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公共管理学考试题目参考答案1、公共行政、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答 1:第一,目标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而私人管理则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二,实质不同私人管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更多着力于提高效率上,而公共管理不仅要注意到效率问题而且还得研究公平问题。第三,特性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更强调责任。第四,监督方式不同。公共管理要受到社会大众的监督而私人管理的监督主要是来自于企业的内部。第五,权力来源不同公共管理中公共组织的权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大众所给予的公共权力,而私人管理的权力则大都是私人授权。答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有几个方面:(1)公共
2、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它们的联系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2、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有哪些?答 1:直线结构。直线结构的特点是单一垂直领导,其结构简单,领导隶属关系明确,结构中每层次个人或组织只有一个直接领导,不与相邻个人或组织及其领导
3、发生任何命令或服从关系。直线结构具有信息传递途径单一,传递速度快等优点,但基层自主性小,且由于各职位工作程序固定,容易导致僵化。主要为规模不大、工作较为简单的公共组织采用。职能结构。职能结构是相关部门在水平方向依职能不同进行分工,再分别对下级部门实施领导的结构。在职能结构中,每个上级部门没有单一服从自己领导的下级部门,同样每个下级部门也不只服从一个上级部门。依靠水平分工领导,拓展了各层次管理事务的范围,适宜于相对复杂的管理工作,但下级部门由于多头领导,容易出现政2出多门情况,而领导部门如果相互缺乏协调。反而会造成执行混乱的局面。直线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是在综合直线结构和职能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一
4、种组织结构形式。各部门间既有垂直领导关系,又水平领导关系。直线-职能结构形式加强了对水平层次领导部门的协调,有助于于克服政出多门。同时,每个下级部门在只有一个明确上级领导的基础上,接受其他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有助于决策科学化、民丄主化。但这种结构的一个潜在缺陷是,垂直领导有可能排斥水平领导,部门之间关系更加复杂。矩阵结构。矩阵结构是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来履行工作任务的结构。结构中垂直领导与水平领导是并重的,矩阵结构既保持了组织成员构成的稳定性,又有助于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综合优势,组织效率相对较。与前三个结构相比,矩阵组织更加灵活,适应能力更强,也被称为适应性组
5、织。且适用于复杂工作需要,被广为采用如不同时期政丄府设置的临时办公机构、协调小组和办公室。还有一种叫旁系组织结构,是从科层结构的正式成员中抽出一部分人,按照自由联合的方式组织一定的常设机构,来解决特定问题。组织成员在完成任务时并不与本职工作相脱离即是“脱产”或“半脱产”。如经济学会、行政学会、职称等级评审委员会等。答 2:33、我国七次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经验与教训?答 1:三十多年前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从那时起,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其进程。总结三十多年走过的路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中国改革的突破始于农村,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取
6、得突破。三十多年前,从农村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而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所以中国对原来那种高度集中、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第二,这种改革每隔一段时间设定一个目标,不断向前推进,呈渐进式发展,而不是突变;不是推翻原来的体制,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第三,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顶层设计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最基层的农村开始。在基层取得了经验后,经过试点加以总结,然后在全国进行推广。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是每隔五年,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进行一次顶层设计,制定出总体方案,按照方案由上到下逐步推进。4第四,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服从
7、于、服务于经济管理体制和其他领域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哪一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跟进到哪一步。改革的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相适应。最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依法推进的,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和推进,都是按照程序依法决策、依法进行。一般的程序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一个五年期机构改革的建议,做出决定,然后由国务院提出改革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全国都按这个方案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将成功的经验、有效的做法,以不断制定新的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变成国家意志和成熟的法律。中国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三十多年来,中国已经先后进行了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98
8、0 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叫做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讲话分析了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病,指明了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务。1983 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减少机构、编制及领导职数。这次改革对中国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退休制和任期制,消除了当时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1988 年的第二次机构改革,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体制。这次改革给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点是明确了转变职能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第二点是提出了
9、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改革方略。定职能就是政府管什么事。定机构就是由谁来管、哪个部门管。定编制就是有多少人去管。从此,历次改革都离不开“三定”这样一个改革路径。1993 年进行的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宏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宏观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进行了调整,撤并了 100 多个管理部门。1998 年,中国进行了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投资、金融、外贸体制进行了改革;同时撤并了一些部门,大幅度压缩了编制。52003 年的第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最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史
10、任务,下放了 60%多的各种审批权。2008 年,中国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大部制改革,将原来分工比较细的部门,合并为大部委。这就是截至 2008 年,中国所进行的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的路程和每次改革的主要任务及贡献。这六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有三点: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只有把政府职能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和国际接轨,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机构改革是关键,即在进行职能转变的同时,一定要把机构控制好、协调好。机构改革主要是组织设置的科学化,使各部门关系能够协调起来。三是编制控制是焦点,主要是要严格控制行政编制,以控制经费
11、,提高效率。最新趋势及需要重点处理好的五大关系2013 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前这项改革正在按照中国政府总体安排稳步推进。已推动事项包括:第一,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比如撤销铁道部成立铁路总公司,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合并起来成立了一个大的部门,统管相关事项。第二,赋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新的意义和职能,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服务于、服从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三,对一些比较弱的部门进行了加强,成立了一些新部门,如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结三十多年走过的路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一步的重点是要向建设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方向推进。这就是到 2020 年
12、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具体说来,建设具有这样四个特点的政府,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办的事情,一律放到市场,政府不再管理。政府只是履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责任,资源配置由市场去完成,具体的经营管理由市场主体去完成。二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凡是社会能运作、基层能够自治的,一律让社会去管理,让基层实现自治。三是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不再具体管理企业的活动,政府只是管理国有资本及其投资。微观经济活动一律按市场规律去办。6四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及财权。全国性、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事务,由地方政府负责
13、;还有些靠单个省份无力独自完成的事务、需跨省区完成的事务,可以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去办理;中央政府有些事项,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委托地方政府去完成。五是中国实践和国际经验的关系。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既会注重自己的已有经验,同时也会借鉴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公共管理经验。以上就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的路程以及发展趋势。中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将不断总结经验,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到 2020 年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答 2.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是全面推进以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需要;是构
14、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行政体制需要不断创新以破解发展难题,释放经济活力。 一、我国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为止,我国共实施的六次大幅度的政府行政机构改革。1982 年国务院机构第一次改革主要针对政府机构精简,改革中明确规定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的职数、年龄、文化机构,并提出减少副职,提高素质的要求。此后的改革也均延续着简化机构的趋势,不断优化政府体制结构,打造有效率的办事机构。1988 年政府的第二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着力于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务院改革方案特别提出要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等内容,对后面的四次改
15、革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2008 年第六次改革国务院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提出建立大部委制的概念,将职能相同或者类似的部门精简合并,建立以完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型政府体制等。之前的几次改革均有效地提高了政府效率,增强了行政能力,所提出的理论与政策虽有不足之处但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使政府在适应行政环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更加有力地选择改革方案。 7二、整合与转变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 整合与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负担的职责、发挥的功能和作用的范围进行转移与变化。从以下两个方面研究分析了我国 2013 年政府行政体制
16、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 (一)职能整合与分配 此次改革方案提出三个整合的新重点:首先是最大限度整合,将分散在国务院不同部门的相同或相似的职责进行整合;其次是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机构;第三是整合分散的资源。除了这些横向的整合外,此次改革在权利的纵向分配上也发展了改革的思路。例如,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等。相比 2008 年的大部门体制改革,此次行政改革在权利结构调整上下了功夫,解决了一些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政出多门的问题,这无疑能使得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此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 4 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 2 个,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 25 个。 (二)相对职能与内部职
17、能的定位 此次提出的改革方案首次在政府一市场一社会这样一个更加宏观的国家公共治理层面来考虑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学者周志忍把公共行政体制改革概括为三方面内容:1.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优化;2.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3.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此次职能转变意在把政府的行政职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以及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政府的角色定位由之前过分干预与管理的形象变成以宏观调控为主体目标的政府,内部职能的新定位亦使得政府职能转变内涵更加丰富。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是未来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 三、推进政企分开、政府机构精简及结构优化是
18、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 行政体制改革的另一问题是克服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此次改革通过深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减少对微观事物的干预,向市场社会放权。3 月 17 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挂牌,铁道部分拆迈出政企分开的关键一步。下一步改革将围绕铁路资产重组展开,坚持市场化方向。克服政府职能越位意味着缩小了权利寻租的腐败空间,提高了办事效率,更好的发挥人民主人翁精8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精简机构,提高政府效能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行为诉求。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是历次行政机构改革的难点和症结。国务院之前的六轮改革,形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织架构和职能体系,但现行行政体制仍需不断改进。精简机
19、构是一个应该长期遵循的一项要求,中央及地方政府规模的设定应该随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增减而定,绝对不能搞“一刀切”,其工作任重而道远,真正落实到政府改革的各个方面是关键。 四、制度创新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 制度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也是政府的公共产品之一。制度是制度安排的结果,政府是实行制度安排的主要形式。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维护制度环境,实现有效的制度安排,并向社会提供制度选择,是政府基本的公共职能。制度环境决定政府行政改革的基本方向,制约其基本的价值选择以及具体的政策选择。另外,制度创新是动态的,政府应随制度环境不断变化推进行政改革来不断实现政府制度的创新。 之前六次改革未提出制度建设,其
20、原因一方面在于对于立法机构的疏忽。另一方面,中国尚未实现国务院组合机构职能配置。运行方式法治化要求行政立法应先于政府的行政机构或同时进行,法律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能够为政府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现代国家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权利的释放更需要监督机制的完善。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想适应,而改革应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行政体制必向前发展。4、如何理解服务型政府是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答:“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
21、业、社会安定有序。”由“管理”到“治理”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9社会治理是由社会管理发展而来的,虽然一字之差,却是一次很大的创新,代表着理念上的很大转变。治理作为一个新的词汇,它强调多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之一。这个提法是一个亮点,凸显了在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现实背景下,社会体制的改革和社会治理的创新已是一项躲不过去的改革,不仅关乎民生的改善、民主的发展,也关乎国家的安全。而现行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正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治”更体现了主动迎难而上、各个主体合力而为。动员群众依法理性有序
22、参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行之有效的治理制度和方法难以完全适应,必须加强实践探索,创新治理理念、制度、手段、方法,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决定指出: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党委领导,就是要发挥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政府主导
23、,主要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努力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治理更加协调有效。各级政府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治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对于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一定要做到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同时,要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一方面,要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治理和公
24、共服务网络。对于社会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体系,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真正发挥好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我们要认真总结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10完善网络舆情处理反馈机制坚持综合治理。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以战略的思维、统筹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科学化水平,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民主科学决策
25、是维护群众利益、减少社会矛盾的有效保障。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使党委、政府的决策处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建立畅通有序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决定提出:“建立畅通有序地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要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为群众倾诉心声、表达意愿、反映情况提供平台。建立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沟通制度,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增进党群干群之间的理解和互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联系群众、听取
26、和反映群众意见方面的作用,形成定期向他们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制度,使人大和政协以监督者的角色参与到信访问题的调查处理当中,加快问题的解决。增强地方党委政府研究与咨询机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功能,搞好专题调研,提出对策意见。关注网络民意表达,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处理和反馈机制。真正做到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开展“网上信访”改革信访工作制度。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我国信访工作也趋向规范化,如何解决好发生在群众身边、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使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是对信访工作的新考验。信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信访案件覆盖领域包括: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社保、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教育卫生、涉法涉诉等。惟有切实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妥善地解决信访中反映的问题,才能提升社会秩序的“安定系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因此,决定专门强调了信访工作,并提出:“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开展“网上信访”是创新工作理念,拓宽信访渠道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探索反映民意和诉求表达机制提出的新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上信访”,进一步拓宽了信访渠道,能够方便人民群众,提高办理效率,降低信访成本,有益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信访制度作为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制度,在反映人民呼声,解决各类争议,化解纠纷矛盾,维护公众合法权