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08170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 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 社会 期望方向 发展 的活动。 在我国, 教育 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的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一次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之做善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

2、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3、教育影响 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4、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

3、育实践活动的系统 。 三 、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四 、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起源 (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 2) 生物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 第一个正式提出 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 本能行为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沛西 能 。 ( 3) 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 孟禄 。 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

4、了教育的起源, 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 4) 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 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 苏联 的 米丁斯基 、 凯洛夫 。 五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1、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点 : ( 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 (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 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 5)

5、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古代教育 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 ( 1)古代中国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 4000 多年前的 夏 代, 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 西周 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 政教合一 的 官学体系 ,并有了 国学 与 乡学 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六艺 由六门课程组成。 一是 礼 :包括政治、历史和以 孝 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 乐 :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 射 :射技教育;四是 御 :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

6、技术教育;五是 书 :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 数 :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春 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 私学 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 40 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 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 四书、五经 ,特别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

7、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 .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明代 以后, 八股文 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 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 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 2)古代印 度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 婆罗门教和佛教 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 4 种等级:首先,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婆罗门种姓的 僧侣祭司 ,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 刹帝利 ,为军事贵族;再次是 吠舍 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 首陀罗 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

8、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上述 前面两个 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 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婆罗门教的 僧侣 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 3)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设置 最多的是 文士学校 。 以僧为师 、 以(书)吏为师 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当然,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 4)古代希腊、罗马 希腊有两个著名城邦: 古代 雅典教育 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古代 斯巴达教育 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

9、的强悍的军人。 古代西欧封建社会 , 僧侣封建主主要是教会教育,三科四学主要是 七艺 。三科是 文法、修辞、辩证法 。 四学 主要是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古代西欧封建社会的另一种形式是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主要内容是 七技 ,七技是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总结:古代教育的特点: ( 1)阶级性 /等级性;( 2)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 3)专制性;( 4)刻板性(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象征性(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3、近代教育 (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立教育 崛起 ( 2)

10、初等义务教育 的普遍实施 ( 3)教育的世俗化 (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 20 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单选: 1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这种教育描述的是() A古代斯巴达教育 B古代雅典教育 C古代印度教育 D古代罗马教育 2严格的等级性是 _教育的显著特征。() A原始教育 B古代教育 C近代教育 D现代教育 3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沛西 能 C利托尔诺 D华生 4.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11、) A.人类的本能活动 B.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活动 5.“四书”、“五经”是我国 _的教育内容。()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判断: 1 “七艺”是的指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2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3.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是 20 世纪教育的新特点。()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就是 描述和 研究 教育现象 和 教育问题 ,揭示 教育规律 的科学。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从奴

12、隶社会到 17世纪) 1、孔子: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 论语 中有充分的反映。 关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性相近,习相远也” 关于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 关于教育的目标: “礼贤下士” ,“举贤”,(士:德才兼备) 关于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关于教学: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

13、育问题的著作。 学记 是 礼记中的 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 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被称为 教育学的雏形 。 全文仅有 1200多字,却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教师及师生关系 。 其主要的思想 包括: 关于教育的作用: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关于教师及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 ,“师严而道尊” 关于教学经验: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

1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 关于教学原则:“ 豫、时、孙、摩 ”: “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 学不躐等 “相观而善之谓摩” 3、苏格拉底: 西方 :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在历史上被称为“在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如下: 智慧(知识)即道德。 苏格拉底教学法。 由 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 四个步骤组成 柏拉图 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 理想国 和法律篇中。培养和造就 哲学家(哲学王) 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主要任务。 确立“四艺”的课程体系。“算术、几何、天文、音

15、乐理论”。 重视女子教育。 亚里士多德 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提出 灵魂白板说。 教育阶段理论。第一时期( 0-7 岁,主要施以体格教育),第二时期( 7-14 岁,相当于初等教育阶段,以情感道德培养为主),第三时期( 14-21 岁,属于中高等教育阶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分班授课) 古罗马昆体良 的教育思想 雄辩术原理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二)创立阶段 ( 17 世纪到 18 世纪) ( 1) 首次把 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 ,并与其他学科并列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1623 年) -(英国)培根 ( 2)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16、的 大教学论 ( 1632 年) 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它概括了 班级授课制度 和 学年制 ,强调 教育要适应自然 (即所谓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提出“ 泛智教育 ”思想(教育是 把一切事物 教 给一切人类 的艺术)。 ( 3) 洛克 的 教育漫话 提出“绅士教育”,“白板说” ; 卢梭 提 倡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的 爱弥儿。 ( 4) 瑞士教育家 裴斯泰洛齐 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 1781 1787),第一个明确提出“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的主张,认为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三)科学教育学阶段 ( 18世纪末到 19世纪上半叶)

17、 1、 教育学 列入大学课程 康德论教育 (德)康德 2、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德国赫尔巴特 的 普通教育学 ( 1806) 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 伦理学和心理学 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 19 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提出了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教师中心 、 课堂中心 、 教材中心 ,提出了 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

18、系统、方法。( 明了 :明确观念。 联想 :将某个观念与其它观念结合起来。 系统 :知识的系统化。 方法 :知识的应用。 )提出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 提出了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 (四) 发展多样化阶段 (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 ) 这一时期在美国出现了 进步教育运动 。 ( 1) 英国社会学家 斯宾塞 著有 教育论 ( 1860)。该书是斯宾塞先期发表的 4 篇教育论文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合集。 ( 2)德国的 梅伊曼 首次提出 实验教育学 。而德国 拉伊 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 3) 杜威 与 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是 20 世纪初实用主义教

19、育学的代表人物 。 杜威从 实用主义 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学校即社会 、和 从做中学 。他的这种学说是以 经验 为基础, 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提出了新的三中心: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 ( 4) 1939 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 教育学的目标 ( 5) 1930,中国, 杨贤江 的 新教育大纲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

20、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 (五)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 ( 20世纪中期至今) ( 1)美国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 2)美国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 3)苏联 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 ( 4)苏联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单选: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2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1、的思想最早出自() A说文解字 B论语 C孟子 D四书集注 4古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学者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 昆体良 D 亚里士多德 5 在教育对象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 A. 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6认为 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 态 ,提出 教师中心 观点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7提出 泛智 教育思想,探讨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的教育家是()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可夫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22、9 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10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 11.论语为政中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12.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希波克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判断: 柏拉图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问题。 ()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关于教育学的著作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23、()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功能含义与类型 含义 : 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二、类型(一)按 作用对象 分 : 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二)按 作用方向 分 :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三)按 呈现形式 分 :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第一节教育与 社会经济 一、 社会经济 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受到 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经济 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 规模和速度 。 2 社会经济 的发展水平制约着 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 3 社会经济 的发展促进着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的发展和

24、改革。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 基本途径 。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 最有效形式 。 第三, 教育 进行技术创新 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 教育 的经济功能的特点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具有 周期性长、发效性迟缓 的特点。目前有关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 教育先行论 ,即首先发展教育而后发展经济,这是超前发展理论;一种是 教育同步论 ,即教育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还有一种是 教育滞后论 ,即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比例。 (三) 人力资本理论 1960 年 12 月,美国经济学家 舒尔茨 所做的 “ 人力资本投资 ” 的

25、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 宪章 ” 。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其缺陷在于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如性别、年龄、种族、有无工作经验及教育程度等)。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 性质 。 2.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 宗旨和目的 。 3.政治制度制约 教育的 领导权 。 4.社会的政治制度 制约 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 5.社会的政治制度 制约 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 文 化。 2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

26、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文化 一、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 是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 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文化观念 (包括价值观)和 行为模式 (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习俗)两个方面。 1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 2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 3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三 、学校文

27、化 1学校文化的特性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学校文化的分类 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 学校物质文化 、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 以及学校 领导者亚文化 、 教师亚文化 、 学生亚文化 、 学校职工亚文化 以及 课程亚文化 和 活动亚文化 等等。其中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校风 是学校中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第四节教育与社会人口 人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教育是延续人类的基本活动,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