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和中西文化融合,却始于近代。在当时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方文化思想涌进中国的舞台,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变革。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
11、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震动思想界 2)西方文化思想涌进影响文学观念与变革。 3)题材、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新艺术 手法,都与文化撞击有关。 11、 简述 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 1)现实意义。近代进步文学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近代史教育的宝贵材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 ( 2)认识意义。中国近代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学发展的连续性和文学革命的必然性,理解新文学的发展方向意义非常重大。 ( 3)借鉴意义。新旧文学的冲突,中外文学的碰撞,不同艺术见解的分歧,都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深入考
12、察并科学分析近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正确阐明其规律,将为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建 设,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启示和借鉴。 12、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提出的从整体上改革文体的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变革,强调诗文的口语化,提倡通俗文体,指出文学要为社会、政治服务,主张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并进行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四大文体的改革,先后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繁荣戏曲创作的新局面,对促进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名词解释思路 A 时间 B 代
13、表 人物、代表作品 C 核心内容 理论 观点 D 特点 性质 价值 影响 诗歌赏析思路 背景分析(诗人与诗作) 思想内容(诗义与提炼) 表达方式(艺术笔法 /修辞) 文学体裁、文学语言 第三章 文学思想 13、 宋诗运动 “宋诗运动”(又称“宋诗派”),是 鸦片战争前后 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 代表人物有程恩泽、何绍基、郑珍、莫友芝、金和。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 清朝乾嘉年间,翁方纲为纠正诗坛鄙薄宋诗之弊,提倡 以学为诗 ,以扩大宋诗影响。 至道、咸年间,由朴学家程恩泽、祁隽藻等加以提倡,形成了宋诗运动。 他们崇尚以文字训诂为 诗, 强调博学根柢,注重读书和反对模拟盛唐的俗滥之风。 强调
14、学习江西诗派黄庭坚,进而学杜、韩等唐宋名家,提出作诗要有 “性情”、“学问” 。 对扩大宋诗的影响有一定意义。但他们又走上了以考据学问为诗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作品大多脱离生活,远离现实。宋诗运动的理论为后来“同光体”诗派所继承。 14、 湘乡派 湘乡派是与“宋诗运动”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 19 世纪后期 , 曾国藩 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招揽幕府才学,其中大多为桐城古文的名家,直接从曾国藩学习的就有 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曾门四弟子) 等,他们尊奉曾国藩、 在 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以外,再加“经济”一项,列为首位, 以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为维护封建“道统”、“文统”和他们
15、所推行的洋务运动服务,逐渐形成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桐城派的别支, 因曾是湘乡人而得名为“湘乡派” 。 该派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使已衰退的桐城派得以“中兴”,用以抗衡太平天国革命的文学主张。 15、 同光体 “同光体”,是指 同治、光绪 年间 “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兴起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故名。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闽人陈衍。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有: 陈衍、陈三立、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昶 等 。 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这一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该诗派继承了宋诗派的文学主张,标举“开元”、“元和”、“元 祐 ”的“三元”之说,打破分唐分宋的界线。 并崇尚以学问考据入诗 ,强调人
16、格修养与诗文成家的关系,力图另辟蹊径, “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其作品多摹仿宋代江西诗派,内容大多远离现实,思想贫乏,生活空虚,常以一种 曲折隐晦、生涩艰深的诗歌寄托清延衰败的颓丧情绪。 16、 文 界革命 “文界革命”是 19 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6 年以后,梁启超在时务报及新民丛报上大力提 倡“文界革命”的口号,斥责桐城派古文和八股时文,要求解放文体,创造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提倡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运动,强调翻译和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促进资产阶级维机关报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的发展。文界革命的主将是梁启超,他所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开创的“新文体”代
17、表了文界革命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成就。 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系 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 1864 年,黄遵宪在杂感中就提出“我手写吾口”的要求改革诗歌的主张。 1896 至 1897 年间,夏曾佑、谭嗣同等竭力创造和提倡一种新体诗 ,他们借用外国新名词批判旧制度、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与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宋诗派相对立。 1898 年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开辟了第一块公开的诗歌创作阵地“诗文辞随录”,专门发表新派诗人诗作。 1899 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指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 “ 第一要新意境,第
18、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 1902 年之后,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对诗界革命作了理论性总结。强调过渡时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 界革命。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 17、 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系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7 年,严复、夏曾佑在开津国闻报上发表了本报馆附印说部缘起的长篇论文,进一步纠正了视小说为“小道”的偏见。 1898 年,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的发表,以欧洲各国为例,论述了小说促进政治变革的社会作用,主张翻译外国政治小说,作为宣传政
19、治改良的工具。 1902 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明确提出“小说界革命” 的口号说:“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于 20 世纪初在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小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小说的论文,使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小说理论更加系统、完整,推动了新小说创作的繁荣。“小说界革命”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建树和现代小说的创作发展均起了先导作用。 18、 南社 南社是随着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而出现的革命文学团体。1909 年 11 月 13 日,南社在 苏州虎丘张东阳祠 正式成立。发起人为 同盟会会员 陈去病、高
20、旭、柳亚子等人。他们 取“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故名“南社”,柳亚子解释说:“它的名字叫 南社,就是反对北廷的标志 了”。 南社以文学为武器。 提倡革命气节 ,致力于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广泛 团结了清末民初活动于东南各地的先进青年文人 ,其中主要作家有: 柳亚子、陈去病、高旭 、马君武、周实、宁调元、黄节、吴梅等等。南社创办了 南社丛刻 杂志。 19、龚自珍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龚自珍是鸦片战争时期开启一代文风的爱国诗人,他的主要文学思想是:( 1)强调情感的社会性及其对文学的制约作用,主张文学创作要“尊情”、“宥情”和畅情;( 2) 在“尊情”观念的指导下,非常注意文学与时代的关
21、系,指出时代对文学有一定制约性,什么样的时代就应有什么样的文学;( 3)龚自珍强调文学创作要有“个性”,不应陈陈相因,摹仿抄袭。 20、黄遵宪诗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如果说梁启超的诗学思想体现了“诗界革命”的总体构想,那么黄遵宪的诗学思想则是诗歌革新的创作实践的总结,均对近代诗歌的革新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黄遵宪的诗学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黄遵宪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 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黄遵宪主张把古典诗歌的表现方法和古文的表现 方法相结合,所谓“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
22、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 2)提倡把散文表现方法入诗,以利于诗歌从严格的格律化中解放出来,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3)在语言运用上,主张语文合一,年青时期就提出了“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 4)主张融古今语言于一炉,重视语言的口语化,以及对民歌的搜集、整理,注意从民歌中吸收养料,以客家方言入诗。 21、 如何评价 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 ?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倡 导的文学革新运动,是在宣传政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下,有纲领、有阵地、有队伍、有创作的自为的文学运动:( 1)自始至终都非常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为社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使近代文学出现了崭新的
23、面貌,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了催生作用;( 2)这场文学革新运动是在西方和日本文化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自觉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学说和文学思想,使近代文化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从古代文学中脱颖而出,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加快了文学革新的进程;( 3)强调文学的通俗化,语文合一,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用白话代文言的白话 文运动,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起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2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戏曲改良杂志及其戏剧主张如何? 柳亚子、陈去病等人和戏曲名家汪笑侬一起创办 二十世纪大舞台 的动机是什么? 随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以柳亚子、陈去病为代表的南社诗人大力提倡戏剧改良,并于
24、1904 年(光绪三十年)于上海和汪笑侬共同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 ,宣称“本取以 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 ”。 他们的戏剧主张:( 1) 鼓吹利用戏曲“灌输文明思想”,“唤醒国民精神”,努力强化戏剧的 社会功能 ;( 2) 对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论述和探索,阐述了戏曲的舞台性和务须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 的特点;( 3)在题材问题上, 大力提倡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主张编演历史题材,通过歌颂我国历史民族英雄或编演欧洲近代历史题材,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的思想教育。 第四章翻译 23、中西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西文
25、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表现在: ( 1)政治思想上。中国近代中外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肇始于甲午战争前后,这是近代历史与文学艺术的转捩点。在近代社会这一乾坤 巨变的年代里,随着世界历史巨大的转折关头,往往是不同哲学学派和文艺流派思想观点以至审美观点纷呈的时代。 文化的大量涌进,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展开了全面冲突与交汇,外国的“舶来品”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等等,象博览品一样展销开中国舞台,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步步副进,一再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以捍卫自己的生存。因此,中西哲学相互混合,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思想
26、杂糅的哲学氛围。 ( 2)文学观念上。戊戌变法前后兴起的文学翻译热潮,把西方的文学思 想,创作方法和作家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开始被近代作家的接受,并指导创作。中外哲学、文艺思潮的相互撞击,既引起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巨大变化, 也推动了我国文学观念的更新和艺术思维方式的变革,而且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新的文艺风格。 ( 3)文学创作上。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冲破了传统的格局,促进了晚清文学的革新、发展和繁荣。 24、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说明了什么?原因有哪些?影响怎样?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原因是: ( 1)政治变革的需要。 自甲午战争之后,
27、饱 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苦的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中国政治的腐败,积弱不振,正在寻求救国革新的真理,因此,对西方新理论、新学说发生好奇心,便纷纷要求大量翻译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作为自己的战斗武器。许多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著作,都带有程度不同的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压迫的民主主义思想,这在当是中国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要求变法维新的斗争中,有它积极的进步意义。 ( 2)文学革新的需要。翻译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译介,目的是使人们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冲破固有的文学封闭体系,促进中 国文学的变革。 25、为什么说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界有相当建树的人物? ( 1
28、)最早翻译长篇小说。林纾参与翻译的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翻译小说。 ( 2)对外国小说的看法有过人之处。晚清士大夫阶层,大多数鄙薄小说,而且盲目自大,认为中国文学便是世界上最高最美的文学。林纾则不为传统观念所囿,走在一些能读外国小说原文者的前头,大量译介外国小说。 ( 3)翻译数量多、名著多。在他 20 多年的译书生涯中,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 184 种之多(包括未刊 22 种),其中世界名著 40 多种。 ( 4)翻 译目的明确。他并非仅仅是向人们介绍外国名著,更重要的是为了“唤醒国人,起而救国”。他想通过翻译小说,向中国人民介绍外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警醒同
29、胞,使人们认识到亡国来种的危险,从而发出怒吼,奋起救国。 26、林纾的小说翻译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 ( 1)有明显的 倾向性 。林纾的早期译作,所介绍的大多数是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或者向社会的不平挑战的作家。林纾翻译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不少译作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价值。既有助于读者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上层社会的腐败和下层社会的贫困,亦有助于人们对黑暗现实的认识,给处于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有益的启示。 ( 2)林纾翻译的小说几乎全是采取与人 合译 方式进行的。 ( 3)运用“ 古文 ”来 意译西方文学 ,体现了林纾的译书风格。 ( 4)运用 序、跋 等对原作的
30、意义或艺术进行阐释或赏析,借题发挥,抒爱国之情。 ( 5)后期的译作对原著的选择还不够严谨,显得较庞杂,译文上存在删改、错误之处。 27、信、达、雅 这是近代翻译文学的一种标准,最早由严复提出,出自天演论 译例。信,即译文要忠实可靠,内容上不脱离原著,译笔要能传达原著精神。达,即畅达,译者要能弥补原 著的语言和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既能保持原著风貌,而又与中国通行的语体相去不远。雅,即译著语言要渊雅,既要简明概括,又要生动形象,有文学色彩。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这种翻译标准,在当时就得到翻译界的普遍承认,直到今天,也公认为是翻译界应遵守的普遍法则。 28、 新学思潮 新学思潮是指 19 世
31、纪末期出现的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社会学说的文化思潮。“新学”的倡导者们,视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旧学,并加以批判,以达到维新救国的目的。一时资产阶级的各种观点、学说,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天赋人权论等 都一齐涌进中国的思想界,生存竞争,弱肉强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新观念大量出现于报刊和人们的论说中,新学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新学思潮盛行起来之后,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新的变化。 29、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对于近代文学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1、促使传统文学 观念 变化 2、输入新事物新理念,提供思想武器,等 内容。 3、输入新的表现 方法 4、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及新的文学 语言 形
32、成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第五章 文学批评 近代文学批评特点是: ( 1)重视文学的社会 政治 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政治倾向; ( 2)在 冲破 旧文 学传统中确立文学的新观念和批评方法; ( 3)重视介绍西方文化,注意吸收和运用 西方 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文学观点和自然科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扩展了文学批评视野,丰富了文学理论范畴; ( 4)广泛运用了中西文学 比较 方法,进一步扩展了文学审美观和评论思维方式; ( 5)进一步探索了文学创作原理和表现特征,使近代文学批评更趋于理论化和 系统 化。 30、梁启超文学批评的特点? 梁启超的文学理论批评,涉及诗歌、散文、戏曲等多种文体,主要
33、内容和评论方式有: ( 1)强调文学的 社会 作用与 政治 功能,大力提倡政治小说; ( 2)在评论 具体 作家作品和探讨文学现象中表述文学见解; ( 3)注意吸收和运用 西方 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想和美学观分析作家作品,探讨文学创作现象。 ( 4)强调文学的 情感因素 ,注重文学的审美移情作用。 31、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写于 1908 年以前,最初只有上卷,刊于 1908 年国粹学报上,分三期刊登。全书以“境界”说为中心,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 论述境界的内涵 与有关审美范畴,二是以境界为标准, 评论具体词人词作 ,重在体味和审美分析。作者以诗话词话方式论词,采用传统
34、的点评式评论,篇幅虽然不长,但论析 精深,自成体系,艺术思辨性强,影响深广。作者以境界为标准,着力探求诗词艺术特性及审美规律,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历代文论的论“ 意境”和“情景交融 ”等的文学思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衰、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可知, “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从 情与景 、 物与我 ,以及 主客观 的相互联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和发展了“意境说”的内涵, 主要有:( 1) 造境与写境 ;理想
35、与写实( 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3)隔与不隔 ;( 4)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等。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它以 求真求美的境界说为中心 , 立足于我国文学批评土壤并吸收西方文艺美学 的一些观点建立起来的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32、鲁迅早期文学批评的特点? 20 世纪初,鲁迅一开始就以追求思想解放的巨大爱国热情,注视着中国的社会与人生,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及其教育作用。( 1)在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上,鲁迅提出文学必须 “道人生之诚理”,“启人生之闷机“(摩罗诗力说)的创作要 求;( 2)为了拯求祖国的命运和冲击封建黑暗势力,积极提倡文学上的“摩罗诗派”即积极浪漫主义的反抗精神;(
36、 3)主张积极介绍和吸收西方文学,要求在了解本国实际情况和西方文化本质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取和借鉴西方文化;( 4)在对待古代文化的态度上,反对“古态永存”的国粹主义复古主义倾向,主张文学创作上的“诚、善、美”的统一。 第六章 诗歌 33、 论述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举出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龚自珍又名易简、巩祚、字 璱 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是中国近代一位开风气的启蒙思想家,在学术上与魏 源齐名,人称“龚魏”。他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首开风气的爱国诗人。著作编为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 其一,揭露现实,抨击“衰世”。他以敏锐的思想、犀利的诗风,揭露
37、当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指出当时的社会已处于“衰世”之中,并对危机四伏的现实政治予以有力的抨击批判。行路易、杂诗,已卯自春组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之十二(楼阁参差未上灯),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等都是代表作品。 其二,反对侵略,要求救国。他对国家局势极为关心,对西北边疆、东南沿海的危机更加关注,对掠夺中国财 富、残害国人身心健康的鸦片和鸦片贸易极为愤恨,主张以武力对抗外国侵略。已亥杂诗之八十五(津梁条约遍南东)、之八十七(故人横海拜将军)可为代表。 其三,反对思想专制,呼唤个性解放。他以非凡的思想勇气,对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尤其是清廷实行的严酷的思想钳制予以批判,主张拯救人才、解放个
38、性。他的这种个性解放思想带有近代民主主义的启蒙品格,影响深远。能令公少年行、已亥杂诗之一百二十五(九州生气恃风霜)都是代表作品。 龚自珍的诗歌还以突出的艺术成就在近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特点表现在: 1、 构思神 奇,想象丰富。 龚自珍特别推崇 庄子、屈原和李白 ,诗歌也较多地受到他们的启发,不少诗歌写得奇警瑰丽,形象飞动,富于浪漫气息。如 能令公少年行 、西郊落花歌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 2、借物寄情,深邃储蓄。他往往借外物的自然特征、兴衰变化,寄寓自己的情思,他笔下的物多有寓意,甚至有个性化的物,赋予物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比如
39、他诗中一再出现的“ 风雷 ”、“ 落花 ”、“ 箫剑 ”等 意象 就是突出代表。 3、 形式多样,风格多样。 他写得较多的是 五七言古体诗 、七言 近体诗 , 七言绝句 为大 宗, 已亥杂诗 315 首全部为七绝。他还有意识地追求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他的古体诗,五言 凝炼 ,七方 奔放 ,近体诗,七律 含蓄 稳当,绝句通脱 自然 。他将豪壮之美与柔婉之美结合起来。 4、语言 清奇多采,不拘一格 。他的诗歌语言,有 瑰丽 ,也有 朴实 ,有 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 。一般表现为自然清丽,沉着老炼。 34、 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
40、)人。是近代杰出的维新派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外交官,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爱国诗人,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有诗集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 黄遵宪诗歌的主要内容:其一,表现 帝国主义 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再现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歌颂奋起反抗、效死卫国的爱国将士,讽刺批判贪生怕死、苟且偷安的投降派。其二, 批判封建制度 的某些方面,呼唤开明政治和变革法度,倡言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建立富强开明的近代化国家。其三,描绘海外山川景物,表现 异国风土 民情,记载近代外国的社会政治状况、科学技术进展,展现新世界的新气象、新风貌。其四,记录与再现家乡客家山川景物、民俗风情,表现对家乡、对祖国的
41、热爱之情。 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 下诸方面:一、笔法灵活多变,状物写事生动真切,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写景物、写场面、写人物均极出色。二、风格灵活多变,意境多种多样。早年甜俗浓丽、雄直率真,中年洋溢奔放、豪情勃发,晚年沉郁顿挫、气势磅礴。三、积极探索、不断努力,大胆创新,以近代新名词、新事物、新知识入诗,创作“新派诗”,为近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壁垒,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新境界。四、 集中多长篇巨制 ,铺陈尽致,叙事周详,汪洋广博,也经常使用 较长的诗句 ,较少束缚,气势恢宏。五、 语言浅显,以方言俗谚入诗,直率质朴,明快自 然 ,为近代诗歌的发展作了富有
42、启示意义的探索。 35、 秋瑾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东渡日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什么不同? 秋瑾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厦门。著作编为秋瑾集。秋瑾是近代一位杰出的女革命家,也是一位成就突出的文学家。 秋瑾的诗歌创作可以 1904 年东渡日本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思想内容上表现出较明显的不同。前期,尤其是 1903 年入京以前的作品,多写风花雪月,离愁别绪,是她闺秀生活的反映。但是在这些作品里,也可以看到她冲破礼教藩篱的叛逆性 格和反抗精神。此期写下的一些咏物诗,大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可以看到她的人格和品德,苦闷和追求。后期,是她
43、创作的丰收期,出色的才华与革命活动相结合,使她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后期作品中洋溢着的是忧国忧时的感慨,振聋发聩的呼喊,推翻清王朝的誓言。鲜明地反映出一个女革命家的英雄形象。 秋瑾的诗歌,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其一,自抒胸臆,感情真挚,毫无雕琢掩饰。读其诗如见其人,洞明其志,鲜明地体现了她思想的变化发展。其二,风格多样,前期多抑郁感伤,婉丽缠绵,柔中显出英气;后期刚健遒劲,慷慨豪放,表现出革命诗 人的钢筋铁骨。其三,想象奇丽,富于浪漫色彩。运用想象,使用夸张,有一种极强的形象感,体现了一代爱国者的精神风貌。其四,语言质朴、自然、通俗,适合宣传革命、抒情言志的政治需要。 36、柳亚子诗歌
44、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柳亚子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南社发起人之一。他是一位跨三个时代的诗人,坚持革命,不断前进,是他一生的追求。诗词编为 磨剑室诗词集 ,散文编为磨剑室文录。 柳亚子一生诗歌创作数量众多,五四运动以前的诗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政治抒情诗。 放歌柳亚子是一个以诗歌为 武器的人。他的诗,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揭露人权蹂躏、民气不扬的可悲现实。二、怀友悼亡诗。 吊鉴湖秋女士。 在广泛的革命交游中,柳亚子写下了大量的怀人诗和赠友诗,表现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另一些诗或痛
45、心于革命派屡次武装起义的失败,或哀悼死难烈士,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和诗人对革命同志的深情。三、反清讨袁诗。 孤愤 。柳亚子从年轻时代起就有明确的反清思想,诗歌中往往将咏史和对现实的讽谕结合在一起,通过抒写南宋、明末清初的史事、人物 ,寄寓诗人对满清统治的批判。辛亥革命后,他的诗转为对这次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袁世凯演出复辟帝制的丑剧,柳亚子予以痛斥,讨伐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柳亚子诗歌的艺术特点:第一, 激昂慷慨 之气与 沉郁苍凉 之风相结合,形成一种 悲壮美 。他的诗受宋代陆游、明代陈子龙、夏完淳影响较大,也颇受龚自珍的启发。第二, 语言、风格多样 ,富于变化,大多清新典丽,也有时含蓄蕴藉。第三,
46、 所作多旧体诗,尤其长于七律和绝句 。南社另一位发起者高旭曾有诗赞柳亚子说:“翩翩亚子第一流,七律直与三唐俦”。 37、近代大型组诗的特点是什么? 近代大型 组诗在结构、形式、内容等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在结构方面,一般都存在一条组织的主线,有些甚至在结构上表现出鲜明的层次,而又形成一个整体。还有相当一部分组诗,诗前有交代组诗产生的背景、思想情感主旨等情况的简短序言,或者是以组诗的第一首来承担序诗的职能。 在形式方面,有用歌行体的,也有用七言律诗的,但较多采取绝句的形式,而尤以七言绝句居多。 在内容方面,或选择比较重大复杂的题材,或为一桩时间较长的历史事件,或为一个内容较为庞杂的问题;一般都通过总题,以地域、时间、性质或事物名称来界定组诗内容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