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教务部教学改革与研究处 供稿)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趋势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所占比重一般为 34%-35%。(一)课程类别1、共同核心:通识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科际整合的方法,或有连续性的编排组织,并将课程分为若干类(通常以五至七类最普遍) ,学生必须在每一类当中必修或选修若干科目或学分。典型:圣约翰学院,规定每一类当中均为必修;哈佛大学,规定每一类当中由学生自行决定选修科目。核心课程比较适用于知识背景同质性较高的学生,以及智力水准较高的学校。2、分类必修(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也有人译为“分布必修” ):
2、分类必修是学校并未特别针对通识教育而另行编排设计课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某几类(如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当中,自行到各学院各科系修满规定的科目数或学分数,学校仅规定各类应修多少学分,而未特别规划或列举出科目名称和内容。分类必修在各校的实施中又分为四种情形:(1)完全指定的分类必修(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学生按照指定的科目和分类修习,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如密歇根大学的Residential College 要求学生必须修毕一门“大一研习” (Freshman Seminar) 、一门“艺术实作” (Art Practicum) 、一门
3、外国语文、三门人文学科、三门社会学科、三门自然学科。分类必修的学校中,大约 60%属于此类情形(Catalog Study, 1976) 。(2)少量指定的分类必修(Minimally 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指定必须研习的类别和科目较少,例如班宁顿大学(Bennington College) ,指定某一门科目,可以在该校的 8 个学院中任选 4 个学院的任一门课抵充。大约有 24%的大学院校采取此种方式(Catalog Study, 1976) 。(3)建议性质的分类指导(Recommended Distribution Guideline
4、s):学校做分类和科目只供学生选课修习时参考,是建议性的而非强制性的,例如康乃狄克(Connecticut)州和其他符号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形式。只有 3%的大学院校采用此种方式(Catalog Study, 1976) 。(4)其他方式的分类必修:例如学校要求所有的学生要通过相关的“能力综合考试” ,没有特别指定的科目,学生是在“教师教学授课委员会”的指导下,自行修课,以达到综合考试的效果。3、自由任选:学校既无专为通识教育的课程编排设计,也无特别指定的必须通识科目,只规定通识学分的最低要求,让学生得以在全校各系自由随意选择修习。甚至有些大学对于通识学分的规定都很模糊不
5、明确,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布朗大学等。自由任选的学校,在美国大学院校的比例不多,仅有大约 2%(Catalog Study, 1976) ,而且教师的赞同或支持度不高。(二)发展趋势1、基本学术能力的加强。英文写作、口语表达、逻辑思考、批判能力、数学统计、自然科学等六项成为各大学的“基本必修” (Basic Requirements) ,或称基础能力(Fundanmental Skills) , “思考、应用、表达”将成为通识课程基本的“小三门” 。2、新生研讨课程(大学通识的“第一课” )的重视。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新生研习课” (Freshman Seminar) ,较“新生始业教育”
6、(Orientation)更加深入,修习时间为一学期,内容通常为:(1)校史和设校两年,使学生清楚本校的来历和教育目标,使学生在校读书生活中对学校各类措施,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培养全校的校风特色和精神文化,通常由校长亲自轮流到班上讲述。 (2)学校各行政单位的介绍说明,让学生了解全校的组织和功能,以便对学校有整体而详细的认知,得到对生活的环境全盘的了解,以及有困难问题时寻求协助的途径。通常由各单位负责人到班上个学生详细说明与讨论。(3)全校各系科所学术单位在研习些什么,与本身的主修有何关系。 (4)学习方法和读书技巧、图书馆的利用等学业方面的研习。 (5)人际关系与沟通、个人情绪与
7、行为、学校社团概况介绍等生活方面的知识研习。3、西方文化价值的传授。传统西方文化的研习,在理想常经主义和精粹本质主义的人士心目中,具有根稳本固而后枝发叶长的必要。4、多元文化科目的增设。5、人类全球一家的探讨。6、各类知识科际的整合。7、各类教学方法的应用。传统的讲述、媒体运用、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继续存在,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 、个别教学、独立研习等也不断发展。8、学习成果标准的提高。9、对教师在职进修的重视。10、对通识教育评量的研究。二、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一)通识课程设计理念哈佛大学追求的是博雅教育,其总目标是培养“有教养的人”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哲学是:每一个
8、哈佛的毕业生都必须在广泛的领域里受过教育、同时又在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里受过训练。核心课程并不把通识教育归结为仅仅是经典名著的阅读,或者一定领域内信息和知识的获得,相反,它的目标是要显示在本科生教育所涉及的领域里存在哪些类型的知识和哪些形式的研究、如何得到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如何使用这些方法以及它们的价值何在。尽管各门课程的专业内容不同,但对思维方式的强调却是相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核心课程每个领域里的每门课程都是等价的。哈佛大学原核心课程涵盖了 7 大领域 11 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定量推理。2007 年 2 月,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研究小组公布了新一轮本
9、科教学大纲的最终报告,报告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课程体系实施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致力于构建大学学习与毕业生所要面对的显示社会之间的桥梁,主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第一,通过实施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理解推动国际国内边个的各种推力,如多样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机构,科技的进步等。同时使学生对美国的历史、社会家机构和价值观念有评判的、均衡的理解,并对社会机构和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中的作用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激励学生成为积极参与本地、本国以及国际社会的负责人的国民。第二,通识教育应让学生理解文化冲突中的相关因素,理解文化差异所造成是交流困难,明白看似对立的文化其实
10、是从共同的传统中演化而来的,并对冲突双方均有深远影响。通识教育还应让学生明白文化差异与活力,使他们在迅速变革当今世界的大海中航行时不会迷失方向。第三,为学生客观。积极应对变革做好准备,通识教育是让学生理解并能跟上迅速变革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第四,通识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更应让学生理解价值观念冲突的多种起因,包括文化差异、宗教差异、社会经济差异和科技发展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可能产生的伦理后果。根据上述通识教育的理由和目标,研究小组建议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八个领域,学生在每个领域应选修一门半学期的课程。八个领域及其教学目标详见表 1。表 1 哈佛大学新通识教育课程领域及其
11、教学目标领域 教学目标审美与诠释(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AI)培养学生的审美反应力以及解读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能力文化与信仰(Culture and belief,CB)培养学生如何在作品形成及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能力,同时探讨文化和信仰是如何影响个人以及社会的身份认同的。实证与数学推理(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EMB)交给学生用于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工具,例如统计学、概率论、数学、逻辑、决策理论;培养学生利用抽象理论和原理解决
12、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相关数据和证据得出推论并作出决策的能力。伦理推理(Ethical Reasoning,ER)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伦理方面、政策方面的观点及行为,并通过接触不同的道德体系,唤起学生对个人道德假设的关注。生命系统科学(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 SLS)通过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概念、理论和客观事实,教会学生通过实验室、野外或其他实际经历理解生命系统实施的本质。物理宇宙科学(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SPU)通过向学生介绍物理世界的重要概念、客观事实以及相关理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和
13、宇宙;研究物理学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等与世界各国息息相关的问题。世界的社会形态(Societies of the World,SW)教会学生以国际化视野看待不同的价值观、制度体系及风俗习惯,理解不同的信仰、行为及社会组织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同时培养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存在多样性的意识。美国与世界(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US/W)当代的、历史的和分析的视角,研究美国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经济制度、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以帮助学生了解美国这样一个异质性、多元化的国家;课程还将通过在国际框架内讨论美国价值观的多样性,美国国内群体间的关系及美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等提升学生的国际
14、公民意识。(二)经验与不足哈佛新“核心课程方案”的改革,是鉴于原“核心课程”覆盖领域过于宽泛,各核心课程领域缺乏明确的筛选标准,核心课程之间难易程度差别扩大,学生在选课时缺乏有效指导,倾向于选择难度低易通过的课程等一系列问题。新“核心课程方案”调整了知识领域的范围,新课程体系试图通过模糊传统系别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机会,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尝试(详见文后附图 “新旧核心课程领域课程对照” ) 。针对每一个领域新“核心课程方案”都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为教师的教学机学生的选课提供了更加明确而有意义的参考。此类模式,学校为学生在每个领域提供的课程相当庞杂,新进校的学生面对数以百
15、计的课程,很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在各大项内应该选什么课程对自己猜最有帮助;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到另一门,很难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无法了解知识体系的构成。三、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哥伦比亚大学模式是以经典文本为素材、以研讨课为主要形式、注重“经史”渗透,以现实重大问题为主题的必修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为所有专业的学生提供对文学、哲学、历史、音乐、美术和自然科学领域重大思想和成就的广泛视角。课程由“当代文明” (必修) 、 “文学人文” (必修) 、 “艺术人文” (必修) 、 “音乐人文” (必修) 、 “科学必修” 、 “全球核心必修” 、 “大学写作”
16、 、 “外语必修”和“体育必修”构成。课程开设情况详见表 2。表 2 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及课程开设情况核心课程 课程开设情况简介当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主要探讨西方从柏拉图到现代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史,阅读材料涵盖理想国 、 圣经到尼采、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人的二十多部作品,由来自人类学、古典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法语、德语、历史、中东和亚洲语言文化、哲学、政治科学、宗教、斯拉夫语言、社会学等系的教师授课。文学人文(Literature Humanities) 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主要探讨西方的人文和哲学经典,选取了从荷马到弗吉
17、尼亚沃尔夫的二十多个作家的作品,由来自古典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中东和亚洲语言文化、哲学、宗教、斯拉夫语言、西班牙语等院系的研究生授课。艺术人文(Art Humanities ) 必修,要求在大学三年级前修完,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去思考视觉艺术并且参与对它的批判性讨论。音乐人文(Music Humanities) 必修,要求在大学三年级前修完,向学生介绍重要的西方音乐流派及其文化历史背景知识。科学必修(Science Requirement) 要求学生选三门课,向学生介绍对于自然科学领域通常会问哪些类型的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或者观测证据的方法来证实猜想或假设,如何评估自己的研究
18、结果,自然科学已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等。其中一门必须选择“科学前沿” (Frontiers of Science) ,由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科学家做讲座,辅以每周一次的教师或博士后指导的讨论,另外两门课可以从任何自然科学类院系的专业课程中自由选择。全球核心必修(Global Core Requirement) 要求学生选择两门课程,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多样性文化和传统的思考。由三个层次的课程组成,A 类是有关某个特定主要文化的导论性、跨学科和泛读性的课程,倚赖于对原始著作的阅读;B 类是在相应 A 类课程的基础上更高级和专业性的课程;C 类课程是通过一个共同的主题对于 A 类和 B 类课程中的主要文化
19、进行对比。大学写作(University Requirement) 小班授课,注重对批判性分析、修改、合作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阅读和讨论一些领域的著作,完成规定的非正式写作练习,写几篇长一点的小论文,并且完成一个自己设计的合作性批判项目。外语必修(Foreign Language Requirement) 开设四学期,学习一门外语的作用在于,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做好方式是首先了解他们的语言和文学知识。体育必修(Physical Education Requirement) 课程总量不超过 4 个学分,所以学生还要通过一个游泳考试,或上一学期的游泳课来完成这方面的要求。可以看出,这种高度限制统一的
20、核心课程对师资的要求很高,需要相当数量的教师教授同一门课。哥大的必修核心课让大量的研究生承担授课任务,而很多大学尚不具备某一领域的大量研究生。三、对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一)通识教育改革问题聚焦1、课程的目的性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2、课程的连贯性应该是严密完整、条理细密的设计,还是自由松散以便有自由选择的空间?3、课程的共同性应该注重社会共同要求的价值规范,还是个人的差异和自由发展?4、课程的综合性学生修课要维持均衡综合,在人文、社会、自然三者兼顾,还是由学生自行挑选?通识教育课程应占总毕业学分多少比例才是合理?通识教育课程应占总毕业学分多少比例才
21、是合理?通识教育课程与主修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二)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1、对于通识课程的作用和目标缺乏深入研究,过分强调政治素养的培养,护士公民素养的培养、忽视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2、通识课程体系中应用性学科比例远高于人文类学科,现有体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为主体,而真正以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及人文修养的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道德伦理类课程则鲜有涉及。3、目前开设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程零散杂乱,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学科兼容性。4、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多是知识性的介绍,缺乏方法论的学习。5、从师资上看,缺少名师主讲的精品课程。6、从授课方式
22、上看,多为强化灌输,以大班上课为主,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足,没有采用小班研讨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三)我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设想1、关于通识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建议成立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在充分讨论和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和形成我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和基本框架结构;设计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种通识教育类课程的目标、内容、范围和方法;梳理原有课程,建设新课程;拥有普遍监管的权利,保证学生能完成通识教育所要求的课程等。2、关于通识课程目标设计:首先要设计一个总的通识课程目标,例如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确立了培养“有教养的人”这一总目标;第二
23、要将总目标细分为若干具体的子目标,不同的通识课程负责实现相应的子目标;课程目标的设计要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科知识发展的因素,更要考虑人的自我实现因素,从片面强调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转变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上来。3、课程目录和体系的设计应该遵循一个经认真广泛讨论而达成的共识或原则,符合“通识”的本质;课程质量保持相对稳定,也就是说要确保学生不会竞相去选择那些打分宽松、作业很少的课程;课程之间应该有层次,有内在逻辑关系,避免课程开设中的个人意识和随意性。4、通识课程体系要既能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又能突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课程特色。5、加强通识教育的人文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通过人文课程的教
24、育,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并以批判继承的思维,发扬其现代意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修养,使学生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不至于迷失自我。6、重视经典研读课程,许多美国院校发现用原著教学比利用二手资源组成的教材更能达到核心课程的目标。从原典中汲取的知识,虽然未必与学界已普获共识的知识完全合拍,却更富于思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这类课程应注意避免价值和知识的灌输,宜采用研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经典文本,课堂上交流读后感,这样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7、避免将通识课程与初级的专业导论课相混淆。专业导论课的目的是训练将继续深造的专家,它只有在作为一系列高深复杂课程的
25、入门部分时才会受到重视。8、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新趋势跨学科的主题课程模式。分领域选修,可选课程无所不有却毫无关联,知识体系零碎散漫,很难达到一致性的培养目标。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减少学生的选修增加必修以及以主题和模块的方式,来提高课程的一致性。但由于此种方式对于组建跨学科的教师团队以及教师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非常高,因此在实践中应用还较少。附图 新旧核心课程领域课程对照旧核心课程领域 新核心课程领域外国文化审美与诠释历史研究 A历史研究 B文化与信仰 实 证 与 教 学 推 理 实证与教学推理文学与艺术 A(文学)文学与艺术 B(试听艺术)文学与艺术 C(文化背景)科学 A科学 B生命系统科学伦理推理物理宇宙科学世界的社会形态美国与世界社会分析道德推理定量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