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模式 课堂笔记.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075435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模式 课堂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模式 课堂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模式 课堂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模式 课堂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模式 课堂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模式 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了解知识系统化教学产生的背景;重点掌握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识记知识系统化教学的课程体系。了解活动区教育的模式,活动区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重点掌握活动区教育的程序和策略。 知识点整理一、知识系统化教学(一)产生背景20 世纪 5060 年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教育战线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不仅应当给予学生牢固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应当培养他们在周围世界中迅速定向的能力和独立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趋势的推动下,苏联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积极探索最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热潮,更新了教育内容,这一潮流给学前教育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

2、对儿童的入学准备,主要是智力准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1969 年,苏联小学学制由 4 年缩短为 3 年,教育内容中明显加强了知识的理论成分,这就对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情况,苏联学前教育研究所在入学的一般准备和专门准备这两个大的方面,开展了综合性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其中,儿童对入学的智力准备居于中心地位,当时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引起儿童智力发展重大飞跃的不是掌握个别知识和技能的结果,而是: 第一,掌握反映现实生活某一领域本质联系和关系的一定的知识体系; 第二,掌握作为这一体系基础的一般的思维活动的方式。 早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维果斯基就从理论上指出了在幼儿园开展知

3、识系统化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50 年代,乌索娃在其著作中探讨了制定学前儿童知识体系的问题,经过多年努力,前苏联以乌索娃(1893-1965)、查包洛塞兹(1905-1981)为代表的研究者创建了“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幼儿园课程。 (二)基本理论观点1、儿童发展是一个社会建构和社会共享的过程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苏联学者创建并坚持一种文化历史发展观。他们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起实质而言,是在社会文化的参与下,低级心理机制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发展是掌握人类文化历史经验的结果,而成人是这种文化历史经验的“活载体”。只有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即在接受社会影响的过程中,儿童才能逐渐形成人类特

4、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维果斯基曾以婴儿有意注意在母亲语言的影响下产生为例,说明社会文化是怎样参与到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并以此阐明了儿童发展的一个基本法则:儿童的能力最初是在与成人(发展水平高的人)一起合作建构的;以后,这种共享的能力才逐渐转变成个人能力的一部分。这就从根本上说明发展是一个社会建构和社会经验共享的过程,是掌握社会文化的结果。 2、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 既然儿童的发展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是文化历史的产物,那么,教育作为一种代际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经验共享的过程,是承认积极引导儿童发展的过程。因此,苏联学者不

5、赞成那种消极的教育观,认为教育不能只“追随”发展,即只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而应该着眼于他们即将达到或有可能达到的水平,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 因此,他们都赞成成人积极疏导儿童发展的过程。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就反映了教育 要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所谓“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实质是儿童有与成人合作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共享能力向儿童内部个人能力的转移“空间”。儿童今天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却可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完成;儿童今天只能依赖别人帮助完成的事,明天则可能独立完成。教育教学的作用就在于挑战儿童的能力,激发他们即将萌芽的心理机能,并帮助它实

6、现。3、幼儿园的教学是一种自发反应型的教学从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说出发,维果斯基提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当然,这里的“人为”不是随心所欲,教学的性质在儿童的发展中存在着若干由年龄特征所制约的“极限点”。根据这种“极限点”,维果斯基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教学分为几种不同类型: 3 岁之前儿童的学习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大纲”进行的。以学习语言为例: 3 岁前语言获得的程序、时间进度、水平等尽管受周围语言环境丰富与否的影响,但却不是母亲的“教学大纲”所能决定的,儿童发展的内在的规律决定他的语言发展状况。因此,此期的教学是一种“自发型”教学儿童只能做他要做的、与他的兴趣相符的事;他

7、基本上是从自己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直接经验获得发展的。 学龄儿童的发展水平,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可以“按照学校的大纲”跟随教师进行间接经验的学习。这种教学类型可称作“反应型”教学。 37 岁的儿童的学习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位置,即从自发型向反应型转化,故称“自发反应型”教学。也就是说,3 岁前儿童只能按“自己的大纲”学习,学龄儿童可以按“老师的大纲”学习,学前儿童的学习则由“把老师的大纲变成自己的大纲”的程度而定。4、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即课程)应具有过渡性 维果斯基强调:自发反应型教学应该包括两个很难结合的属性:(1)必须有一定体系,以逐步引导儿童达到一定的目的;(2)必须是儿童自己的大纲,

8、也就是说,它应该符合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思维活动的特点。 维果斯基认为,为了把这两个似乎不可能结合的属性结合起来,必须从学校对学前教育的要求和学前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两方面寻找结合点。 他指出,学校对学前儿童的主要要求之一是“做好接受学科教学的准备”,因此,形成幼儿一般的数量概念、自然概念和社会概念,是学校给学前教学规定的直接任务。而已经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学前儿童,不仅有理解个别事实的倾向,而且喜欢对事物的依存性和相互关系进行推测和解释。“儿童发展中的这一倾向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所以,按照一定的体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去理解这些关系和联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维果斯基同时指出,要

9、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前教育。学前末期与学前初期相比应该在自发一反应弧线上愈来愈接近学校,以逐渐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类型。 5、给儿童的知识要系统化 苏联智力发展与教学方面的研究表明:能够引起儿童智力方面的重大进步的不是掌握某些个别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掌握反映现实生活某一领域的本质联系和关系的一定知识体系的结果”。零散的、偶然的知识不具有发展价值,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原则组织起来的完整知识体系,才能扩大儿童认识活动的可能性,从本质上改造儿童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能更自主地运用旧知识,要深刻地理解新知识,并逐渐掌握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前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发现: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对尚不具备

10、抽象逻辑思维的学前儿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为,知识体系可以有不同的深度和概括程度。它可以是以科学概念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理论层次的学科体系。也可以是以表象或初级概念为基础和核心组织起来的经验层次的“前学科”体系。学前儿童所能掌握,并对其心理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知识体系正是后一种。当然,这种系统化知识应该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来建立,应该反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客观现象之间的重要联系和相互依存性。 6、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乌索娃认为,幼儿所掌握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比较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它们毋须专门的教学,儿童在与成人的日常交往中,在生活、游玩、参观、劳动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获得。第二

11、类知识技能则比较复杂。此类知识虽然在幼儿的知识总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对其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只有经过专门组织的教学才可以掌握。这种专门组织的集体教学形式就是“作业”。作业教学的任务重在利用儿童的自发经验(即第一类知识),引进中心概念(表象形式的初级概念),以此为基础帮助儿童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认识方式。 在作业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作业教学应有的发展功能能否实现,儿童能否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认识方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1、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儿童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各种知识系统,恰当地确定各系统的中心环节。 2、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扩大儿童的知识范

12、围。 3、引导幼儿围绕知识系统的核心积极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体系。 4、巩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幼儿将他们迁移到更广阔的范围里去解决认识上的新问题。(三)课程的体系1、组织结构幼儿园活动的组织方式主要分成“日常生活活动”和“作业”两大类。 儿童生活的组织与教育部分属于非专门化、非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日常交往、游戏、娱乐、劳动等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乌索娃所谓的“第一类”知识和技能,即比较简单、零碎、缺乏概括和系统性的适应技能。作业教学部分属于专门化。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专门组织地的集体教学。作业教学的任务重

13、在利用儿童的自发经验(即第一类知识),引进中心概念(表象形式的初级概念),以此为基础帮助儿童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认识方式。这些活动中,幼儿获得的则是所谓的“第二类”知识和技能,即系统化知识。作业时间与幼儿在园时间相比占很少的部分,但其地位却十分重要,是帮助幼儿形成系统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作业教学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内容领域,从内容到要求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丰富着儿童的经验,为作业教学提供认识的基础和有待加工整理的“原材料”;作业教学则在扩展儿童经验的同时,负责加工整理这些简单、孤立、零散的知识,使之相对条理化、系统化、概括化,形成以表象和初级观念为核心的知

14、识网络,以促进其认识能力的发展。这种通过作业教学而形成的知识网络、而提升的认知能力,又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和充实,成为儿童获取信息、发现意义的有效工具。 2、实施特点幼儿园的日常活动融合是一日生活中(包括进餐、盥洗、散步、游戏等) 幼儿园的作业教学以分科的形式出现(如音乐、美工、认识环境等),教学时间每节课大约 15-30 分钟,每周大约 10-15 课时,具体情况视幼儿年龄而定。 教学方法从教学的形式上可分为:直观法(组织观察、演示、示范等)、口授法(讲解、谈话等)、游戏法(智力游戏、戏剧表演等)、实践法(实验、练习等)。从教师影响儿童的方式上可分为:直接影响法、间接影响法、问题法。 由于

15、强调文化传递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因此,知识系统化课程中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十分重要。认为,教师有一定结构的语言可成为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认识事物(客体)的“引线”,引导逐步形成系统化知识和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认识活动的方式:先区别个别事物,再确定这一失望与其所属体系中的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在这种体系中重新认识该事物。(四)简要评述90 年代初,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包括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地苏联内受到了相当尖锐的批评。批评者认为这种严格按照统一的大纲进行工作、过于强调幼儿园课程的入学准备功能、过分注重集体作业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面向全体儿童的做法导致了“教学-训导型”

16、教育模式,既束缚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又压制了儿童的积极性,不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应该说,批评意见是“一箭中的”,这也是幼儿园采用学科课程模式的最大、最易出现的危险。但公正地说,学前知识系统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一些应用性研究,的确又令人感到其科学性与严谨性。二、单元主题活动(一)什么是单元主题活动单元主题活动(unit activity)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围绕某一个主题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地连接起来,让幼儿通过该主题的学习,获得与该中心相关的比较完整的经验。 单元主题活动强调世界是以具体的“自然事物”为本位,而不是以抽象出来

17、的“学科知识”为本位。幼儿所接触的事物通常自然地包含着多个学科领域,他们需要的是对事物有一个较为整体、较为全面、较为生活化的认识,而不是那些精深但相互割裂的知识。 (二)活动设计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列出单元的名称,选择这一单元主题的理由以及需要的时间。确定单元活动总目标。拟定单元活动纲要,考虑组成单元的系列活动具体有哪些,内容是什么,涉及哪些教育领域,每个活动可能有助于达成哪些单元总目标。一个活动可能针对某一个目标,也可能针对某几个目标,某个目标也能通过几个活动来实现。如果总目标中的某些目标没有活动,就必须考虑增加相应的内容。逐一设计每个活动。每个活动的设计框架仍然是:活动

18、的名称、目标、(这里的目标要求具体和可操作化)、准备(包括材料、情境方面的准备)、内容、方法和大概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检核和评价。单元主题活动设计好以后,可以先做一个预先的检核评估,并可以根据检核评估结果修订单元活动设计。检核评估可以参照表进行。 (三)注意事项在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中,以下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单元主题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应该是自然的、有机的,而不是生搬硬凑的。第二,单元主题活动注重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是希望提供一个整体性的外部结构来影响幼儿,使幼儿形成内部完整的经验结构。三、活动区活动(一)活动区教育的模式、活动区活动区是指幼儿园教室内某一区域所创设的教育活动场所,

19、它虽然占地不大,内容却可以丰富多彩,是幼儿接触最多,活动开展最方便,也是最直观的教育活动场所。 幼儿园活动区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开展活动灵活多便。活动区就设置在幼儿的身边,因此,幼儿活动的时间比较灵活,可利用晨间、饭前、饭后、午睡前后、离园前等空隙时间进行。)师生共同参与性高。活动区是为幼儿创设的自由轻松的小天地,是幼儿和教师共同拥有的,所以,活动区的建立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例如,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材料的收集、管理,有利于幼儿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活动区的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劳动习惯,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等。 )可变性强,容易体现时代特点。活动区的设置

20、不是一种摆设,而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它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否则就会变成死角。由于活动区的内容随教育的需要不断更新、逐渐添设、不断变化,因而可以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愉快的情绪。 2、活动区教育的模式 所谓活动区教育的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规律和活动区教育的目标设计而成的比较稳定的教育程序和教育方法的策略体系,它包括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活动程序和教育策略等要素。(二)开展活动区教育的指导思想 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经过幼儿自主动性的探索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活动区教育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

21、过程中个性品质的发展。开展活动区教育的主要意图是通过丰富的活动环境,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学习、去发展。(三)活动区教育的目标让幼儿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各种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使幼儿在满足需要、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积极的探索态度,并对自己的探究能力充满自信。(四)活动区教育的原则1、自主性原则2、探索性原则3、多样性原则4、层进性原则5、情境性原则6、互动性原则(五)活动区教育程序活动区教育程序包含教师的活动和幼儿的活动两个方面。教师活动的流程是:确定目标,创设情境,观察、援助、捕捉契机,交流讨论四个环节,其中观察记录和交流讨论又会影响前几个环节的活

22、动,形成一个回流。幼儿的活动包括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和交流讨论三个环节。同样,操作探索、交流讨论环节的活动结是会对前面环节的活动产生影响。教师的观察、援助、捕捉契机与幼儿的操作探索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交互作用。在交流讨论环节中师生的活动是融合在一起的。(六)活动区教育的策略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使幼儿可以受教师支配,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速度、活动时间的氛围;心理安全的环境是指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种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赞扬的环境。幼儿只有处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展个性,才激发出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探索为中心投放活动材料。要

23、使活动区活动成为一种幼儿自主性的探索活动,各活动区中投放的材料必须蕴含要求幼儿探索解决的问题。 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不急于直接指导。活动内容光焕发的自主权,还要给幼儿操作探索的充裕时间,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在活动区教育中,教师的指导应坚持“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原则。注重活动的过程。活动区教育中的评价应该注重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作出的努力,即幼儿在自信心、坚持性、独立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表现,所以不必过分关注幼儿学到了什么知识,而应该重点关注幼儿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四、项目活动(一)什么是项目活动课项目活动是根

24、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内涵。在编撰主题网络时,涉及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化、语言、体能等各个发展领域,将游戏、故事、绘画、手工、音乐、数学等方面的内容融合为一体。主题、单元与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主题(theme、topic):通过书籍、照片和其他材料(如实物)的收集,让儿童获得新知识。通常内容广泛,一带而过。可为进一步深入提供前提,为方案提供话题。 单元(unit、系统/结构教学):通常包含了教师根据某个特殊主题事先计划好的课程和活动,教师认为这些主题对幼儿的学习很重要。教师有清晰的计

25、划,更关注通过教师的作用获得知识。主题中需要系统教学的是单元,单元是主题的重要一部分。 项目(project):幼儿自己提出、引发问题、积极参与、相对掌握自己的活动。话题是真实的现象,儿童可直接调查而非间接参与。让幼儿自己选择主题,进行探究以及决定如何安排一个最后的高潮活动。采用项目活动的老师也常使用单元讲解一些概念。(二)实施项目活动的目的(1)项目活动能丰富儿童的心灵世界(知识和技能,也包含情感、道德,以及美的敏感度) 。认为学术化课程可能不是儿童需要的;游戏化课程把儿童当作宠物,不是当作智慧的人。 (2)项目活动还有助于平衡课程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活动包括单元教学、游戏、项目活动和日常生

26、活教学。项目活动是单元和游戏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3)教室社区化让孩子体验到教室就是一个社区。当每个孩子都被期待和鼓励为团体贡献时,社区的气氛就会出现。方案提供许多机会培养合作的气氛。 (4)幼儿园即生活,让成人与孩子都视幼儿园为生活,让孩子的学校经验是真实的日常生活体验,而不是与现实脱离的经验。 (5)让老师视教学为挑战,对教师的心智提出挑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项目活动的实施过程一般而言,项目活动包含以下几个实施步骤: (1)选择主题。项目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该依据所选择的主题是否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此外,还应依据能否充分运用幼儿园或者社区所具有的可利用的资源。(2)

27、编制主题网络。主题网络由许多与主题有关的子题编制而成。(3)项目活动。在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师生双方始终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之中,多种类型的活动保证了这种互动作用。(四)项目活动的价值在当今世界上,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都逐渐地认识到,学前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既要有效地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符合社会需要的轨道,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也好似东西方幼教工作者逐渐趋同的一个倾向。项目活动是较好地解决这一两难问题的一条途径,使教育应具有的两种功能,既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性功能和为人自身充分发展创造条件的功能得以较为完善结合。 然而项目活动的教学方式极具弹性,没有一种统一的模式,需要教师在师生互动中运用智慧去把握教学的过程,因此,项目活动的成功与否与教师本人的素质以及他对此种方式的教学的理解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就这一点而言,尝试项目活动需要有一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可以急于求成的。(五)对项目活动实施的几点思考(1)项目活动给予幼儿的是一把万能的钥匙。 (2)项目活动强调的是幼儿诸多方面的均衡发展。 (3)项目活动给予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以很大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