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贸易讲义( 1):教材的选择,国际贸易的体系 兼论 “国际金融 ”的错漏百出 . 1 国际贸易讲义( 2):重商主义(之一) . 6 国际贸易讲义( 3):重商主义(之二) . 10 国际贸易讲义( 4):重商主义(之三) . 14 国际贸易讲义( 5):重商主义(之四) . 20 国际贸易讲义 ( 6):重商主义(之五) . 23 国际贸易讲义( 7):重商主义(之六) . 26 国际贸易讲义( 8):重商主义(之七) . 31 国际贸易 讲义( 9):重商主义(之八) . 33 国际贸易讲义( 10):重商主义(之九) . 36 国际贸易讲义( 11):绝对优势理论(之一) . 38
2、国际贸易讲义( 12):绝对优势理论(之二) . 42 国际贸易讲义( 14):绝对优势理论(之四) . 50 国际贸易讲义( 14):绝对优势理论(之四)(作业答案) . 52 国际贸易讲义( 15):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扩展(之一) . 54 国际贸易讲义( 15):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扩展(之一)(作业答案) . 58 国际贸易讲义( 16):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扩展(之二) . 59 国际贸易讲义( 17):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扩展(之三) . 63 国际贸易讲义补充:引入货币后的国际贸易 货币汇率扭曲是如何使一国丧失比较优势的? . 65 国际贸易 讲义( 18):提供曲线 . 67 国际贸易讲义(
3、 19): H-O 模型(之一) . 71 国际贸易讲义( 20): H-O 型模(之二) . 74 国 际贸易讲义( 21): H-O 模型(之三) . 76 国际贸易讲义( 22): H-O 模型(之四) . 80 国际贸易讲义( 23): H-O 模型(之五) . 84 国际贸易讲义( 24): H-O 模型(之六) . 87 国际贸易讲义( 25):关税壁垒(之一) . 92 国际贸易讲义( 26):关税壁垒(之二) . 96 国际贸易讲义( 27):非关税壁垒(之一) . 98 国际贸易讲义( 28):非关税壁垒(之二) .101 “国际贸易讲义( 28):非关税壁垒(之二) ”的作
4、业答案 .106 国际贸易讲义( 29):非关税壁垒(之三) .107 国际贸易讲义( 1):教材的选择,国际贸易的体系 兼论“国际金融 ”的错漏百出 之前我根据自己讲授“经济学”一课的内容撰写了经济学讲义,在网上连载,并最终得以出版成书,最直接的动机其实不过是遍寻不获合适的经济学教材,于是被逼着不得不自己来写一本。 而除了“经济学”,我在学校里负责主讲的另一门课程是“国际贸易”。实际上,我讲授这门课程 的时间,甚至比讲授“经济学”更长,是进入大学任教的第二个学期就已经开始了。 虽然本科时我的专业是“国际金融”,但其实跟另一个“国际贸易”班的学生上的几乎是完全一样的课程 经济类的基础课程都是合
5、班一起上就不用说了,即使是所谓的专业课,也是一起上的。例如“国际贸易”这门课,对“国贸班”的学生来说是专业必修课,对我们“国金班”的学生来说就是指定选修课 既然是指定,其实就是必修。反过来,如果是“国际金融”这门课,对我们“国金班”的学生来说是专业必修课,对“国贸班”的学生来说就是指定选修课。于是,其实我在本科时上 过的课跟“国贸班”学生是毫无区别的。也于是,货比货之下我很讨厌“国际金融”,却热爱“国际贸易”。 为什么会这样?后面介绍“国际贸易”在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时会约略地谈及,而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大家也会体会到,“国际贸易”是最接近所谓的微观经济学,尤其是古典时期的经济学的。看过我
6、的经济学讲义的朋友就会知道,经济学教科书里充满了错误。但“国际贸易”却是罕有地错误不多的科目 不是说完全没有错,而是错得不多,即使有错也不是错得很离谱,问题比较大的只是在于分析太过肤浅而已。相比之下,“国际金融”里的错误却是 满坑满谷,把错误都剔除之后已是所剩无几,根本不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目,理应取消! 当然,我读本科的时候既还没有认识张五常教授,也其实对经济学毫无兴趣(直到大三后期才开始有了一点点兴趣),所以我当时对“国际贸易”热爱而对“国际金融”讨厌,是凭着直觉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并不是清楚地分析出后者的问题所在之后得到的结论。这直觉本能是怎么起作用的呢?是因为上“国际贸易”时我觉得都能听
7、明白,而上“国际金融”时我绞尽脑汁都搞不懂里面的大部分分析。我不懂,可不是因为我蠢,而是因为教科书上的分析有逻辑问题,于是我用逻辑去想,想 来想去怎么都想不通,于是理解不了,自然就喜欢不起来。 之后,我当老师了,当院长问我想上什么课时,我毫不犹豫就回答:国际贸易!而即使是在我任教的最初几年里,当我的教学水平还很一般的时候,每次讲授国际贸易理论我都能体会到一种“科学的美”,一边讲,一边我自己都忍不住赞叹不已。学生受到我的感染,也跟着双眼亮晶晶,沉醉其中。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要说明的是以下的一点:选择什么教材来学习“国际贸易”这门课呢?当然,如果这“国际贸易讲义”以后能出版,我不怕“王婆卖瓜,自
8、卖自夸”的说一句,买我这讲义做教材最好!(一笑)但现 在我这“讲义”才刚开始写,未来能不能出版都是未知之数的时候,怎么选一本比较合适的教材呢? 由上述的情况可知,其实选哪一本教材都可以,因为“国际贸易”这个科目的错误不多,只是内容比较肤浅而已,随便找一本国外编的教材都不会太“坑爹”。当然,我强调的是“国外”,因为国内也有很多所谓的“国际贸易”教材,里面的内容却根本没有理论性可言,大部分是介绍情况的说明书式的教材,即使有点理论的内容也是马克思的那一套“国际分工”。这就无怪乎之前我说起将要写一本“国际贸易讲义”的时候,有读经济学的学生来问:国际贸易有什么可讲的吗? 这只能说明这些学生上的“国际贸易
9、”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课,根本没真正学过“国际贸易”。 我自己上“国际贸易”的课,一直用的是两本教材:一本是给用英语授课的班上的英语原文教材“ International Trade, 14th Ed.”( Thomas A. Pugel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这书的影印版,看得懂英语的人可以用这本。这本教材的好处是用的英语不难,有英语六级水平的人都能畅读无碍;内容也多是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虽然也有一些“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错误最多、基本上可以不学),但重心主要还是 在经典部分,跟现在有些“自诩”为“高级”的国际贸易教材将大量篇幅放在其实是错误最严重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部分
10、上相比,虽不“高级”,却是“高明”多了。而教材里还有“ Case study”的栏目,里面有些内容非常有趣,我在这“讲义”里也将会引用到。 另一本是给用中文授课的班上的翻译版教材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分册),第 6 版(丹尼斯 R. 阿普尔亚德、小艾尔佛雷德 J. 菲尔德、史蒂芬 L. 柯布三人合著,赵英军译),此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在内容上的难度其实比前面那本英语原版的教材要大,但只想能 够解释现象的话根本不需要学那些技术性的东西,所以不能看英语而只能看这一本的人不必因为翻开一看里面有那么多线条复杂的几何图就给吓倒了,里面大部分的几何分析基本上可以不予理会。我选这本教材的原因,仅仅
11、是因为它翻译得不错。现在很多学术书籍的翻译都是一塌糊涂,看中译本还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倒不如直接看英语原版的为好。所以要找到一本翻译得可以的外国教材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是经过寻寻觅觅才找到这本的。 我这“国际贸易讲义”基本上是按前面介绍的第一本英语教材的顺序结构来写,也会把那书里要用到的图表扫描发上来,所以不买这 些教材也对理解我这“讲义”影响不大。 前面讲了怎么选择“国际贸易”的教材,接下来就开始正式的讲授。 先要了解一下“国际贸易”在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学过经济学的人都应该知道,现代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当然我在经济学讲义中已经指出过,这种划分毫无意义,倒不如划分为
12、“价格理论”与“货币理论”。在这所谓的“微观”与“宏观”之中,隐含着一个假设,那就是它们所研究的经济体是处于封闭状态的,即是“ closed economy”。也就是说,这个经济体是闭关锁国的,对外没有交往。现实之中各国或多 或少都有些交往,属于 open economy(开放经济)。如果这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对所研究的现象是重要的局限条件,就不能假设为封闭经济,而是要把前提放宽为开放经济。所谓的“微观”与“宏观”理论的结论推广到开放经济的条件之下难免要做一些调整,这就构成了“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也就是说,国际经济学并不是什么新的理论,使用的仍然是我们
13、在经济学的课程里学到的那些基础理论,只是将之推广到开放经济的环境(局限条件)之下加以应用而已。 而国际经济学本身,又可根据研究对象是物的流动、 还是钱的流动,划分为“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与“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两大块。“国际贸易”当然就是研究物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而“国际金融”就是研究钱的流动 钱的流动最初是伴随着物的流动而产生的,但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立于物的流动的。事实上,国外的教材只有“国际经济学”,并没有独立的“国际贸易”。我国引入国外的教材时将之切开两本,独立成书而已。 接下来看“国际贸易”本身的体系是如何构
14、成的。准确来说,这门课的名字应该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顾名思义,可知“国际贸易”本身由两大部分构成: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前一部分是学习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后一部分则是对各国政府采用的国际贸易政策进行所谓的福利分析(即这一部分对应于“微观”中的“福利经济学”,实际上是将“福利经济学”应用于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效果)。 “国际贸易理论”的部分根据有关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阶段再细分为三部分: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处于正统
15、地位的核心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它的前身,相互需求理论是对它的补充。而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包括 H-O 模型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理论,处于正统地位的核心理论当然就是 H-O 模型,其它衍生理论是对它的补充与发展。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泛指主要是在二战之后出现的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然而这些理论都未能取得众所公认的正统地位,因此不同的教科书可能会讲授不同的理论。这些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名气较大的有以下一些:规模经济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战略贸易理论等。然而,在我 看来,这些所谓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全都有着严重的错误。如规模经济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基于“
16、微观”中的规模经济、垄断的分析,可是读过我的经济学讲义的人就知道,传统或教科书经济学中的这些概念与分析都错得一塌糊涂,以此为基础搞什么国际贸易理论自然只会是错上加错。而“产业内贸易”中最关键的定义“产业内”本身都含糊不清 把产品定义得很宽(如凡是有四个轮子的都叫汽车),产业内贸易的数量就会大增;把产品定义得很窄(如通过不同的定义将轿车与卡车界定为不同的产业),产业内贸易的数量就会大跌。改一下概念就能 使得现象大变,试图解释如此可以随心所欲地使之变幻莫测的现象的理论,谈何科学验证?而战略贸易理论是用博弈论来制定贸易政策 对,不是解释现象,是指导政府制定政策! 更是异想天开地甘为政府、甚至只是一小
17、撮利益团体利用而已。经济学讲义中早对博弈论的问题剖析得很清楚,而一个不是以解释现象为本、却是以作政策建议为目的的所谓理论,根本就是不入流的低级货色。政治场上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政府一换届,上届政府信奉的理论很可能就会随之被扫地出门,作为一门科学的尊严又从何而来?总之,我认为那些所谓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没有 一个是值得一学的。所以,我这“国际贸易讲义”是不会讲授这些东西的。 而“国际贸易政策”的部分,则可根据它所分析的对象再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一国政府的贸易政策(其实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果是自由贸易,根本不需要政府搞任何政策)的福利影响,这部分包括对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福利分析。
18、第二部分是分析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或经济一体化的福利影响,这部分包括对区域性的一体化(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和全球性的一体化(如 WTO)的分析。传统的教科书对这一部分的分析虽然谈不上大错,但肤浅得很。因为它的理论根基 是“微观”中关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的分析。读过我的经济学讲义的人就知道,“微观”的这一部分内容是用“短缺”、“过剩”这并非事实的概念来分析,应用到这国际贸易政策上时,再加进“福利经济学”中的“无效率”的概念,做的是规范经济学的价值判断,虽然是有实证基础的价值判断,但这分析是忽略了局限条件而简单地用“无效率”来下判断,对于解释现象其实是无能为力的。有意义的分析,是引入张五常教
19、授的“租值消散”与“租值蚕食”的概念,不但可以解释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极为富有黑色幽默喜剧感的“奇葩”现象,并且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政 策建议,那才是靠谱得多。 另外,有些国际贸易方面的教科书还会处理“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国际要素流动”、“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等这些题材。其中研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大堆的几何图形分析,其实并不难,但与现实毫无关系,纯粹是智力游戏而已,无聊之极,想借此练练脑筋的人还不如上网去下载些解谜类游戏来玩一下还更有意思。当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是有意义的,我会归进国际贸易理论中去讲解有意义的分析。而国际要素流动的题材,内容包括直接投资(资本要素的流动)与移民
20、(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有些教材甚至把跨国公司的研 究也扯进来。我个人认为,跨国公司的研究最好还是归并到管理学那边去,而确实属于经济学范围的国际要素流动的分析也可以归进 H-O 模型之中。至于把发展中国家单列出来研究是搞特殊理论,大可以把这题材归入国际贸易政策的分析之中。 以上就是“国际贸易”这门课程在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它自身的体系结构。 本课是“国际贸易”,原则上不会涉及“国际金融”的内容,但有时难以避免。如后面要指出“重商主义”的谬误时,必须要介绍休谟提出的“铸币流动机制”,而这本质上是属于国际金融的范畴的内容;又如后面扩展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而引 入不同国家有不同货币的条件时,无
21、可避免要牵涉到货币汇率的问题。 不过,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国际金融”基本上是没什么正确的理论可学的。翻一翻“国际金融”的教材就知道,这门课的内容大致上是由这几部分组成:国际收支,汇率,国际金融市场与工具,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国际货币体系。 读过我的经济学讲义的人就知道,传统或教科书所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几乎是从头错到尾,以这样的水平还加进开放经济这复杂的局限条件,当然更是重灾区。国际金融市场与工具的部分应该并进“投资学”里去,但其实把经济学讲义中“利息理论”与“信息 费用”的部分学好的人也根本不需要再另外学什么投资学。国际收支的一部分是介绍国际收支账户的构成,属于介绍事实的常识性内容,与理论
22、无关;另一部分是汇率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实际上属于汇率的部分。汇率与国际货币体系其实是同一回事,只不过前者从一国的角度看,后者是从全球的角度看。把经济学讲义中的“货币理论”部分学好了就知道,这部分的内容只有“购买力平价说”是正确的理论,其余全是胡扯! 让我挑出那个貌似很有道理的“利率平价说”来作个示范性的批判吧。我先说一件真事。08 年之前、也就是美国还没有发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 海啸之前,我父亲有一天打电话给我,说他去银行办事时被银行职员强烈推荐他做美元存款,他看到美元的利率比人民币高不少,很是动心,便打电话问我应不应该做。我当头一句就是“别做这种傻事!”当时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美元的存款
23、利率虽然比人民币的存款利率高不少,但怎么都比不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是真的需要使用美元、纯粹为了投资而做美元存款自然是“傻事”一桩。 从这真实的小事引申出去,人们真的会因为某国货币的利率高就转去持有该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吗?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通胀严重,如果没有利率管制,名义利率必然远 远高于发达国家,但真的会有投资者那么蠢,按着“利率平价说”的指导去卖出美元、转而持有这些国家的货币吗? 97 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由于港元受到国际炒家狙击而导致银行间的同业隔夜拆借利率飙升至百分之几百(!),对于一个能够进入该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它会因为这利率奇高无比而按着“利率平价说”的指导去卖出美元
24、、转而持有港币吗?(注意:前提是这投资者不是为了狙击港元而想持有港元,而是为了获得这奇高利率的利益而想持有港元。)显然,上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这说明利率平价说早就被无数的事实所推翻。 要是你说,利率平价说中的“利率” 其实不是名义利率,而是“纯利率”,那么根据经济学讲义中的“利息理论”的内容可得出以下推论:纯利率较高的国家,经济增长就会较快。一国如果经济增长较快,也就是物品的数量与质量增长较快,在其它因素不变(包括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之下,该国货币的购买力一定会上升。根据“购买力平价说”,其汇率也会随之上升。也就是说,有“购买力平价说”就已经足够解释或推断纯利率较高的国家的货币汇率会
25、上升,再搞一个“利率平价说”出来岂非多此一举? 至于其它什么货币分析法、超调模型更是等而下之,不值一提。外汇市场上的汇率表 面上看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决定的,但决定这些供求关系的背后因素,撇除故意造价所带来的信息费用上升,追根溯源一定是各国的经济实力与货币政策是否配合相宜。 且说我有一个亲戚是在广东省的人民银行工作,某天我遇到他,他说起最近忙于研究“汇率形成机制”。我听了暗暗苦笑,想:这还有什么好研究的?是的,那所谓的“汇率形成机制”,说容易不容易,说难其实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只要把经济学讲义中的“货币理论”学透了,汇率的本质是很清楚的。说不容易,是因为外汇市场除了像一般的金融市场那样存在着
26、严重的信息费用的问题之外,还充满 了各种各样的政府管制,因此是一个被极度扭曲的不自由的市场。各国政府的中央银行动不动就搞公开市场业务来干预汇率就不用说了,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国际投资中的种种鼓励或限制、直截了当的外汇管制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汇率水平如实地反映各国经济实力的对比。这就有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商品普遍地受到政府的管制,那所谓的价格根本不是由市场竞争来决定的,简单地使用供求理论怎么可能知道价格形成的机制?也就是说,传统或教科书上的汇率理论完全没有关于交易费用的考虑,是这些理论推断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根本症结所在。 而“国际金融” 中关于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都是用弹性做分析,经济学讲义也
27、早就批判过弹性只是个概念、根本形成不了可以进行事实验证的理论,因此那些分析全是自说自话的废话而已。 总之, “ 国际金融 ” 里的内容,绝大部分就是这类不是错话、就是废话的东西,无怪乎当年的我会那么地讨厌这门课。 国际贸易讲义( 2):重商主义(之一) 综述了“国际贸易”的体系之后,接下来顺理成章就是要进入“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学习。根据前面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构成的简介,本来是要讲解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因为它是古典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 论的前身。然而,我要在讲解绝对优势理论之前要先花上很长的篇幅,极尽详细地介绍早在斯密之前、也就是早在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之前就已经出现的一个
28、重要的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 称“重商主义”是经济思想而不是经济理论,是因为它还没有一整套从假设、公理出发逻辑地推导出理论及推论的、合乎科学标准的完整体系。而且,这个经济思想有严重的错误。大家可能会问:这么一个错误的经济思想,为什么我要花上很长的篇幅、极尽详细地介绍呢?这有三个原因:其一,斯密其实就是针对批判这错误的“重商主义”而提出“绝对 优势理论”的。知道了什么是错的,才能更好地明白什么是对的。通过详细的介绍而知道重商主义为什么错,将非常有助于理解斯密的理论对在哪里。事实上,当我详细地介绍完重商主义之后,关于斯密的理论只需要花少得多的篇幅就能讲解清楚。 其二
29、,虽然重商主义是错的,并且早在两百多三百年前就被斯密在国富论中清清楚楚地指出了它的错误所在,然而时至今日,这种错误的思想仍然严重地影响着现实之中各国政府的国际贸易政策。(请阅读英文版教材的第 31 页中的 Case Study“ Mercantilism: Older than Smith and Alive Today”,或中文版教材的第 19 页中的“专栏 2-1”重商主义阴魂不散。) 可以这么说,以重商主义这错误思想的存活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而论,它远胜凯恩斯、甚至是马克思!这现象证明了以下观点:在各种思想争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的竞争之中,不是优胜劣汰(准确地说,是正确淘汰错误),而是适者
30、生存!所谓“适者”,不等于正确,而只是更适应有关的局限条件而已。尤其是在政治生态之中,更能适应政治局限的思想不见得是更正确的思想。然而,讲授、传播思想,当然是要讲正确的理论。以是否适应政治局限作为判断对错的 标准,科学岂非成了政治的奴婢?在经济学讲义中我已经出过这样的作业题 为什么凯恩斯理论已被证明为错,但政府的经济政策仍在使用它?(提示:从自私的假设出发,想一下为什么政府最“喜欢”的经济学家是凯恩斯!)通过在这“国际贸易讲义”中讲解重商主义,大家可以再一次好好地思考类似的问题。至于有些读者在我介绍张五常教授所主张的“以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为锚”的货币制度时经常提这样的问题 如果这个货币制度那
31、么好,为什么没有国家采用? 也可类似地回答。 然而,以上两个原因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是我想 借此讲解“重商主义”的机会,阐述一个我还正在构想之中的一个全套解释。这全套解释当然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却是用于解释历史发展、政治制度,属于宏大叙事的性质,是要揭开“中国历史之谜”。说起来,我在认识张五常教授之前非常喜欢宏大叙事 看是喜欢看这类文章,写也是喜欢写这类文章。但认识张五常教授之后,学习了他的科学方法论,解释任何现象都是一动就要想到如何进行事实验证,我对宏大叙事的偏好霎时烟消云散。因为宏大叙事所牵涉的局限条件太多太大,写这类文章的人很容易因为叙事对象的宏大而陷于激情洋溢、热
32、血沸腾之中,完全忘记了 要进行事实验证 恐怕其实是根本就没想到需要事实验证。写这类文章的人大多流于愤青,也是这个原因: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足以迷人耳目、颠倒众生,与其说是要解释什么,不如说是在宣泄情绪 说得好听就是浇心中块垒、挥斥方遒。然而,宏大叙事就本身而论并没有错,错是错在只顾沉迷于宏大而热血沸腾去了,冷静客观的科学分析、事实验证被挤得无影无踪。如今,我对经济学的把握操纵有了一定的功力,手执经济学这分析力有如倚天剑屠龙刀般的神兵利器,以“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姿态“入侵”历史学、政治学是应有之义吧。 这个破解“中国历史 之谜”的全套解释,正是我年复一年地在“国际贸易”的课堂上介绍“重商
33、主义”的过程中渐渐地成形的,尤其是有些班在这门课上的课时很多,有充分的时间可供我“挥霍”的时候,我差不多会花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去讲这一部分,学生也往往最喜欢听这一部分,听得如痴如醉。现在在网上连载这“国际贸易讲义”,我就趁此机会详细地以文字记录下这个全套解释。但以后如果有机会出版此讲义,由于这部分与“国际贸易”本身关系不是特别大,很可能会对内容作压缩削减。所以,大家就姑且让我在这里“放纵”一下吧。 这里先提示一下介绍重商主义的结构。我将从三个方 面来介绍重商主义:第一,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即解释为什么会出现重商主义)。第二,重商主义的主张,以及以此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政策建议。第三,重商主义为什么是
34、错的。 我借此机会要提出的那个全套解释,将出现在第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的性质是解释现象,正是“经济解释”大派用场之处。通过解释重商主义出现的这一现象,我将和盘托出一个破解“中国历史之谜”的全套解释,并进而可以引申去解释更多、更宏大的现象。 那么,下面就依次进入对“重商主义”的介绍吧。 重商主义盛行于 17 至 19 世纪之间,为很多西欧国家所广泛采用。它的核心内容, 是主张政府以管制性的政策去实现国家繁荣。但是在详细介绍重商主义的观点与政策主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它产生的背景。 要了解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最好是看一下央视制作的一套纪录片贸易战争的第一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按:该套纪录片其余各
35、集都充满了谬误,不看也罢,只有第一集是值得一看的)。 重商主义产生的第一个大背景,是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这两个因素带来国际贸易的爆炸性增长。 众所周知,连接中国(从长安出发)与欧洲的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在陆地上,但随着航海技术的逐渐发达,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起于 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与使用海路相比,通过陆地进行国际贸易的交通费用( Transportation Costs)与交易费用( Transaction Costs)是非常高的。事实上即使是到了现在,海上运输的费用也是所有运输方式(包括空运)中最便宜的,因此最大量地应用于国际贸易之中的仍是海运。首先,从物理学上说,克服地
36、面的摩擦力比克服水面的摩擦力所消耗的能量要高得多。而且,海上可利用风力、海流作为动力,这对于蒸汽机发明之前的人类来说,比起用牛马、骆驼拖拉车辆的生物动力要强多了。其次,在陆上会遇到多如牛毛的盗 贼劫匪,利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利,少数武装力量就已经足以阻断通行的道路。相比之下,海上虽然也有海盗,但没有相当的财力是无法进行海战的,这导致海盗的数量比陆上要少得多。 交通费用与交易费用对国际贸易的规模与结构有重大的影响。因为,如果交通费用与交易费用很高,国际贸易的规模会缩小,国际贸易的结构也会偏向于附加值高的所谓高端(高质量)产品。理论上的分析将会在后面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分析关税、配额等贸易
37、壁垒的影响时再详细地进行,这里大家只要听我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明白。例如,假设现在从中国出口产品到欧洲去要 花合计 1000 元的交通费用与交易费用,你说我作为出口商会怎么选择出口的产品?显然我不可能选出口一支饮用水。因为这支水在这里也不过卖 1 元,运到欧洲去要至少卖 1001 元才能弥补成本。可是谁会愿意花 1001 元买一支水呢?这种运费远高于商品本身价值的情况,有一句粤语的俗话是形容得最绝妙的,那就是“妹仔大过主人婆”(丫环比夫人小姐这些主子还大)。但如果我卖到欧洲去的是价值 1000 万的丝绸,加上运费也只是 1000.1 万,完全有可能卖得出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代的国际贸易的对象
38、都是奢侈品,因为只有这些高价值的奢侈品才能负 担得起那么高昂的交通费用与交易费用。 然而,古代的国际贸易以奢侈品为主体的贸易结构,其一是导致国际贸易的规模其实不会很大。虽然奢侈品的单件都价值很高,但需求的数量很低,因此贸易总额并不大。其二是导致国际贸易对整体经济的意义其实微不足道。这些奢侈品只有大富大贵之家才买得起,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有与没有都没啥影响,对整体经济而言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但是将目光收回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有多少产品是来自于国际贸易?你片刻不能稍离身边的手机,你天天上网用的电脑,运动时穿的服装跑鞋,路上飞驰着的汽车数不胜数 !由于航海技术的发达,海上贸易大量取代陆上贸
39、易,交通费用与交易费用大幅下降,能参与国际贸易的产品种类大幅增加,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国际贸易的领域里,这句诗不是悲凉,而是喜悦! 另一个使得国际贸易在整体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的,就是“地理大发现”。从贸易战争的第一集可知,西方自古以来就极其渴望与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进行贸易往来。因为西方的饮食结构是以肉食为主,在那个没有电冰箱的古代,要使用香料腌制肉食以延长保存期,在食用的时候也要使用香料作为调味品以掩盖肉食可能已经腐烂而散发的臭 味。然而,西方与东方之间进行贸易,就必须通过中东作为中介。现在的中东国家大多是靠石油致富,而古代则是靠坐在东西方的中间做贸易中介而大发
40、其财。西欧国家与中东在历史上争斗不断,宗教不同导致文明冲突只是表象,深层次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利益。因此,西方一直寻求绕开中东,直接与东方贸易,以便把中东作为贸易中介而赚取的丰厚利润收入囊中。 古代的陆上贸易绕不开中东,近代的海上贸易一开始也绕不开中东 因为当时唯一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就是波斯湾!率先被发现的能绕开中东的新的贸易航道,是绕过整个非洲大陆,从南端的好望角直接进入印 度洋。这一条航道虽然比走波斯湾要绕长得多的路,但成功地避开了中东,很快就成为繁忙的航道。这说明,与交通费用相比,交易费用往往还更高! 然而,正如贸易战争的第一集所言,这条航道因为最早是被葡萄牙人发现的,葡萄牙人利用这条航道
41、发展国际贸易,从中攫取了丰厚的利润,形成强大的实力,垄断了这条航道,其它眼红的西欧国家想与之竞争却没相应的实力,怎么办?看过我的经济学讲义的人就知道,在讲解“觅价”(垄断)的时候我就已经指出,先进入市场的生产者可能因为先发优势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地位,使得后来者怎么也无法进入与之竞 争。然而,这并不等于竞争不复存在,垄断者从此就能安枕无忧。竞争对手可以另外开辟一个新市场,彻底地将原有的市场淘汰出局,使得处于原有市场之内的垄断者也随之一起被整个淘汰掉。像柯达垄断了整个胶卷市场,实力之强已经不可能再有竞争对手进入这个市场将之击败。于是竞争对手的选择就是开辟数码市场,以彻底地淘汰胶卷市场的方式来与柯
42、达竞争。看看贸易战争第一集中介绍各个西欧国家的陆续崛起的过程,当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这一次,进来的是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与哥伦布的天作之合催生了另一条更重要得多的新航道。 其实西方很早之前 就已经有大地是球形的想法,但想法归想法,要使想法落实为大胆的行动,经济利益的推动力不可或缺。如果大地是球形的,则从西方去东方,不一定非要往东走,也大可逆向思维往西走,一直走到尽头不就是东方了吗?哥伦布确实是大胆之极,因为在我们这些已经知道整个地球布局的后人看来,他关于大地是球形的相信虽然是对的,但是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一直往西走、直到尽头便是东方的设想还是太过不自量力了。从西方往西到达东方,要跨过两个大洋
43、(大西洋与太平洋)与一块大陆(美洲大陆),而传统的道路往东到达东方只要跨过一块大陆,根本是不可同日而语。然 而,无知者无畏!正因为无知,哥伦布无畏地踏上了征程。在毅力与运气的双重帮助之下,至少他是成功地越过了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当时,他以为那就是他寻找中的印度( India),所以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Indian)。 这条新航道的意义重大得多,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开辟了一条新航道,使得西班牙在葡萄牙垄断了海上贸易航道的情况下仍能突围而出,也为后来的挑战者起了示范作用,激励了更多国家投入更多力量去开辟新航道;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国际贸易的版图大为扩大,更多的产品与人口卷入到国际贸易之中,自然使得国际贸易的规模与 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